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第一仗雨来得又快又急,不等陶桃跑进门,除了树冠之下,遍地的黄土都变了色。
邬常安来回奔跑,将饭桌和椅子都转移到屋里。
我来烧水,爹娘和大嫂回来指定湿了衣裳。
陶桃直奔灶房,不过片刻又蹿出来,姐,你的碗呢?饭吃完了?碗给我,我拿去洗干净。
说着话,她已经进了屋,见碗里的饭还剩一大半,她苦着脸问:我做的饭不好吃?不是,忙着跟你姐夫说话,没顾上吃。
陶椿把饭碗递给她,说:走,我跟你去灶房,把饭热一热,我再吃一点。
陶桃伸手扶着她,她压着声音问:我姐夫怎么说?改变主意了?差不多。
陶桃噢一声,她分不清她是喜还是忧。
姐妹俩冒着雨走进灶房,陶椿扶着椅子坐在灶下,灶眼里还有余火,她拿火钳夹一撮枯树叶塞进去,不过几息,灶眼里冒出浓烟。
陶桃把锅里的泔水刷洗干净,问:我把冷饭煮成热汤饭?起锅的时候再淋个鸡蛋?行。
陶椿没有意见。
南瓜焖饭倒进锅里,陶桃舀一碗米汤淋上去,担心味道淡了,又捏一小撮盐洒进去,末了拿起笨重的木锅盖盖上。
邬常安坐在门外看雨,雨幕里,陵户们行色匆匆地小跑着,短暂地在路口聚了一下,又迅速分散在一垄垄窄路上,曲折的小道通向一个个木屋。
姐夫,等雨停了,路干了,你是不是就要回去了?陶桃隔着青白色的雨帘大声问。
邬常安嗯一声。
等你走了,一直要等到过年才回来。
陶桃转身说,你这回山跟没回山没两样。
陶椿觑她一眼,你你你的,连个姐都不喊了。
这丫头心眼多归心眼多,但着实单纯,对从未谋面的姐姐一开始存着成见,但经不住示好,接触七成善意能回以十成的善意。
相识不过两天,她就拿她当自己人待了,吃饭一顿顿往床边送,像个小跑腿。
眼下一听她要离开,她还舍不得了。
山里山外的距离相差可大了,咱家跟邬家就隔了四座山,早上出门不等天黑就到了,我能常回来。
陶椿说,再说了,我不方便回来,你能去我那里住啊。
邬常安,我三妹以后去我们家住,你没意见吧?……没有。
邬常安巴不得不跟女鬼独处,不过话一出口,他回过味了,心里忿忿然,谁跟她是\'我们家’,他可没答应她。
你在家要是没事,过几天就跟我去邬家,想回来了我再送你回来,让大哥去接也行,我也回来住几天。
陶椿不舍得辜负这个小姑娘的依赖,她有意培养姐妹感情。
闻言,陶桃心喜,她乐颠颠说:等娘回来了我跟她说,我还没去亲戚家住过呢。
陶母的娘家在山外,陶父的两个兄弟跟陶家相隔不远,是亲戚也是邻居,陶桃去这两家串门压根找不到走亲戚的感觉。
锅里的汤饭煮开了,陶桃从食柜里拿个鸡蛋敲破,蛋壳上剥个小洞,筷子伸进去搅一搅,蛋黄蛋白搅匀了沿着锅边淋一圈,瞬间烫成金黄的蛋花。
热汤饭盛碗里,陶桃洗锅准备烧水。
邬常安,过来搭把手。
陶椿使唤,三妹提不动水桶,你把水桶里的水倒锅里。
不用姐夫动手,我用瓢舀水。
陶桃拒绝。
邬常安大步过来,他提起墙边的水桶,轻轻松松把水倒锅里。
忙完了他也没走,仗着陶桃傍身,他拎个板凳坐一旁观察女鬼的动静,不时皱眉思索。
