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家 > ☆、第71章

☆、第71章

2025-04-03 16:24:51

她只不动声色,愈发觉得这位恭亲王是个角色。

先帝时期他当真沉寂下来,朝中只留他的名号,不任任何职务。

要不是旗主的身份是孝宗皇帝在世时分派的,太后怕是连这项都要收回了。

他是个沉得住气的人,不让他从政,他养鱼养鸟活得自在和乐。

所以真正做到韬光养晦的是这位爷,当静时蛰伏,当动时当仁不让。

要不是容实早就和她通过气儿,她也险些小瞧了他,以为他是个上炕认老婆下炕认鞋的主儿。

也因为他没谱惯了,有再大的图谋,给人的感觉依旧是庸庸碌碌没有作为。

太后算是比较警醒的,但对于他,带着三分戒备七分轻视,轻视绝对压倒戒备。

他想要个过房儿子,给他就是了。

横竖先帝已经死了,她压根儿不考虑大阿哥过继后先帝就断子绝孙了。

大约心里还想着,没准那哥儿也是个短命,死在外头比死在宫里好,省得叫人背后议论,皇帝背上容不下侄儿的骂名。

颂银那天给太后出了这个主意,之后就没有再提及过,免得太显眼,急吼吼的促成,反倒惹她怀疑。

恭亲王那头也绝口不提过继大阿哥,有些目的放到台面上说反倒会坏了事,只需利用太后那份要打发大阿哥的心。

皇帝是兄终弟及,照理百年后帝位应该回归正统,还是得传给大阿哥。

如果大阿哥划到恭亲王名下,那么先帝这支后继无人,皇帝的子嗣就有了继承皇位的机会,有了这一条,太后舍出大阿哥的可能性几乎有九成之高。

颂银掖手站在檐下看雪后初晴的天宇,碧空如洗,湛蓝的绸子一路铺排出去,间或飘来几抹柔软的白,是灯下形态模糊的反光。

要是没料错,过不了多久太后就会打发人来传她的。

她安然等着,只需等着,什么都不用做。

身后是小太监热热闹闹的吆喝,纷乱的脚步声里大小件源源往宫门上运去,终于看见有人侧身从缝隙里挤进来,到她跟前打千儿,给小总管请安,老佛爷有令,传小总管进慈宁宫说话儿。

她应了声,回头命笔帖式盯着,自己上了夹道,直奔隆宗门。

进慈宁宫时恭亲王已经走了,太后招她来,赐了座,崴身道:五爷的宝贝疙瘩没留住,今儿五更去了。

她啊了声,选秀那会儿还进宫请御医来着,原以为能熬到谷雨的。

太后摇了摇头,这孩子落草就吃药,小时候一口药一口奶,养到七岁已经是造化了。

眼下去了,去了也好,爹妈欠他的债还完了,该走就走吧!说着压声道,我才刚问五爷的意思,问他有中意的孩子没有,我给他说合。

他像是有些为难,说怕宗室里没人愿意。

乌雅氏也不知怎么了,大约太庙里坏了风水,家家儿子不多,也就二爷三爷,一家有三个罢了。

颂银道个是,有意装听不懂,和她打着太极,可过继给恭王府也不吃亏,恭亲王是铁帽子王,世袭罔替的,不比当个不入八分公强?太后想议的不是这个,抬指轻轻蹭了蹭眉梢,你上回给出的主意我仔细考虑过,也问了万岁爷的意思,他是无可无不可的。

要是舍给了自己的亲叔叔,还在门子里,不过换了个地方呆着罢了。

就是先帝那头,怕逢年过节没人上供祭奠。

颂银笑了笑,老佛爷心疼先帝,想得那么长远。

其实也不必忧心,大阿哥就算过继了五爷,先帝是亲阿玛,照样的磕头供奉。

将来咱们万岁爷的阿哥们进太庙祭祖,先帝那头也不会少了一份,您还怕什么?想必成宗皇帝对大位旁落也不痛快吧!忍得一时憋屈,把皇位重新夺回来拥立大阿哥,他地下有知应当是赞成的。

