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法医秦明系列(全集)最新章节!我想了一想,又说:不对,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凶手在门口就捅了男的,然后看见女的在卧室门口,就走进去捅女的。
这个时候男的受伤了,忍着痛往里面走,应该是想救女的,走到沙发西侧这摊血迹的地方的时候,发现凶手已经捅伤了女的离开了,男的就在这里站了一会儿恢复体力,然后拼尽全力跑出去呼救。
林涛说:你说的这种可能完全可以解释血迹形态,但是解释不了痕迹形态。
你看,沙发西侧的血泊和大门口的血泊之间有隐约的血足迹,是男死者的足迹,足尖是朝大门口的,也就是说男死者是从沙发西侧往大门口走。
我们并没有发现从大门口往沙发走的足迹。
我点了点头,说:是的,男死者如果从大门口往里走去救女死者,应该有一定的速度,血迹的滴落不应该是这样基本垂直的滴落形态。
这两摊血迹之间的滴落血全是垂直大滴,应该是大量出血,人缓慢移动时滴落的。
林涛说:但是你说的那种英雄救妻说也不能完全排除,说不定他就是缓慢地移动到沙发西侧,又缓慢地移动到大门,然后奔跑出去呼救,恰巧又没留下血足迹。
毕竟男死者生前自己说了是在大门口被捅的,大门口又有血泊,还是符合的呀。
是的,这个还需要进一步判断。
我说。
判断这个有意义吗?林涛说。
我笑了笑,指了指放在沙发上的一个袋子说:你看了袋子里是什么东西吗?林涛显然是还没有看,立即好奇地掀开袋子口,说:哇,这个小学老师生活不错啊,喝五粮液。
我说:也不一定是待遇好,现在的老师都吃香。
独生子女的家长当然希望老师能照顾自己的孩子,给老师送点儿礼物也正常。
林涛说:你不会怀疑是凶手给死者送五粮液吧?我说:如果死者是在沙发这里被捅的,那么很有可能是有人来送礼时发生的打斗,如果是在门口被捅的,这两瓶五粮液就和案件无关了。
我倒是觉得不可能是凶手来送礼。
林涛说,如果是凶手送礼时发生口角激情杀人的话,男死者生前为什么一个字都没提呢?他说的是一个不认识的痞子捅他,他再神志不清,也不会幻想是个痞子捅他吧?至少要说是个家长,或者说是个送礼的吧?你说的也有道理,我们还是继续找找别的线索吧。
我回头对痕检员说,现场提取的血迹进行dna检验了吗?许支队的声音突然在门口响起:做了,结果刚出来,我就来向你汇报了。
我笑了笑,问: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吗?许支队说:非常遗憾,和我们设想的一样。
楼道里一直延伸到小店附近的滴落血全是男死者的,现场大门口、沙发西侧血泊以及两摊血泊之间的滴落血全是男死者的。
沙发东侧两扇卧室门门口的血泊全是女死者的。
我沉思了一下,说:你们提取了多少?我们把现场有血的地方分了五个区域,每个区域提取了五份。
一共就提了二十五份检材?我摇了摇头,说,太少了,现场这么多血,只提二十五份不能全部代表了啊。
许支队说:秦法医,你不是指望我们能在现场提到犯罪嫌疑人的dna吧?现场这么多血,凶手动作狠辣,现场停留时间很短,即使他受伤了,留下一滴两滴血,在这么多血迹中找到犯罪分子的血,岂不是大海捞针?更何况,凶手有没有受伤我们还不知道呢,这个概率也非常小啊。
我没再争辩,就现在掌握的情况,的确还无法做出对案件有帮助的推断。
我凭空指责别人现场检材提取少了,许支队当然会不服气。
看来能不能找到有用的线索,全看下面的尸检了。
3我脱下手套,和许支队握了下手,又拍了下林涛的肩膀,说:你们继续在现场加油,我和赵法医去殡仪馆了,先看看尸体再说。
看过那段录像之后,再看到解剖台上的尸体,我的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眼前的这个男人,早上还在温暖的病床上安静地躺着,下午就躺在了冰冷的解剖台上。
生与死只有一线之隔,一切又都发生在眼皮底下,就算是法医也有点儿难以接受。
为了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我们决定先对女死者曹金玉的尸体进行检验。
曹金玉的损伤很简单,凶手一刀贯穿她的睡衣,在她右侧上腹部形成了一个黑洞洞的创口,抬动尸体的时候,腹腔的积血还在汩汩地往外流。
赵永打开死者胸腹腔的同时,我仔细地分离着死者的颈部肌肉。
损伤很简单。