姐夫,你在山外的学堂念了几年书?你在学堂见过我姐吗?陶桃见这两人不吭声了,她只能没话找话。
四年,我十四岁回山,我回山的那一年,你姐才出山,我跟她没碰见过。
邬常安说。
太不巧了。
陶桃可惜。
邬常安在心里唾一声,可不是不巧嘛,要是在学堂打过交道,这门亲事他压根不会应下。
姐夫,你在山下有亲戚吗?陶桃又问,你在山下四年一直住在学堂?嗯。
邬常安瞥女鬼一眼,莫不是饿死鬼,一直吃吃吃。
你在学堂的时候想家吗?陶桃追着问,我要是下山了,应该也只能住在学堂。
邬常安又看饿死鬼一眼,不管是陶椿还是她,都是祸害,一个折腾得亲戚生仇,一个来祸害他。
学堂里除了夫子都是从山上下去的人,有他们做伴,我倒是不怎么想家。
邬常安认真回答,你们这儿有多少户陵户?有四十户吗?三十三户?比我们那儿少了十三户,怪不得我来的这两天就下雨的时候看见了一二十个人。
你是不是没有玩伴?你下山会遇到很多人,惠陵一千户陵户,康陵一千户陵户,两千户的孩子都下山,你想想,挺热闹的。
陶椿默默看去,陶母没糊弄她,邬常安这人待长辈恭敬有礼,对晚辈温和有耐心,从这点上看,他品行不错。
她想了想,又补上一点,他心有成算,口风也紧,明明怕她怕得要死,却始终没有泄露一点口风。
姐,你吃饱了?陶椿回神,见邬常安被她瞧得不自在,她憋着笑挪开目光。
吃饱了,我一顿吃不了多少。
陶椿递过碗,碗里还有剩饭,我们家没养狗没养猫?平时有剩饭怎么处理?喂鸡喂鹅,屋后养了一群鸡和几只鹅。
陶桃把饭倒泔水桶,说:去年养了只狗,今年开春跟大哥去巡山的时候被蛇咬了,抱回来就没气了。
大哥说要给它守孝,满一年了家里才能再养狗。
陶椿:……她还是头一次听说人给狗守孝的。
哎呦,可算到家了。
陶父长叹一声,他抹着脸上的雨水问:锅里烧水了?我洗个热水澡,这一下雨,天还有点凉。
陶桃揭锅盖,锅里的水已经冒泡了,她跑出去,问:爹,我娘呢?跟你嫂子去看春涧了,马上就回来。
你……陶父正要问家里另外的两个人,话还没出来就看见了人,小两口一坐一站隔着几步远,一看就是和好了,他心里快慰。
邬常安舀半桶热水,他提出去说:爹,你先回屋,我添点凉水把水给你送过去。
哎,好小子。
这声求之不易的爹,陶父听得太顺耳了,他拍了下姑爷的胳膊,说:姑爷你受委屈了,我跟你保证陶椿已经悔过,她以后再犯糊涂,不消你说,我亲自把她领回来。
邬常安没应和这句话,他戴高帽说:我是看中爹和娘明事理才应下的,我想跟你们对亲戚。
我爹娘走的早,又只有一个叔叔,叔叔也有他的一家人,寻常顾不上我……陶父明白他的意思,他跟着邬常安回屋,拍着胸口保证:椿丫头跟了你,我和她娘也是你爹你娘,我家孩子少,女婿就是儿,你以后就当这是你自己家,没事多过来。
翁婿俩一个戴高帽一个诉温情,俩人亲香得像亲父子,之前的狠话和矛盾就此翻篇。
陶母和冬仙是等雨小了才回来,婆媳俩到家赶忙洗头洗澡换衣裳,收拾完自己又忙着洗衣裳。
等衣裳晾在檐下,雨也停了。
大哥,去山前的河里瞧瞧。
陶仁穿着羊皮靴扛锹过来,我怕下场雨,山又垮了,山上的树和石头掉下来,河道又要堵死。
行,你等等,我换双鞋。
