◎李丞相勾结安王◎临行之前, 萧瑾还领着他身边一二三四几个能臣在许州转了一圈。
夏国跟齐国这一仗虽然打得不长,但也有好几个月了,来时还是深秋, 如今却早已开春。
萧瑾在前线待着根本不知今夕何夕, 还是之前王从武告诉他外头过年了,他方知道时间已经过去这么久。
如今,年早就已经过完了, 夏国进驻许州时许州百姓虽未受到干扰,但其实心里还是担忧的, 这个年本就没过好,十五一过,最后那点年味都散得干干净净了。
萧瑾一行人出来时, 只见街头巷尾少有人行走,路上碰到的也都是行色匆忙。
都说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如今却连烟火气都没了。
这许州已经被划归夏国,正式成为了夏国的一州。
齐国还算懂事儿,昨儿就对外发布诏书, 言明投降自己割地赔款诸事。
那粮食跟衣服也是现成的, 直接就近从开封府发了过来, 如今已经到了许州。
大抵许州的百姓也知道许州易主,这段时间人心浮动, 都有些不安。
萧瑾听说, 昨日还有几个大户想逃往开封府, 不过被驻守在两国边界的驻军碰见, 强行被拦住, 抓了回去。
想起这件事, 再看看如今街中寥寥数人,萧瑾方感觉自己想得太简单了,后面要做的事情多了去,桩桩都得费神烦心。
王从武在观察许州安防,冯慨之再研究两侧商铺,只有顾淮南似乎听到他这一声低叹,遂问:圣上担忧什么?萧瑾往前一指:这铺子里卖的是齐国人爱吃的饭菜,穿的是齐国人喜欢的衣裳样式,如今他们心里想的只怕也是齐国而非夏国。
张崇明闻言便道:短时间兴许会惦记,时间一长谁记得自己是哪国人?缺了谁日子都照常过,尤其是百姓,只要衣食无忧便能自足,谁管顶头的皇帝姓梁还是姓萧。
顾淮南点了点头:不过这些人的户籍还是要早些改掉。
早就已经派人去处理了。
冯慨之对着萧瑾。
原先的那些地方官员是不能用了,一律送归齐国,只是咱们这儿一时间也派不出人来,臣便自作主张从军中抽调了一些能识文断句、看懂公文的,前去五州代为处理政事。
户籍已经在改了,正在挨家挨户地巡检,也就这两三天的功夫便能重新登基造册。
萧瑾惊了。
这还是张崇明张大丞相吗?怎么突然之间变得这么贴心?他开始试探:你还准备了什么?张崇明耷拉着眉眼,平静地道:没什么,不过是搜集了一些齐国地方官贪污受贿、徇私枉法的铁证,打算及时公布。
萧瑾眼睛一亮。
这招好啊,自古百姓最恨贪官,把这些公布出来之后,再跟着闹上一波,寻常百姓多半会对这些贪官恨之入骨,连带着对齐国也不会待见。
再之后他若再施一些小恩小惠,这五个州便基本稳了。
萧瑾还担心一件事:那这五个州的商贾呢?这些人可是最不好管束的。
张崇明淡淡道:排得上名头的基本都已经摸清楚了,几个刺儿头可以直接处置,罪名都是现成的,也不用凭空捏造。
依照臣看直接砍了便是,还可以杀鸡儆猴。
之后您可再下一封圣旨,对五州境内开一次恩科,不论士农工商皆可参加考试,只需通过了便能做官。
打一个巴掌再给个甜枣,这叫恩威并施,最是好用。
萧瑾惊奇地看了一眼张崇明,真心实意地道:原来张丞相也有这么细腻的心思!张崇明笑了笑:臣好歹也当了这么多年的丞相。
若非手头有些真本事,先皇也不会一直用他。
萧瑾好像懂得他的意思。
要搁从前,张崇明哪里会这么体贴?自从夏国对齐国的战事好转之后,张崇明的活跃度似乎都提高了不少,整个人肉眼可见地精神了,对他也不再爱答不理。
这背后代表的意思,不言而喻。
得,这老家伙肯定是自己想通的!若真是投诚的话,萧瑾觉得自己不妨相信一下张崇明,毕竟他现在也缺人用,且说不定对方还真会给她一个惊喜。
于是萧瑾继续试探:您从前能解我父皇所急,如今也能解朕之所急,看来您这丞相当的也算是称职。
不过,张丞相可知如今朕最紧要的心腹之患是什么?张崇明微微弯着腰:自然是知道的。
顾淮南也瞧了瞧张崇明,心想:这最大的心腹之患,可不就是拦下援军的安王吗?萧瑾又问:不知您可有良计?张崇明反问:那就得看圣上要的是什么了。
萧瑾摆摆手:拨乱反正罢了。
张崇明点点头:不妨一试。
不多时,冯慨之考察完了商铺,跑过来便看到他们三人在说悄悄话。
趁着萧瑾说完走远,冯慨之立马凑到张崇明跟前:你们刚才说什么了?说许州的治理。
