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玉从府里出来时,大宛国和安息国的使者都站在茶舍里围观仆妇绞棉籽,还有人打听棉花是不是像麦子一样撒在地里就能种出来,对此,守在一旁的驿卒含糊其辞说不清楚。
棉花是氎花夫人引进,种植法子也是她琢磨出来的。
氎花夫人呢?隋玉把小花递给小崽,她直白地说:我就是,不过棉花种植的法子不能告诉你们,这是我们大汉的独门绝技,堪比边关布防图,你们要是想了解,得去长安请示我们的帝王。
大宛的使者回过头,他笑着说:听闻夫人去过大宛?是,前些年曾去过一趟,偶然从来自身毒国的僧人手中得到了棉种。
隋玉坦然交代,大宛国是我的福地。
大宛使者脸上的笑挂不住了,心里的憋屈几乎要从五窍里冒出来,大宛倒是成就了她,而他们要从大汉拿到棉花种子以及种植的法子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夫人的商队改日还去大宛吗?届时过去可联络小臣,小臣为你们接风洗尘。
另一个有着深邃五官的使者开口。
隋玉看驿卒一眼,她笑着婉拒了,去大宛的路我们已经走熟了,使者公务繁忙,我们就不去打扰你了。
再一个,近些年我的商队没打算去大宛,山高路远,走一趟太耗时间。
驿卒满意点头,他及时打住这些外族人试探的话,转而说:各位使者,你们不是还想去看棉被是如何纺织的?下官带你们去织布坊走一趟。
要抓紧时间,眼瞅着快晌午了,到了用膳的时辰要回驿站的。
两国的使者纷纷看向隋玉,见她顽固得像石头,说话又密不透风,他们打听不到消息,只得暂时放弃。
宋从祖还等在外面,他继续问这些使者买不买骆驼,我让奴仆回去赶骆驼群过来,待会儿赶到驿站外由各位使者挑选可行?走在外围的使者点头。
宋从祖脸上露出笑。
隋玉走出去,见一群人往北走,她站在门口问:他们带来的骆驼不够用?我前天得信,这两个使团在沙漠里遇到鬼火,骆驼伤的伤逃的逃,进关后只剩一半的骆驼,还全用来驮进贡的贡品,他们是一路走过来的。
宋从祖解释,我前两天就寻摸着接近他们,一直没寻到机会,今天学堂下学,我往回走的时候让我遇上了。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隋玉见前行的使团中有人回头,她立马变了脸色,装出一副跟宋从祖不熟悉的样子,等对方回过头,她背过身说:跟他们谈生意的时候注意点,不能和他们谈跟棉花相关的事,切记,不要透露你知道棉花是如何育苗如何种植的。
宋从祖收敛一身的松懈,他点头应是,不过又问:敦煌好些人都知道棉花是如何育种如何打理的,这瞒得住吗?他们随行有人跟着,再一个,不管瞒不瞒得住,这些消息不能从我们嘴里泄露出去。
隋玉告诫,等他们去了长安就没事了,想获得完善的种植法子和大量的棉种,他们只能跟朝廷拿。
宋从祖了然,好,我会小心的。
隋玉看见花大当家从火茧铺出来,她扬手打招呼,大当家,我这会儿得闲,我们去看看货。
行。
花家的海货装了六间仓房,除了干海带、干海鱼、干虾、干鲍和贝肉之类的干货,还有海龟壳、珊瑚、珍珠、贝壳、海螺等装饰类的货物。
我跟二掌柜打听了,海带没在当地打出名声?花大当家疑惑。
得大脖子病的人多是穷苦人家,一年到头吃荤腥的次数屈指可数,海带卖贵了他们买不起,富贵人家又不缺口吃的,海带在敦煌卖不出高价。
而且我手里的货也少,名声还没打出去,海带就卖空了。
隋玉解释,吃盐都吃不起的人家你指望他拿出全部身家去买海带是不可能的,他们宁肯把得病的孩子锁在家里,给他吃饱穿暖就觉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等孩子病重死了,过了那阵的伤心劲,他们还能说句孩子来世上一遭享福了,没吃过风吹日晒的苦。
花大当家能理解,他指着仓房的货问:你要吗?开个价。
你想跟我换什么?棉被棉袄棉布?隋玉剥个虾吃,说:我没卖过海货,给不出价,我的货栈里还能寄卖,你若是有意,趁这段时间来往的商队多,让客商们喊价,价高者得。
也行,不过你怎么收费?海货的腥味重,隋玉不愿意把这些东西搬进货栈,若是布料和皮货染上腥臭味,那是得不偿失。
这样吧,你们在外面的空地上摆摊子卖货,桌椅我提供,我就收个摊位费和介绍费,一天一百钱。
隋玉琢磨道。
太多了,八十钱。
八十就八十。
隋玉爽快道,这些珊瑚、海龟壳、贝壳还有海螺之类的,最后卖不完可以存进货栈,来年有商队买走,我只抽一成的钱,卖的钱我让商队给你捎过去。
成,按你说的来。
花大当家没二话,我信任你的人品,往后有机会还运海货来敦煌卖。
我这趟过来还打算买批骆驼,明年再去沿海能多驮些货回来。
明天我介绍宋贩主给你认识,也就是宋当家的儿子,让他给你个实惠价。
隋玉说。
花大当家满意,他就是这个意思。
来,我给你装兜虾拿回去吃,还有一种鱼也好吃,这种鱼难得,我特意给你带了两条来。
