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老者正是杨次山,他上下打量四爷,问说:可是北边那位官家的说客?四爷打量了这普通的竹林山居一眼,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继续绕圈子,而是问道:老先生可想过杨家以后?杨次山如何没想过?这些年他也常想,如何会把路走到如今这种局面?可返过去再去想,当年被那般盛宠的女人,指名道姓说是自己的妹妹,自己能如何呢?说不是?便是自己否认了,正受宠的宠妃最多不过被申斥两句,或许哭诉两声身世,只有更被怜惜的份,人家不会有太大的关系。
可自己呢?杨家呢?只要得罪了人家,这世上落井下石的人比比皆是,当年的杨家只怕连会稽也走不出去,全族皆得亡!有那知道内情的,如今碍于杨太后在位,所有的话都藏着,不敢说这些犯禁的话。
但等到将来,杨太后彻底失势了……失势的太后依然是太后,官家依旧会好好的叫太后颐养天年,可杨家该如何?成了贪图富贵,欺瞒官家,欺瞒天下的贼。
便是有那知道当年原委的,难道能指望他们为杨家鸣冤?更何况,如今太后年岁可不小了,上了年纪的人,躺下之后还能不能再穿上脱下的鞋,这都是个未知数。
真要是太后有个万一,到那时,杨家何去何从?等着成为众矢之的,全族皆罪?谁也不愿意面对这些,但谁都有些无能为力。
杨次山摇摇头:老夫便是想的太多了,才心灰意冷,龟缩于山中……等将来,双眼闭,该死该活,全看天意。
当年这一番富贵,来的侥幸。
若是天意要杨家后辈偿还这窃来的荣华,那便只有听天由命的份。
真要听天由命,老先生就不会单独见我。
四爷坐在竹椅上:咱们俩也别来回绕圈子,杨家的生路就在眼前,只看杨公敢不敢放手一搏了?杨次山正色的看向四爷:阁下还说不是北地人?是北地人,这一点我不否认。
四爷就笑,放心,不会要老先生做大逆不道之事,更不会叫老先生以身犯险。
杨次山心里并没有眼前人如此说而放松,每个怂恿人干坏事的人都会有那么一番哄死人不偿命的话的。
他不当真,只问说:究竟是何事?四爷也不辩解,直言道:赵氏皇族,因各种原因,如今散落于各地,多成为普通百姓。
新宋皇室本也为赵氏一族,官家每尝想起族人流落,便于心不忍……阁下想让我为新宋奔走,迁走赵氏皇室?杨次山想到了这一点,心下骇然,不由的扶着竹桌站起身来,你们这是……这是釜底抽薪……动摇根基呀……四爷只道:本是一片好意,不忍皇室贵裔零落于尘泥,老先生怎会说的如此严重?这本也是看各自的意愿,若是实在不愿意,那便作罢就是了。
杨次山叹气:自己怎么可能叫这么算了。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法子对南宋的打击,他便更知道,新宋必然是要成事的。
便是自己不来做这件事,对方一样会找其他人来做这件事的。
说是自愿,可那些宗室,又怎么会不愿意呢?想如今的官家和荣王,当年也不过是丧父的孤儿,在母舅全家寄人篱下的长大。
血脉上确实是太祖皇帝世孙,可这一代一代下来,早已经落魄了。
天缘巧合,又正是因为他们丧父没有依仗,这才过继了过来。
可这也正是因为出身上不那么理直气壮,所以,官家对宗室的态度那是能冷落便冷落,能有多冷落便有多冷落。
防的便是这些人滋长出野心来威胁帝位。
因此,这些宗室的日子,有些过的连普通百姓都不如。
日日劳作,好些宗室子弟,家里连供养念书的银钱都供应不起。
若是如今有那么一机会,能叫他们瞬间成为人上人,那为什么不呢?去别国你是叛国,去新宋,在皇室看来,有什么不同呢?本就同出一脉嘛!对新宋官家的身份,当年否认是一句话,如今承认也不过是一句话。
真等到皇室北迁,那谁才是赵氏皇族正统?这一点,只怕就不是临安城里的官家能自说自话的了。
自然是皇室众人怎么说,那便怎么是了。