那几位王爷有功,至多当个顾命大臣。

如今是太平盛世,不是动荡的战国时期,量他们不敢公然篡位。

太后等的就是这句话,她自己有了决断,只要得人肯定,几乎就可以拍板了。

抿嘴一笑道:既这么就没什么可议的了,去知会寿安宫一声,择个吉日让恭王府来接孩子就是了。

好好的阿哥,住在寡妇院不是个事儿,不如上恭王府去,也沾点人气儿。

说得冠冕堂皇,竟是一副为别人着想的架势。

颂银心里反感得很,面上却堆着笑,老佛爷是菩萨心肠,不忍心叫阿哥长于妇人之手。

男孩儿家还是得有阿玛引导,将来文才武略才不显得拘泥。

言罢蹲福,那奴才这就上寿安宫去。

太后摆手道:去吧,横竖也轮不着她置喙。

她要是闹,告诉她皇阿哥易子而养的规矩,别敬酒不吃吃罚酒。

颂银应了个嗻,却行退了出来。

上寿安宫,进宫门的时候遇上惠主儿,正抱着四公主看兰花抽条。

她远远打了个招呼,惠主儿冲她挥挥帕子,上哪儿去呀?颂银往萱寿堂指指,奉命办事。

惠主儿脸上的笑容凝固住了,惶然朝后看,知道大事不妙。

那位阿哥爷没有了皇阿玛,终究是多舛的。

颂银进进萱寿堂,郭主儿在给阿哥做帽子,不擅长女红的人,现在也能做得像模像样了。

就是虎头绣得像猫,颠来倒去拿给阿哥看,额涅的手艺,你嫌弃不嫌弃?阿哥什么都不懂,挥着小手蹬着小脚对她笑,露出一口光溜溜的牙床。

她看见颂银进来,忙撂下帽子迎她,你叫人送来的鹿茸和燕窝都挺好的,我舍不得吃,藏着呢。

颂银牵她坐下,含笑道:宫里这些东西最不稀奇,外头进贡,过秤的时候每秤杆子往上抬一点儿,够你吃一年的了。

你只管敞开了用,吃完了我再让人送来。

郭主儿叹气,你对我这么好,我无以为报。

她沉默下来,只怕把来意说了,她会恨她,觉得她做的一切都别有用心了。

大阿哥哭起来,奶妈子抱着喂奶,她回头瞧了一眼,犹豫着说:我刚从太后那里过来……郭主儿抬眼看她,有什么说法儿?她迟疑一下,我要说出来,你千万沉住气……恭亲王的儿子今儿五更殁了,之前他就进宫请过旨,想在宗亲里挑一个过继。

咱们大阿哥……郭主儿站起来,锐声道:她还想算计我的阿哥?咱们都到了这步了,她还想怎么样?谁都不是傻子,人人心里有一本账,虽然郭主儿以前糊涂,后来经历了一些事,心智逐渐也齐全了。