陶父应一声。
爹,我跟小叔去,你在家歇着。
天色不好,瞧着还要下雨。
邬常安说,你的水鞋给我,我穿上。
行,姑爷孝敬你,你就在家歇着。
陶仁笑着说。
邬常安换上水鞋,他接过陶母递来的蓑衣和斗笠,扛着铁锹出门了。
陶母不放心地追出去,见他没有牵走大青牛,这才转身进屋。
雨要下到什么时候?我还想带我姐去采菌子。
陶桃望天,天上的乌云黑沉沉的,对了,娘,我姐跟我姐夫回家的时候,我能不能跟他们回去?对,让三妹跟我去邬家住几天,我们姐妹才见面就要分开,我舍不得她。
陶椿忙接话,后年我三妹出山,一走就是三五年,到时候我跟她更没有相处的机会。
忙完秋收再说,过几天春涧回来,桃丫头在家哄孩子。
陶母拒绝了,她对陶椿的心思摸不准,担心陶桃跟她走近了也跟着心野了。
忙完秋收你回来住几天,到时候要打松子,你跟姑爷回来帮几天忙,你俩提一篮松子回去。
陶父跟着说,我听说安庆公主陵没种松树,没松树就没松子吃。
陶椿看向陶桃,说:等雨停了,我们去松树林采菌子。
陶桃摆手,我带你去采鸡油菇,还有黄牛肝,我晓得一个山坳,那一路菌窝多。
对,夏天的时候三妹挖了三筐菌子回来,我们半个月宰了十只鸡,都用来炖菌子了。
冬仙接话。
核桃和板栗也能吃了,我晓得哪棵树上的核桃好吃。
陶桃兴致勃勃道,姐,等你的腿能走远路了,我带你去,那棵核桃树上的核桃壳厚,但核桃仁又油又润。
陶椿心驰神往,行。
还有山楂和八月炸也熟了,这场雨下的不好,裂口的八月炸进水了就烂了。
陶桃继续叽喳,以前爹娘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山里跑,这次有你跟姐夫一起,我们走远点。
你二姐不喜欢吃八月炸,也不喜欢吃山楂。
陶母开口,你大姐倒是喜欢吃这东西,就是那丫头没口福。
陶椿上面还有个姐姐,大她三岁,可惜只活到了六岁,一场病要了命。
托这个大姐的福,陶椿享受父母加倍的疼爱,所以才养成了胆大包天受不了委屈的性子。
晚上吃什么饭?陶椿转移话题,今晚我做饭,你们尝尝我的手艺。
陶母开门去取肉,家里还有一条熏猪腿,这本来打算中秋节吃的,今晚家里人齐,拿出来炖了也好。
猪腿在火上烤一烤,冬仙用刀刮去上面的黑灰,再用热水洗干净,正准备拿刀剁的时候,邬常安回来了。
快快快,嫂子,把桶给我,河上游有鱼群下来了。
邬常安扔两串鱼在地上,他接过桶就跑。
姐夫等等我,我也去。
陶桃一蹿出门了。
我也去看看。
陶父拎个桶,又拿根扁担,说:这波鱼来的好,多逮点做熏鱼,能吃到冬天。
陶母不说话,她回屋换上水鞋,虎虎生风地走了。
陶椿也想去,但她走不了。
嫂子,你也去看热闹,我在家做饭。
她开口,多逮桶鱼回来,等秋收过了,我回来拿熏鱼。
好。
冬仙迫不及待地拔腿就走,我去跟我大哥二哥说一声,他们肯定还不知道消息。
人都走了,陶椿接手灶房里的活儿,猪腿砍不动,直接整个下锅炖。
锅里烧火的时候,她拿着板凳出去收拾还串在草绳上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