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2025-04-03 16:23:55

一道淡淡的日光,从琉璃窗外照进来,落在香烟袅袅的铜鹤熏香炉上。

鹤的眼睛是玛瑙镶嵌的,衬着青黄斑驳的纹理,鲜红欲滴。

熏香炉里燃着沉水,浓郁的芬芳奔袭,晕染得满堂靡靡。

织锦堆绣的帷幕放下来大半,黄绦上栓挂的青璧在清风里微微摇摆。

帷幕悬空的地方隐约能看见内寝的光景,一个绛色的身影在蒲席上徘徊,身姿翩翩,袍裾缠绵。

掖庭令瞥了绣幄左右跪坐的长御两眼,皇后跟前最倚重的女官眼观鼻,鼻观心,显然对他的到访没有任何反应。

他心头打鼓,暗暗咽了口唾沫,挑选有宜男之相者侍奉主公,此事上禀永安宫后,皇太后下令承办,臣等不敢怠慢,今日交旨复命。

按照以往惯例,人选由掖庭丞拟定,最后由中宫决定留用与否。

臣此来是向中宫呈报,人已带至长秋殿,正等候中宫召见。

帷幕里的皇后语气平和,顿挫的嗓音里甚至夹带了一点笑意,张令辛苦,不过五日工夫,竟都办成了。

皇后虽然年轻,但话语间总有不容小觑的威仪。

掖庭令躬下腰,应了声不敢居功。

然而等了良久,并没有等到皇后的答复,那几个家人子究竟是见还是不见,也是态度含糊,没有决断。

最后长御直身应答:中宫违和,张令应当是知道的。

今日风大,何不容后两日,再见也不迟。

给丈夫挑选姬妾,大概是个女人都不能接受。

皇后的身份又敏感,因此她就算不肯见,掖庭令也能够理解。

晚一日通过,则天子晚一日临幸,作为大势所趋下最后的挣扎和安慰,这位皇后其实还是很可怜的。

掖庭令不好多言,向边上陪同的内谒者令征询了一眼,长揖道诺。

皇后却又开口了,温声问:挑选家人子的事,陛下知情吗?知情又是什么说法?掖庭令想起那天太傅的描述,其实不太好回答。

略忖了下方道:陛下没有答应,是皇太后有令,臣等便依旨而行了。

帷幕后的皇后顿住脚,慢慢哦了声,既然如此,请长御把人引到后殿来。

予身上不好,不能出帐,就隔帐相看吧。

诺。

一名长御领命起身,却行退出了绣幄。

皇后停在帷后复问:陛下这几日出过宫吗?掖庭令掌宫门出入记档,因此天子的行程,他都是了如指掌的。

遂向上呈禀:近日有番邦使节入朝纳贡,陛下于南宫接见,昨日赴四方馆探视南越丞相,停留须臾便折返了。

朝中臣僚晤对,是在尚书台,还是天子路寝?皇后问完,无限惆怅道,陛下操劳,予十分担心龙体啊。

掖庭令起先还觉得有些奇怪,但经皇后顺口一解释,疑云便消了。

台阁综理奏疏,重臣当面谏言,所以臣僚晤对,一般都在天子路寝。

帷幕后隐约的轮廓慢慢颔首,不多时长御领着五位家人子进来,皇后倒也没刁难,只说和后宫诸姬比起来毫不逊色,下令分派宫室,全都留下了。

掖庭令带人去了,皇后命内谒者令留步,屏退了左右,向他询问天子六玺的事。

内谒者令道:天子六玺中的行玺和信玺,目前收在符节台,其余四印皆由天子亲信的侍中掌管。

行玺在符节台……皇后喃喃,这么说来,上征召大臣用印不必经过侍中,直接去符节台就可以了?内谒者令不知他的打算,迟疑应了声是,君欲何如?帷幕后抛出一张手书来,不到最后,不能相信任何人。

