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敛财人生[综]》作者:林木儿 > 第1144章 悠悠岁月(161)三合一

第1144章 悠悠岁月(161)三合一

2025-04-03 17:30:55

林雨桐收起手机,也不管马小婷是真的还是假的,过去一把将人拎回座位上了。

严格离的近,隔着个过道的斜前方。

他疾走两步,人一按到椅子上,利落的一个手刀,就把人给打晕了。

然后车厢里静成一片。

林雨桐上下打量了严格一眼就笑:你带着清宁去前面坐,我跟你爸坐后面,孩子给我们留下。

严格应了,伸手拽着清宁往前面去,路过的时候还跟老五说了一声:只是晕了,晕过自己就醒了,没有大事。

老五连连点头:挺好挺好!鬼不怕人,但是怕凶人恶人。

他觉得严格应该属于凶人。

清宁不时的扭脸看看马小婷,又看看在自家爸爸怀里酣睡的孩子:也是怪了……见怪不怪!林雨桐叫清平坐后面,伸手要接启明。

四爷摆手:你忙你的。

林雨桐坐在他边上,手里拿着手机不停的编辑短信,嘴里却也没闲着,低声跟四爷说这事:……如今单就一方,死亡人数已经上升为十人……还有咱们并不了解的情况……载货大车跟三轮相撞之后,又撞了从沙苑开往省城的客车,导致车辆整个翻在了路边接近两米深的排水渠里……死了多少,伤了多少,还没有数据……从乡镇直接开往省城的客车,最早的一班车是四点四十分。

赶在天亮能进省城。

只要是去省城办事,想当天去当天回的,都爱坐这一趟车,不耽搁事嘛。

所以大致都知道这种车的情况,在乡下路上跑,多是超载的。

再加上顺脚捎带上的去县城或是市里的人,他们觉得没多少路,站一站,挤一挤就到了。

还有的客车下面专门塞了马扎。

方便站着的人取出来在过道里坐下。

偶尔遇到检查的,先叫超载的下车,然后才开车过去叫检查。

过了检查的岗,等着那些刚才下车的再上来就是。

中间也不过是要走七八百米一千米的路。

这种事情,下面检查的出于各种能说的不能说的原因,多是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要是这种情况,又是大客车,又是翻了水渠。