赵法医说,单刃刺器,一刀从肋间隙刺入,导致肝脏破裂,腹腔积血……赵法医用勺子舀出腹腔的血液,说:至少一千毫升。
肝脏贯穿了,应该是伤到了肝门处的动脉。
我没有吱声。
赵法医说:你在看什么?这具尸体好像没有什么功课好做吧?凶手一刀致命。
我摇了摇头,说:怕是没那么简单。
我剥离出死者的胸锁乳突肌[1],左右两侧的颈部肌肉中段豁然可见片状出血。
我又用止血钳夹起死者的嘴唇,在牙龈和口唇的交界部位,也发现了乌黑的出血区域。
有捂压口鼻腔和掐扼颈部的动作,但是尸体没有任何窒息的征象。
凶手应该对曹金玉有一个控制的过程。
我示意赵法医过来看。
嗯,赵法医说,杨风先受了伤,曹金玉出来呼救,这时候凶手控制了曹金玉也是正常的。
没有什么价值啊。
我想了想,觉得自己的推断还不成熟,便没再说话。
接着我们检验了尸体的颅腔和背部,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我们俩互相配合着缝合了切口,又默默地把杨风的尸体抬上了解剖台。
杨风是从icu直接送来殡仪馆的,全身赤裸,倒是省去了脱衣服的麻烦。
他的胸口有一条缝合的手术疤痕,疤痕的附近还有一些小的缝合的创口。
这条手术创口没有皮瓣,我拆开手术缝线,说,说明这创口是医生留下的,不是原有的创口。
他的致命伤不在胸口。
可他是死于心脏破裂啊。
赵法医说。
我取了探针,依次探查躯干的几处小创口,沿各个方向检测创口的深度。
忽然在某一处,探针陷入了创口深处,我小心地拨动着探针,感觉到探针的顶部碰到了内脏。
就是这里了。
我指着死者左侧季肋部[2]的一处创口说,这一处捅进了胸腔,方向是斜向上的。
赵法医点了点头,我随即沿着死者胸部的正中线联合切开了他的胸腹腔,露出了红白相间的肋骨和粉红色的腹腔内脏。
死者季肋部和腋下的这六处创口,应该都是凶手捅的,和手术无关。
赵法医说。
我点点头表示认可:创口形态一致,创角一钝一锐,符合单刃刺器形成的创伤特征,创口的长度在三厘米左右,所以凶器的刃宽也是三厘米左右。
和曹金玉肚子上的创口形态一致,应该是同一种工具形成的。
赵法医说,不过这也是白说,一个人哪会带两种工具来杀人啊,是不是?呵呵。
这把刀很快啊。
我没有回答赵法医的话,仔细地分离着每一处损伤,六处损伤,五处没有进入胸腹腔。
没进入胸腹腔,还敢说刀快?赵法医笑着凑过头来看我分离的每一处创口。
这个凶手其实挺背的。
我说,你看,这六处创口,五处都是直接顶上了肋骨,刀刃要么就是别在两根肋骨之间,要么就是沿着皮下走,没有进入胸腔。
其实起作用的就是这一刀。
我拿起探针,从刚才发现的季肋部的那处创口伸进去,查看探针的走向,很快探针就通过肋骨进入了胸腔,然后一直延伸到了心包[3]的位置。
我说刀快的原因是,我补充道,永哥你看,这致命的一刀正好从两根肋骨之间刺入心脏,刀刃的这一面肋骨断了,说明这把刀的锋利程度足以切断肋骨。
那其他几处刀伤为什么没有刺断肋骨?赵法医问道。
你仔细看,我说,这几刀的方向不对,没有能够对肋骨施加压力,只有其中一处别在了两根肋骨之间,虽然没有进入胸腔,但肋骨上也留下了削痕。
赵法医点了点头表示认可:心脏确实破裂了,这样的损伤,即便做手术,也很难救活。
唉,刀歪一点儿就没事了。
我们没有再说话,一起打开了杨风的颅骨和后背,再也没有发现其他有价值的损伤。
和曹金玉不同,杨风的颈部和口唇是完好无损的。
我们默默地缝合,默默地把尸体抬上停尸床,默默地把尸体推进冰箱。
这件案子的细枝末节在我的脑海里流动着,却很难拼凑出一幅完整的画面。
脱下解剖服,我和赵法医并排站在盥洗间里,默默地洗着手。
这个案子,好像法医起不到什么作用啊。
赵法医先开了口,损伤简单,貌似除了死亡原因、致伤工具,我们没法再确认其他线索了。
死亡时间都已经明确了。
我冲着手上的泡沫,需要我们解决的就是犯罪分子刻画的问题,他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杀人,他现在处于什么状态。
我们能做的基本都做完了。
赵法医关上水龙头,说,其他的,是不是有些勉强了?这种事,推断对了还好,推断错了,案子破不了的责任可就全推给法医了。
赵法医说的是实情。
我摇摇头:一切都是为了破案,我们必须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
就算有失误,就算会被批评,也不能因为这样就不做分析了啊。
