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俩回来,一人抱着一个刚卤出来的猪蹄啃,然后说学校的事,清宁又说刚在刘燕儿家看到的事。
英子一惊一乍的,这事可不能胡说,有些人真能开天眼的。
清宁对着自家姨妈皱鼻子,您怎么还信这个……英子拍清宁:小孩子家家的,别觉得上了两天学就了不得了。
你们才见了多少?就又说起当年她们俩的亲舅舅生子结婚的时候闹出来的被亲妈上身的事。
你说你们舅舅是那种胡来的人吗?满嘴会不会胡说八道,装神弄鬼的?不会!那你们说怎么解释?解释不了。
她姨妈这么说,她二伯肚子里的故事更多。
说是那些年开着拖拉机出去给村里拉东西,半夜见远远的穿着白衣服的人成群结队的,我还说这谁家办丧事大晚上的出殡呢。
结果不停的摁喇叭,前面的人也都不动。
下了车心说过去看看,结果一下车,又都不见了。
这一群人呢,说走就都走完了?不能啊!我又上车,结果前面还是乌泱泱的穿着白衣服的人。
我这心里就犯嘀咕了,也不敢犹豫,下车扒拉了干草弄了些枯枝,在车前面的路上就点上火了。
不敢走了,点着烟就做到车上等着,等到凌晨四五点的时候,就觉得困的不行,感觉就是眯了一小下,醒来火也灭了,路上也干净了。
就这我也不敢动,又把火点着,等天亮。
等路上有人了,这才敢走。
结果往前走了一百多米,看见一大片坟场。
这说起来都有二十年了,我再不敢走那条路……说的清宁脊背上汗毛都竖起来了。
本来还想着晚上住回隔壁自家的宅子去,结果愣是不敢了。
英子就说老二:快别说了,孩子胆小。
正说着呢,韩彩儿来了。
农村不比城里,来客人了敲门啥的。
大白天的,农村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的。
谁家关了大门,那基本没有啥大事正事都不敲门的。
肯定是人家家里不方便。
一般情况下,白天就是歇晌,门都是开着的。
邻里来来去去的,也没防谁。
因此门帘子一挑,韩彩儿直接就进来了。
英子就说:有猪蹄,尝点?这位爷不客气,盘子里夹了一块就吃。
俩大的抱的整个的在啃,清安牙还没换玩,抱着整个儿吃不方便,切成小块在盘子里放着,为的是吃着方便的。
韩彩儿拿了一个蹄尖塞到嘴里,说了一句入味,就开始说燕儿的奇异之处,……一眼就看出我肚子里这个是个小子……我这还真是个小子……英子心说,难怪清宁觉得有猫腻,谁不知道你肚子里的是个小子。
是闺女你就不会生了。
刚跟刘家闹了事,她不好过深的打听,只笑着听她说。
韩彩儿嘴里含着蹄尖,说的口沫横飞,清宁默默的退了两步,坐了个小板凳,听韩彩儿在那里嘚吧。
……好些人都来了……听见了,外面乱糟糟的。
……说老李家的羊得往东边找,说王家还得娶第二个儿媳妇……英子的脸都变了,李家的羊肯定得往东边找,几个小伙子半夜给偷了在东边宰杀了,还过来问她要不要羊肉。
李家的缺德,常把家里的羊带出去啃别人的庄稼,不少人都知道这谁偷了羊的事,还偷偷的买了羊肉,但就是没人告诉他们家。
这事对有些人来说是秘密,当然了,这也包括老李家的人。
像是韩彩儿这种嘴里守不住秘密的人,就属于那些不知情的。
还有王家的儿媳妇,这个真有点一言难尽。
王家的儿子窝囊,儿媳妇呢整天的花里胡哨往城里跑。
跟村上好几个人都不清不楚的。
王家这儿子当活王八不敢言语,但老王两口子可不是吃素的。
不过是两人不常在村里,在县城弄了个菜铺子卖菜呢。
今儿燕儿把事挑明了,肯定有人找老王两口子说这说那的。
啥叫要娶第二个媳妇,两口子就一个儿子,娶第二个媳妇要么是媳妇半路的死了,要么就是有啥缘故过不到头。
看着吧,两口子这婚是离定了。
别人开天眼许是真的,但燕儿这只怕不怎么真。
这孩子有心,指不定是听人说闲话,记下了这一言半语的,这会子拿出来骗钱的。
心里有了这想法,反倒是不怕了。
神鬼人得敬而远之,但是人闹妖,这真没什么好怕的。