想办法给这封帛书钤上印,明天就是皇太后千秋,就算要通气,这个时候也来不及了……内谒者令将诏命藏进怀里,向上拱手道是,退出了长秋宫。

要想接近天子符玺,不是件容易事,因此手谕送到京兆府时,天已经黑了。

堂室里的魏时行剔除了布囊上封检的青泥,展开玺书看,上谕十分简短,命明日一早,将押解入京的燕氏众人斩杀弃市。

玺书右下角上钤了天子行玺,看上去没有任何错漏。

他托着帛书大惑不解,明日是太后千秋,陛下怎么选在这个节骨眼上下政命?向外传唤,问传令的黄门还在不在。

员吏回禀已经回宫了,他便怔怔看着这道手谕,紧紧蹙起了眉。

还是入宫面见陛下为好。

他霍然站了起来,却被一旁的京兆少尹拦下了。

陛下必然是不能相见,才特意发了手谕,魏尹何必多此一举?眼下天色已晚,北宫新近又添了五位美人,魏尹现在去,不怕自讨没趣?京兆少尹歪着脖子道,以卑职拙见,陛下于太后千秋斩杀燕氏,大约有独到的用意。

丞相自请镇守宫掖,上此举是为激怒丞相,若丞相有异动,上可名正言顺将其铲除,天下无一人敢妄议陛下无容人雅量。

现在风平浪静,未见得陛下没有在暗中安排重兵?魏尹只需依照诏书行事即可,千万不要引火烧身。

魏时行还是犹豫,总觉得此事颇为蹊跷,前几日陛下还说过,要等太后千秋宴罢,再论燕氏的罪行……那么陛下有没有透露赦免燕氏的意思?魏时行缓缓摇头,他对少帝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不管丞相多年的栽培有没有令少帝产生感激之情,留下这巨大的隐患威胁天子权威,绝无可能。

如此一想似乎又说得通了,他还记得初领命彻查蜀地兵械一案那天,离宫时在便道上偶遇皇后,皇后同他说了一句话,上一时不忍,未见得一世不忍,这句话终于得到了印证,看来少帝果真要着手铲除丞相了。

于是第二天旭日东升,狱中提出来的十三位燕氏族亲,全部被斩杀在了白马桥畔。

燕氏是百年世家,又兼丞相父族,一口气斩杀十三人,实在是大殷开国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

当时围观的百姓都沸腾了,监斩官是在匆促的情况下下令开刀问斩的。

十三个人依次在桥畔排开,十三个人头,十三名刀斧手。

一声令下,腔子里喷涌而出的血冲出去一丈来高,齐齐的一排,把花岗石的地面都染红了。

尸首拖走后,收拾残局的啬夫提水冲洗,血水混着泥沙冲进了河里,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气,注定这是不太平的一天。

这里人头落地,宫里却歌舞升平。

北宫早有数不尽的命妇出入,扶微暂时躲在路寝里处置政务,待时间差不多了,也要往千秋万岁殿去敬贺。

其实坐在案后,心里还是上下不定。

算缗令推行的细则摊在面前,根本连一个字都看不进去。

她只是站在绿棂窗前,盯着遥远的天幕发呆。

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回首看了一眼,子清,人马都安排妥当了吗?斛律普照道是,北军垒门内外及四城的缇骑,都已经调至宫城内,只要有变,即刻扑杀。

她说好,长长吁了口气。

生死攸关的时候到了,究竟是继续执掌江山,还是血溅五步,就看今日一役。

对方是什么部署,她暂且还不知道,反正万变不离其宗,宫门上进出,总不见得翻墙而入。

她已经命宫门司马关闭了白虎、苍龙两门,待到傍晚再锁玄武门,朱雀门就成了唯一的入口,只等反贼入瓮。

你会不会将自己的生死,完全交付给另一个人?原谅她生性多疑,她不会只等丞相来解救她,她有自己的安排。

斛律普照曾任北军中侯,缇骑和宣曲胡骑都在他辖下,这个时候只有自己手上的人马,才能令她放心。

如果丞相的南军不出意外,绝对加大成功的几率,但如果南军不像设想的那样,甚至是……当真反了,她至少不必束手就擒。

她是真心的爱着他,爱着他,也不妨碍她保护自己。

有时候想起她的爱情,不纯粹,不完整,满带遗憾。

但愿这件事过后,一切会好起来。

她在殿内慢慢踱步,更漏一点一滴,正合上她迈动的步调。

忽听得甲胄啷啷,上官照从丹陛上匆匆而来,边走边向上回禀,京兆尹今日辰时,于白马桥畔处斩了燕氏十三人,陛下知道此事吗?扶微狠狠一惊,疑心自己听错了,你说什么?上官照道:魏尹今早处决了荆王反案共犯,是陛下下的令吗?简直如同晴天霹雳,她顿时煞白了脸,厉声道:我什么时候下旨命他处决燕氏了?这个魏时行,可是疯了吗?你的消息准不准确?会不会是弄错了?上官照道:宫外都传开了,斩首弃世,十三人啊,怎么可能弄错了呢!臣在宫门上遇见刚换职的公车司马,经他证实确有此事。