折腾到最后,临安反倒是成了贼。
两位官家,一位是上台十年,被史弥远压制了十年的帝王。
一个本是囚徒,却硬生生的闯出一条生路,一手灭了金国和西夏的雄才霸主,谁才是英主?杨次山心里有了决断,但随即又问说:敢问阁下,做这件事的为何是老夫?独独选了自己,这也是不合情理的地方。
若真只是想办成这么一件事,那便是来往两地的商人,悄悄的传句话就能办成的。
甚至新宋朝廷,连个具体操办的人都不用派的。
就像是之前所想的,那些宗室遇到这样的好事,怎么可能会不答应?为什么非得自己去做这件事呢?四爷轻笑一下:您是太后的哥哥呀。
太后的哥哥……怎么了?四爷再说了一句:您若是频繁接触宗室,别人会怎么想?会怎么想?杨次山蓦然而惊,别人会想:这是不是跟当年史弥远为皇室选嗣子一样,如今自己也是为皇家选嗣子。
南宋朝廷几代人没有亲儿子传承,这从宗室选人,已经成了惯例。
可……可……可如今官家春秋鼎盛,便是一时没皇子,不等于以后……他这么说着,便是一愣,见对方端着茶不再说话,他的心慌乱起来。
宫里的消息,他也不是一点也不知的。
那位贾家的贵妃如何会落下病来,别人不晓得内情,他们杨家却是知道的。
因为官家无子,且求子心切。
太后曾想选杨氏女进宫为妃,为的就是繁衍子嗣。
可官家拒了,正好自己也不想叫杨家越陷越深,这件事最后就那么不了了之。
贾贵妃是生养了公主的,那便是说,本身生育是没有问题的。
那问题出在谁身上?为什么官家那么急切?想到这一点,他后背都汗湿了。
自己一旦接触宗室,这便是一个政治信号呀。
各方势力将闻风而动,朝廷内将内耗不止。
而这些,也只是自己想的,到底是不是,他如今也不敢保证。
可怜朝廷上下,还都没蒙在鼓里的时候,新宋已经接触到自己这个层面来了,可满朝谁听到风声了。
一个浑浑噩噩,一个尽力谋取……罢了,许真是天意如此。
他不再多问,既然必须走这条路,那就闭着眼睛往前走吧,总比之前坐以待毙要好的多。
他思量许多,甚至还提议道:我得进宫见太后……四爷明白杨次山的意思,他做事是个把稳的人。
他想接触宗室,但却不想因此而把杨家陷于险境。
他是打算进宫,去说服杨太后。
叫杨太后出头做这个为皇帝选嗣的事!如此,便正合四爷的意思。
他也给对方吃个定心丸:听闻老先生的幼子长孙在外游学……北地书院也有几所,若是愿意,只管送过去便是。
杨次山心中大定,哦?对北地官学早有所闻,若是能去长些见识,那是最好不过。
不知这一去……只管放心去,入了新宋,便有人安排,不用操心。
朝闻阁要是连这一点都做不好,那就真该解散了。
话到这里,就可以了。
四爷直接起身:那就告辞了!杨次山没有挽留,直接将人送出竹楼。
他这次看向等在外面的一行人。
却见这一行人里,站在最前面的,反倒是一个小小的少年郎。
少年郎长相俊美,站在那里姿态飒然,眼神清正,神情温雅。
侧后挨着站着一个姑娘,带着几分英气勃发,再之后,才是三十多岁,留着短须的中年人。
就见那少年只朝自己微微颔首,然后朝正出门的这位客人露出几分童稚般的笑意来。
那少年在一行人中明显为尊,但跟在少年人身后的中年人,又显然不是家奴家将的身份。
别说家奴家将,便是属下,腰板也不可能挺立的那么直。
可这样一个人,站在少年的身后,没有丝毫逾越。
他心里就有了大胆的猜测:这少年人是谁?要是没有记错的话,新宋也只一位皇子,那位皇子仿佛就是这般的年纪。
除了皇子之外,还有一位公主。
再看看站在那少年身后的女子,年纪仿佛也对。
他正想的出神,便听到两声‘爹爹’的叫喊。
那少年和和女子,对着那客人喊‘爹爹’!他一时愕然,错了!一定是哪里错了!想多了吧!不可能,不可能呀!可这年岁,都又对上了。
等他回过神来,却见这一行人已经走远,转过弯,转眼不见了。
他迅速的朝前追去,却见对方已经上了马车,一辆不起眼的马车,就这么来,然后又那么走了。
