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科与你无缘?李石柱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颜色。
周围有跟着起哄的:这谁家的小媳妇,怎么这么说话?就是。
男人呢?怎么不见出来管管?那边话音刚落,这边就又有人吆喝道。
这话音一落,人群中就发出嗡嗡声,不断的有人出来对着林雨桐指指点点。
更是有人似乎在看四爷的笑话,好像在说,你瞧你连个媳妇都管不住。
林雨桐心说,这李石柱还挺缜密,竟然还找托了。
人都是这样,爱起哄。
人家说的什么,根本就不加思索判断,就跟着瞎嚷嚷。
这劣根性,根深蒂固着呢。
李石柱见周围声势浩大,就一脸正色的看向林雨桐:这位夫人,不知道在下怎么得罪你了……但不敢是哪里得罪你了,你这话都不妥当。
不过,在下堂堂男子,不跟一个妇道人家计较,你还是……阿弥陀佛。
知客僧忙走了过来,打断李石柱的话,对林雨桐道:殿下,您回来了?殿下?这称呼可不是一般人当的起的!想到这寺里还住着一位公主,难不成这位就是了?李石柱的脸顿时就苍白了起来,看着林雨桐的眼神就带上了打量:公主……殿下……林雨桐却没搭理李石柱,因为这会子功夫,周围看热闹的里三圈外三圈的人都跪下了。
这里面有到寺里上香的香客,但一大半都是寄居在寺里的举子。
起来吧。
林雨桐朗声道,尔等也都是读书人,一旦成了天子门生,你可是要替天子牧守一方的。
遇事若是都如今儿一般,只听一面之词,人云亦云……哼!那还是趁早回家哄孩子吧。
连这点事都看不明白,如何敢将一地的子民交到你等的手里。
说着,就朝已经等在一边的贵武看了一眼,这是我的随从,叫他给大家说说,他一路跟着这位赵寻的举子,都看到什么了?贵武这才走上前,应了一声,随后一招手,就有两个便装的侍卫押着之前在酒楼见到的那个镖师打扮的林大出来。
贵武指着林大,大声道:此人名唤林大,受姓胡的秀才的指使,以五十两银子的价钱买通了这位李举人。
叫他陷害同窗兼好友赵寻。
说着,他就指着正准备逃走的妇人,这个妇人,也是李举人找来的,花了一两银子,叫她在寺里将这事情给闹开。
他的眼睛在人群中一指,那两个……在人群中起哄的,就是这妇人的侄子。
他冷笑一声,拿过小和尚手里的鸡腿,顺手往人群中一人面前一递,大家都看看,这哪里是偷来的鸡上扯下来的鸡腿,分明就是六味居的卤味嘛。
要是赵举人有这手艺,生活也不会这般拮据……那被塞了鸡腿的,看起来是个香客,一身长袍,很有几分讲究。
林雨桐暗暗点头,这贵武也历练出来了,选人很靠谱。
这人身上的香囊样式,是京城里刚刚流行起来的。
这就证明此人并不是外地人,那么对六味居必然是知道的。
看穿着又是个日子过的算得上是富足的人家,那么对六味居这种中等人家就消费的起的地方,肯定光顾过。
找这样的人鉴别,算是找对人了。
而这鉴定的结果也会更令人信服。
果然就见那人拿着鸡腿放在鼻子下闻了闻,这才一脸肯定的道:嗯!不错,是这个味。
我家的小子姑娘就爱吃他家的卤味,十天半月总得给买一回。
赵举人要是有六味居卤味的秘方,那可真是发了……他朝人群挥动胳膊,好似如此能叫众人更信服一般。
众人一想也对,先不提这是不是六味居的卤味,就只用了调味这一条,这赵举人就办不到。
偷来的鸡,在野外扒皮透着烤来吃还是有可能的。
断不可能像这样在锅里炖,还下了各色的调料进去。
反正看那鸡腿就是上了色的。
哎呦!这一挑破,就满是漏洞,刚才怎么就看不明白呢?赵寻红着脸朝那人鞠了一躬:多谢您说了一句公道话。
这么个说话的功夫,之前那妇人就急着想朝人群里钻,走的急了,被地上的箱子给绊了一跤,她‘哎呦’一声,惹的众人轰然一笑。
对这妇人,贵武不好动手,三喜过去一把按住这妇人:把事情说清楚再走不迟!公主娘娘饶命!这妇人跟个滚刀肉似得跪在地上,额头贴在地面上不住的磕头,公主娘娘,小妇人见钱眼开,小妇人该死。