她也只一听,谁爱信谁信去。
像是英子这种知道点这些事的内情的,就肯定不信。
像是韩彩儿这种的,啥也不知道的,可不就被糊弄住了。
英子知道这事糊弄人,但也不好对人明说。
但被糊弄住的,却又开始四处宣扬去了。
这半信半疑的事,传的最快。
不到晚上,好些人家都拿着点心烟酒登门了,叫给看看。
尤其是怀孕的,医院不给瞧,托关系找熟人还得塞红包,数目小了还怕人家不给好好看。
再给弄错了男女。
所以就来找燕儿了。
两三块钱一包点心,或者再给上小姑娘三块两块的,试试呗。
忍冬对这事半信半疑的,就有人说:真有这种人。
五弊三缺的命数,你家这燕儿,还不是爹妈不要的……在刘家,有孩子他奶的那几年,这孩子过的也还好。
可自打瘫在炕上没两年人没了,燕儿的日子越发不好过的。
你再看看你家这情况……这人就低声道:俩孩子都有些……残缺,燕儿的命硬……忍冬心里咯噔一下,没错!就说嘛,给出去的孩子都好好的,哪怕引产不足月生下来的,都健健康康浑浑全全的。
怎么到了留在身边的,都有毛病呢?这是全报应到自家身上了。
是自己的两个孩子给她挡了灾了。
等家里没人了,忍冬就这么跟燕儿说的:……这啥事都得有因果。
有人为你挡灾了,你就得回报人家……燕儿点头如捣蒜:是!我要是不好好的对弟弟妹妹,会横祸而死的。
心里不喜欢燕儿,但不得不说这个说法她心里安稳了。
哪怕是她没良心,可也不敢不对自家的孩子好,她得还因果。
燕儿就说:妈,我都想好了。
我以后不住校了,早晚走着来回……晚上在家给人看看事儿,怎么也能赚几个钱的……这事就这么定了。
县城走一趟得一个多小时,步行!所以早上不到五点的你起床,而晚上六点多放学后,走到家得八点多。
入秋了之后,天越来越短了,六点天就黑透了。
这早晚都是夜色里赶路。
忍冬说了一声:好!其实燕儿想骑自行车的,骑自行车能快一半的路程。
但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有时候下地还得用。
肯定不会给她用的。
清宁回家后就跟她爸她妈说起这些事:刘燕儿……我都有些怕了……心眼太多了……都是逼的!林雨桐就说:跟清平说一声,以后少跟那孩子接触。
心思有点斜了。
清宁点点头,缩了缩脖子,要说起来,感觉燕儿的情商绝对算是高的……是!没谁教过。
只凭着自己的揣摩。
察言观色、揣摩人心、趋利避害,瞧着吧,这孩子算一号人物。
清宁还提醒说,说不定周一的时候忍冬会来道歉。
林雨桐摇摇头,两家刚打完仗,道啥歉?绝对不会的事。
果不其然,忍冬只去了学校,老师说啥她都点头应承,然后从老师办公室出来,直接就回家了。
清平总时不时的看刘燕儿一下,谁知道还真一副高人风范,也不跟高洁说话了。
跟班上的任何人都不怎么搭话了。
上学总是最后一个到的,放学也总是最早一个走的。
中午从不去食堂吃饭,中学拿个馒头就着咸菜疙瘩啃了就完了。
有时候也会用罐头瓶装上半瓶子的凉拌洋葱这样的菜拿来,塞到桌兜里。
中午就着馒头就吃了。
洋葱到了一定的季节,就便宜的很。
一毛钱能买好几斤。
家里没别的菜,就是这种能放的住的菜才最多。
可这菜凉拌了吃,味道特别大。
罐头瓶又不是饭盒,盖住就没啥味了。
这种罐头瓶打开后盖子基本都盖不严实的,有些就压根没有盖子。
敞着还没吃呢,味道就出来了。
教室里到处都是。
中午再一吃,到处都是味道。
刘燕儿倒是坦然的很,但周围的同学感受就不是很好。
有些同学觉得也就忍了,自家也就是屁股大点的地方,菜碟子放在桌子上的时候还不是满屋子都是味道?但有些就忍不了。
尤其是高洁,更加忍受不了。
你为什么不放在教室外面的窗台上去。
高洁捏着鼻子,许是真有些洁癖,都快哭出来一样,又没人吃你的饭菜,你就放在窗户外面能怎么着?他们俩靠窗坐着,刘燕儿还在最里面,站起来手都能从窗户伸出去。
高洁这么说,大家都觉得合理。
