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燕王妃

2025-04-03 14:20:31

朝廷迅速做出应对, 一是组织名家大儒批判燕王。

燕王出身不正, 以庶子之身觊觎皇位, 对抗朝廷政令,不尊先帝。

在皇帝的授意下,舆论场完全是男人的战场,燕王妃所说的那些后宅阴私完全没有出现在官方文字里。

二是加大削藩力度。

新帝认为, 此时仍然物议纷纷,是因为天下臣民还没有意识到朝廷削藩的决心。

皇帝一言出万法行,新帝仍然记得先帝在位时,赫赫有名的四大案。

当时不也议论纷纷吗?甚至那些触犯国法的人有恃无恐,以为法不责众。

可先帝是怎么做的?连着杀空了两轮朝堂!清空了朝堂妨碍国家运转了吗?没有,依旧有人前仆后继抢着做这个随时掉脑袋的官位。

新帝只看到当年先帝杀人时候的毫不犹豫, 却往了先帝为了一举搬到丞相这个传袭千年的制度, 如何忍耐李善长贪赃枉法、卖官鬻爵十多年。

一手打出天下、坐拥皇位几十年的先帝, 是新帝如今这登基不满一年,身世备受质疑、内外强敌环视的人能比的吗?新帝为表决心, 连削四王。

削齐、湘、代、岷四位亲王爵位,废为庶人, 齐王朱榑被软禁在京城,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岷王朱楩徙漳州。

一看便知削藩也是有讲究的。

被削爵位之人, 只有府兵无力与朝廷对抗者,直接押往京都,恭顺接受帝王旨意。

有兵权的, 诸如代王,只能软禁在封地,朝廷也不敢太过激进。

激进,还要属湘王用性命激化了矛盾。

来逮捕的官兵,大约见多了被削爵的藩王,就没把湘王放在眼里。

湘王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王妃罹难,无后人生还。

一家子死得轰轰烈烈,就是远在京都的新帝听了,也忍不住砸茶杯问道:谁让你们侮辱亲王的?就是被削了爵位,那也是宗室!那也是宗室!新帝好像忘了旨意里白纸黑字写着的废为庶人。

又或许在他看来,只要姓朱,都不能杀!新帝本想震慑藩王,没想到变成了藩王联合的催化剂。

湘王自焚全家身亡的消息传开,举国哗然。

可惜了十二弟。

燕王感慨。

时机到了。

道衍轻叹。

王爷可想好了用什么名号起事吗?道衍问道。

燕王从怀中拿出一个锦囊推到道衍跟前,这是当初道衍给他的。

道衍接过一看,是六个浓墨大字归正朔,靖国难。

道衍微微一笑,取出压在桌上的纸条递给燕王,那是他拟定的口号,清君侧,靖国难。

王爷□□,归正朔更好,伪帝立为皇太孙不过一月先帝就驾崩了,临终时只有驸马都尉梅殷在。

伪帝以庶孙之身登位,本就名不正言不顺,也许先帝临终想要更改遗旨,被他蒙混过去,才有今日这不正之位。

道衍觉得归正朔更能从根本上打击朱允炆,因为燕王府根本不承认他是君!只正朔指谁呢?道衍一针见血问道。

也许是本王,也许是朱允熥,谁知道呢?只知不是朱允炆。

燕王平淡道,好似这关乎性命的正朔之位无关紧要一般。

道衍却轻轻一笑,王爷与王妃吵架了?王妃性子太过良善,真以为遇到几个好人,天下就都是纯善之人了。

居然想不理会天下人议论,说什么真理越辨越明,只要正大光明,旁人反而无从揣测。

可笑之极,皇家尊贵,怎能让那些小人肆意诋毁。

燕王对此尤为不满,在他看来,正朔只有一个。

王妃的这些理论,不过是为朱允熥上位找的借口。

明明先前她就暗示过,一旦自己与朱允熥相争,赢的只能是自己,她帮的也只会是自己。

如今这般,也不是真是理念分歧,还是另有谋算。

王妃恐担忧三皇孙殿下。

道衍此话僭越,他能为燕王分析天下大事,能以赞叹的口吻提及燕王妃,但不能以这样暧昧的言辞挑拨燕王夫妻关系。

燕王轻笑,不,他的王妃从来不认为一旦起兵之后,皇位会旁落他人,她比自己都有信心。

看,无论是智计高绝的道衍,还是算无遗策的燕王妃,他们都有缺憾,都在自己面前不着痕迹的打压敌人,最后决断一切的,仍然是自己!燕王笑了,不理会道衍的话,只道:还请大师测算一个好日子。