就是那位姓李的相公给了小妇人一两银子,叫小妇人这么干的……小妇人就是按着李相公的话说的,那鸡毛是在邻居家的后墙外捡的,公主娘娘饶命……回头看看被押着的两侄儿,她马上哭嚎道:他们都是听小妇人的话来帮忙的,没做过大恶,求公主娘娘绕了他们……林雨桐没心思跟几个小人物为难,但做了恶事就得受惩罚:……每天将这上下山的路都给清扫一遍,为期一年,也叫你们在佛前好好的赎罪……那妇人一琢磨,这清扫山路,起的早点干活,赶在天亮之前就完活了。
并不耽搁家里的生计,她忙又磕头:公主娘娘慈悲,小妇人记住了。
三喜一挥手,押着这妇人的俩侄子的人也松开了手。
磕了头,就赶紧钻出人群出去了。
四爷却俯下身,将从箱子里掉出来的一张信纸捡起来,怕被风吹跑了。
本来私人的信件,他也没打算看的,可隔着背面,他却看见郭常和的名字。
这才将信打开,却发现这是一封赵寻的恩师写给当朝丞相郭常和的举荐信。
四爷挑眉看向在一边收拾箱子的赵寻,光是他手里这一封举荐信就千金难寻。
郭常和如今在京城可是炙手可热。
这一封信,能帮赵寻的可太多了。
假如赵寻考中了,那么,有这封信在,选官的时候,他比别人多了几分优势。
要是不中,举人身份,安排出仕对郭常和来说,也不过是抬抬手的事。
这写信的人,是郭常和的挚友,写这封信的原因,也是因为知道赵寻的难处。
只要拿着信找郭常和,那在京城的一切自有郭常和安排。
断断不至于沦落到寄居寺庙这一步。
而就是这么一封要紧的信,就被赵寻这么随意的放在书箱子里,看来是真的没打算去找郭常和。
这样的人,连他自己的老师和郭常和的恩惠都不愿意受,自然就更看不上那所谓的张老爷的资助了。
只有真正有野心的人,才将自己的羽毛看的这么重。
容不得身上有一星半点的叫人拿捏的地方。
只是如今嘛,看着还是有些稚嫩的。
知客僧此刻也有些不好意思:此事都因贫僧误信他人之言而起。
多亏殿下英明,否则,好好的英才就要毁于贫僧之手,实在是罪过罪过。
林雨桐摆摆手:你这些话,不用对我说,找正主去。
说着,看了一眼僵立在那里,一直都没回过神来的李石柱一眼,朝廷选才,固然重视真才实学,但是人品道德,亦在考察之列。
圣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若是连修身都做不到,朝廷还能指望你们辅佐陛下治国吗?所以,严于律己,每日三省吾身,还是很有必要的。
谨遵殿下教诲!在场的举子躬身作揖道。
四爷却将捡来的信递给林雨桐,林雨桐一目三行的看了,就扭头看着拱手立在一边的赵寻,然后将信纸递过去:既然郭丞相的门你都不愿意现在就登,本公主赞赏你的傲骨,等着你来日高中,再说吧。
赵寻这次是真的跪下谢恩了。
这个时候没有给他特殊的照顾,就已经是对他最大的尊重了。
而又点名,他手里有给郭丞相的举荐信,这就帮自己挡掉了是许多的麻烦。
不管是谁,都不会再轻易来找自己的麻烦。
等林雨桐和四爷回了后山的精舍,天色都暗了下来了。
这个赵寻……学问许是不错……林雨桐有些沉吟,要不然他的老师也不会专门给郭常和写信,这可是要欠下天大的人情的。
傲骨且也还有几两,只是这识人不明,交友不慎,就有些……四爷摇摇头:无碍!吃一堑长一智,能成事的,谁没败过?这个教训,足够他记一辈子……林雨桐明白四爷的意思,这世上人无完人。
要是一味的苛责求全,那可真就找不到可用之人了。
储备人才的重要性,林雨桐当然清楚,但是如今自己在这里祈福,反倒是不好见这些读书人了。
事实上,自己这个公主在这里露面的坏处马上就显现了出来。
两人在寺里走动,都不方便起来。
每天送来的帖子,堆积如山。
这还罢了,就怕的就是那些投递文章的。
这读书人,不是每个人都跟赵寻一样。
也有那善于钻营的。
更有那些对春闱其实不报多少信心的,想通过这样的途径,得到贵人的青眼。
当然了,这种毛遂自荐的人,也不能就是不好。
但到底是良莠不齐,看了两篇满是马屁的文章,恶心的差点把隔夜饭给吐出来。