放在外面窗台上,伸手就拿进来的事,干嘛非得弄的整个教室都是一股子的味道。
刘燕儿耷拉着脸,谁说啥都不理,拿着作业只做她的。
高洁忍无可忍,找班主任,就一个要求:换座位!能换吗?老师也是艰难岁月走出来的,一点饭菜的味道怎么了?那个时候想闻饭菜的味道还闻不到呢。
没换成作为,还被老师给说教了:不能娇气,要学会体谅。
高洁出来真哭了。
去高中部找严格:你去给我们老师说说吧……我凭啥去啊?严格莫名其妙,我又不是你的家长……但严叔叔有面子……高洁拉着严格的胳膊不撒手,快点去嘛……教室里进进出出的人都跟着起哄:哎呦!咱们小严格也有妹妹追了!严格跟清宁同岁,虽然长的帅气,成绩也不错,出身也良好,但就是没人追。
不是大家眼瞎,主要是年龄在那里放着呢。
初中生跟高中生比起来,显得稚嫩的多呢。
谁会想着跟小弟弟谈恋爱?清宁的桌兜里会有别人送的水果早点之类的东西,但严格绝对没有。
大哥哥跟小妹妹谈恋爱这正常,还真不怎么见大姐姐跟小弟弟谈恋爱的。
因此,一见是初中部的小学妹拉着严格不撒手,就都起哄了。
严格,带妹妹去啊。
去去去!边去!啥也不知道起啥哄?!他扭头小心的看清宁,清宁也抬头看了他一眼,然后把头一低,继续看书去了。
完了!清宁这是生气了。
严格把高洁的手撕开:我跟你啥关系啊?凭啥你就理直气壮的用我爸的面子。
你咋不用你爸的面子呢。
别闹了,赶紧回去,我急着上厕所呢。
一溜烟躲男厕去了。
清宁‘嗤’的一笑,同桌用胳膊肘轻轻的怼了清宁一下,小竹马跑了?私底下不好人打趣班上最小的一对,跟连体婴似的粘着,看着逗人的不行。
这会子突然冒出来一个‘第三者’,好些人都偷着瞧清宁呢。
清宁指了指外面:啥小竹马?人家两人也是青梅竹马呢。
高洁在教室门口气的直运气,又扭头看里面坐着的清宁,只觉得脸都丢尽了。
我爸爸的面子要是好使,我干嘛来求你。
林雨桐回家的时候,清远朝楼台上指了指,她不知道啥意思,去露台上一瞧,清宁和严格在露台上写作业,但气氛吧,明显不对。
她扭脸低声问清远:怎么了?清远摇摇头,肩膀耸了一下,两手一摊,表示我也不知道。
不知道就不知道吧,随他们去。
回了客厅,见清远守着电视不动,才问他:作业写完了?清远拿着遥控器换台:嗯!完了。
说着还道,明儿早上我们九点才上课,早上别叫我。
咋这么晚呢?学校有啥事,我咋不知道呢?清远看他妈:不是大学开学,叫我们学校的老师帮忙干啥吗?妈你不知道?还真忘了。
大学开学是九月十二到十四,算是晚的。
林雨桐一拍脑袋,还真把这事给忘了。
好些学生拿着通知书,看着上面的地址,差点都哭了。
这到底是啥学校啊。
一个小县城里,怎么设立了分校了。
好些孩子都不愿意上的。
要不是给的文凭不会掺假,真的,不去的!有好些都是大城市的孩子,因为调配等各种原因被农业大学录取了,心里就有落差的。
可结果呢?还去什么分校!对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没有了半分憧憬。
可真等买票的时候才发现,好像也不是特别偏僻。
为啥呢?因为不管是走铁路还是公路,甚至是做飞机,都是可以的。
汽车站、火车站、机场都有校车接送。
等一进入开发区的范围,都不由的挤到开着的车窗口朝外看。
我的天啊!小桥流水、船只来往、人流如织、两边高楼林立,各色的招牌颇有现代都市的气息。
来接学生的,有大学的老师,有从各单位抽调出来的人员,临时充当讲解员路上看到的建筑和景色。
等车拐弯,上了通往大学的大桥,车上顿时欢呼起来。
这是最早到的一拨学生,到的时候还不到八点,正是湖上雾气蒸霭的时候。
小岛隐在缭绕的雾气之间,朦胧的如同海市蜃楼,太阳光透过云层,似乎所有的景致都披上了七彩的霞光。
整个车上的学生,顿时欢呼了起来。
有的还一个劲的喊着:停车!停车!车缓缓的停下来,学生们一个个的跑下车,对着湖面就是一阵狂喊,不知道谁喊了一声:我的大学,我来了!然后飞奔着朝学校大门而去。