起兵靖难的好日子。

与此同时,朝廷下密旨给燕王府属官,要求他们逮捕燕王。

朝廷的密使没走出北平府,就被击杀。

他们前脚刚走,后脚各位属官就入府想燕王禀告一切,在北平,没有什么瞒得过燕王殿下,属官比朝廷更明白。

燕王把玩着从密使身上搜出来的令牌,上面的花纹十分眼熟,是父皇曾经宠幸万分,又被解散的锦衣卫。

在一旁矮桌上奋笔疾书的幕僚写好文书之后,奉给燕王:王爷,写好了。

燕王把染了自己体温的令牌往地上一扔,软到在椅子上。

在场幕僚大声喊道:伪帝阴毒,令王府属官下毒毒害王爷。

快请太医,快请太医!是日,伪帝不宣旨、不听辩,暗中下令毒杀燕王的流言就此传开。

也许不是流言,燕王府把伪帝派来的密使尸体悬在城门上,伪帝亲笔所书,盖有大印的密信就贴在城门边上。

燕王是伪帝的叔父,即便要削爵,也当明旨宣召,说明罪行,行此鬼蜮手段,与草莽下九流何异?燕王不堪忍受,当日变起兵了,以归正朔、靖国难为口号,兵锋直指京都!燕王府一天之内控制了整个北平城,北平原本朝廷派来的官员,都一一归附燕王。

燕王在北地声威不是身处宫廷的朝臣凭想像能感受的。

燕王控制北平之后,周边城池纷纷归附,通州、蓟州、遵化、密云……半月之内,扫清北平周边州县,燕王府实力大增。

燕王府对外形象经营得十分巧妙,对蒙古人是铁血大将,对百姓是慈爱藩王,对朝廷是忠心臣子,对周围藩王是老大哥。

至今为止,北地百姓都深信不疑,一定是朝廷伪帝谋害燕王,闫昂忍无可忍才奋起反抗。

藩王这边,谷王封地在宣府,与燕王封地十分接近。

谷王没有跟随燕王起兵的决心,也不敢对抗朝廷的旨意,他甚至不敢出逃向任何一方,只安安静静等在王府内,看两方谁能胜出。

反正他是先帝的儿子,不管哪方胜了,总不会因为他的不作为就杀了他。

谷王提心吊胆的等在王府,没想到最先到的却是燕王世子朱高炽。

高炽拜见十九叔。

朱高炽一身戎装,大步而来,简行军礼。

谷王早听了侍卫禀告,朱高炽为了表达诚意,只带了六位护卫进府。

不过谷王看着那六位胳膊鼓鼓囊囊的侍卫,再看看他们走路的姿势和时刻警惕的眼神,谷王知道就算自己临时起意想拿下朱高炽想皇帝投诚也是不可能的。

大侄儿啊,你来了,快坐,快坐,外面兵荒马乱的,你父王母妃怎么放心你出来啊!谷王恍若没事儿人一样招呼着。

十九叔明鉴,正是建功立业之时,侄儿怎能坐得住。

朱高炽向北边拱了拱手,那是燕王所在的方向,父王命我来问候十九叔,咱们老朱家也不知造了什么冤孽,居然出了自家人对付自家人的一天。

听闻十三叔已经被软禁在封地,也不知现在怎么样了?都是龙子皇孙,居然要受那兵痞侮辱,若非如此,十二叔何以自焚,子嗣都未留下。

朱高炽口中的十三叔是代王,已经被朱允炆软禁在大同,而代王正是谷王一母同胞的亲哥哥,与燕王周王的关系一样。

谷王眉头一挑,动了亲哥哥,下一个也许就是他了。

坐在京城龙椅上的侄儿,不正是动了周王就想着动燕王吗?如今战事一起,各方消息不通。

父王怕十九叔叔着急,特意送来周边战报,咱们做藩王的,都对朝廷忠心耿耿,不主动挑事儿,可也不是怕事之人。

朱高炽从怀中抽出一份军报,上面列举了举兵归附的城池和阻拦被杀的大将,归附的人占了两页纸,阻拦被杀的只有后面短短两行,对比鲜明。

谷王也早就听说燕王府兵强马壮,尤其是火器威力巨大,看这架势,燕王府胜利的希望更大。

可朝廷终究控制着四方天地,仅仅独守边陲的一个燕王,能撼动朝廷基石吗?谷王不敢肯定。

侄儿啊,你十九叔老了,武艺荒废,有心给你父皇帮忙,却跨不上马提不动刀,只能站在边上摇旗呐喊了。

谷王决定延续自己先前的政策,老实待着就是,再坏坏不过如今。

十九叔说笑了,您是何等尊贵之身,怎能到前线,就是您有心,侄儿也要拦着。

不过我们年轻人就不怕了,我堂弟们可在府中,咱们年纪相仿,也能玩儿到一起。

谷王闭了闭眼睛,认命道:赋灼倒在府中,我且领人去东院寻他。

逼于无奈,他只能献出一个儿子保平安了,至于长子的命运,只能交给老天来抉择了。

多谢十九叔。

朱高炽拱手谢过,自去东院不提。

不一会儿,长史气喘吁吁的跑过来回禀:王爷,二公子、三公子也去了世子的院子!主动去的!这两个小王八羔子!谷王气得想砸茶杯,又顾忌着朱高炽还在府里,只得狠狠拍桌子。

谷王抱着手,疼得直呼气,老子容易吗?这两个兔崽子还来添乱。

谷王只有三个儿子,把长子舍出去保全全家已经十分心疼了,结果疼出来的两个儿子不领情,居然主动凑上去了!朱高炽是给自己儿子下降头了吧!他只有三个儿子啊,他能怎么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