今儿好容易见四爷看的有趣,也耐着性子凑过去,这一瞧,可不得了了,这是夸赞自己容貌的。
还有那直接将画作递进来,将林雨桐画成了菩萨模样。
在小说上要是看到这样的情节,往往拍马匹的都带着主角的光环,一定会得到青睐的。
可林雨桐只觉得浑身冒鸡皮疙瘩。
四爷看林雨桐的样子就笑:你啊!这耿直的要用,奸猾的也要用。
有时候,这奸猾些的用起来,比耿直的更顺手。
老是以自己的好恶去看人,这点尤其不好。
上位者要是连下面人的恭维都不能坦然受之,这会叫下面的人无所适从。
也会叫人觉得你特别不好相处。
他拉着林雨桐看画,抛开叫你觉得不舒服的那些因素,你再看看,这不管是工笔,还是神韵都是有可取之处的。
林雨桐呵呵两声,她一直就觉得,不管跟什么样的人都能说得上话,这是一种了不得的本事和技能。
只是,她大概再活十辈子,也学不来。
这是天生的脾性。
四爷倒是挑了不少人,都一一的记录在一个册子上。
而林雨桐也根据四爷的评价,赏下去不少东西。
笔墨纸砚,是最基本的。
有些尤其看中的人,会赠送一些提过字的四书五经送去。
贫寒一些的,也会送上银封,都是二十两银子。
对林雨桐来说,就是随手的打赏,对有些举子,就顶了大用了。
慢慢的,不光是大慈恩寺寄居的举人来投帖子,就是在京城已经安顿好的举子,也特意跑来大慈恩寺烧香拜佛。
这还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三喜拽了两句文,就笑道:这是知道拜主子,比拜佛祖灵验。
林雨桐却一叹:这里是住不得了。
再这么接触下去,可就犯忌讳了。
这话说了没两天,甘氏就叫人捎话了,叫林雨桐回京城。
想来这里的事情她也有所耳闻了,这是救苦救难来了。
雪粒子飘下来的这一天,林雨桐和四爷谁也没惊动,悄悄的下了山。
林雨桐抱着暖炉朝车马外看。
今儿出来的早,天气又冷,慈恩镇的街上倒是没多少人。
即便偶尔有人走动,也都是缩着脖子脚步匆匆的。
远远的,看到一队马车迎面走了过来。
马车上的麻袋里,装的应该是粮食一类的东西,光看车辙的深浅,就知道这马车上装载的东西不轻。
见那每辆马车上周围,都有几个精壮的汉子护送着,她就觉得纳罕,这京城脚下的镇子上,送粮食需要这么兴师动众吗?那些人可不像是粮铺的伙计,倒像是镖局的镖师。
她正不解,四爷却一把将帘子给放下了。
是不妥当吧?林雨桐看向四爷。
四爷慢慢的将手里的书放下,现在还不好说,我就怕是……什么?林雨桐急着追问了一句。
藏兵。
四爷动了动嘴,无声的说了这么两个字。
藏兵?怎么个藏兵?将兵藏于民间。
可这周围也得有土地给他们耕种啊,否则不就成了流民了吗?随即,林雨桐面色一变,她想到了一种可能。
这里可是大慈恩寺。
历来,寺庙其实都是大地主。
有些地方,寺庙占的土地,都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甚至于一半。
他们将这些土地租佃出去,收取租子。
可即便这样,还是有许多无人照管的山林。
这样的地方,别说藏兵三五千,就是一两万,分散开来,都轻易不会叫人察觉出来。
可这兵是谁藏的?如今又听命于谁?这些全都不知道,甚至也无从猜测。
我会叫人去查查看的。
四爷给车厢里的炭盆又添了一次炭,暂时不能声张,省的打草惊蛇。
林雨桐将靴子一踢,往榻上一躺,你说什么时候,咱们能有轻省日子过。
四爷将她的脚往怀里一裹,才将毯子拉到两人身上盖了,人活着,不就是如此,就是小老百姓家,那不也是麻烦套麻烦。
说着话,又不免说起了太子巡视河务的事了,按照日子算,也该回京城了。
四爷却轻笑一声:还别说,这位太子还真是不能小看,这一路上,被暗杀了三回,都被躲过去了。
那这可就真有点意思了。
林雨桐闭着眼睛,只怕端亲王没少给这位太子留下东西和人手。
随即,又想到什么似得道:你说,这京城之外藏着的,会不是是当年端王下的一步暗棋。
有可能。
四爷将窗帘掀开一条缝,风就灌了进来,先看看吧。
不着急。
