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http://www.pan58.com】网盘资源搜索,网盘搜索神器(小说,电影,电视剧)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以大道辅佐人君的,不能迷信用武力强制(征服)天下。
一个君王或侯国用武力强制天下,这种事件必然得到还报,叫做冤冤相报,永无休止。
部队征战所过之处,田园荒芜,荆棘遍野,生灵涂炭。
大的征战之后,必然有凶险的灾荒灾难的年头出现。
善于征战的人或集团,达到一定的(具体的)目的也就罢了,绝对不可以靠军力逞强称霸,耀武扬威。
动武而达到了某个目的,用不着摆架子,也没有什么架子可以摆。
用不着自吹自擂,也没有什么可夸耀的。
用不着美滋滋的,也没有什么可臭美的。
动武是不得已的选择,不是为了耀武扬威,不可以因之耀武扬威。
一个人过早地强壮了,也就会迅速走向衰老,太强壮强直了也就背离了大道的谦虚包容与变易,也就该迅速结束——快要完蛋了。
这一章老子表述了他的反战厌战至少是慎战的观点。
他有书生气,有书生论战的意味。
他的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论述则已经成为了我国家喻户晓的名言。
这是经验之谈,这是悯生民之论,这是仁心之说,虽然老子个人对仁字不怎么感兴趣。
老子当然没有实际消灭战争的路线图与实际操作程序。
但是他提出不要耀武扬威,不要因胜而膨胀扩张,不要因胜而盛气凌人,要知道战争是不得已的选择,是很遗憾的事情,不能乐此(动武)不疲,则是有识之士应该认识到与应该做到的。
否则,只能是盛而衰,胜而败,兴而亡,强极而垮台。
大国的无数兴而后衰的过程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一个现实主义者,力量包括武力是重要的,但是单单有力量又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逆历史之潮流,逆历史之规律,逆生民之利益诉求而动蛮力武力,其结果只能是受到大道的惩罚。
只有重视力更重视道,重视道理、道德、道路、路线、方式,尊重天下的不可掌控于私、不可以意为之的神器性质,才不至于倒行逆施,自取灭亡。
老子对于用兵、对于强力手段的态度也很有内涵,他并不是绝对地反战,他并非和平主义者。
他的此后的某些论述(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等)被视为兵法兵书,有的学者还把老子与黄帝、孙子(兵法)与善搞计谋的韩非相提并论,这恐怕是一个历史的玩笑,一个对于太过高明的老子的讽刺。
老子其实对于用兵是持非常保留非常慎重非常不得已的态度的。
他的这种非战见解时时有所表现。
然而,万事相反相成,最不愿用兵者拥有了用兵的奇谋、兵法的奇谋;最讨厌与轻视计谋的老子,反被视为计谋、奇谋直至阴谋的大师。
这是上天对于奇才、对于大师的讽刺性报答,是历史的搞笑,是历史的极端高明与趣味。
这也是上天对于庸人、对于糊涂人的安慰:庸人、糊涂人怎么可能理解与服膺老子的心胸与智慧呢?他们怎么可能承认自身的无知无德无道呢?他们一定要把老子拉到地面上来,拉到与庸人、糊涂人相同的高度,从最坏最庸俗最自私的方面理解与演绎老子,把老子解读为阴谋家,解释为过于聪明、过于狡猾与内心恐惧??这样,误读的庸人们会舒服得多。
还有一个说法值得推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强,这是老子反复申明的一个观点,是老子对于世人的一个劝告。
这与提倡竞争提倡比赛永不休止的精神是相悖的。
奥林匹克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老子的口号是不敢以强,果而勿强,怎么看这些说法呢?只能具体分析了,与其去像挑逗蟋蟀一样地去挑逗言语之间的死抠死争不如体会其各自的针对性与合理性。
你不能将《老子》发到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去作学习或宣传材料,你也不必在哲学研讨会上张贴更高更快更强的标语。
有的必须争,比如足球赛。
有的最好不争,比如封官晋爵。
争与不争,都有个度。
即使是田径比赛,太争先了反而容易失常,影响发挥。
而一个人的不争,达到了未老先衰、全无活气的程度,不会有人为你喝彩,你也无法为自己开脱。
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所以防壮。
这未免失之简单表面,与老子的高智商不匹配。
壮不是老的原因,因壮而过度透支,那是壮而骄、壮而奢、壮而淫、壮而腐败,则会促进老化直到灭亡的过程。
需要警惕的是骄、奢、淫、腐败,不是壮。
其实不论是我们每个人还是我们的群体,距离壮还远着呢。
老化的必然性是时间作用于生命的结果,而不全是壮的结果。
壮而恶,叫做恶壮,值得警惕。
但老子忘了,一直羸弱,一直硬是远远壮不起来,照样会老,而且更易夭折。
物壮而老,毕竟还壮过一回。
羸弱而老,未壮而老,一事无成,一言未发,连大气也没有喘过一回就衰老灭亡了,岂不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