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到古代搞基建 > 第75章 市容(捉虫) ◇

第75章 市容(捉虫) ◇

2025-03-22 06:35:50

◎两国使臣将至◎不久后, 韩攸打吏部过来。

萧瑾手上拿着一张临安城的下水道图,这图纸还是他从徐庶那个老东西手里拿到的。

萧瑾看到这图纸的时候还挺惊讶,往常他出宫的时候时常能闻到这些下水道里头浮出来的异味, 还想着, 是不是因为下水道挖的不够深,污水排不出去,所以才有如此恶心得味道。

可看了这图纸, 却发现跟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临安城不似其它城市方方正正, 它地形狭长复杂,可下水道却修得极好。

沟渠四通八达,极深极广, 若是碰上那等连接处,更是宽阔。

可这么宽的沟渠, 真的不会有事儿么?若是底下藏了什么东西,会不会也无人知晓?这话萧瑾没有同韩攸说,他只道:朕从前出宫,见临安城内排污的沟渠实在脏乱, 若不整治, 赃物日积月累地积攒下去, 若是遇上暴雨恐怕有大患。

韩攸懂了,这是要修排水的沟渠了, 不等萧瑾吩咐, 他便先顺势请旨:微臣愿为圣上效劳, 清理临安城内沟渠。

好臣子啊!萧瑾感叹, 他都还没说呢, 韩攸就这么答应了下来, 这觉悟可比冯慨之跟陈疏材这两个家伙高多了,不愧是他一眼就看中的人!此事甚累,许是要辛苦韩爱卿一阵子了。

韩攸还真没将辛不辛苦放在心上。

毕竟他从前也都是一路苦过来的。

如今有了辛苦的机会,他倍感珍惜,韩攸在意的反而是另一件:圣上是想疏通所有的沟渠?正是。

那些疏通的钱……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

韩攸虽然来朝廷不久,但是对朝中如今的财政也是心里有数。

听到萧瑾的要求,他下意识的担心起了钱这个问题。

萧瑾也意识到了什么,道:放心好了,户部划出了一笔钱,你们只管放手去做。

临安城拆除坊墙后,商铺日渐兴旺。

这虽是好事,但若管理不当也有损市容,需得叫左右军巡街司严加管控。

至于沟渠……原本工部有专门疏通河道的,只是如今看来却还不够,朕打算成立一个专门的水务司,另立一个街道司,专门负责街道清理,粪水收集。

这临安城热闹是热闹了,却不算干净,朕看着实在头疼,得好生整治……韩攸心里更觉奇怪,这怎么一下子要整治的东西这么多?他瞧了一眼萧瑾。

这架势,像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一样。

萧瑾说得正起劲,猛地看到韩攸的眼神,突然止住。

韩攸忙错开眼神,恍若无事。

萧瑾想了想,也觉得自己这高谈阔论的有些不同寻常,索性就摊开了:是这么着。

前些日子,燕国和蜀国都派人送了国书过来,燕国那边想过来看看咱们的科举选仕如何运作;蜀国国君则有意遣使前来,学习夏国的稻麦轮作之法。

韩攸:……这蜀国国君,怎么这么厚脸皮,韩攸问:您答应了?萧瑾也是一言难尽。

蜀国的意思是,当初他们占了蜀国的便宜,拉着蜀国的大旗才让齐国投降,因此得了那五州之利。

这话虽然没明着说,但就是这么个意思,萧瑾虽然觉得对方厚脸皮,然则事实也的确是这样,他们的确扯上了蜀国的这一面大旗。

再说,萧瑾本来也没想着把这稻麦轮作办法藏着掖着,毕竟这也不难,历史上似乎还是从蜀地开始推广的,人家早晚也能自己摸索出来。

不过萧瑾觉得,他们过来的目的恐怕不会如此简单,这稻麦轮作跟科举,应当都是借口,萧瑾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吧,那稻麦轮作的法子并不难,人家早晚都能学得会,不如现在卖个好,也全了两国之谊。