林雨桐是不着急,但到了京城进了宫,还是将这事私下里跟甘氏报备了一声。
甘氏点点头:金成安不是吃素的。
他知道皇上留下他是干什么用的,因此,他会不眨眼的盯着太子的。
而咱们,不能给太子添堵,适时地,还应该释放点善意。
既然是太子,那就是名分已定。
承认正统,维护正统,什么时候,你都不会吃亏!她也就是顺嘴提点了两句,紧跟着就问起了大慈恩寺的事,……看好那个叫赵寻的?这不是自己看好不看好的问题。
林雨桐摆手:按照规矩来,若是他自己不能闯过关……那到时候看情况再说。
破格提拔,他才会更对你感恩戴德。
甘氏若有所指的说了一句。
林雨桐有些不解的看向甘氏:这话怎么说?甘氏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叫林雨桐坐了,才道:前朝有一位宰辅,叫于承恩的。
都说他是才高八斗,但他却偏偏在最后没有考中进士。
当时的燕高祖便破格提拔了此人,而后,这于承恩便在燕高祖之后,辅佐了两位幼主,权倾朝野却偏偏对皇家没有半点觊觎之心。
成为一段君臣之间的佳话。
而前阵子,我翻阅了前朝留下来的许多的密档,这才发现,于承恩不是考不中,而是被高祖压下来了。
主考在其卷子上发现他并没有对其曾高祖父避讳而将他的试卷剔除掉了。
曾高祖父?这都多少代了?避讳什么?这是成心找茬吧。
一般出现这类问题,考官都会顺手帮一把,随便在字上添一笔,就算是避讳了。
不能因为这点事,就将一个人才挡在门外吧。
这在考试期间,其实都是心照不宣的事,这样做不仅不会被追责,还显的考官有人情味,知道变通。
但像是于承恩这样的,那真是说不上是倒霉还是幸运了。
明显自己能得到的东西,非得以一种恩典的形式放在你的手里。
估计这事要是叫于承恩知道了,吃了那位燕高祖的心都有。
她也马上明白了甘氏这么说的意思,不就是想先压一压,再往起抬吗?林雨桐摆摆手:不!咱们该怎样就怎样?公平公正,这是最基本的态度。
您可千万倍因为我,叫人家这么多年的努力白费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赵寻不是于承恩,于承恩肯接下这个恩典,但是赵寻却不会。
人不同,时世不同,方法自然就该不同。
她绝对不赞成这么做。
甘氏也不坚持,叫林雨桐带了一双熊掌回家了。
等林雨桐走了,甘氏才对何嬷嬷道: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太君子。
太君子了还不好?何嬷嬷有些不解。
甘氏摇摇头,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一半小人,一半君子了。
心里这么想着,但却也不好跟何嬷嬷继续这个话题,只问道:林芳华打发人去林家是为了什么,问清楚了吗?何嬷嬷低声道:为的是叫林家将所有的别院都腾出来,资助那些贫寒的举子。
她真是疯了。
甘氏耻笑一声,有道是不吃嗟来之食,这些读书人能寄居寺院,那是因为寺院打着佛家的旗号,他们吃的佛祖恩赐的一碗饭。
但这要是接受别人的饭食,却万万不能的。
看着吧,落不到好反倒招人骂。
何嬷嬷撇嘴:也就是那老太太逼着拿出了两个庄子,其他的,云氏那个女人可不乐意呢。
甘氏一笑就过了,没心情管这事。
只拿着太子递上来的折子发呆:太子参奏的这几个人,可都跟端亲王府有些关联。
如今他主动将这些人扔出来……倒也算是一步好棋。
何嬷嬷默默的将茶水给甘氏添上,就去了门外守着。
作为八珍之一的熊掌,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就是林雨桐,也不敢轻易尝试,就怕浪费了这么好的食材。
还是找了一个雪后初晴的天,带着厨子一起,去了四爷在京城置办的一处别院里。
别院里,梅花三两树,稀稀落落的开着,冷冽的空气中带着梅花的清香。
亭子里,围炉而坐,烫的是老酒。