臣其后又命卫士去京兆府打探,据说魏尹昨晚接禁中密令,旨意上命他今早处决燕氏……她早就听不下去了,一脚狠狠踹翻了殿里的错金博山炉。

密令?哪里来的密令?魏时行眼瞎了不成,居然拿着鸡毛当令箭!忽然想起符节台,立刻从殿里跑了出去。

收纳印玺的殿宇离得并不算远,却生生让她跑出了一身汗。

这个当口,把丞相的父族剿了,远在军中的他会怎么想?看来宫里当真是有高人,一招釜底抽薪实在用得妙,正打在她和丞相的七寸上。

到底是不是有人假传圣旨,还是她看走了眼,魏时行是对方的人?尚符玺郎迎上来,被她扬手推开了,到了那两个漆匣前停下看,盖上用作封印的武都紫泥完好无损,可是那个天子行玺的盖子轻轻一掀,便掀开了。

原来紫泥上破了一道裂痕,仅凭肉眼几乎看不出来,所以这道诏命确实是从禁中发出去的,人都已经处决了,已经无力回天了。

她脑子里一片空白,盒盖磕托一声落在地上。

尚符玺郎早就吓得跪地不起了,连连稽首道:臣死罪、臣死罪……可是臣也不知,如何……她定下神,摆了摆手,把他押下去,严加审问。

卫士将人拖走了,她回头望上官照,惨然一笑道:天要亡我了。

再多的感情,恐怕也不足以留住丞相的心。

他为她考虑得无一处不周到,结果她转头便杀了他的族亲,他还能让这份爱存续下去吗?惨遭陷害,原来就是这样的感觉。

她看着那行玺,鼻梁上酸意无限扩大,泛滥进了眼睛里。

当皇帝竟也有这样的时候,让她始料未及,这宫掖里究竟有多少只黑手,细想简直令她恐惧。

怎么弥补?似乎已经无法弥补了。

她拖着沉重的步子迈出符节台,仰头看,苍穹浩瀚。

我该如何告知丞相实情?燕氏那十三个人不是我下令杀的……她边走边喃喃,颓败的样子,完全没有了斗志,现在命人出宫去找他,还来得及吗?上官照只是看着她,不说话。

她自己也明白过来,根本不可能。

时间流淌,对方早已经就位,忽然派人去军中找丞相通气,岂不是告诉众人,她和丞相一直在演戏?这样非但会影响今天的计划,也许还会危及丞相的性命。

所以彼此间的感情,要经受无比巨大的一次考验。

如果能通过,当然皆大欢喜;如果不能,她失去的会是什么?年少的爱慕、满腔的痴情、生而为人的所有乐趣,还有她的性命。

上听臣一言。

斛律普照道,为今之计是做两手准备,倘或丞相将计就计,上只能选择全数剿灭。

北军中的越骑及长水、宣曲两部胡骑是能够信任的,加上东宫和南宫卫士,胜算尚且不小。

她听后惨淡一笑,然后呢?上林苑屯兵、虎贲、北宫卫士,如果再加上丞相的南军,还有胜算吗?所以南军是决胜的关键,万一丞相反,她几乎没有招架之力,这就是现实。

她生平第一次感觉身下的御座不稳,说来说去,还是吃了身份的亏,如果是个男人,她可以动用虎符调动戍军。

现在呢?镇压必须是小规模内的,不能引发轩然大波,因为她没有底气。

她紧握的双手渐渐松开了,听天由命吧。

她笑了笑,我当了十一年皇帝,人生也算辉煌过了。

若注定不能活,也不必怨天尤人,怪自己技不如人。

上官照和斛律对视了一眼,拱手道:陛下放心,臣等誓死保陛下无恙。

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好像也没什么可怕的了。

至少最后还有两位忠心耿耿的侍中在身边,不算太悲哀。

先前脑子里乱得厉害,终于逐渐平静。

她看了看天色,将要申末了,摘下一道令牌交给斛律,密令长水校尉,率长水胡骑伏守朱雀门。

只要有动静,即刻剿杀之,绝不能让反军攻入禁中。

