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到古代搞基建 > 第86章 计划(捉虫) ◇

第86章 计划(捉虫) ◇

2025-03-22 06:35:50

◎要建一支特种兵◎短短几日的功夫, 萧瑾便听闻各地报名参军的百姓大大增加,就这几日间便多了七八万的军户。

陈疏才欲哭无泪。

夏国百姓拢共也没有多少,怎么这当兵的反而越来越多了。

他实在心疼自己的钱袋子, 刚赚回来的钱还没捂热, 转眼就已经不是他的了。

这酸楚谁能明白?陈疏才自然也想夏国的军力强盛,但那前提是不用他来出钱。

陈疏才整日愁眉不展,他家夫人见状还道:老爷子从在朝堂上有了建树之后, 连表情都生动许多了,也比之前俊朗多了。

从前是肥得满脸横肉, 现在是胖得忧国忧民。

说实话,陈疏才一时没听明白妻子到底是说真话呢,还是在讽刺他。

满腔的愁苦无人可诉, 唯有面对萧瑾的时候可以诉说一二,这一日, 陈疏才在排解了自己压力之后,又像模像样地感叹:看来还是齐国的名头好用,一提起咱们与齐国的世仇,百姓们都义愤填膺, 主动参军了。

萧瑾笑了一声。

陈疏才问:您笑什么?你只看到了他们憎恶齐国, 怎么没看出来这圣旨上写明的诸多优待政策?若不是有那些, 便是满腔恨意支撑,又能有有多少人愿意主动参军?老百姓总得要过好日子, 才能为朝廷建功立业不是?一切的出发点都应该是衣食无忧。

陈疏才本来下意识地想要夸赞萧瑾英明神武、想得面面俱到, 可转念一想, 这面面俱到花的可都是他的钱, 顿时就没有拍马屁的心思了。

说多了, 说不定圣上又得让他掏钱了。

他穷啊。

萧瑾并不是随随便便起了心思想要征兵的, 在这之前他已经让王从武等写好了奏书,也商讨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才决定要动手。

他们手头原本有三十余万的士兵,后来襄阳城里灭掉了不少安王的党羽,收降二十多万,加在一起有五十多万,这五十多万都被打散了分配到了各地进行屯田,一旦起了战事,很难立马集结到一块儿。

所以这回征兵,萧瑾跟王从武一合计,决定再征二十万的军户。

虽然他们的士兵加在一起也没有齐国的一半儿多,可萧瑾也知道要量力而行,太多了,他们也负担不起。

除以之外,萧瑾还打算将这些士兵先放在襄阳城操练一番。

襄阳乃夏国与蜀国的交接点,也是夏国最重要的据点,一旦襄阳城失守,不论哪一国都可以沿着汉水往下,顺着长江长驱直入,直逼临安城。

襄阳城的守卫,是绝对不能松散的。

萧瑾这些日子一直在琢磨练兵的事,琢磨来琢磨去倒还真被他琢磨出一件事儿来,遂让人将王从武叫至殿中,同他道:待召足了二十万万的军户,你待如何考察他们?跟往常一样,先各自比试,比个十几二十场自然也就知道哪些是真正有能耐的人了。

这些向来用不着咱们费心,都是底下小将军牵头,他们若是寻到身手不凡的,自然也会单独举荐上来。

萧瑾又追问:那举荐上来之后呢?自然还是跟从前一样……王从武说到一半儿,忽然停下。

他这才意识到,只怕圣上想听的并非是跟从前一样。

他们圣上不管做什么都追求有破旧立新,要与以往不同,如今他一口一个跟从前一样,只怕早就犯了忌讳了。

王从武也不含糊,问道:那依着您的意思,该怎么办?萧瑾就在这里等着他呢,他一本正经道:我也有一个不成熟的念头,说出来与你商议商议。

这些新添的士兵里头,必定有身手不凡的、有头脑聪慧的,你何不将他们单独挑出来,好生训练一番,让他们熟通各路招数,往日若有两军对垒时,这支军队只负责袭击对方重要的人物,窃取对方重要机密。

反正一切特殊的、不好大动干戈的任务,都交与他们来做。

王从武听着眼眸渐亮。

虽然他不确定萧瑾说的这些能不能做到,但他无疑很憧憬、很期待这件事情。

这要是真的做成了,得省多少事儿?此事听起来似乎不难,微臣自当一试。

萧瑾点点头,不过不大赞同他这不难的说辞。

其实他方才提出来的不外乎就是特种部队,想在这个年代复刻出一只能上山下海、无所不能的特种部队,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等王从武自己训练训练就知道了。

所以他才会再三叮嘱:你有这个心,朕就放心了,此事往后就交与你,第一批军队人数不必过多,五十人就行。

不过,这五十人受到的训练一定要是最精良的,届时你亲自去盯着,务必要让他们将所有的技能都学会。

王从武听出来了,圣上对这个所谓的新部队格外看重。

圣上所思就是他所想,他王从武这会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办得妥当又漂亮,好让圣上知道他们兵部的能耐。

