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三下午, 白铖良打来电话, 苏遥正工作没能及时接听,又给在家里备课的白沐语去了电话。
让她告知苏遥早做准备,大部队决定25号一早, 也就是明天凌晨六点出发。
白沐语记在心里,半月来除却去医院复查和看电影没出过门的她, 给辛巴倒入一碗幼年猫粮,换上米色的衬衫和休闲裤急急下楼。
两人原本打算礼拜五晚上去商场置办一些必需品, 因为不知道苏遥会在联营村待多久, 听白铖良的意思,至少三天。
白沐语记得往常白铖良去发掘现场, 两样物品必不可少,一是驱蚊水,二是筒靴。
现场发掘地多在农村,蚊子不仅数量多而且个头大,苏遥又是O型血, 在家里招蚊子喜爱,更别提去乡间。
驱蚊水, 白沐语买的是导购员推荐的一款带薄荷味的。
浙州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7月正处于雨季,受冷锋影响, 暴雨较多,白沐语查看天气预报,25日, 27日都有短暂暴雨大风,筒靴自然买了合脚的38码。
还有不少零零散散的物件,苏遥喜欢吃零食,平日里在网上淘购不少,然而这回白沐语并未满足她。
一来外出目的是去学习,二来白铖良知道会骂。
约莫五点,拎着满满两大袋走过天桥,到对街苏遥回家必经的公园东门。
邮亭一旁静躺着一张长椅,她用纸巾轻轻擦拭坐定,把袋子搁在脚下。
时针指向5点20,她拿出挎包里的手机,拨出苏遥的号码,只不过两秒,电话便被接通。
女孩急促的声音响起:姐姐,我刚换好衣服,准备去打卡。
白沐语待她话音刚落,即刻薄唇轻启:遥遥不急,负责你们的领导在吗?先给他请个假,老爸打电话说出发日期改了,研究部明早动身。
末了补充一句,我在公园门口等你。
如今人手不缺,请假的过程很是顺利。
回到家,行李由白沐语帮苏遥收拾,不大的箱子,再放进几本书,满实满载。
九点刚过,桃姨去厨房烧水,叮嘱正在清洗牛奶杯的苏遥早些睡觉,苏遥应下,回屋后结束了与付予臻的聊天,原来昨晚的一切都是美丽的误会。
她一进被子,就闻到了白沐语身上淡淡的茉莉花香,清冽飘逸。
深夜寂静无边,月光皎皎,空调的运作致喝完牛奶后浮起的薄汗渐渐消去。
也不知何时,窗外的知了开始燥动地鸣叫,苏遥辗转难眠,仍没有进入梦中。
她再一次翻身,下一秒,纤瘦的手臂绕过她的腰,把她搂进怀里。
耳边慵懒的嗓音响起:睡吧。
苏遥没有防备,先是一怔,而后乖巧地勾住女人的长腿,两人严丝无缝地贴在了一起,慢慢陷入沉睡。
被闹钟吵醒时,窗外一片寂寂,除了街上微弱的路灯,大部分高楼的房间都还黑着,只有几家忙碌准备的早餐店有几盏白亮的灯光。
白沐语揪了揪苏遥的鼻头,催促她赶快起身。
床上的人睁开眼,拱动了两下,低缓的声音撒娇道:要姐姐亲亲才能醒。
白沐语无奈地勾了勾眉眼,薄唇在女孩白皙的额头上轻轻印下。
好,起床!苏遥掀开被子跪坐起来,在白沐语退开时抓住时机,偷采女人唇瓣的蜜香,砸吧了两下回味,而后心满意足地抱着一旁准备好的衣服跑进浴室。
早餐是桃姨准备的意大利面和煎蛋,苏遥瞅了瞅腕间的手表,开始狼吞虎咽。
慢点吃,阿堂还在路上,大约十五分钟后才到。
白沐语穿着淡紫色家居服坐在她的身旁,笑容浅浅。
唔,不能让沐堂哥等太久。
苏遥就着牛奶咽下一块鸡蛋,又夹起一筷面,像是一秒也不想停。
五点四十,女孩拖着行李箱坐上白沐堂的车,楼上唯一亮着灯的窗口站了人,等待蓝色的轿车彻底没入夜色,她才依依不舍回过头。
蒙征,浙州省下辖县级市,由济城代管,位于长江下游平原,济融经济区北端,是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而发掘地则在蒙征以东的联营村,距济城88公里。
