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姑苏,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让两位姨娘进林家的祖坟。
能完成两人的心愿,对于林雨杨来说,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幼年的记忆已经一点点褪色了。
这几年有长姐照看,自己也没吃一点苦头。
如今更是认祖归宗,他的人生已经被长姐引到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上来了。
他跪在长姐身后,眼泪长流。
说是悼念生母也可,说是感怀往事也罢。
总之,情绪怎么也平稳不下来。
林雨桐的神色却平静很多。
她跟两个姨娘没有接触过,这个小女孩的记忆里,只有失去依仗的恐惧,那时候,这个孩子还不懂得什么叫做死亡。
她诚心诚意的磕了头,才拽了弟弟站起身:好了!哭过就过了。
她们总希望咱们好的。
你高高兴兴的,另一个世界的人也就放心了。
人都有去的那一天,你只当是暂时分别了吧。
林雨杨吸吸鼻子,点点头。
林如海看着一双儿女,对这两个姨娘也多了一些愧疚。
坟茔修葺的不错,这是他唯一能为两人做的事了。
林雨桐看着贾敏的坟墓,心道:到了下面,三个女人还不定怎么掐呢。
林黛玉没有来,说是着凉了。
其实是觉得尴尬,躲了。
嫡女没道理给姨娘迁坟,但她又不好意思面对长姐和长兄。
林雨桐能理解。
她相信两个姨娘也不会乐意看到嫡女出现的。
办完正事,林如海带着三个孩子直接回了扬州。
一是年节在即,二是衙门里还有差事。
等回到扬州,已经是腊月天了。
林雨杨如今基本是在家读书,林如海亲自指点。
这一点让林雨桐比较满意。
一个名师,对学生的助益绝对是巨大的。
林雨桐则忙着过年的事宜。
林家的亲眷不多,但林如海的同僚还是一样需要来往走礼的。
这些都不能马虎。
她忙的两脚不沾地。
本来叫了林黛玉一起跟着帮忙的,不过来了两三天,就找借口不来了。
听说是钻到书房品评珍本去了。
林如海对此不仅没有不喜,还有些喜闻乐见。
可能他的骨子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几分他的学识和洒脱的吧。
林雨杨读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了科举。
如此一来,就带着几分功利。
林如海大概是有些失望的。
林雨桐觉得,可能是自己对弟弟的教育出了偏差。
那时候日子难过,半年的收入,也买不齐科举用的书。
哪里敢肖想其他呢。
她因此隐晦的对弟弟提过。
林雨杨倒十分看得开,安慰道:有了功名,什么时候陶冶情操不行呢。
林雨桐也就不管了。
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出不同的性格和追求,这也是一件无奈的事。
她看不懂林妹妹的清高,林妹妹或许也不懂她的世俗。
不过,这并不妨碍两个人和平相处。
新的一年就在这种家庭气氛中来到了。
这是林如海最高兴的一年。
祭祖的时候,终于不用孤零零的一个人了。
看着跪在身后的三个孩子,他觉得对得起林家的列祖列宗了。
林家数代单传,只有一个儿子,连个多余的姑娘都没有。
如今虽然也是只有一个儿子,但是好歹有两个闺女了。
他的面色看上去红润康健,笑容爽朗。
渐渐有了探花郎的风采。
这么一位中年美大叔,在吃过年夜饭之后,突然扔出了一个大雷来,让林雨桐和林雨杨措手不及。
出了正月,为父让人送你们进京。
林如海淡淡的道。
林雨桐以为自己幻听了。
父亲,你说什么。
林雨桐不由自主的问道。
林如海看着大闺女,叹了一声:为了你们的安全,为父不得不送你们进京。
林雨桐就知道这牵扯到朝局和江南的局势,她拧眉道:父亲不能辞官吗。
这不是傻话吗。
林如海知道大闺女聪慧,与世事人情上颇为精到,解释道:推着车子上坡,哪里容得下半路撒手。
除非累死,否则……父亲怕我们成了父亲的弱点。
林雨桐看着林如海道。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逼急了对方,他们什么事干不出来。
林如海看着大闺女,为父知道你能干,只能将杨哥儿和黛玉托付给你了。
那父亲你呢。
林雨桐有点心慌。
有林如海在,他们都有荫蔽在,若没有这个人,可就真能遮风挡雨的人了。