侄孙从后面撵来,问说:叔爷爷,那人是谁?是谁?怕是了不得的人!老人长长叹了一生气,身形都佝偻下来了:官家尚在宫中陪他的贵妃,那新宋的官家却已经跑到临安这天子脚下四处活动了。
将来若何,还用想吗?可到底是南宋老臣,一时间涕泪横流,但看着身边一脸无措的孩子,又咬牙道:这世上不是谁都能做忠臣直臣,赤诚之臣的。
我做不来……但我也尽量不去做叛臣!我不曾背叛赵氏皇族,也算不得是叛臣吧。
回了客栈,龙儿就跟她爹说:已经叫人监视了。
朝闻阁的势力在南宋,还是很可观的。
四爷‘嗯’了一声,叫孩子别紧张:没来过临安,正好在临安附近转转。
然后又跟完颜康商量:据说牛家村就在临安附近,你要不要回去一趟。
完颜康就看杨过:要不过儿回去,祭拜一番。
杨家和郭家祖辈尚有坟茔在牛家村,又有郭啸天的墓在那里,如今到了附近,理应过去一趟。
完颜康是顾忌着四爷,不好抛下主公自己走了。
四爷就说:到哪都是转,正好去看看。
看看这个事故多发区。
如今也不怕了,反正该发生的都已经发生了,想来也不会发生点别的了。
他们低调的出城,奔着牛家村而去。
而另一边的南宋皇宫里,杨太后却接到了传信,说是杨公求见。
能被称为杨公的,如今这天下,只一人而已。
那便是太后的哥哥,官家的舅舅。
不管血缘上有没有舅甥关系,总之礼法上是如此的。
杨太后放下手里的书卷,问宫人:杨公?哪个杨公?问完才恍然:是杨公啊……宫人言说‘是’。
杨太后倒是露出几分意味深长的笑来:哀家的兄长……怎么能不见呢?你亲自去,把人请进来。
杨次山已经有十多年没见太后的面了,两人这么一见面,都愣住了。
杨太后不等杨次山行礼便道:上次见兄长,恍惚还是昨日。
不想如今再见,兄长却已华发满鬓……太后也是越发清减,当以凤体为念。
他说着话,就被宫人扶着坐了过去。
等上了茶点,杨太后摆就摆手,打发了宫里伺候的人:兄长十余年不曾进宫,甚至都不曾回临安城来。
这次突然回来……又直接进了宫,只怕是有要事吧。
杨次山抬起头:我杨家能有太后,享无限风光富贵,原本不该多求。
十多年来,老朽身在荒野,也总以为是看开了。
可真等意识到一日老于一日,时日无多之时,却发现……这心里还是有放心不下的……杨太后就皱眉:那依兄长,如何才能安心?她沉吟片刻:以哀家看,哥哥身体也还康健,二十年寿数也只是等闲。
莫说是二十年,哪怕过上十年……那时候再着急也为时未晚。
对杨家,我是安排的。
官家如今只一独女,甚是爱重。
将来以帝姬之尊,下嫁杨家,又再可保杨家一个甲子的富贵,如此,兄长认为还不可吗?杨次山沉默着没说话,心想,南宋还有没有一个甲子尚且都是未知数,如何敢奢望这种虚无缥缈的富贵。
好半晌他才叹气道:而今就老朽和太后二人,有什么话,老朽便放肆直言了。
杨太后朝后一靠,露出几分淡然来:你我兄妹二人说话,有什么要遮掩的,但说无妨。
杨次山抬头,直视杨太后:十年之后,谁来履行太后今日所言?杨太后皱眉,这话很是大胆。
这就跟说自己能不能再活十年还是个未知数是一样的。
心里的怒意一起,她便冷笑一声:那依兄长所言,想要哀家一个什么保证?杨次山摇头:怕是太后误会老朽的意思了。
他的脸上露出几分怅然来,如今官家对太后您可还好?杨太后便不言语了。
在前朝,自史弥远死后,官家是再不肯听她的只言片语了。
而在后宫,因为当初坚持立了谢氏为皇后的事,跟官家的心里有多少有些嫌隙。
便是那位贾贵妃,也因为没有登上皇后宝座,在得宠之后,对自己这个太后,也是多有怨怼。
他是想说:便是您身体康健,可谁听您的。
这话却也正好戳在了杨太后的痛处,兄长可是听说了什么?贾贵妃的病,外面传的沸沸扬扬。
杨次山低声道:虽多是猜测之语,但……这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呐。
太后便不言语了,两人陷入良久的沉默。