那这伤亡会是小数目吗?如今只看是重大的交通事故,还是特大的交通事故了。

这里面责任怎么划分,不是他们的事。

但是这死亡的人里有四爷的大哥,林雨桐和四爷担心的就是怕有心人把事态扩大化。

这里面应该介入的只该是法律手段,而非政治手段。

如果有人以‘重视’的名义,排除异己怎么办?林雨桐就说:约了几个人一起喝茶,时间定在明早?今儿把人送回去,安顿好得连夜赶到省城的。

不回去也不行,金满城的丧事必须抓紧办。

三天把人安葬了就最好。

看着吧!这事一出,得不到合适的赔偿,这些家属是不会办丧事的。

把尸体抬到肇事司机家门口,抬到公安局交警队的门口,抬到高速公路上堵路故意把事情闹大以获得关注,尽快得到赔偿的也有,而且屡见不鲜。

但能叫事情往那个方向发展吗?四爷不回来,真叫人带着金满城的尸体到处去跑。

事情就真简单不了了。

事实上,早早安葬了,对赔偿会有影响吗?知道这里面牵扯的深,就不会在这上面玩猫腻。

叫李仙儿跟着人家瞎折腾,才真是要坏事的。

他们回来就是把原本该是怎么处理的事情,摁到原本的轨道上去。

不能因为这里面牵扯到他们的家人,被‘特殊’对待了。

不择手段的攻击政敌的例子多了,他们却不想成为别人手里的刀。

上面打个喷嚏,到了下面就得是狂风暴雨,这种事,得杜绝!林雨桐就说:也没现场看,从听来的这些资料上看,责任部门不在少数。

直接责任,当然是肇事司机。

但是间接责任,比如公路部门,路面是不是达标,路边的护栏警示标语等等是不是配套跟的上。

还有如果客车存在超载,那么交警部门也是有大责任的。

还有车辆,是不是生产企业的问题,这都有待取证调查。

不管是重大交通事故,还是特大交通事故,因为上面牵扯到捏着很多人官帽子的组织部常务副部,这件事就会‘特别认真’的对待。

而如此的结果往往就是,很多相关的不相关的人,因为各种不能摆在台面上的原因,被或大或小的牵扯进去。

如此,对四爷和林雨桐有什么好处呢?好大的威风!在老家的谱是不是摆的有点大?很多事情就坏在小人物和小事上,而作为本人还未必知情。

因此,不管什么时候保持谨慎。

林雨桐说着,就把启明接过来,四爷兜着谦高晃悠。

到了县城,清平徐强、严格清宁才分别接了自家的孩子,从这里下车。

清平和徐强肯定是先回家的,徐天肯定在家等着呢。

孩子给爷爷放着,没事。

清宁和严格却直奔酒店,金家出了丧事,史可要走礼,又得照看孩子,不用去京城了,所以直接转道,回了县城。

家里正叫人帮着打扫,因此先在酒店落脚。

见了孩子可是心疼的不得了,看把我们可怜的……多余的一句却不好说,怕清宁多心。

她是先把孩子检查了一遍,确认睡的跟小猪似的宝贝孙子没事,这才有空搭理儿子和媳妇。

心里不满,没直接说,还是委婉的道:我还说把孩子放在京城,叫月嫂跟着去你舅舅家多好。

你大伯母那人你不放心,还不放心你舅妈?大伯母是指严家的大伯母,严冬的妈。

舅妈是乔国红。

严格就说:高洁他爸……瞧着也不行了,就这一两天了。

之前我跟清宁还去看了一次……史可就吓了一跳:你说这事赶的……植物人醒来果然是电视剧上才有的奇迹。

严格又说舅妈:……我舅妈陪南南姐呢……乔南结婚后一直没孩子,现在商量着做不做试管。

谁家没点糟心事,比起自家这边,舅妈当然更心疼亲侄女。

史可想说一句:清宁不回来,人家还不埋人了?清宁哪里不知道婆婆不满?她就苦笑:妈,这事繁琐着呢。

清远打电话的时候,只说人没了。

我都想着人大概都拾掇好了,进不了村子了,急着催我呢……见史可不解,就又解释:横死在外的人是有讲究的。

这孝子孝女得在村口去晦,少一个都不行。

人缺了,晦气还在。

人家不叫过。

得在村口搭个窝棚停灵,封了棺材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才准安葬在专门给横死的人留出来的坟地里。

其实啥时候安葬,我是觉得无所谓的,人死如灯灭。

可这我大伯要是不安葬了,别人家就更不会安葬了。

本来就想着闹事赔钱呢,这边再不埋人,还以为有我爸我妈给撑腰呢。

这事会演变成啥样?我得回来的!原想着,这回来一路上艰难点,到了地方孩子直接给交给您就算了。

可谁知道……我大伯那看起来伤的最重的是腿,可其实一检查,才知道头摔的更狠……脑死亡了,又不舍得把人立马就摘了呼吸机,就那么维持着。

等我们到的时候,也才刚刚咽气……严格就说:这回车上还带着另外一个,上车的时候还有呼吸……史可听的难受,干脆就摆手。

是!乱糟糟的事情,谁都能预计的刚刚好?她就说:那现在呢?你们得赶回去?清宁倒是不急了,满世界都在找清收和杨美丽呢。

到时候,清远给我打电话。

谁知道这两人到现在都没有出现呢?这又是一个谁也没想到的事。

严格就叫清宁去洗洗,奶水有多的没有,能挤吗?清宁点头:涨着呢。

你把奶瓶烫烫……挤出来要放在冰箱的,给孩子喂的时候还得热。

在酒店就特别不方便。

史可就着急:要不先回家吧。

家里什么都是现成的。

哪怕只打扫出来一个房间呢,能住就行。

她急的把孩子轻轻抱起来,又说,要不算了,奶粉先喂两天……他挑嘴。

严格回身温柔的看儿子,奶粉也吃,除非是饿的狠了吃一点……我跟他妈去做个产后复检,去医院能花多长时间,愣是哭嚎的,吃奶粉跟吃药似的……史可点了点孙子的鼻子:都是惯的。

又佯装怒色,狠狠的饿两顿就好了……说完,对着孙子的小脸又乐,奶奶的亲亲孙子,奶奶才舍不得饿我们宝贝,是不是?我们生来就居高,那自然是要挑剔的……清宁出来就看见婆婆抱着孩子自言自语自得其乐的,再听听那说的……都是些什么?上车一路回家,在路上的时候,史可才跟清宁商量:这上礼,是得我准备的吧……你忙你的,我叫几个以前认识的熟人帮忙……清宁就说:不用,我跟我姐商量,一块置办。