紧跟着,就是一群,争先恐后的奔着校门而去。
林雨桐陪着老师在船上,此时才笑道:现在您放心了吧。
都挺喜欢这里的。
爱校,也是一种动力。
秦国看着扑向学校的学生,眼里就带着笑。
因为大学生的到来,整个开发区,仿佛注入了一股子活力。
而与此同时,县里开始积极的准备撤县升市的工作。
这是有很多硬性指标的。
比如:总人口50万以上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12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以上……达到这些标准了,就可以申请设市撤县。
四爷被抽到到筹备小组,担任副组长,负责日常事务。
这不光得筹备,还得往上走,去京城活动活动。
这得国务院批的。
如今全县的非农业人口靠着开发区的拆迁,算是基本达到要求了。
国民生产总值,也是开发区带动的。
今年的势头,只怕一个开发区的生产总值,得是全县的两倍有余。
不过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很多比如市政建设的很多方面,都要跟得上。
如今筹备,只要一两年下来,能审批下来就算不错了。
四爷看着并不着急,不疾不徐的,回来也不见加班,差不多都是陪着俩孩子学习呢。
今年的雨特别多,从九月下旬到十月份,淅淅沥沥的下的就没停过。
又是一个灾年。
黄河滩种棉花的,正是棉花开的时节,这样的天气,收回来的棉花都是湿漉漉的,晒不开就发霉。
还有苹果,这玩意别觉得没损失。
一样的!成熟了,结果冷水一浇,都裂开了。
只要裂开一点,这都不算是正品的水果。
不耐运,不能储藏,只能算是次果往果汁厂送的这类货。
价位就不在一个档次上。
老二来家里专门跟四爷说了一次果园的事,又算了一笔账,今年大部分人,其实是入不敷出的。
地里的投资大,但最后这回报却真是打了折扣了。
又说老大家的:承包了三十亩种棉花,赔了。
事实上两个孩子一直在他们家吃饭,两口子守在地头,可是有啥用呢。
减产就不说了,棉花也上不了等级。
今年九月一号当天,一大早俩孩子就背着书包在饭店门口站着呢。
英子问咋了,俩娃才说没学费,报不了名。
是英子给的钱,好歹叫孩子去上学了。
老二还趁机跟清宁和清远说:好好学吧,千万别当农民。
靠天吃饭的,辛苦一年,老天说收就收了……所以还是得搞副业嘛。
清宁就去厨房给她妈说:好歹我姨妈的饭馆天天都有进账的。
人说家财万贯不如日进一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做餐饮,用的是自家的店铺,那肯定是不会赔的。
林雨桐就叹气说:总还是得有人种地的。
说着话,张嫂那边把菜就切好了,林雨桐这边开火就炒上了,跟清宁说:跟你三伯打电话,叫过来吃饭,就说你二伯也在。
老三来的很快,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来了。
来的时候扛了一箱子猕猴桃,本地不常见这玩意,是从外县弄来的。
徐强那小子有心。
老三一边擦手一边道,那小子也能吃苦。
周末跟着司机跑短途,回来就捎带点货。
这玩意就是他弄回来了。
又叫清宁,听你徐叔说里面有软的,你挑出来扔了……清宁一脑门的问号:好容易放软了为啥要扔了?嗯?老三也卡壳了,好容易放软了?不是吃硬的吗?谁说的?!清远嘿嘿笑:我徐叔把软的都扔了?嗯呢!老三也跟着笑,说是软了的都是坏的。
还专门嘱咐我,说没来的及挑,别嫌弃。
又说这玩意的味道实在是不好,能吃就吃不能吃就扔了。
吓的我都不敢叫清涓尝。
想着你们俩大点了,说不得能受了这味道……真是会糟践东西。
可惜了的!这真是能闹笑话啊。
老三坐餐桌上去了,三两盘子凉菜,几瓶啤酒,还都是饮料厂自己产的,味道也还行。
