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到古代搞基建 > 第89章 武举(捉虫) ◇

第89章 武举(捉虫) ◇

2025-03-22 06:35:50

◎东施效颦是不对的◎齐国最忧国忧民的方丞相听说圣上要招兵买马, 顿时坐不住了。

齐国已失许州等地,经过上回买粮一事也是元气大伤。

但要说到了重新招兵的份儿上,那也实在算不上。

如今袁大将军被贬, 袁家军也的确与朝廷离心, 但是方丞相对袁征以及袁家军的人品还是信得过的,但凡齐国起了战事,他不信袁家军会坐视不管。

方丞相苦口婆心地进宫劝说:为今之际是稳住民心。

今年上半年天气干旱, 地里收成只有往年的十之七八,百姓们本就担心粮食价格会涨, 您还不如把招兵的钱放在安抚百姓、发展工商上头来。

齐皇反问:工商?朕不是已经拆除坊墙了吗?他要说的正是这个事情:这段时间城内商铺确实更多了,街上瞧着也比从前热闹许多,但因为城内管理不善, 又滋生了许多问题。

那街道上脏污堆积一片,许久不曾有人来清扫, 各衙门彼此推脱,都不想担下这苦差事。

且街道上铺子一多,行人也就多了,寻衅滋事的流氓也难以控制。

微臣不相信, 夏国仅仅是靠着拆除坊墙, 就能把临安城建设得有声有色, 那必定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哪一样不要另开辟了新的部门严加管理。

圣上, 凡是涉及管理, 哪一样不要钱?可齐皇偏偏就不爱听这些, 方丞相一口一个钱字, 让他觉得俗不可耐, 又烦不胜烦:既然发现了问题, 趁早解决了不就是了?朝中又不是没有人手,你只管下去安排。

钱呢?没钱怎么安排?方丞相心中无奈。

岂料齐皇压根没有给他钱的打算:这点小事哪用得着朝廷拨钱,让京城守卫加强巡视不就成了?别一天到晚只惦记着朝廷的钱财,朝廷的钱,得用在该用的地方。

如今燕国和夏国都在备军,我堂堂大齐国怎么能落于人后?问就是没钱。

真是油盐不进,对牛弹琴。

方丞相说的嘴巴都干了,愣是没起半点作用。

他颇有些心灰意冷,只因齐皇是非不分。

曾经方丞相也有一腔热血,满腹报国志,可他当了丞相之后才发现,他那些治国理财之道根本施展不开,因为没有人会支持他。

久而久之,方丞相便灰心了。

这次也一样,他是为了齐国着想才来了这么一趟,不想来了之后反而里外不是人了。

方丞相走完之后,齐皇还跟宫人抱怨了一声,觉得方丞相好管闲事,该他管的不该他管的都要插一脚,还当真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呢?说到底,齐国这片天下都是他的天下,要怎么做也是他说了算,关那些外人什么事?齐皇是个最固执不过的,既然下令了要征兵,当天便下了一道圣旨下去,燕国征兵十万,他就要征兵二十万,就不信,这燕国的士兵还能有他们齐国多?哪怕不能在实力上战胜燕国,他们也要在人数上战胜他们!这二十万是死命令,必须要完成的,若是哪个地方招兵招的少了还得问责。

且不说这道圣旨让多少官府愁秃了脑袋,让多少家庭心有不甘被迫当兵,但说这二十万士兵背后的吃喝拉撒一应开销,就足够齐国喝一壶了。

齐国动静闹得这样大,萧瑾可能会不知道。

他不仅听说了,还叫人仔细地打听了一番。

听完了前因后果,萧瑾对齐皇的脑残程度又有了新的认知。

要不怎么说夏国能有他这样的皇帝那都是祖上积了福呢;这要是换了齐国的那一位,夏国早就玩完了。

也就齐国家大业大,能够经得起他这么嚯嚯的。

果然是,攀比之心害死人呐,要是当初不比不就没有这么多的事了吗?国情不同,有什么好比较的。

萧瑾看完了邻居的笑话,刚好收到了苏仿从福州那儿寄过来的书信。

萧瑾抖了抖信封,一目十行地看完。

张德喜站在下面明显地看到,他们家圣上那张俊脸随着那封展开的信而越变越红,最后面色红润,仿佛吃了十斤补药一样。

太好了,总算是找到了,皇天不负苦心人!萧瑾的确神清气爽,他把信给收到匣子里,重新回去坐好,只是坐着的时候不自觉地翘起了腿。

真是要什么来什么,他这边刚想把两广建设好,那边苏仿便已经找到了占城稻。

萧瑾记得,这占城稻可是宋朝人口发展的关键所在。

如果是没有粮食支撑,哪能容得下人口大幅增长呢?如今这样的宝贝,被他们先得了,看来老天爷都是帮着他们这边的。

算算这封信在路上花费的日子,眼下苏仿他们应该都已经把占城稻给种上了吧?两广一带今年的收成应该不会少。

陈疏才离自由又近了一步,可喜可贺。

萧瑾激动之余又把苏仿给夸了一顿:苏爱卿真不愧是朝中栋梁,朕的左膀右臂!张德喜闷不吭声地想着,这话他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