最迟后天中午十二点就把人安葬了。

我今儿去把我大伯先送回下。

前后也就是两三个小时。

明儿早上去扫墓,明儿晚上是迎先人。

也都是一个小时就能结束的。

完事我直接就回来。

后天咱一大早就去,叫孩子过个火盆,叫严格送您和孩子回来…… 孩子过个火盆,是去了孝。

身上挂上红,表示百邪不侵,孝不压身。

不进大门,一般火盆都在巷子口放。

清宁又这么解释了一句。

哦!那就没事。

如今这天,早上也相当暖和的。

一来一回也就一个小时,她顺便去上一炷香,走个礼,就带孩子回来。

正说着话呢,清远的电话过来了,叫过去呢。

史可都惊讶了:真挡着不叫进村?这风俗!跟清平和徐强汇合,发现抱着孩子的徐天。

谦高还算是好的,满月的孩子不认人,谁带着都行。

但是启明就不行了,这小子一岁多了,早认人了。

徐天再是亲爷爷,可不经常见孩子,自然就不亲。

哭闹的不行。

爹妈都在跟前,爷爷抱着还行。

爹妈不在跟前,那就哭嚎上了。

咋办呢?爷爷抱着,然后跟着呗。

在车上清平还说:我现在都没搞懂咱们这边的规矩,当时奶……是不是也算是横死……好像当时就没这一套。

徐天就说:那是在村里,不是在外面。

他是听的多了,就跟几个孩子解释:你们镇上,沿着公路的两排人家,你们算一算,是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因为各种原因没了。

年老的不死,妇女也不见任何意外,就只死年轻轻的二三十岁正当年的壮小伙……清平倒是听过一两耳朵,清宁是压根不知道这事。

徐天就解释说:那是最东头的那张?头还是谁家的,儿子在工地上死了,拉回来的时候怕人拦,谁也没告诉。

半夜里偷偷的给拉回来了的。

打那一年开始,那条路上,一年死个小伙子……这都多少年,掰指头算,如今是家家没能幸免……清宁对这些压根是一点都不信的。

当然了,你要说巧合,那也得别人坚信这是巧合吧。

本来就有这讲究,结果这几年一个接着一个的意外死年轻人,就有人说肯定是当年老?头那王八犊子干的好事。

不管是真信假信吧,大家就觉得宁肯信其有,照规矩做了,大家彼此都安心。

大家怕将来出事,主家也怕出事了被人指责。

那大家都按照这个规矩来。

这不是一家一户的事。

你说不信,你说迷信。

那你解释解释为啥沿着那条路两边的人家,户户都死了年纪轻轻的小伙子。

解释不了,解释不了那你就按照规矩走怎么了?彼此求个心安行不行?别说什么不叫过就报警的话,农村的有些问题要是一个报警都能解决,就不会老说基层的问题复杂了。

等他们到的时候,清收和杨美丽都在。

老杨头把闺女给揪回来了。

他是知道闺女在哪的,也知道闺女跟了另一个,日子过的还不错。

这么长时间了,他们养着外孙女,也没把闺女叫回来。

就是想着时间长了,金家放弃了。

叫闺女跟那边正儿八经的领证,好好的过日子去。

可现在这不是不行吗?出了这种事不叫闺女回来,金满城就得在村口呆上四十九天。

人搁在棺材里,可谁都知道,尸体是会烂的。

想着自家的亲人不能入土为安……金家人恨不恨?死者为大,甭管活着的时候好不好,也甭管活人有多少难为不难为的,麻溜的回来,先把人安葬了,再说。

他把闺女叫回来了,也把外孙女抱来了。

杨美丽明显的已经显怀了,怀了那个男人的孩子,但还是来了。

跟清宁他们前后脚到的,还有花花的父母和连并带回来的孩子启瑞。

老杨就踢了杨美丽一脚,给你爸整理整理,就说你回来了,请你爸跟着你回家……清收就是看见杨美丽这样恨的想一把掐死她,这时候也被清丰拉住了。

能回来把自家爸送进家门,啥恩怨都了了吧!那边连吴达吴双也都带着媳妇和孩子来了,就怕有些人故意为难人。

村里有那爱管事的老人,就过来看。

把跪在村口这些金家小辈们挨个的看了一遍,那边还有人提醒:这个……是老二家的女婿……那个是老三家的媳妇……这个是老四家的女婿……老四家的儿媳妇呢?清远就说:爷爷,我还没结婚呢。