老二就问老三的生意:不受影响?主要是批发,外省走货呢。
影响不大。
老三抿着酒,如今这生意也好做,价钱上,能稍微低一些,人工成本比南方要低。
老二对生意这事不是很懂,倒问了老三的私事:找个正经女人,好好的过日子……要说老三身边没女人,这个说不好。
何小婉说有,老三从来不辩解,那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有还是没有。
都觉得老三应该有,离婚了,别管何小婉承认不承认,都离婚了。
有有钱,还年轻,身边只带着个小闺女,真说起来,这条件就算是找个年轻的姑娘,也找的着。
可一直也没听老三说过要结婚的事。
从来都不见提。
老二问了,老三才道:算了吧!如今跟我的,有几个是图我这个人,而不是看上我的钱的。
犯不上的!话也是实话,钱叫别的女人花了,倒不如给孩子留着。
可这年纪才哪到哪?林雨桐就说:你俩这不清不楚的,将来我三嫂还是得怨你……不用等将来,现在都怨我呢。
老三也是一肚子的苦水。
之前闹了好几次了,去店里闹,不出面都不行,问自己啥意思?这日子能过不能过?能过就过,不能过别耗着她。
我当是就说,有好的,你只管去。
觉得孩子是拖累,你给我扔着。
老三苦笑,我心里不是滋味,但总想着,好歹孩子是解脱了。
说的是清辉。
她真走了那一步,清辉肯定是带不走的。
扔给他,他反倒好接手了。
问题是,你这边不结婚,那边何小婉心里还是觉得你俩没分开,还得跟着你耗着。
成了个死结了。
这个事就没法说了,跳过这个话题,四爷就提醒两人,手里别攒钱,趁着钱还值钱,不管是投资也好,还是干别的也罢,不要放在银行了……通货膨胀这个词老二老三听不懂,但是钱不值钱了,这个道理他们懂。
反正是啥都涨价了。
老三坐生意的,最敏锐,出厂价每次都涨,他怎么会没察觉。
老二就叹:本来日子就不好过,钱还偏偏就不值钱了。
农民觉得难,老三说:那是没见那下岗的,日子比咱的日子也不轻松。
这才说了下岗没两天,老大两口子来了,这回两口子机灵了,说是找林雨桐来问问,看看在哪里能买到铺面?这可真是……林雨桐不能问人家有钱没,只能委婉的问:打算花多少钱买?按着你能出的起的价钱,给你寻找合适的铺子呗。
李仙儿就笑:我们买断工龄了,我跟你大哥两人,人家给了五千块。
买断工龄?!也就是这笔钱拿到之后,以后他们就跟单位没一毛钱的关系了。
林雨桐微微皱眉,五千块钱?如今真不算多的。
她跟两人说涨价的事,一斤米都涨了好几毛了,更别说铺子。
我二哥三哥家的铺子,那是最早期,开发区最早投入建设的项目。
那时候周围这一片还都是农村。
也是预售的,当时的商业街还是荒地。
所以那时候便宜,五千块能买两铺子。
可现在呢?开发区都完善了,也逐步成熟了。
县政府都往过搬迁,成县中心了。
这五千,就是偏僻的地方,现在是一间铺面也买不下了。
一间铺子都买不到?两口子的脸色就不好看,涨的这么快?林雨桐点头:要么,你们就是考虑在商场买个摊位,不大,能摆上俩柜台。
要么,就是在镇上,镇中心的位子买院子,前面当铺面,后面盖房子。
这么算,钱是够的。
金满城就说:实在不行,买房子也行。
住到县城来,再找活干……这也是个思路。
两居室……如今得一万多,五千不够一半,去银行贷款的话也行,就是一月得一两百的月供。
林雨桐就起身,要不,咱们去看看?不在开发区的话,房子就便宜一些。
像是一些旧家属院,三五千绝对能买到。
转来转去,耗了林雨桐大半天的时间,两口子不买了。
看了开发区这边的房子,再看老城区的房子,这一对比,就觉得花钱买个旧屋子不划算。
想买好的吧,主要是怕每月一两百还不上。
没稳定的收入谁敢说就一定能还上。
然后气哼哼的,不买了!太平镇一样的住。
回去就盖房!坚决盖房。
还真是雷厉风行,之前把半拉子厦房盖起来了,如今盖正房。
林雨桐回去跟四爷说了这事,四爷就说:这一辈子的贫富,许真是天注定的。