博物院的大巴经过济西绕城高速,融陕高速,下省道125进入县道201,差一刻八点,赶到研究部临时搭建的住宿棚,正是大伙吃饭的时候。
苏遥和另外一名比她大3岁的研究实习员被带去一间较小的棚子,里面一共3张床,可以足见从事考古以及文物研究工作的女生极少。
早餐是大锅煮的粥,一盆咸菜,馒头以及鸡蛋,苏遥虽然两个小时前吃下不少,这时候竟又馋了。
年幼时陪外婆去乡下老家,最爱的便是刚出炉的馒头,咬一口,唇齿小麦的清香弥漫开来。
因此,不到5分钟,一个馒头下肚。
饭后,研究小组开了一个短会,向新来的学员总结介绍最近几日的发掘成果以及现场注意事项。
M88墓葬于7月23开启,两棺两厢,男女分葬。
南方潮湿多雨,所以男棺大量积水。
出土葫芦状盛放谷物的器皿,铜制璧,铁制长剑,以及包金环首刀。
长剑为铁制,西汉初年是铜到铁转变的冷兵器时代。
而刀在夏商时期本为裁纸刀,到西汉时成为佩刀,由此可见墓主人身份显赫。
注意事项只有一条:小组人员去现场必须同时行动,以便互相照应,且绝对服从安排。
临近九点,一行十五人到达,工人已经热火朝天忙碌着。
小组分工细致,苏遥跟着助理研究员马老师负责出土文物的详细记录。
上午多云,她穿的深色运动鞋,手里拿着厚重的笔记本站在墓穴旁。
瞧着地下的工作人员用手铲和泥探铲小心翼翼挖掘。
西汉墓葬边厢文物较多,内棺基本没什么大东西。
边厢右侧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叔手执毛刷,兴奋地大叫一声:嘿!有发现!他用铲子,小心翼翼铲着,文物渐渐显现。
白铖良也顺着木梯下来,立在他身旁。
毛刷仍在不停刷动,器具露出全貌,身后的副研究员喊道:白教授,是釜甑。
釜甑是极具特色的一类炊煮器具,与甗相同,下半部由鬲改为釜,只不过大多在西南山地出土,体现了西南地区人们的生活智慧。
他接过釜甑,补充道:上去说,下面的挖掘工作继续。
白铖良雪白的手套被沾染泥土,但他唇角的笑意隐藏不住,扬声道:都来说说,为什么平原地区会出现釜甑?小马,测量口径和高度。
口径20.3、高26.9厘米。
白铖良右侧一位戴眼镜的男生说道:西南的山地环境更便于揂底器的使用,但不能绝对,平原地区兴许也能。
有道理。
围过来的学员亦或者助理研究员异口同声。
你来说。
白铖良伸手指向苏遥。
她愣了两秒,提高嗓音回应:我依稀记得西汉时期的一本古籍上记载着蒙征附近有山地,海拔不高,数千年已被侵蚀消磨,所以釜甑出土应该正常。
很好。
白铖良弯了弯眉眼,抑制不住的笑容爬上脸颊。
随后大家分散开,有人记录,有人实时录像。
紧接着又出土几个陶制牛马,四个灌铅蟾蜍,封泥匣和数枚五铢钱,收货颇丰,整个研究组喜气洋洋。
苏遥也被眼前的气氛打动,逐渐融入其中。
晚间报告写完,苏遥走出住宿棚,白铖良和几位助理研究员在空地烤红薯,马老师喊住了她。
诶,你叫苏什么?马老师,我叫苏遥。
有研究文物的天赋,你是什么时候进的研究所?这里坐,吃老白烤的红薯。
苏遥怯怯地看了一眼白铖良,老人几不可察地点了下头。
马老师,我在服务部当临时讲解员,亲戚在附近,就请假想来学习两天。
哦,听老白说了,那个老乡的远方亲人,怪不得你对联营村如此熟悉。
老马咽下最后一口红薯,兜里的电话震动不停,笑道,你们先聊,我去去就来。
马老师走后,氛围一度尴尬了数秒,苏遥不敢讲话,白铖良专心烤着红薯。
直到女孩掌心捏着的手机响动,她觑了觑屏幕上的名字,红着脸不好意思地抬起头。
白铖良动了动唇角,言语温和:去接。
苏遥走远,接通电话,话筒里传出低柔缱绻的嗓音:苏小胖,累不累?苏小胖这个昵称,苏遥多听白沐语唤她几次自然就习惯了,甚至觉得姐姐单独给她取的,心中更是甜蜜。
压着音量回她:想着姐姐,就不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