订婚没?那边又问。

清远摇头:没有!不知道谁又喊:老三家的闺女我怎么听说是订婚了的……老三气的不行,听谁说的?还真有人说的有鼻子有眼的。

就有人说不行,你订婚了,凭啥不来?这要是有点晦气,将来再出事,算谁的?有一人不答应都不行。

有人看见徐天抱着启明了,还问说:老四家不是添了孙子了。

就有人喊:别找了,俩孩子都不来也行……侄女给当大伯的尽孝了……是这俩侄女给梳洗的……那人才闭嘴了。

还跟旁边的人解释,我不怕得罪人。

比起得罪人,我更怕出事。

回去得走大路,大路就必过出事的那两排人家门口。

家里都是死过儿子孙子的,他们格外的较真。

掰扯来掰扯去的,就是觉得清涓的女婿得来。

把清涓给刺激的,结果没掰扯结束呢,连城来了。

是他爷爷亲自给送来的。

知道这儿的规矩,就给孙子打了电话。

然后紧赶慢赶的,还是迟了。

小伙子漂亮,被那么多人看着,不好意思的低头。

然后悄悄的站到清涓的身边去了。

清涓又是生气这破规矩,又是高兴连城能来。

她低声问:怎么来的?开车回来的。

他低声道:就等我了吗?很是不安的样子。

人到齐了,乌泱泱的都跪下了。

人肯定不少。

大的小的,徐天抱着启明往边上躲了躲。

而跪着的孝子孝女,又是烧纸,又是放鞭炮,去晦气。

然后磕头撒钱,算是跟各路神灵买路。

最后把从纸扎铺子买来的白灯笼一人给了一盏,点起来。

人手一个,照引着亡灵的归家之路。

严格和徐强都是拿了两个,一大一小。

替俩孩子拿的。

老杨替清收家的闺女启福拿,花花的爸帮启瑞拿着。

一路走一路撒钱,一路走一路喊人。

小辈张不了嘴,边上陪着的村里的人就说呢:不喊就停下,等等你大伯……要不然留下一点魂魄来又害谁啊!清涓就牵着清悦:姐怎么喊,你就跟着喊……跟耍把戏似的在这里,还这么多人围观,唱猴戏都不是这样的。

清悦都快哭了。

还是连城有办法,蹲下来不知道跟清悦嘀咕了什么,然后这娃喊的可嘹亮了。

以为特别害羞的连城,喊的有板有眼,特别有节奏。

后来清涓问起了,他才说。

他爸当年是死在手术台上的。

也是死在外面了。

那时候爷爷奶奶住的地方还不算是县城,只能是县郊区。

四岁的他,也这么喊过他的父亲。

就怕把爸爸带不回家。

哪怕现在这个伯岳丈没见过,但他还是做的特别的虔诚。

就这么走了一路,喊了一路。

把‘人’才迎进家门了。

然后又是鞭炮烧纸磕头,感谢各路神灵开路护佑亲人回家。

这事到这里,清平和清宁觉得暂时她们在不在的,都行了。

在巷子口点了火盆,从火盆上跨过去,今儿的事就算是完了。

清平带着孩子回镇上的宅子,清宁和严格回了县城,孩子还要吃奶呢。

姚思云带着清悦和清涓送走了连城,也就跟着清平回了老二家那边。

到了家清涓才骂:这什么破讲究。

都什么年代了,还来这一套。

还有我爸那个什么大舅的,跟有病似的,干啥说叫侄女去。

我爸跟我二伯也是……也不说拦着……还有我二伯,还叫我大姐去……然后又问清平:大姐还是胆大,一点也不怕。

哼!要是我!我管他去球!儿子媳妇都不去,凭啥叫我去!我就是进去了,动都不动,有本事咬我啊?清平就说:以前我老听人说‘男人凭外家,女人凭娘家’。

一直不明白被老人强调的这句话是啥意思。

这一回,我才算是真知道了。

老家一直有句流传的话,九零后大概都未必知道了,但是作为八零后的这一批,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

