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边抄,一边时时抬头看林震,林震问:干吗老看我?赵慧文咬了一下复写笔,笑了笑。
三林震是1953年秋天由师范学校毕业的,当时是候补党员,被分配到这个区的中心小学当教员。
作了教师的他,仍然保持中学生的生活习惯:清晨练哑铃,夜晚记日记,每个大节日——五一、七一……以前到处征求人们对他的意见。
曾经有人预言,过不了三个月他就会被那些生活不规律的成年人同化。
但,不久以后,许多教师夸奖他也羡慕他了,说:这孩子无忧无虑,无牵无挂,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他也没有辜负这种羡慕,1954年寒假,由于教学上的成绩,他受到了教育局的奖励。
人们也许以为,这位年轻的教师就会这样平稳地、满足而快乐地度过自己的青年时代。
但是不,孩子般单纯的林震,也有自己的心事。
一年以后,他经常焦灼地鞭策自己。
是因为社会主义高潮的推动,全国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会议的召开,还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他已经22岁了,记得在初中一年级时作过一篇文,题目是当我××岁的时候,他写成当我22岁的时候,我要……现在22岁,他的生命史上好像还是白纸,没有功勋,没有创造,没有冒险,也没有爱情——连给某个姑娘写一封信的事都没做过。
他努力工作,但是他作的少、慢、差。
和青年积极分子们比较,和生活的飞奔比较,难道能安慰自己吗?他订规划,学这学那,作这作那,他要一日千里!这时,接到调动工作的通知,当我22岁的时候,我成了党工作者……也许真正的生活在这里开始了?他抑制住对小学教育工作和孩子们的依恋,燃烧起对新的工作的渴望。
支部书记和他谈话的那个晚上,他想了一夜。
就这样,林震口袋里装着《拖拉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兴高采烈地登上区委会的石阶,对于党工作者(他是根据电影里全能的党委书记的形象来猜测他们的)的生活,充满了神圣的憧憬。
但是,等他接触到那些忙碌而自信的领导同志,看到来往的文件和同时举行的会议,听到那些尖锐争吵与高深的分析,他眨眨那有些特别的淡褐色眼珠的眼睛,心里有点怯……到区委会的第四天,林震去通华麻袋厂了解第一季度发展党员工作的情况,去以前,他看了有关的文件和名叫《怎样进行调查研究》的小册子,再三地请教了韩常新,他密密麻麻地写了一篇提纲,然后飞快地骑着新领到的自行车,向麻袋厂驶去。
工厂门口的警卫同志听说他是区委会的干部,没要他签名,信任地请他进去了。
穿过一个大空场,走过一片放麻的露天货场与机器隆隆响的厂房,他心神不安地去敲厂长兼支部书记王清泉办公室的门。
得到了里面进来的回答后,他慢慢地走进去,怕走快了显得没有经验。
他看见一个阔脸、粗脖子、身材矮小的男人正与一个头发上抹了许多油的驼背的男人下棋。
小个子的同志抬起头,右手玩着棋子,问清了林震找谁以后,不耐烦地挥一挥手:你去西跨院党支部办公室找魏鹤鸣,他是组织委员。
然后低下头继续下棋。
林震找着了红脸的魏鹤鸣,开始按提纲发问了:1956年第一季度,你们发展了几个人?一个半。
魏鹤鸣粗声粗气地说。
什么叫‘半’?有一个通过了,区委拖了两个多月还没有批下来。
林震掏出笔记本记了下来。
又问:发展工作是怎么样进行的,有什么经验?进行过程和向来一样——和党章的规定一样。
林震看了看对方,为什么他说出的话像搁了一个星期的窝窝头一样干巴?魏鹤鸣托着腮,眼睛看着别处,心里也像在想别的事。
林震又问:发展工作的成绩怎么样?魏鹤鸣答:刚才说过了,就是那些。
他好像应付似的希望快点谈完。
林震不知道应该再问什么了,预备了一下午的提纲,和人家只谈上五分钟就用完了。
他很窘。