先皇在世时与蜀国往来密切,如今四国关系甚是微妙,多一个朋友总好过多一个敌人。

既然答应了要教,那等他的回复抵达两国,两国来使要不了多长时间便前往夏国。

这可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萧瑾好歹也是皇帝,他也是要面子的。

夏国虽然国力差了一些,但是输人不输阵。

尤其是临安城,绝对不能输!务必要干干净净。

韩攸未曾置评,不过却表了态,一定会做好萧瑾嘱咐他的事。

不过,这件事并不是说做做就能做的。

翌日,萧瑾又叫来几位心腹大臣共同商议,议事议了一整日,总算是将各项章程敲定了下来。

左右军巡街司、水务司、街道司这三司隶属于临安府,由府衙统一管辖。

因人手不够,从兵部那边划了不少士兵过去,韩攸兼了一个监官,临时负责三司事宜。

对于萧瑾重用韩攸这件事,其他人也没有什么异议。

如今朝廷本来就缺人。

再说萧瑾那一番整治过后,跟他不是一条心的已经被丢在一边了,至于徐庶这种老混子,虽然也不爱管事儿,但是却很少跟萧瑾唱反调。

属于是消极抵抗的类型,他们的意见根本不重要。

萧瑾用不上的时候基本不会搭理,用得上的时候却也不会客气。

譬如这回,人手明显不够,那工部就得顶上。

徐庶自从上次被萧瑾打了脸之后,人也乖觉了不少。

哪怕他还是不打算干事,却也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反抗萧瑾,只能听话领旨。

萧瑾又将主意打到了户部头上:这些进士们下个月便要去许州等地任职了吧?冯慨之点头。

萧瑾算了算时间,一个人,差不多能把这边的事儿做完:那正好,让他们临走之前再帮衬一把,索性把城中治安跟卫生都处理好,再走也不迟。

而且他记得,谢明月几个家里都是仆从众多的,真要忙不过来的话,还能在家中借力。

出力又不用他掏钱,多划算的买卖啊!冯慨之替谢明月几个捏了一把汗。

这又是一个又脏又累出力不讨好的活,这群大少爷们又有的折腾了。

不过说来说去还是朝廷缺人手。

萧瑾也意识到了这件事的严峻性:朕明日便下一道圣旨,今年下半年再开一次恩科,往后五年每年一次,五年后便成定制,三年一大考。

务必要解决了这人手不足的老问题。

比起恩荫,萧瑾更喜欢科举,考出来的人,不管能力怎么样,起码素质要好上许多。

张崇明问:往后选官都以科举考试来选?那是自然。

虽不是唯一,但主要还是要以科举作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众人心思各异,都以科举选仕,那世家大族便要跟寻常百姓竞争这当官的渠道了。

他们会愿意么?底下张崇明之前犯过错不好多问,王从武、冯慨之什么都以萧瑾为先;韩仲文眉头一皱,觉得事情不简单。

徐庶眼睛一闭,诸事不管;卢扬心说他们卢家子弟人人读书,就算走科举也不会输给别人,根本不怕。

半晌,只有韩仲文憋了一句:若是那些京官有异议呢?萧瑾一句话堵死:还敢有异议,那正好,干脆退位让贤得了,省得朕还要考察那些官职需要换人。

这下好了,韩仲文闭嘴了。

他觉得不仅自己玩闭嘴,那些反对的人多半也不得不闭嘴。

他们圣上,真是越来越说一不二了。

韩仲文目光划向冯慨之跟王从武,这两人虽然隔得老远,彼此又不睦,但是圣上如此强势,全赖他们。

要不是他们不管圣上说什么都一味死忠,圣上也不会这般强势。

果然,萧瑾说完之后,这两人争先恐后的来了两句圣上英明神武,就差没把争宠两个字刻在脸上了。

是他格格不入了,韩仲文无话可说。

萧瑾见他们啥也没说,大为满意。

嗯,今天的朝堂也是稳如磐石呢。

冯慨之只顾着拍马屁,等拍完了之后才陡然清醒。

不对啊,一会儿整治这个,一会儿整治那个,那岂不是意味着他好不容易抠下来的钱,又得花个精光?!那可是他好不容易才省下来的钱!是他一笔一笔抠出来献给圣上的,结果转头就没了。