这句话就是‘男人凭外家,女人凭娘家’。

她不理解男人为啥要凭外家,却单纯的以为女人凭娘家是说,女人到夫家受欺负了,要凭着娘家撑腰。

其实这种理解是特别片面的。

这句话的意思,压根就不是这样的。

为啥那边的孟大舅,那么大年纪了,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省城的医院。

为什么他在丧事上指手画脚,却没有一个人反驳。

连自家爸爸都听了。

如今再想起以前自家或是村里的丧事就会发现,若是家里死的是男主人。

那么先被叫过来的,就一定是男人的舅家人。

如果舅舅不在了,表哥表弟也行。

表哥表弟也没有,表侄子也行。

如果舅家直系里没亲人,那就是舅家的本家怎么也得来个人。

如果真是外家一个人都没有的,人家就会说真是可怜。

如果是女主人,来的一定是娘家的兄弟,娘家的侄儿。

如果娘家没来人,也会被贴上一个可怜的标签。

当初英子和林雨桐是有几分被裹挟的认了林家,金大婶就说过,女人凭娘家。

就是再有亲兄弟,但亲兄弟姓郭不姓林!门第不亲,管的名不正言不顺。

为啥可怜呢?为啥说要管?该管什么呢?男的死了,舅家来人了。

女的死了,娘家来人。

来干嘛的?来监督的!来审视的!来察看这里面是不是有不孝不好的事的。

这规矩从什么时候传下来,这就不可考了。

但制定这规矩的初衷,应该是为了一个‘孝’字。

监督其子女是不是孝顺。

比如家里的老人死了。

或是外家,或是娘家来人了。

来人以后,人家会指定给老人梳洗的人。

那时候儿子都不是一个,有的人家有闺女,有的人家没闺女。

有闺女的呢,一般会指着闺女去给老人梳洗。

为啥的?闺女不会替儿媳妇隐瞒。

比如说,老人是不是非正常死亡,老人是不是被虐待身上有伤痕。

老人久病在床,伺候的精心不精心,这也从遗体上看的出来。

有那伺候的不精心的,老人身上的褥疮都烂的长蛆了,这要是儿子媳妇没等到人家外家或是娘家来人直接给穿戴好了,是不是就没人知道了?当年何小婉的娘家出过一个儿子和媳妇掐死亲妈的案子,可不就是出嫁的闺女发现的。