张崇明说完,又端详着冯慨之:你之前从户部拿的钱,如今可都还回去了?自然都还回去了,这一仗打得这么久,我还往里贴了不少呢,家底都快要贴光了,这一点小皇帝自己也知道,我每次往里贴钱都会跟他说一声。
不过后来的事儿你也知道,我跟他在齐国那边都挣了不少钱,他拿大头,我拿小头,算是补回来了。
冯慨之说完,满脸奇怪:你怎么突然问起了这个?张崇明目光幽远。
拨乱反正,不仅仅说的安王,还有他呢。
他从户部拿来的钱也有不少,小皇帝心里大概清清楚楚。
此次回京之后,还是早些找个由头把这笔钱还回去吧。
反正如今朝廷用钱的地方多,也不愁没有理由。
这会儿若是不还,往后也是得还的。
想到此处,张崇明又佩服起了冯慨之了:你倒是有些机灵,早前就跟他打好了关系。
他指的是谁,不言而喻。
冯慨之嘿嘿一笑:我多聪明啊,若不是看准了怎会做这种亏本的事儿?不过,您是什么时候想通的?张崇明一愣。
什么时候想通的?他也不知道。
只是这一路走来,张崇明却从原先的笃定夏国必被亡国,转变为如今的几十年内应当安然无恙。
起码,在这个小皇帝手中大概是不会亡国的。
不过他先前做的错事有些多了,若是想继续保证体面的生活,肯定是要做出一点成绩的。
张崇明也看懂了,这个小皇帝不会养着闲人,也不会养着罪人,除非带罪立功。
回京之后,还得你多帮衬着点。
冯慨之没听懂:什么意思?张崇明对着他耳语两句。
冯慨之惊道:您……当真要撕破脸?怪只怪他们自己做错了事。
错不在他,张崇明道。
冯慨之也是立马就应下:行,这事儿我肯定帮您的,您就放心好了。
这两人不动声色地把事情商议好了之后,萧瑾也差不多准备启程了。
许州的事儿暂时由军中的那些人顶着,一时半会儿也出不了什么差错。
不过萧瑾还是不放心,路过建康府的时候,让苏仿又举荐了一些人手,调去那五州。
且来了建康府之后,萧瑾竟发展健康的许多地方竟然都种上了冬小麦。
他问过之后,苏仿才道,原来是百姓看到官府种小麦,纷纷要学。
苏仿还道:微臣先前问过您可否传授百姓,您不是答应了吗?萧瑾拍了拍脑袋,好像记起来确实有这么一段事,只是当时他忙,随意应付了两句。
如今看来,这苏仿的确是胆大心细能成事儿的,把他放在建康府真有些屈才了。
不过说来说去,还是缺人。
萧瑾感觉,科举取仕已经迫在眉睫了。
从建康府出来后又行了五六日,一行人终于到了临安城。
萧瑾回程的这日,李廷芳依旧领着诸位大臣守在城门处。
然而眼下守在这里的朝臣都是心甘情愿等候在此的。
同上回萧瑾前去赈灾时简直是天壤之别。
谁也不曾想过,他们夏国竟然能打退齐国,还从其国手里拿到了五个州。
这可是几十年都未曾有过的大战绩了!新皇甫一登基,国土就大了这么多,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夏国风头正盛,前途无量!只要跟着新皇走,新皇吃肉,他们肯定是能跟着喝口汤的。
正因为如此,这段时间萧瑾在朝中的呼声已经高到从未有过的地步了。
众人左等右等,终于等到了萧瑾。
萧元涣也在前面,萧瑾过来时,他心里只觉得奇怪,总觉得张崇明跟冯慨之几人跟他走得过近。
若是他之前没记错,这两人不是一向不喜凑在萧瑾身边么,怎么现在反而……萧元涣一脸不解地跪下行礼,只听萧瑾说,要回去先开个朝会。
他听完便知道,这朝会多半是要批他的。
拦下军粮跟兵力,却是是有失妥当,但若真的计较起来,他也不是没有借口可以应对。
早在萧瑾回程之前,萧元涣就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了。
果然,刚进了大殿,人还没站稳,萧元涣就听有人道:启禀圣上,臣有本奏。
准奏,何事?户部右侍郎哪怕被推出来,也依旧不卑不亢,按着交代道:臣欲弹劾当朝丞相李廷芳,其人独断专行,以权谋私,欲谋不轨之事!咦,等等?李廷芳?!萧瑾糊涂了,他居然觉得李廷芳有些古怪,但却从未想过他还有这么多的花花心思。
毕竟这人看着可老实了,萧瑾再次确认:你说李丞相欲谋不轨,朕问你,他可有同谋?户部右侍郎道:有,此人正是安王萧元涣。
李丞相与安王勾结已久,早在八年前便有书信往来,臣已备好证据,请圣上过目!满殿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