斛律接过牌子,转身往外传令去了。

第二道令牌交给上官照,命越骑校尉率领越骑,镇守青琐门。

若朱雀门不保,还有第二道门可做抵挡。

鱼死网破,不过如此罢。

她返回章德殿,从寝台旁的匣子里取出他赠她的玉佩,挂在大带上。

蟠龙与飞燕,天定的良缘。

但愿他看见这面玉佩,能明白她的心。

她从来没有打算毁他的根基,她确实想过在叛乱平定后处置燕氏家老,一条人命,换取阖族百余条命,总是值得的。

可是现在弄成了这样,她想和他解释,口信也传不出去。

每一处都有无形的眼睛在盯着,她除了继续装作若无其事,没有其他办法。

时间差不多了,她也应当露面了。

从平朔殿到千秋万岁殿,每行一步,都让她的心更往下沉淀。

上次丞相舌战群臣,把那些割地自雄的王侯们堵得答不上来话,这次是什么命运,她心里没底。

她从中道的毡毯缓行入殿,满殿的人都向她俯首,她还如往常一样,摆出了从容澹宁的笑,到皇太后面前,向太后长揖,恭祝她的千秋寿诞。

太后脸上的笑容显得寡淡,今日是老身的寿诞,陛下依旧日理万机,大殷有陛下这样的皇帝,真是列祖列宗的福气。

可是有桩事,老身听后十分的不悦。

那微微仰起的唇角逐渐放下来,梁太后道,千秋寿宴本是陛下的孝心,既然大喜的日子,为什么要造杀业?老身听说京兆尹于城南斩杀燕氏十三人,陛下是否应当同老身解释一下,究竟是怎么回事?扶微怔了一下,啊,此事母亲已经听说了?那如何没有听说宫里有人矫诏,窃取天子行玺下令京兆尹杀人?臣还在庆幸,幸好皇帝行玺和信玺在侍中手里,否则天下就真要大乱了。

太后脸色微变,她在她的猜度里自顾自又道:母亲往常不关心政局,近来似乎不同,臣想一定是臣的错,令母亲担忧了。

其实母亲大可放心,臣已然亲政,既有执政的手段,就经得住大风大浪。

母亲且看着吧,那些宵小朕会一网打尽的,臣还要让母亲安享晚年呢。

她脸上自始至终都带着笑,太后的表情反倒显得肃穆了。

扶微只觉得可惜,她曾经把她当作生母一样敬重,但在得知她举荐的羽林中郎将果然开始蠢动时,她的心就凉了。

原来太后拉着脸,是那样一副刻薄的长相。

她以为和先帝有过那么美好的爱情故事的人,一定有一颗温暖的心,谁知并不是。

她弄不明白,她无儿无女,到底为什么要争。

既然深爱先帝,先帝唯一的后嗣,她为什么不能拥戴,难道还有更好的选择吗?扶微转头看殿上,三公九卿,王侯将相,来得比她大婚那次还要齐全。

她眯着眼扫视,含笑道:齐聚一堂,真是难得。

梁太后道:各人皆有事忙,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老身俱了拜帖,挨个儿请来的。

亲戚不走就凉了,到底要互通有无,才得长久。

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是讨厌的现状!天色渐暗,殿里殿外都掌起了灯,火光照得这深远的殿宇有了家常的错觉。

扶微在欢声笑语里端着酒爵起身,今日是太后陛下千秋,臣敬贺太后……话还未说完,隐约听见有兵戎之声传来。

向南看,南方火光冲天,俨然乱世再临。

众人都大大惊惶起来,扶微心里反倒平静了,早晚要来的,晚来不如早来。

她的视线在下首成排的食案后巡视,燕王、临淄王,定城侯……她冷冷哂笑,敬王源表!居然是那个老实巴交,她从来没有怀疑过的源表,真是出乎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