凭啥我没到就给我妈穿戴好了?这不符合程序,就自然是有猫腻的。

要是没闺女的,或是指着出嫁的侄女去,或是指着另外的不常跟老人生活在一个院子里的儿媳妇去梳洗。

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以梳洗的名义,检查老人身上是不是有不妥当的地方。

要是更讲究的人家,外家或是娘家的人,是要全程在一边看着的。

也有那种特例,比如说三亲六故少,子女也少,或者是那种特别死亡的例子,身上的衣服不好脱下来,寿衣不好穿不好穿上去的,会请村里那专门的会穿戴的人给穿戴。

然后给人家红封。

不过像是在医院,除了自家人没有村里帮忙的人。

更何况,这还是金满城的大舅亲自指定了人了。

为啥亲自指了人,就不敢随便推脱呢?这规矩初衷应该是好的。

这么一套流程下来,谁都知道虐待老人,不善待老人,就是老人活着的时候没人发现,死后也肯定是瞒不住的。

这一旦被爆出不孝,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只要要脸皮的,真受不住千夫所指。

有些老人受不了病痛的折磨,都不敢自杀。

为啥?就怕出殡的时候,叫人知道死的不安详。

怕儿女后辈被人家指摘。

村里有那种的,当妈的腿疼,疼的受不住,那些年的条件,也根本是没办法。

老人上吊死了。

然后儿子是被人戳脊梁骨啊,竞选村长被赶下台。

为啥?对你妈你都不孝顺,你还为村民服务呢?服务你奶奶的腿!谁都有老的那一天不是吗?有这个规矩镇着,就真有那不孝顺的,他也得掂量掂量敢不敢太过分。

可是这规矩吧,流传了多少年了,没人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传下来的。

但这么多年了,这中间肯定是存在演变的。

毕竟没有啥是一成不变的。

更有,规矩的执行情况,也是因人而异。

只看着舅家或是娘家都是啥品行的人,或者是两家的关系是否良好,这都对执行情况有直接的影响。

本来这些人的职能就是监督,后来就演变成在丧事上指手画脚了。

这准备的寿衣好不好,棺材好不好,铺的盖的这些,都是否看的过去。

如果看不过去,那对不住!不满意,这些人就不出现在葬礼上。

不知道的人就会说,爱来不爱!可不来你这事就是办不了。

过去那种监督是不是正常死亡,是不是老人受过虐待。

如果有不好的情况,人家外家娘家人就不来。

不来的话,这事就大了。

村里人就没人敢帮着埋人了。

万一牵扯到官司怎么办?还能当了帮凶?于是,这些人不出现,不发话。

那么墓地没人给打,棺材没人敢抬。

家里来帮忙的人几乎都没有。

坟地都不准进的!谁还能亲自背着爹妈到野地里,随便刨个坑自己埋了?这种制约,等闲都不敢不孝顺。

可是演变着演变着,好像就有点变味了。

比如棺材准备的不好他挑剔,寿衣不合身,他也挑剔。

你不按照他说的办,他就不来。

你这人就安葬不了。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你有多不孝顺呢。

所以,你就是气的吐血,你也得按照他说的给办了。

不过大部分人都比较懂道理,不是那事儿妈,也不愿意得罪人。

人死都死了,生那些事干啥?当然了,也有的挑事是合理的,比如当年金大婶的棺材太短,四爷不是搭上了一个椁吗?别管找的是哪个儿子的茬。

人家只要保证把孟家的姑奶奶体面的安葬了就行。

倒也有那种本身就比较事儿妈的人,或者是亲戚的相处中间,有了很多嫌隙的人。

就故意在办事的时候糟蹋你,臭你的名声。

表亲之间,威胁人有句话,就说:你等着吧。

等着你爸死了咱再看。

看我不收拾的你叫爷才怪。

这种威胁是相当有威慑力的。

不光臭的是名声,关键是作为儿女,不能因为这个叫自家老人搁在棺材里臭着吧。

孟大舅不光是金满城的舅舅,还是金家这么多兄弟的舅舅。

得罪了他,就得罪了孟家。

然后那话是咋说的,将来这剩下的兄弟四个没了,做晚辈的是不是还得请人家孟家。

然后等着孟家再来恶心这些孩子?虽然这都是以后的事了,但确实会有这一方面的考虑。

远的不说了,近的这不是就在眼前吗?比如这次的事:行!我说的你们不听是吧,那我现在就回去。

看你们这丧事怎么办?四爷和林雨桐回来,是想尽快的促成,把丧事办了,别节外生枝。

本来就怕李仙儿跟着人家抬着尸体跟着人家起哄闹事。

自家能因为这事耽搁吗?更有,当地习俗认为:被指着给老人梳洗的人,是孝顺的人。

沾染的不是晦气,是福气。

这叫尽了大孝心了。

福德必然庇护子孙后代。

因此,清平和清宁的孩子,在村口的时候就不用去晦!人们谈起丧事,也会说:那谁家的谁谁谁没了,是谁谁谁给梳洗的。

这人给几个老人都梳洗过……她这人福厚!清涓就说:……花花不懂咱这里的规矩,清丰都不懂?直呼其名了。

清平就解释:你是没到跟前去,伤成那样了……我看了都难受的不行……她觉得,谁看见亲生父亲成了那样了,都会受不住。

正说话呢,叶子也过来了。

姚思云就问:那边怎么样了?设灵堂了吗?叶子点头:设了。

清辉和清远去买棺材去了。

连夜叫送过来。

清涓耻笑:给了多少钱?叶子伸出两根手指:两千。

两千,在农村不算是多,也不算是少。

清涓就说:他那大舅怎么不挑拣清丰和清收去?两千块钱,没说棺材便宜?说着,就问姚思云:妈,我爸这位大舅,也跟我奶似的,就偏爱我大伯……哪里是偏爱你大伯?只不过是你二伯和你爸把人家当舅舅的给得罪了罢了。

你四叔四婶当了那么大的官。

姚思云就哼笑,孟家,亲舅舅家,一毛钱便宜都没沾上。

找过你二伯,也找过你爸,说要给这个儿子找工作,要把那个孙子孙女的塞到大学。

全被他们俩给挡住了。

他那大舅,今年都多大岁数了?倚老卖老的!你能把他怎么着?就是故意的,你又能怎么着?在省城的时候,你爸就说,叫一个他的表弟过来就行。

谁知道人家来了。

那时候是不方便,如今回来了,也不得罪他。

不行就找孟家去。

实在再不行,就拿钱说话。

下面那些后辈们,也不个个都跟这大舅似的。

说完又说清平,我还怕你的脾气当时就把你爸给怼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