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到古代搞基建 > 第49章 殿试 ◇

第49章 殿试 ◇

2025-03-22 06:35:50

◎中年美大叔◎临安城, 好生热闹。

韩攸负手行在天街,两侧熙熙攘攘,行人无数, 透着浓浓的市井气息。

韩攸并非没有来过临安城, 可距离上一次来此办事已然是十年前了。

一晃十年过去,眼下的临安城已经天翻地覆,换了一番模样。

城里的坊墙都已经被拆了, 邻街一路都是摆着小摊儿和各种铺面。

走街串巷的小贩四下吆喝,穿梭于人群中, 一转眼却又消失在人流之中。

韩攸从这条街上看到了勃勃生机。

比自诩强大的齐国,还要显得有生机,有生命力。

当今圣上应当是一个大胆的人, 从他让一部分商人参加科举便可以看出来。

这些日子,夏国的对外动向也无一不说明, 他们这位尚未及冠的小皇帝确实对经商有想法。

韩攸在陵阳城内观摩了一番,最后选了一个便宜的的小旅店住下。

晚些时候他坐在大堂中喝茶时,正好听到边上有一桌人正在议论朝事。

说的是如今坊墙被拆除后,一些小摊都已经摆摊摆到他们住处了。

虽说只是白天在那边摆摊, 但是叫卖声依旧扰人清闲, 很是讨厌。

要是放在以前, 那些小贩们岂敢如此嚣张?如今外头都已经没人管制他们了,三更天仍有人在外头摆摊儿, 闹腾死了。

韩攸笑了笑, 听他们说这些仿佛那些小摊贩真就只手遮天了一样。

但稍微一想也知道是不可能的, 如今京城里头有专门管理治安的衙门, 一些小商户虽然解除了一些限制, 但也多了一些别的约束。

若真是没人能管制, 不就乱套了?那几个人还在议论,说完了小摊的事之后,便又提起了夏国与齐国经商一事,言语之间都流露出一股不赞同。

这经商本是商人的事,朝廷怎可干预?依我看,以后这茶叶的生意没准只能朝廷做了,寻常的商户想要沾点儿,门都没有。

这岂不是与民争利吗?最后那句话说的格外小心,声音都压的低低的。

也就韩攸靠得近,才听到了他们这窃窃私语。

韩攸又看了一眼三人的打扮,富贵人家出身,还是读书人的打扮。

这年头能读得起书的,家里应当都不小。

当然……他除外。

仅仅是听了两句,韩攸便看出了临安城繁华背后隐藏的暗流涌动。

或者,这样的矛盾不仅仅存在于百姓心中,也存在于那座巍峨的皇城里头。

抵达临安城后,韩攸没有一日是清闲的。

他白日里在旅店看书,傍晚会出来走一走,看一看临安城的风土人情。

一晃,半月过去,殿试那一日也总算是来了。

十五那日,天色尚未明朗,韩攸已经随诸位考生在皇城外的左掖门等候多时了。

也不知等了多久,才见一队人从里头走来,将他们领进了皇城。

期间又经历了一次搜身。

韩攸身为考生,自是知道此次科考纪律之严明。

多半是因为朝廷对此抓的紧,下头各府考试的时候,都是再三的验明身份。

这层层探查下来,想要捏造身份参加科考几乎是不可能的。

韩攸因为出身不好,还被多查了几次,不过好在最后仍旧顺利地过了。

身份盘查尚如此警惕,更不用说那些考题了,韩攸自己也听说了,有人想买考题。

不过刚给了钱,第二日便被官府的人给捉回去了。

如今通过府试的这些,能耐都不小,说是百里挑一也不为过了。

等这些考生陆续进了集英殿之后,萧瑾才迟迟到来。

其实他也可以不用来的,由丞相跟几位尚书代劳就便是了,不过萧瑾仍有些好奇,这毕竟是头一次科考,他总得看看过来参加殿试的究竟是什么人。

萧瑾兴致冲冲。

然而这份高兴是仅仅维持到他走进集英殿而已。

待他往那高台上一坐,一眼扫过台下诸位考生时,心都凉了一截,所有的欢喜荡然无存。

好家伙,一共三百余名考生,一眼望去竟然多是红光满面的富贵相!萧瑾趁着众人答卷的时候,叫来顾淮南。

此次这群考生里头,除去那些经商的,还有多少寒门学子?顾淮南神情凝重,俯下身道:只有三十余人。

三十人?萧瑾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本来还为了自己的科举办成而沾沾自喜,到头来选的仍旧还是那一批人。

归根究底,还是读书的花费实在是太高了。

纸贵,书也贵,寻常人家连饱饭都吃不起,哪有闲钱给孩子读书?只盼着等科举变为常制之后,寒门子弟、穷苦人家也能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愿意花钱给自家子弟读书。