隋玉等他打开箱子,一眼认出是带鱼干。
花大当家将各种海货都装两斤在布兜子里,说:吃之前记得先泡发,最好用鸡汤炖,我觉得这个吃法最好吃。
隋玉道声谢,接过东西离开了。
出门碰到一帮使者灰溜溜地离开,她跟看热闹的客商打听了才晓得,杜坊主丝毫不给这帮外族人的面子,不允许他们进织布坊参观,按他的话说,他不指望外族人吃饭,也不用看他们的脸色。
晌午,赵西平带着满身的臭汗回来,他在地里行走半天,一双鞋脏得看不出原色,裤腿上也扑了半截的灰土,蹲在河边洗手洗脸的时候,从背影看,他跟老农无异。
隋良抱着小花站在树下,他指着问:这个人是谁?小花咂咂两声。
是不是个臭要饭的?我们回去拿两个馍馍打赏他行不行?赵西平从河边捡根棍子就要来打他,隋良抱着小花大步跑,小丫头趴他肩上嘎嘎笑。
爹——小崽在河那边喊一声,屋里的水烧好了,你回来洗个澡换身衣裳。
赵西平扔了棍子过河。
隋良立马抱着小花跟上。
赵西平洗澡的时候,隋良抱着小花跟小崽坐在院里的葡萄架下喝水。
舅舅,你的鹰喂食了吗?还没有,它不吃,蹲在笼子里谁也不搭理,蔫得厉害。
隋良拽下小花的手,不让她啃手指,继续说:我打算用绳拴着它的爪子放出笼试试。
小崽噢一声,他拉着妹妹的手按她手上的肉窝窝,见她盯着他,他试探着握着她的手指往嘴里喂。
你哥要咬你。
隋良说。
小花不动,眼睁睁看她的手指塞进哥哥的嘴巴里,忽然,她脸上露出狡黠的笑,手指一勾抓住了哥哥的下牙。
小崽嗷的一声,含糊地说:扯住我的牙了……叫声一顿,小崽尝到血腥味,他错愕地看着小花手上攥着一颗带血的牙。
他嘴里那颗折磨了他好几天的牙就这样掰掉了。
小花明显惊住了,她瞪着手上的牙,转眼看哥哥吐一口血水,她吓得嗷地一声哭出声。
隋良哈哈大笑。
隋玉从屋里出来,赵西平也擦着头发打开隔壁浴室的门,院子里哭的哭,笑的笑,还有一个蹲地上吐血水,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是咋了?隋玉问。
小花替我拔掉一颗牙。
小崽咧嘴,她吓哭了。
眼泪都没掉,她假哭,就是怕挨训。
隋良揭穿小花的伪装,他把趴在怀里的外甥女扒拉出来,你们看。
可不是嘛,脸上一滴眼泪都没有,眼眶都没红。
赵西平走过去接过她,纳闷道:人不大,心眼还不少。
隋玉去检查小崽的牙,牙在你嘴里怎么让她扯掉了?嘴张开我看看,扯到肉了,你别再舔了。
娘,它一直流血。
小崽哼唧。
舀水漱漱口,晌午别喝汤,用后面的牙嚼菜,晚上睡一觉,明天肉就长好了,嘴里的肉长得快。
隋玉抹掉他嘴边的血,她转身瞪小花,又干坏事了。
小花一副低眉顺眼的样子,乖顺地交出手里的牙。
应该是小崽这几天一直尝试着掰他的牙,小花看见了,这不,好不容易得到机会把手伸进她哥的嘴里,一把就给拽下来了。
隋良笑,是个好事,牙掉了,小崽不怄心了。
隋玉瞪他一眼,她低声说:她现在懂得看人脸色,你再笑一会儿,哪天你睡着了,她能伸手抠你的嘴掰你的牙。
掰就掰了,又不是外人掰的,便宜不出外,老了也是要掉光的。
赵西平阴阳怪气地膈应人。
对,掰了我也高兴。
隋良硬着头皮点头。
那我也掰一颗,我也不是外人。
小崽坏笑。
行行行,上面一排牙留给你掰,下面一排牙给小花练手。
隋良没好气,你们要不要再生一个,我还有条舌头能扯出来当弹弓打鸟。
隋玉大笑,算了,给你留条舌头说话。
赵西平也笑了。
小崽乐不可支,他乐颠颠地扒着舅舅往外走,想想扯着舌头打鸟的场面,他笑得直不起身。
小花左看看右看看,她不明白大家为什么笑,但也跟着傻乐。
赵西平拿走她手上的牙,胳膊一甩,牙扔到屋顶上。
啊——小花叫一声。
赵西平点点她的小米牙,说:等它长大了也扔到屋顶上。
小花似乎明白了,她紧张地闭着嘴,再也不敢抠了。
我近些天不去官府当值了,我在家守着,免得外族使者过来接触我们府里的下人。
过河的时候,赵西平跟隋玉交代他接下来的行踪,等使团离开敦煌,我再去当值。
棉花快收完了?隋玉问。
嗯,最后一茬了,这茬摘回来之后,就要着手拔棉柴了。
赵西平说。
棉花到了收获的尾声,最后一批出关的商队踩着秋天的尾巴带着棉织品匆匆离开,剩下的商队都留在敦煌城过冬,等待织布坊做出适合春秋盖的棉被和棉马甲,以及月事带和更精美的绣品。
地里的庄稼归仓,一场带着寒意的冬雨落下,带着沙尘味的西北寒风席卷了河西地区,入冬了。
最后一个商队进城,商队直奔城北。
赵中郎将,你老爹托我们捎个信,他跟你娘今年不来敦煌过冬了,呐,这是他托人写的信。
客商递来一块破布,又问:客舍里还有空房子吗?客房住满了,仓房还有空置的,我弄几张床搬进去,你们将就着住几个月算了,城里也没空房子了。
赵西平说。
行,有个落脚地就行,今年还有这么多商队过来啊?多,比去年还多,巴蜀、黔中都有商队过来,就连安息商人也来了,今年城里的外族人比前两年加起来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