你是省厅领导,赵法医耸耸肩,你说错了没事,那你就多说点儿嘛。
我们洗完了手,坐上勘查车,天色已经渐渐黑了,赵法医和司机商量着晚上去哪里吃饭。
我的脑海里闹哄哄的,根本没有听清他们在说什么。
车子引擎启动的刹那,我突然灵光一闪,脑海里的那团迷雾瞬间消散得一干二净,我定了定神,开口道:永哥,我觉得通过尸检,我们至少可以分析出四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句话就像是投进水里的一枚炸弹,他们的讨论戛然而止,赵法医猛地转过身来,双眼放光,开口就问:哪四个问题?我笑了笑,法医都是这样,发牢骚归发牢骚,想要破案的迫切心情却不会因为牢骚而改变。
首先,我打开手中的矿泉水瓶,喝了一口,说,凶手的目的,不是杀人,而是报复。
他的初衷不一定是置人于死地。
赵法医想了想,点头赞同:没错,死者身上虽然被捅了好几刀,但位置都是在腋下和季肋部,都不是朝着重要的脏器去的。
嗯,这一点很重要,对于以后的定罪量刑起关键作用。
这个作用可能不大,我笑着说,上门杀人,杀了两个,估计也是难逃死罪。
我是想通过凶手的行为,分析一下他的心态,以便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嫌疑人。
赵法医点了点头,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等待着我的下一个分析。
我接着说:第二,我认为凶手是右手持刀,而且他的右手可能受伤了。
赵法医在省厅学习过一年,对这种判断思路并不陌生,他点了点头,说:同意。
死者的损伤位于左侧腹部和左侧腋下,这就意味着凶手是右手持刀和他正面接触。
如果是左手持刀没法形成这样方向的损伤,也不可能是左手持刀从死者背后袭击。
我补充道:尸体上的六处损伤,三处顶上了肋骨,两处刺断了肋骨,这说明凶手用的力量很大。
刃宽三厘米的小刀一般都没有护手,所以凶手捅人的时候,他的手会随着用力而向前滑动。
之前我也说了,这把刀很锋利,紧握小刀的手一旦滑动到了刀刃的部位,就很有可能受伤。
嗯,赵法医说,这个不用解释了,我完全赞同,那么第三点呢?我清了清嗓子,接着说:第三点,我认为凶手可能是死者的熟人,或者说,就是死者的学生家长。
什么?赵法医一脸惊愕,这可涉及侦查方向了,有什么证据吗?4永哥别急,你先听我分析,我笑了笑,说道,之前我和林涛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杨风究竟是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开门就在门口遭到了袭击,还是走到沙发附近才遭到了袭击?这一点很重要,但是的确也很难辨别,因为两处都有血泊和滴落状血迹。
那你是怎么判断的呢?从血迹分析来看,杨风应该是在沙发附近受的伤。
我说,我仔细地观察了血迹的形态,沙发附近的血迹是以一大滴一大滴的滴落血迹为主,血迹周围的毛刺较长,说明滴落的位置离地面比较远,也就是受伤部位比较高。
而大门口的滴落血迹则毛刺较短,说明受伤部位比较低。
这就正好与人受伤后的移动轨迹相吻合,体力急剧下降之后,人的身体重心也会下移,杨风受伤后往外走,体力不支,很有可能就在门口蹲了一下,积攒体力再跑出门去呼救。
你这样说,我也想到了一点。
赵法医说,如果是一开门就被捅了一刀,杨风还站在大门口,应该会叫喊吧?邻居能听不见声音吗?我点了点头,说:还有一个最最关键的证据。
赵法医瞪着眼睛等着我说话,我卖关子似的喝了口水,笑了笑,说: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男死者身上的损伤有个特别显著的特征。
赵法医想了想,不知道我指的是什么,于是摇了摇头。
我解释道:你看,杨风的身上有六处损伤,三处在季肋部,三处在腋下。
都在左边,每两处创口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二十厘米。
这六处创口,你不觉得过于集中了吗?明白了!赵法医豁然开朗似的叫道,进入现场的大门,就是广阔的客厅。
如果凶手这个时候用刀子捅人,那么杨风有足够的空间去躲避,那样就不可能形成密集的创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