不过这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改良造纸术与印刷术已经迫在眉睫了。

若是这两个解决不好,百姓还是读不起书。

……任重道远啊。

萧瑾时而蹙眉,时而叹气,这一切都被闲得慌的冯慨之看在眼里。

他撞了撞张崇明的肩膀,把张崇明从半睁着眼,诸事不管的状态中拉回了现实。

张崇明扫了扫他:作甚?你看圣上,他这一肚子不高兴到底是为了什么?张崇明甚至都没有看萧瑾一眼,目光朝下逡巡了一圈,便知道原因何在了。

他是想一口吃成胖子,结果发现没吃成,恼了。

冯慨之听得云里雾里。

张崇明说话一向如此,也从不与人解释什么,他只在心里思衬着,小皇帝的世家大族意见可大着呢,看来以后也有的他们好受的。

不过他开心就是了,千金难买他乐意。

此次殿试只有一篇策论。

论的是义利之争。

义者,宜也,乃理之当行。

利者,人性之所欲也。

这两者之争,古来有之,且儒家一向贵义贱利。

可如今不同,萧瑾派人打通了茶叶贸易,虽说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钱财,但也引起了一些非议。

尤其是最近朝堂上有些反对的声音,让他听着心烦,所以他才让韩仲文出了这样一道策论。

这样以后拿到试卷,便可以从答卷看出他们究竟如何想,站在那边的,究竟是近义还是近利。

萧瑾本想坚持到殿试结束,无奈这一场考试下来时间实在太久了,他在上头动了两下屁股之后,张崇明便极有眼力见地请他回去批阅奏书了。

萧瑾有些犹豫:直接走可有不妥?不碍事儿,您政务繁多,能抽出空来看一看便已经够了,剩下的交与老臣便是。

不得不说有一个体贴的好手下,真是让人省心。

萧瑾拍了拍屁股,把场子交给张崇明,这便安心跑路了。

可不是他不在意此次殿试,而是实在坐不住了。

他又一想,觉得这些考生着实不容易,那考场可是几天几夜,能熬下来的都不是一般人。

到傍晚日暮时分,萧瑾才收到了殿试结束的消息。

受卷、掌卷、封弥等都已结束,如今几位考官都在连夜看考卷呢。

只这一晚肯定是改不了的,第二日仍旧在改。

萧瑾也没什么事儿,便抽空去了一趟工部。

早一个月前萧瑾就给工部尚书徐庶安排了一桩事儿,让他赶紧帮着改良农具。

如今苏仿正领着人推广稻麦轮作,南边还有那么多的荒地要开垦。

朝廷一时半会儿也没有那么多的耕牛,只能在农具上面多花些心思了。

来的时候萧瑾便没抱太大的期待,可他万万没想到,工部那帮人竟一点进展都没有!一点都没有!萧瑾怀疑他们根本就没做。

老油子徐庶见到萧瑾过来问罪,也是临危不乱,连借口都已经提前想好了:这改良农具也不是一蹴而就,圣上便是再着急,微臣也不能直接给您变一个出来。

萧瑾气坏了:那你们倒是做啊!已经在想了,还要一些功夫,圣上您稍安勿躁。

萧瑾无话可说。

他看了一眼这工部,发现这里头的每个人都没什么活力,做事儿只求不出差错,不冒头,不努力,不进取。

萧瑾冷笑一声,这是想给他躺平了?做梦去吧!从工部回来之后,萧瑾就已经想着要如何对付他们了。

不过他这边还没动手,那边殿试的考卷都已经批出来了。

韩仲文等挑了十分上佳的给萧瑾过目。

萧瑾一一翻过,都觉得尚可,反正要他写他肯定是写不了这么优秀的策论。

不过好归好,却始终没有一份让萧瑾拍案叫绝。

直到,他看到了最后一份。

策论上说谈的仍然是义与利之争,不过切入点倒是很巧妙,言明如若通过各种理财方式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能让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它的本质就是义。

以义理财,方是王道。

这就把理财跟义串到了一块儿,萧瑾甚至觉得,以后若再有人敢非议,他能不能直接把这篇策论怼到他脸上?萧瑾看得直呼此人懂他,直接点了他为头名。

剩下的也不作他想,刷刷两笔就定了名次。

名次定过之后,他才问道:这头名叫什么名字?韩仲文看了一眼,道:此人姓韩名佑,字长恩,许州人士。

许州,那岂不是原先的齐国人?不过这都无所谓了,反正现在都是他的子民,萧瑾又追问:那这韩攸多大了?刚过不惑之年。

年纪还挺大。

还是张崇明懂萧瑾,道:此人出身不是很好,早些年在酒楼打过杂,赚了些钱财之后去书院里面读书认字。

之后当过账房先生,也当过教书先生,跟过许州一县令当军师,将那小小县城治理的井井有条。

许州归顺夏国之后,那位县令被罢官,这韩攸走投无路,方才来应试。

萧瑾眼前一亮。

穷苦出身、年逾四十,许州百姓!这要是安排妥当了,就是妥妥的政治正确!萧瑾迫不及待地召见了这位许州来的状元郎。

结果见过之后更是惊喜,这位年过四十的状元郎,竟然还长得如此俊朗。

萧瑾什么样好看人没见过?被他关在牢里面的李廷芳长相就不差,张崇明虽然胖了一些,但是五官端正,去世的先皇更是仪容不俗。

但是他们都比不得眼前这个中年人,虽形容落寞,仍旧有一股遮不住的风姿。

那双眼睛生得尤其好,温和有力,看久了会让人有股安心的力量。

好家伙,又多了一个优点,萧瑾不由得多看了两眼。

冯慨之在见到萧瑾目不转睛地盯着韩攸那张脸的时候,便已经提起了警惕心。

作者有话说:冯慨之:得了,又来一个争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