得有一盏茶时间,太后才道:兄长是如何想的?杨次山正要说话,就听外面禀报:太后娘娘……荣王妃带了小公子进宫请安,贵妃言说身体违和不见,皇后却将人请入宫中……太后面色猛然一变。
皇后谢氏跟官家那是相敬如宾,夫妻二人除非必要场合,否则连面都不见。
见了面也是客客气气的,相互问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人人都说官家对皇后尊重的很,这个‘尊重’,那是跟对庙里的泥菩萨似的,高高的供在那里。
而且,那也不是真的诚心诚意的供着,那是供给自己看的。
皇后也是一直不多事,只在宫里守拙不出。
这荣王妃往常进宫,见的也是贾贵妃。
跟贾贵妃的关系一直也亲密。
再者,这荣王妃对荣王那个儿子是个什么态度,宫里一清二楚。
如今却破天荒的带了那孩子进宫,贵妃不见,皇后却见了。
以她能勾结外臣换掉太子的脑袋只要一听这事,便能明白,这是起风了。
她摆手叫人下去,这才看杨次山:兄长听到什么风声了?皇室子嗣艰难……也不是如今才如此的。
杨次山低声道:先帝对我们杨家有大恩……杨太后没有说话,先帝于她也是大恩。
过往的那些,她不愿意去想,但是确实是没有先帝,她不知道在哪里飘零,是不是还能活在这个世上。
但杨次山说这话,未免有些冠冕堂皇。
于是杨太后便直接问:你是想说该另择他人?老朽便是有此心,也无此力呀。
他这么回了一句。
可这话听在杨太后的耳朵,便像是在问:不知道太后你,是否有心也有力?杨次山很清楚,太后说自己至少还有二十年好活的,那她自己呢?只怕也想着二三十年呢。
二三十年里,要她跟关在后宫的谢皇后一般,整日里闭门修身,她要是那样的性子,也走不到如今了。
况且,连谢氏都蠢蠢欲动了,难道她还不如谢皇后?杨次山不再说话,杨太后却手敲着桌面:荣王之子岂不是更好?阻力最小。
杨次山道:若是十年之后,官家没有子嗣,那自是盼着太后心向着荣王之子。
可如今官家真的认命了?不到最后,都难认命的。
就如当年先帝,便是过继了别的嗣子,可也总盼着出现奇迹。
册立了过继来的太子,还用给沂王选嗣子的机会,另从宗室子弟中选人,以辖制太子。
杨太后缓缓的点头,就听杨次山又道:况且,荣王之子的情况,您是清楚的。
比之正常人,好似稍微有些不同。
是说那孩子脑子有些不够数,智商上有些问题。
先帝将江山传给官家,可太后真能看着官家将江山交付给那么一个继承人?杨次山摇头:天下该如何?百姓该如何?社稷该如何?杨太后明白杨次山的意思,这是说以理由的条件反对,便是满朝大臣,也不敢说出反对的话来。
这说不得是一个契机,一个重新掌握话语权的契机。
哀家知道了。
杨太后揉揉太阳穴:久不见人,都有些困乏了。
兄长就在城里住着吧,三两天之后,再请兄长进宫来说话。
是说三两天之后,必有回复的。
杨次山便起身告退出来。
一路出宫,看着宫里死气沉沉,没有半丝生机的样子,他的心底更坚定起来,这南宋颓气已露,无力回天了。
四爷这边还没到牛家村,龙儿这边已经接到消息:杨次山进宫去了。
动作还挺快。
恒儿的视线从窗外拉回来,问他爹说:接下来呢,接下来会怎么样?四爷就问说:若是你是杨太后,你会如何?恒儿皱眉,良久之后才道:若是我……我会答应杨次山所请,但……不会只答应杨次山所请……我会选择跟官家合作……四爷摸了摸儿子的脑袋,以资鼓励。
对的!当然不会只按照杨次山的想法行事。
杨次山是站在杨家的立场上想要保全的是杨家,而太后想要的却是话语权。
这一点虽不是龙椅上那位想要的,但他别无选择,因为太后一直是支持谢皇后的。
谢皇后的一些动作,很容易叫人理解为是太后的意思。
若是太后如今便支持荣王之子,只怕他不会太高兴。
正像是四爷想的那般,这位赵昀直接找了太后,太后直言:荣王妃跋扈,这些却又都是你们纵的。
哀家本想申斥,但一则,这里有荣王的面子,二则,又有皇后牵扯在里面,哀家倒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你跟荣王情义深厚,哀家也不想因此事,叫你们兄弟生了嫌隙。