都是她舍不得花的钱啊……冯慨之捶胸顿足,心痛至极。

待众人议完事纷纷退下时,冯慨之却独自留下,期期艾艾地不说话,像个不讨喜的老媳妇一样。

萧瑾问他:你还有事?冯慨之知道这样不好,但他平常管着户部抠门抠习惯了,虽然不是他的钱,但他也心疼:圣上,您这么一弄,岂不是要把钱都花光了?哎……国库的钱确实太少了。

萧瑾感慨,实在不禁花。

重点可不在这个,冯慨之痛心疾首地提醒:所以,咱们还是得节流。

开源节流,一样不可少,要知道之前其他部的这些莫名其妙的开支,他可是一向都不搭理的。

本来就没钱了,还乱花什么?都给他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萧瑾苦大仇深:你不懂,节省不了。

冯慨之一愣:这又为何?萧瑾瞅了瞅他,最后将蜀国跟燕国要遣使臣团前来拜访的事儿透露了一下,这件事情如今还没彻底定一下,只有丞相、他,还有韩攸知晓。

萧瑾透露完了,还道:这事儿你自己知道就行了,切莫外传。

冯慨之理解了萧瑾的意思,可他总还觉得心疼。

萧瑾知道他抠,但是没想到他会抠到这个份上,安抚道:那燕国势大,蜀国独踞一方,都不是好惹的,若他们见这临安城又脏又乱又差,势必会打从心底里轻视夏国,觉得咱们不堪一击。

冯慨之一思索,觉得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再者,朕往后可是要推行科举的,此番两国使臣来京,整个夏国的目光都放在临安。

若是那些读书人对临安并无憧憬之心,将来,又怎么愿意来临安考科举、为朕效力呢?临安城可不仅仅是面子工程,等往后有了钱,萧瑾打算在每个州县都这么搞。

冯慨之听着更觉有理。

萧瑾高深莫测地又来了一句:所以,朕图得不是一时之利,图得是整个夏国的长盛久安啊,冯爱卿可不要拖了朕的后腿。

冯慨之最受不住激,语调一下子拔高:微臣怎么会拖后腿?!他一向唯圣命是从。

萧瑾见效果达成,心满意足,不再刺激他。

冯慨之出宫之后犹在不忿,他觉得萧瑾小瞧了他,作为御前红人,他怎么可能会拖后腿?一向都只有别人拖他的后腿。

冯慨之决定再做些什么,好好证明一下自己。

那就先从紫阳山居的房子入住开始吧!这些小官儿虽穷,但是蚊子在小也是肉,他得给圣上收拢人心才行。

这几日,原先递交申请通过的官员都收到了通知,道他们可以收拾一番,三日后便能搬去紫阳山居。

此次的入住户部全程公示。

哪些人申请了、哪些人通过了、为何通过、能住多久、房租几何,都在一道政书里头写得清清楚楚,且还在多地张贴起来。

所有的事情都一目了然,没有一点藏污纳垢的地方,让人信服。

众人还是头一次对户部这般信服的。

似程度这样的无房小官儿正高高兴兴地在家收拾行礼,晚些时候便听到些传闻。

外头都说,圣上为了他们这些居无定所的官员建房子住,愣是连娶皇后的钱都搭进去了。

程度等人闻言大受震撼。

为了他们,连皇后都不娶了?!难道在圣上心中,他们比皇后还要重要?他们何德何能啊!作者有话说:萧瑾:这就是你的杰作?冯慨之:这不感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