桐桐给的主意真是好主意,买个摊位怎么了?如今这商场的一个柜台,就是卖女人的头花皮筋这些,都不少赚。
或者真在镇中心买个院子,前面随便做点啥生意,后院住人,这日子都过起来了。
英子的例子那不是摆在那里吗?非不听!一点累都不想受,只想着拿这钱买个铺子,靠铺子的租金过日子。
可这运道偏偏不济,刚涨价了他的钱刚到位了。
如今又赶在通货膨胀的时候盖房子。
房地产热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涨价最厉害的就是地皮和建材。
以前一两千就能盖起的房子,等真的买转买瓦请人工,一项一项的花出去以后才发现,这五千好像盖个房子还有点紧张。
老二就说老大:也不知道你这账是怎么算的?这五千买个旧院子住着也尽够了。
房不新,但地段好。
非花了五千在坟场边上盖新房,房倒是新的,可除了住,还能干啥?英子教育清平,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
你大伯跟你大伯娘就是这样……清平又跟清宁说了这话,……原本我还不服气,结果大伯干的事叫人真想不通。
盖房上梁收礼金大概能收一两千吧。
结果大伯去买了个二手摩托车,花了大概一千多。
反正没剩下多少了。
冬天没啥收入,再过个年,钱就完了。
把我爸气的,说有俩一两千块钱,明年开春,就把房子粉刷出来了。
清宁知道农村盖房子的事,粉刷也简单,掉个顶棚,粉白个墙面,然后油漆个门窗,按上玻璃就行了。
有条件的把地面打成水泥的,没条件的就是砖铺出来的地面,一样的整齐干净。
把窗帘这些都算上,也就是一千块钱顶天了。
可那摩托车,除了骑出去瞧着威风以外,啥也不剩了。
这玩意买回来再想卖出去,就又是得打个折扣了。
姐妹俩说着话,外面的雪越发的大了。
林雨桐不叫清平回去住了,路上不放心,就叫暂时住在这边。
偶尔住一两晚上,她倒是不抗拒。
清宁朝外看了看,又看了看表,妈,我跟我姐出去一趟……干啥呀?林雨桐正准备给他们热牛奶呢。
去买烤红薯,还有糖炒栗子。
清宁皱皱鼻子,就是突然想吃了……四爷下来说:爸出去给你买去,外面多冷……想出去转转……说着,就拿大衣递给清平,拉着她就走。
等客厅里只剩下两口子了,四爷才说:等孩子们睡了,我带你去个好地方……啥地方啊?林雨桐心里跟猫爪挠似的,只等着熊孩子们赶紧睡觉。
结果熊孩子们真不急,清宁跟清平出了小区,顺着香味找过去,小吃街上卖啥的都有。
两人站在串串香的小推车边上,一人吃了两块钱的,解了馋,这才找其他好吃的。
烤红薯要了六个,又买了一大兜子糖炒栗子,这才转身准备往回走。
清平盯着街对面一家刚开业没多久的火锅店看,你看那门口站着的,是谁?清宁的视力不错,带着迎宾牌的,可不正是刘燕儿,她不上学了?上呢。
清平的眼神有些复杂,她其实也不容易。
大冷天的,站在雪地里,还不能裹着大棉袄,那不好看。
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得等到火锅店打烊才能下班。
估计是睡到店里的。
回去的路上,清平这么跟清宁说。
可怜人多了,在清宁看来,这个最不值得同情。
到了家门口了,清宁先摁了对面严家的门,门铃才一响,严格就开门了,听见你们下去又上来的……清宁把吃的分了一半给他,还探头进去跟严厉和史可打了招呼:叔叔阿姨尝尝,下雪吃这个最香了。
也不怕冷。
史可笑道,赶紧回家去。
到家清宁还想跟爸妈嘚吧几句呢,结果被她妈催着:赶紧吃,赶紧睡,别耽误……不是说刚吃了不能急着睡吗?四爷在书房里笑,好容易等到都睡了,林雨桐跟做贼似的进书房,穿着大羽绒服,包裹的严严实实的,不是出去吗?走吧!四爷就笑:我是想跟你出去约会,又不是去偷情。
怎么就鬼鬼祟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