做了母亲的人,什么都可以舍弃,唯独孩子不能够。

没了爷们儿不要紧,个儿子相依为命就成。

如今连连孩子都要被人抢了,对于郭主儿来说实在是晴天霹雳。

颂银知道她没法接受,可兹事体大,得慢慢劝慰她。

她回身示意奶妈子出去,重新拉她坐下,细声道:您别急,听我和您说。

她气哽不已,说什么?大阿哥是先帝唯一的儿子,哪有让独苗过继的道理?我还指着他呢,等将来他开衙建府了,我就能跟他跳出这鬼地方了。

颂银也不说旁的,只问:您留他在身边,真留得住吗?她愣了下,能不能留住确实难说。

大阿哥的处境尴尬,没爹的孩子没人疼是一宗,最要紧的是小命也在刀口下悬着。

她一直很小心,凡是进孩子嘴里的东西,自己都要先尝一下。

他们如今是寄人篱下,哪天别人不高兴了,药死在深宫里,连个申冤的都没有。

道理她都懂,可是要生生骨肉分离,天底下有几个人能做到?我知道宫里的老规矩,我是低等嫔妃,没资格养自己的儿子。

就算把孩子给了其他主儿,也好过送到外头,叫我一辈子见不着。

小佟总管,你一直帮着我们娘俩,你给我想想法子,别让大阿哥去,我就这么一个儿子,他走了我活不成。

她声泪俱下,颂银瞧着心里很难过。

然而计划还得继续,大阿哥是整个事件里最关键的一环,他出宫至少比留在宫里安全。

郭主儿死活不肯撒手,硬铮铮抱走了,怕她想不开有个好歹。

她只能小心翼翼同她交底,出去是为了更快回来,您想让他一辈子窝窝囊囊的吗?将来皇上势必会有阿哥,那些阿哥要争权夺势,咱们大阿哥就是他们的绊脚石。

帝王家的争斗,不是寻常家子斗几句嘴,两不来去就能解决的。

他们是成王败寇,是你死我活,与其将来面对那么多如狼似虎的兄弟,还不如现在……郭主儿怔着两眼看她,你是说……不可说。

她摇摇头,反正您让他去,错不了的。

咱们势单力孤,只怕最后保不住他。

大阿哥要找靠山,唯一能倚重的就只有那几位叔伯了。

郭主儿的人生一直是安逸的,即便经历了先帝的崩逝,因为她对他没什么感情,也不觉得动荡和忧伤。

眼下忽然告诉她这些,把她和政治联系在一起,她那单纯的脑子就有些负载不了了。

她惶惶然,大阿哥才只有三个月大……三个月也是名正言顺的嗣皇帝,当初先帝是传位给大阿哥的。

可惜棋差一招,最后落进了豫亲王手里。

豫亲王即位有皇太后的懿旨,但只要先帝的遗诏有重见天日的时刻,皇太后再大的权力也得靠边站。

郭主儿表情震惊,你说的都是真的?她颔首,所以大阿哥不能留在宫里。

她平静下来,能不能夺回帝位她不在乎,当了皇帝也未必好。

要紧的是他留下,别人能否容得下他。

郭主儿不甚精明的脑子里再三地权衡,终于点头,好,让他去。

替我带话给恭亲王,我把大阿哥托付他,请他善待我的哥儿。

颂银道:您只管放心,大阿哥是大钦的命脉,在恭王府绝对比在宫里滋润。

于是并没有什么所谓的黄道吉日,就定在三天之后,恭亲王带着一溜奶妈看妈进来接人,在寿安宫宫门上抱了大阿哥进慈宁宫谢恩。

太后的决定甚至没有通过任何臣工,就那样让人把孩子带走了。

颂银看着恭王志得意满远去,暗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太后要为皇帝扫清障碍的意愿是好的,只是使的劲儿过大了,反而着了别人的道。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她帮不上容实太多忙,大阿哥出宫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遗诏了。

那张诏书不知还在不在陆润手里,万一已经交给皇帝或是毁了,那么这件事就得冒风险。

所以她还得想法子试探陆润,只不过现在不是时候,大阿哥才出宫,陆润对皇帝也没有什么不满,他怎么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所以缓一缓吧,等时机到了再说。

她依旧闷头干活,皇帝的婚仪耗资巨万,当然也并非只有内务府单打独斗,需要几个衙门分工合作。

比如由翰林院撰写册文、宝文,礼部制造金册、金宝等。

皇帝迎亲和普通人一样,纳彩纳征一样也不能少,这些才是由内务府承办。

换句话说但凡使钱的地方必找内务府,内务府就是个大写的钱字。

皇帝的礼金要重一些,不过这新女婿是拿足了乔,丈人爹家不伸一根脚指头,全由使臣持节代办。

所以嫁给皇帝有什么好,丈人连一声阿玛都听不着,见了他还得跪拜磕头,养的闺女相当于白扔。

太后对于此次大婚很看重,说:自太/祖开国以来,只有一位皇帝在宫里迎娶过皇后,咱们万岁爷是第二位,孛儿只斤家的闺女好福气。

宫廷是有这个规矩的,当王或是储君时娶的嫡福晋,登基之后直接封后。

那些皇后授了金册金印,便随意在东西六宫择一处作为寝宫,没有机会好好走一走紫禁城的中轴线。

登基后迎娶的皇后则不同,新后的凤辇从午门进来,经太和、中左、后左门到达乾清门,步行穿过交泰殿,有幸在坤宁宫住上三天,这也是朝纲永固的象征。

颂银只管诺诺称是,把大典布置的进程向太后回禀。

诸事繁琐,一个恍惚已经到了四月里。

进入四月,颂银的心便提到了嗓子眼。

她也差人打听河工完成的情况,实在是时间太紧迫,又逢霜冻,归海闸的修缮遇阻,并没有能够如期完工。

初六那天阿玛回京复旨了,她听了消息急匆匆赶往乾清宫,不能进正大光明殿,只能在滴水下打转。

不出所料,皇帝雷霆震怒,拍桌呵斥的声音传出来,听得她心惊肉跳。

本来天不时地不利,贻误也是有情可原,栽就栽在拦水大坝没打牢,闸口重修时江水倾泻而出,淹了下游的百里农田。

皇帝杀心早起了,奈何地方官员是镶黄旗人,又在账目上不清不楚,只好叫那两个人先当了替罪羊。

至于述明呢,眼看要开发,颂银再也顾不得了,闯进殿里磕头,请万岁爷法外开恩。

她的出现令殿内众人吃惊,宝座上的皇帝却并不意外,他等的就是这天。

佟佳颂银是个硬骨头,然而脊梁再直,扛得住千斤重压吗?他堂堂的帝王,不能令她屈服,还当的什么皇帝!他的唇角有笑意浮现,也只一瞬,很快沉下了脸,内府官员不得议政,佟大人忘了规矩。

颂银恭敬叩首,臣与家父同是内府官员,既然家父有罪,臣愿一同承担,望主子成全。

她虽然不明说,但话里话外颇有反驳他的意思。

既然内府官员不参政,那么令她阿玛治水本身就是个错误。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什么让个毫无经验的人去监河工?皇帝责难的时候不该先检讨自己吗?述明变了脸色,压声道:别添乱,回去!颂银看着阿玛,以前白白胖胖的,现在又黑又瘦,全是她害的。

她深深泥首下去,手指扣着金砖,扣得指甲煞白。

上首的皇帝冷笑,好一出父女情深,可这正大光明殿是*度的地方,不是做把戏的戏台子。

述明负恩徇纵,论罪当斩!颂银几乎魂飞魄散,惶然抬眼:主子……他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俯视她,缓声又道:念在他三十余年恪尽职守的份上,罪减一等。

明日午时,押赴法场陪斩吧。

所谓的陪斩就是和死囚一同上刑场,别人砍头,他在边上看着。

虽然自身不会有什么损害,但眼巴巴瞧着同僚在面前身首异处,残酷程度不亚于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