不过有件事王从武却还担心:等集齐了这二十万的士兵,后续的军费开支……你放一百个心好了,市舶司有钱,绝对不会短了你们的。

有萧瑾这句话,王从武立马决定放开心思去训练新兵。

萧瑾夸下了海口,回头便又让八宝去市舶司催了一波。

萧瑾承认自己这样不厚道,毕竟市舶司都已经答应要给钱了,他却还这么见钱眼开。

可萧瑾没办法,如今要用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他忙不过来,有些事情就得要别人帮衬。

哪怕知道陈疏才会很忙,萧瑾还是冷酷无情地过去催了催。

陈疏才听了八宝的来意,哭丧着脸,仿佛下一刻就会嚎起来一样。

八宝心虚地趁机逃走了。

再不走,说不定真要遇上陈大人失态了,这种事情还是少看一点为好。

萧瑾听说之后,虚伪地同情了陈疏才一下,这当皇帝还是比当大臣舒服,身为大臣还要学着溜须拍马,绞尽脑汁,可他变成皇帝便只需要动动嘴皮子了。

只要人用的好,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谁让陈疏才好用呢,能者多劳吧,等忙过多再给陈家一份体面。

夏国不管是选人充军,还是训练士兵,一切都是不声不响中进行。

夏国国土不大,对于舆论风向的把控力度确实三个国家里头最厉害的。

兼之北边跟西边都有一条江隔着,他们不想往外露出去的消息,很少会被外人得知。

但要说大张旗鼓的,也有,那便是夏国的瓷器商人。

这些商户通过上回捐钱,被点为皇商。

且圣旨上面都已经许诺了,要给他们青花瓷的优先进货权。

哪怕这段时间市舶司产出的青花瓷并不多,可等候在周围的各地皇商们也依旧拿到了不少货,而且跟其他三国相比,他们拿到的东西要便宜许多。

夏国人在齐国经商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这个青花瓷露面前,几位皇商一合计决定集中力量办大事,遂将各自手头能够用得上的青花瓷器全都聚到一块,而后沿水路将运往了齐国。

顺便狠狠造了一波势。

拖冯慨之跟陈疏才的福,夏国商人在给商品造势这件事上就没输给过谁。

很快,齐国就掀起了一阵青花瓷热潮,大伙谁都知道,这青花瓷是打夏国江南来的,不仅产量极底,工艺也是美轮美奂,就连朝廷的不少大人都收藏了许多,日日都得拿在跟前观赏。

世上风雅的人不少,但更多的是附庸风雅的,不管是真风雅,还是装风雅,总之这批青花瓷是被抢购一空了。

后面因为许多人买不上,出现了哄抬价格的事儿。

夏国皇商们看热闹看得津津有味。

这波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赚了,可以想见,等下一批青花瓷运往齐国后,肯定也会极受欢迎。

就在他们往返临安城的时候,又得了消息,说是又有一批新货等着他们。

众人本以为是寻常的青花瓷,谁知拿到货打开一看,所有的皇商人都傻了。

这,这些……不就是前段时间齐国人吹嘘很久、据说还是齐国鸿胪寺卿花高价买回去的国宝四爱梅瓶么?没看错,确实是国宝。

可怎么这年头国宝都这么不值钱了,还用批的?这一批一批的得有不少呢,齐国人买的完么?先不说这批国宝涌入齐国会是什么模样,单说齐国人最近对那青花瓷的追捧,就让齐皇恼羞成怒。

外头的这些情况 齐皇早有耳闻,他一时没气顺,在众目睽睽之下斥责了一位谈及青花瓷的大臣。

当日之事异常尴尬,可怜那个大臣完全是受了无妄之灾,偏偏旁边还都没有人敢给他求情。

圣上不喜欢青花瓷,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

上有所恶,下必慎焉。

这话言之有理,可却忽略了众人的猎奇心里。

纵然齐皇嘴上不喜,依然抵挡不了青花瓷这件新东西的诱.惑.力,既然圣上不喜欢,那么他们就不在圣上面前提好了,私底下还是能买则买。

若是不买,大伙儿都有你没有,你不羞愧么?更不用说他们还听说了些小道消息,说是齐皇宫里也放着一个青花瓷瓶呢,可见这讨厌也不过就是嘴上说说罢了。

齐皇整治了半天,发现一点作用都没有,差点被气得半死。

人的脑子一热就容易失去理智,于是齐皇一道诏书下去,决定今日便拆除坊墙。

这件事也当成笑话传到了燕国。

燕国的司徒恭终于知道齐国蠢在何处了,它蠢就蠢在有个糊涂的君主。

遇上这样的皇帝,就算他不动手齐国也迟早要完。

也不看看夏国为了拆除坊墙做了多少工作,又耗费了多少钱财,他以为什么事情都跟他想的那么简单?司徒恭嘲讽完了,一时又觉得那么一个蠢皇帝实在不配拥有齐国。

还不如早些给他算了,早晚都是他的东西。

司徒恭鄙视了一番齐国,半点没有跟着齐国做的意思。

燕国如今最要紧的是练兵,那科举可以学,但是想要发展商业,以他们的条件不可能。

司徒恭望着南边的地图,目光在中原腹地逡巡。

多好的土地,不是么?另一边,王从武已经选出五十人,组成了一个新部队,正请萧瑾过目赐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