更何况,下面的人向来擅于揣度,哀家露出一分意思,他们能解出十分的意思来。
没的因为荣王妃,反倒叫荣王跟着受了委屈。
可这事端已经起来,我们母子也只能顺势化解,不可硬来。
否则,荣王那跟独苗,怕是也难活。
赵昀心有戚戚焉:此事还得太后周旋。
你我母子,这么说便见外了。
杨太后斟酌着,若不然,只说哀家梦见先帝,先帝念着父子之情,到底是放心不下赵竑……赵竑为宁宗所立太子,在宁宗驾崩之后,杨太后和史弥远召了赵昀进宫,在宁宗的灵柩前废了太子赵竑,由赵昀登基为帝,而杨太后垂帘听政。
而赵竑不肯下跪,被人摁着拜了皇帝,后来封为济阳郡王,出居湖州。
太后竟然说将此人以及后辈召回?那是万万不行的。
赵昀一脸难色:只怕召回济阳郡王,平白惹人无端非议。
杨太后听了这话,只叹了一声:那依照官家之意,该如何?不若从其他远宗择一二良才,朕好几位皇兄早年夭折,朕也不好叫他们去后无人祭扫……是说宁宗夭折了的八位皇子。
杨太后的手不由的攥紧,但还是点头道:依官家所言吧。
此时哀家看,便由杨公去好了。
他闲云野鹤,也不打眼。
省的事情没办,倒是闹的沸沸扬扬。
赵昀就不好再得寸进尺。
太后的提议他驳了,他的提议太后允了。
太后退了一步,他也得退一步,将这个具体的人选的选择权交给太后。
两人就这么达成一致,然后赵昀告退。
等人走了,杨太后眼里才露出几分冷然之色,随即敛于无形。
只喊了宫人进来:传话,请杨公明日来行宫见驾。
百姓称呼官家所在的地方为皇宫。
但从朝廷到皇室,都不称呼这里为皇宫的。
从南宋开国至今,称呼皇宫都用一个词,叫‘行宫’。
何为行宫,皇家在外出行暂居之所,叫行宫。
可见,从上到下,都一样有北归之愿的。
再接到消息的时候,人已经在牛家村了。
此时的完颜康才慢慢的意识到,这位主公轻轻的一推,其威力到底有多大。
那位南宋官家允许杨次山接触宗室,而接触过的宗室在将来如果尽数都去了新宋,消息传到朝堂,该是多大的威力。
满朝上下,会怎么想?会想,这些人的北去,都是杨太后授意的。
而杨次山如果不蠢,也一定会这么告诉这些宗室。
那时候,不管杨太后愿意不愿意,她都已经坐在了新宋的这条船上。
为了不翻船,她咬牙也得认下这事。
那个时候,杨太后饶是什么也不说,天下悠悠众口,也会叫那位坐在龙椅上的官家岌岌可危。
他只是先帝的嗣子,如今你的嗣母不认你,那么……你得给天下一个交代呀。
你这到底是干了什么天理不容的事情,把太后和宗室逼迫到这个份上。
而那边,四爷一边说,龙儿一边记:……写信告诉你娘,今年开恩科,昭告天下,南北士子一视同仁。
等龙儿写完这一点之后,四爷又道:军衔制可以提上日程,这个你提一句就行,你娘心里有数,知道怎么办?我娘知道,但我们不知道呀。
四爷只简单的跟俩孩子解释了一句:只要上了军校,朝廷就给九品军衔,每月由户部直接发俸禄……边上的完颜康瞪大了眼睛,这可是戳到了南宋的肺管子上了。
打从太祖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宋朝重文轻武,这一点保持了下来直到南宋。
可新宋如今连上军事学堂的学生都有了军衔,甚至由朝廷直接给发俸禄,这得是多大的优待呀。
可以说,只要考进了军事学堂,便算是一脚踏入了仕途,改变门庭只不过一念之间的事情。
那边恒儿马上就问说:军事学堂也是面对南北两地招生,待遇平等,一视同仁?当然!四爷理所当然的点头,承认这一点。
南宋以文官压武官,而又以文官反对新宋反对的最厉害,虽然说有跟金人党项人的政策有关,但更重要的,只怕还是新宋对武官看的跟文官同样重要甚至更重有直接的关系。
这一点侵害了文官集团的利益,这才是根本的矛盾!完颜康深吸一口气,原来宫里这两口子暗藏着这样一个大凶器呢。