这时门被一只有力的手推开了。
那个小个子的同志进来,匆匆忙忙地问魏鹤鸣:来信的事你知道吗?魏鹤鸣无精打采地点了点头。
小个子的同志来回踱着步子,然后撇开腿站在房中央:你们要想办法!质量问题去年就提出来了,为什么还等着合同单位给纺织工业部写信?在社会主义高潮当中我们的生产迟迟不能提高,这是耻辱!魏鹤鸣冷冷地看着小个子的脸,用颤抖的声音问:您说谁?我说你们大家!小个子手一挥,把林震也包括在里面了。
魏鹤鸣因为抑制着的愤怒的爆发而显得可怕,他的红脸更红了,他站起来问:那么您呢?您不负责任?我当然负责。
小个子的同志却平静了,对于上级,我负责,他们怎么处分我!我也接受。
对于我,你得负责,谁让你作生产科长呢?你得小心……说完,他威胁地看了魏鹤鸣一眼,走了。
魏鹤鸣坐下,把棉袄的扣子全解开了,喘着气。
林震问:他是谁?魏鹤鸣讽刺地说:你不认识?他就是厂长王清泉。
于是魏鹤鸣向林震详细地谈起了王清泉的情况。
王清泉原来在中央某部工作,因为在男女关系上犯错误受了处分,1951年调到这个厂子作副厂长,1953年厂长他调,他就被提拔作厂长。
他一向是吃饱了转一转,躲在办公室批批文件下下棋,然后每月在工会大会、党支部大会、团总支大会上讲话,批评工人群众竞赛没搞好,对质量不关心,有经济主义思想……魏鹤鸣没说完,王清泉又推门进来了。
他看着左腕上的表,下令说:今天中午12点10分,你通知党、团、工会和行政各科室的负责人到厂长室开会。
然后把门砰的一带,走了。
魏鹤鸣嘟哝着:你看他怎么样?林震说:你别光发牢骚,你批评他,也可以向上级反映,上级绝不允许有这样的厂长。
魏鹤鸣笑了,问林震:老林同志,你是新来的吧?老林同志脸红了。
魏鹤鸣说:批评不动!他根本不参加党的会议,你上哪儿批评去?偶尔参加一次,你提意见,他说:‘提意见是好的,不过应该掌握分寸,也应该看时间、场合。
现在,我们不应该因为个人意见侵占党支部讨论国家任务的宝贵时间。
’好,不占用宝贵时间,我找他个别提,于是我们俩吵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向上级反映呢?1954年我给纺织工业部和区委写了信,部里一位张同志与你们那儿的老韩同志下来检查了一回。
检查结果是:‘官僚主义较严重,但主要是作风问题,任务基本上完成了,只是完成任务的方法有缺点。
’然后找王清泉‘批评’了一下,又找我鼓励了一下开展自下而上的批评的精神,就完事了。
此后,王厂长有一个来月对工作比较认真,不久他得了肾病,病好以后他说自己是‘因劳致疾’,就又成了这个样子。
你再反映呀!哼,后来与韩常新也不知说过多少次,老韩也不答理,反倒向我进行教育说,应该尊重领导,加强团结。
也许我不该这样想,但我觉得也许要等到王厂长贪污了人民币或者强奸了妇女,上级才会重视起来!林震出了厂子再骑上自行车的时候,车轮旋转的速度就慢多了。
他深深地把眉头皱了起来。
他发现他的工作的第一步就有重重的困难,但他也受到一种刺激,甚至是激励——这正是发挥战斗精神的时候啊!他想着想着,直到因为车子溜进了急行线而受到交通民警的申斥。
四吃完午饭,林震迫不及待地找韩常新汇报情况。
韩常新有些疲倦地靠着沙发背,高大的身体显得笨重,从身上掏出火柴盒,拿起一根火柴剔牙。
林震杂乱地叙述他去麻袋厂的见闻,韩常新脚尖打着地不住地说:是的,我知道。
然后他拍一拍林震的肩膀,愉快地说:情况没了解上来不要紧,第一次下去嘛,下次就好了。
林震说:可是我了解了关于王清泉的情况。
他把笔记本打开。
韩常新把他的笔记本合上,告诉他:对,这个情况我早知道。
前年区委让我处理过这个事情,我严厉地批评过他,指出他的缺点和危险性,我们谈了至少有三四个钟头……可是并没有效果呀,魏鹤鸣说他只好了一个月……林震插嘴说。
一个月也是效果,而且绝不止一个月。
魏鹤鸣那个人思想上有问题,见人就告厂长的状……他告的状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