他是偏心,是给了林妹妹更多的关爱。
但林雨桐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世上,不管是自己还是弟弟,都需要这个人活着。
林雨杨看着林如海,拳头紧攥,父亲,我陪你留下来。
林黛玉眼圈已经红了,低低的饮泣。
她又不笨,自然听出了这里面所蕴含的危机。
林如海眼眶一红,孩子们能这么在乎他,这让他心里软软的,瞬间被什么东西塞满了。
他笑着安抚道:为父这次一病,皇上才知道为父在这个位置上是多么的重要。
派了暗卫来。
安全是无虞的。
虽然不得自由,可安全有保障,其他的就不重要了。
林雨桐见事情已经不可挽回,问道:只怕咱们在京城的府邸,父亲也不放心我们住。
林如海看着干练的长女,又看了看在一边哭的抽噎的小女儿。
不由的一叹,这种时候,还是大闺女更让人放心啊。
他道:荣国府老太太又来信了,想接你们去住些日子。
为父觉得,这是个好机会。
那府里再怎么……至少安全上,是没有问题的。
林雨桐点点头,这倒也是。
林如海这不是信任贾家,而是信任皇上。
送到了京城,就送到了皇上的眼皮底下。
贾家不敢在皇上的眼皮底下,对他们干出出格的事的。
再说,贾家的爷们一个个也没有掺和大事的脑子。
担着个四王八公的名头,要紧的事,人家才不会让他们知道。
所以,相对于其他地方,倒也算是最安全的。
出了正月十五,我就收拾去京城的东西。
林雨桐向来就不是一个伤春悲秋的人,她总是理智的做出选择和安排。
想起去京城,林雨桐又不由的问道:杨哥儿的学业怎么办。
贾家的家学,她可信不过。
林如海对这个女儿,算是真的认识了。
才这么一会子功夫,她就想了这么多的安排。
这孩子就跟杂草一样,在哪都能长。
如此他也就放心了。
学士府,张诚张老大人,是为父的堂舅舅。
也算是你们的舅爷了。
杨哥儿以后去张家家学念书即可。
林如海交代道:信,父亲已经送去了。
算是至亲人家,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林家还有这样的亲戚。
这张老大人,岂不就是林家老太太,自家祖母的堂弟。
真的不算远的关系啊。
走动的不多吗。
林雨桐试探的问了一句。
反正礼单上没见来往啊。
张家跟贾家有些嫌隙,太太在的时候,内宅来往上疏远了一些。
林如海含糊的应了一句。
林雨桐懂了,内宅疏远,就证明他们男人之间,交往并没有中断。
难道是刻意避开贾敏。
谁知道呢。
反正自己姐弟跟贾敏无关甚至有仇。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张家只要对弟弟不排斥,谁去管他们有什么嫌隙。
林雨杨对长姐点点头,示意她不要为他担心。
林雨桐就笑着转移话题,说起了拜年待客的事情。
直到快子时,一家人才散了,各自回屋休息。
林黛玉回到屋子,也不清楚自己是什么心情。
贾家,她又要回去了吗。
不过,这次不是自己一个人,是跟姐姐一起,有哥哥陪着。
自己再也不是孤家寡人。
但自己的心里,贾家还是那个贾家吗。
长姐说过的话,不时的在耳边响起。
她心里真的无法再用原来的心态去看贾家众人了。
宝玉他……林黛玉心里一叹,人就如同浮萍,随水漂移。
父亲如今的情况不好,谁知道明天会怎么样呢。
雪雁听说又要回到贾家去,心里有些不乐意。
紫鹃却笑容满面,在林家她处处束手束脚,哪里有贾家自在。
阿弥陀佛,还不定老太太怎么想念呢。
紫鹃笑道:给各位姑娘和宝玉的礼,姑娘可要提前预备么。
林黛玉懒懒的道:横竖有姐姐呢。
她处世一向周全,还能漏了谁不成。
大姑娘是顶顶能干的人。
紫鹃如今学聪明了,再不会随意说林家人的不好,她道:可姑娘准备的东西,自是姑娘的心意。
不拘是一根草一张纸,还是一幅画,一方帕子。
也是姑娘的心意不是。
难道咱们家谁还用银子量它不成。
林黛玉的心里不由的想起自己看过的账本。
脸一时囧的通红。
她怎么也没想到,母亲给了贾家那般多的礼。
都说什么贾家豪富,生活奢靡也是她亲眼所见。
没想到林家给了那么多,如今贾家还是到了几乎维持不下去的境况了。
以前她不懂,如今听了几次姐姐管家,就已经明白在贾家总是晚发的月例是怎么一回事了。
她向来对银子看的不重,倒不心疼那些给了贾家的银子,但却不由的为贾家的未来担忧。
老太太年纪大了,几个姐妹也是极好的,还有宝玉……他们的前程又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