冯尚书跟王尚书,还有一个陈大人,三人都能经常会听到圣上如此直白地夸他们,每当这三位大人因为这句话给激动的面红耳赤的时候,张德喜心中都会觉得愧疚。

这三位大人太好忽悠了,他都替他们圣上感觉羞愧!同样的一句话,圣上不知对多少人说过。

就到不受待见的徐尚书做完了事儿之后,萧瑾都会意思意思地夸两封。

还没高兴多久,徐家父子又忽然在殿外求见。

三日的期限早就过了,但是水泥一事还没有做成。

父子俩虽已经摸清路数了,但是有些细节人仍仔细推敲。

他们也是第一次捣鼓这些东西,一来不知道东西要做成什么样,二来也不明白萧瑾真正的标准,所以行事格外艰难。

今儿父子俩过来也是为了跟萧瑾请罪的,顺便再请他宽限两日。

萧瑾一听说他们到现在都还没把东西给做出来,顿时不乐意了,毕竟在他看来,这应当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吗,不就是这样、这样再那样吗,他上他也行。

徐家父子被萧瑾的目光给压得又惭愧又憋屈,心里甚至都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蠢?不用怀疑,萧瑾眼下就觉得他们挺蠢的,扫了一眼平日里趾高气昂的徐尚书,挑眉:无所不能的工部尚书?徐庶底下他那尊贵的头颅。

萧瑾转向另一边:聪明绝顶的小徐大人?徐征被内涵得只差没有找条地缝钻进去了。

父子俩心里都不好受,徐庶脸皮稍微厚一些,所以还有空跟顾准解释:圣上您别着急,这水泥做也能做,但就是有些难。

您要的生石灰需要高温煅烧,而那高温一般的木材根本打不到,需得用焦炭才行。

可是临安城附近也没有什么煤,可开采的煤矿更是少之又少,微臣父子二人纵然竭尽全力,可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萧瑾哼了哼,决定先晾着他们。

这父子俩一向自视甚高,觉得自己厉害的不行,这次总算跌了个跟头,大快人心啊。

萧瑾一句话也没说,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可以撤了。

徐家父子忧心忡忡,却也不敢多问,离开之后走了老远才商议起这件事。

徐征被萧瑾折腾得多了,见他这会如此反常,心中不安:明儿该不会有什么大事发生吧?譬如你被革职?爹!徐征不悦,您就不能说点吉利的话吗?徐庶表示不能,他是真的不懂圣上的行事风格。

甚至他还觉得,萧瑾啥时候夺了他的尚书官衔,将他逐出朝廷,那也是做得出的。

大殿中,萧瑾却还不得不想办法,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

要说煤矿的话,还真有一个地方有。

萧瑾提笔就给顾准南写了一封信。

这信寄过去少说也有好几天,只盼着那边真的能挖到煤矿。

临安城如今要用到煤矿的地方还多了去了,但愿顾准南真的能注意到。

煤炭还得先放一放,得等那边的回信才行。

萧瑾又投入朱雀的训练中。

萧瑾前段时间让他们见缝插针的学习三国方言,如今变来检验成果了。

王从武对他们的掌握情况了如指掌,见萧瑾问起,一边指着那边演练的人,一边跟萧瑾交代:这些朱雀军都聪明,这么久下来已经能挺懂齐、燕、蜀三的官话了,不过想要自己说却有些难度,毕竟他们学的时间并不长。

这五十个人里头有两个人说的最好,一个是穆寒,一个便是那位自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郑百生。

穆寒学的最好萧瑾并不太惊讶,毕竟这人样样出彩,简直是个全能。

但是她一直以为只会说大话的郑百生能说得这么好,这就是天赋了。

萧瑾鼓励他:没准这就是你的特长所在呢。

要真是学语言学的快,那以后要学的可就不仅仅是官话了,方言也得知道啊!郑百生心如止水,可伙夫出身孟楚却一脸羡慕地看向对方。

他也想被圣上夸,可他除了做菜其他都平平无奇,实在是没有什么亮眼之处。

孟楚决定先苦练一个一技之长,然后在萧瑾跟前好好表现表现,最好是能一鸣惊人的那种。

本来他都计划的好好的,一切也都在按他的计划来走,谁知途中又遇变故,朝廷竟然要举办武举!孟楚迅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旦这个武举开始,圣上的目光马上就会被吸引吸引过去。

到时候谁还会记得他们呀?不成,他得想想办法,务必要吸引圣上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