一边煽风点火,把人家搅和的一团乱,然后两人在释放出这样的信号,真真是要了老命了。
不就是文官不说好话吗?有什么关系?人家开恩科了。
江南文风鼎盛呀,读书人多,但这想考出来那是难上加难的。
但是去新宋就不一样了,他们占了优势,在科举场上,必然是南地士子中榜者多。
这些人将来必是新宋的鼓吹者。
文人嘛,什么时候意见完全一致过?不怕有人反对,就怕没人支持。
只要有人支持,爱反对的只管反对去,时间能消弭一切反对的声音,这个真不算是什么大事。
而这军衔制下来,真正动摇的是南宋的根本。
南宋给予的太少,需要将士们付出的则很多。
而北地正好相反,只要你愿意从伍,便从你穿上戎装那一刻,供养你到老。
便是不行幸死在了战场了,父母子女能得到妥善的安置还不算,其子女能得到恩荫,直接入军事学堂。
在南宋还有许多的底层百姓,他们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机会,他们走还是不走?这根本就是不用问的问题!四爷的话却还没说完:朝廷下令,召集工匠农人,不拘是哪一方面的工匠,都需要。
朝廷给予每户一套小院,另给安家银钱和粮食若干……农人也一样,除了小院、安家的银钱粮食,另有荒地每人五亩,十年免税,朝廷免费发放种子……如此,便把在南宋没有产业的最贫苦的人都吸引了过去。
若是没有这些人做工租种田地,便是富户有良田千倾,也只能徒呼奈何。
这一手玩的更是狠辣了!一条条政令下去,随着雕儿飞向燕京,完颜康知道,南宋只怕真撑不了多少年了。
士农工商,商是最先通的,而如今这几条下去,这四项全在涵盖在内。
他就提醒说:主公呀,得趁着朝廷把政令颁布下来之前离开南宋!要不然,叫人家知道您就在这里,人家不肯放咱们走的。
四爷便笑:往南便是海,上了船绕过去就回去了!说的轻松,但他不是真的很想逛了。
这次把南宋的情况看了之后,对之前商量好的策略心里有数了。
如今看看杨次山那颗棋子怎么样,好使不好使,若是好使,那就是离开,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剩下的事情有朝闻阁协助,一点问题都没有。
如此一来,一行人便的都轻松起来。
阿丑还道:其实在燕京,也一样到处都能看到南货,商人才不管打仗不打仗,只要有利可图,就没有他们不赚的银钱。
之前我在街面上还见了贡品的丝绸,说实话,据说那是供奉里临安行宫里的,咱们在宫里,难道少了这样的东西了……不光没少,价格也未必就见得贵。
甚至比送往临安的宫里,还便宜了两成。
这么说着话,就一路打听着进了牛家村。
牛家村……跟别的江南小村,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一样的土墙茅顶,一样是穷苦百姓。
进了村子,杨过就问小童:知道杨家怎么走吗?小童摇头:哪个杨家?便是杨铁心家!杨过这么问。
杨铁心是谁?小童摇头:不知道呀!边上大些的孩子就说:我知道我知道,我听我娘说过,就是那个……铲的干干净净的院子……那里早没人了,连院子里的土皮都被带走了,你去做什么?完颜康黑脸,问什么杨家。
他瞪了儿子一眼,笑问说:那郭家呢?郭家往哪边走!小童恍然:我知道了,你们是找那个瞎子老爹的么?瞎子老爹?!完颜康心里有了不好的预感,心说:该不会这么巧,偏碰上柯镇恶了吧。
他都想说咱们先回吧,跟这些人交往实在是费劲的很。
结果话还没出口呢,就听那大点的孩子说:昨天还有两个人来找瞎子老爹,只怕人还没走呢?龙儿就问说:可是一男一女,三十许岁上下?那孩子点头:正是呢!他朝一个方向指了指,你们朝那个方向走,房子最破的那家便是了。
他们家很久没有人了,房子早破了。
院子里还有荒草……既然郭靖和黄蓉在这里,那倒是得见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