郭常和滋溜的喝了一口,对四爷道:还是公主和驸马会享受,这酒比上次在醉仙楼喝的百年陈年还清冽,可我还真就是叫不上名字来。
四爷也不答话,扭脸又给靖安侯斟了一杯:尝尝,看看在下说的可是虚言?靖安侯砸吧了一下味道:宫里也没有这等佳酿。
难得的好东西。
林雨桐见三人已经喝上了,才叫人传菜。
其他的倒是罢了,只这红烧的熊掌,就极为难得。
四个人坐在桌上,只谈吃喝,偶尔说些风月趣事,却绝口不提朝堂上的事。
其实林雨桐对四爷请这两人过来吃饭,心里都是犯嘀咕的。
她一时之间根本就没想起来有什么事需要知会这二人一声。
倒是酒足饭饱之后,临出门了,靖安侯拉住四爷道:你们身上的孝快守完了吧。
孙辈守孝一年,是快完了。
还是赶紧要个孩子的好。
靖安侯哈哈笑着,这人上了年纪,就是喜欢多子多福。
四爷和林雨桐却知道,他想说的不是多子多福的事。
只有有了孩子,有些人才会想着靠过来。
要不然,这个公主终究是个浮萍。
因为此时,谁也不知道甘氏的打算。
就算是甘氏真成事了,这后继无人也是个问题。
靖安侯的话,是出于善意的提醒。
回来林雨桐才问一直沉吟的四爷:今儿请他们来,究竟是为了什么?四爷摇摇头:不为什么!他们能来,这本身就是态度。
还要说什么吗?他长叹了一声,不过,宸贵妃想成事,确实难!几千年的女弱男强,叫男人在女人面前低头,谈何容易?就是郭常和这样的受过恩惠的,也未必会轻易妥协。
他跳过这个话题,对林雨桐又解释了一句,我本来是想通过靖安侯接触几个戍边的将领的。
如今……靖安侯应该是明白我的意思,但就像他提醒的,一个公主而已,人家凭什么……没有这样的立场啊。
林雨桐这才了然,怪不得提醒咱们生孩子呢。
但两人都不会拿自家的孩子当筹码。
因此,这事还得另外想办法谋划。
等两人晚上回了府里,三喜才过来禀报,库房之前一直没动静,却不想今儿打发人去清扫房顶上的积雪的时候,才发现库房上的瓦片被人动过了。
应该是早就被人翻了一遍。
就是不知道这是咱们院子的人干的,还是……林雨桐看向四爷:看来人家手里能用的人还不少。
动了东西,咱们竟然都没察觉。
四爷轻笑一声:那等太子回来,你可得找机会跟这位太子好好的聊聊。
谨国公府跟公主府,这可是两码事。
金成安的态度,不能代表我的态度。
而我的态度,自然也不能代表你这个公主的态度。
这倒也是。
跟金成安陪绑这事,有点冤。
可等太子回京城的时候,已经是十一月的天了。
宫里传旨,叫自己进宫,因为皇上要给太子办接风宴。
一般这样的事,四爷是不会跟着进宫的,我正好去处理处理暗卫营的事。
也看看这次刺杀太子的人都是出自哪里的?林雨桐这才一个人进宫。
接风宴摆在梅林的亭子里,永康帝看着比之前是康健了许多,至少面色不那么蜡黄了,走路再不用人扶了。
宫里最近都盛传,说李才人失宠了,皇上不去过夜了的话。
所以,今儿见到的林芳华,叫人瞧着,脸上确实带着几分幽怨的神色。
皇后一个劲的给太子夹菜:这孩子,风餐露宿的,一出去就是好几个月,可是受罪了。
可林雨桐却觉得,太子的眼里闪着别样的亮光,是之前一直困在皇宫里所没有过的。
只能说,他这一趟的收获,不小。
母后多心了,儿臣一路都挺好的。
委屈了谁,也不会委屈了儿子的。
一国储君的脸面和排场总是要的。
林雨桐挑眉,以前他可不会这么理直气壮的说出‘一国储君’的话的。
看来,他已经慢慢的知道了,储君在官吏和百姓心中的地位了。
也慢慢的开始进入这个角色了。
更重要的是,只怕他接触到了端亲王留给他的力量了。
权力和财富是人的胆!她脸上没露出什么神色来,只是将甘氏给夹过来的乳瓜和青菜都默默的吃了。
永康帝就将手边的一碟子新鲜的草莓叫人给林雨桐递过来,这是暖棚里的,朕总觉得酸,你们年轻人牙口好,尝尝滋味如何。
林雨桐接到手里,还没谢恩呢,就听见永康帝转脸就去问太子:听说路上遇到匪盗了?朕接到奏报,吓了一跳。
都不敢声张,就怕叫你母后知道了跟着你悬心。
皇后面色果然一变 ,上下打量太子:我儿可是伤到哪了?太子看了一眼永康帝,对皇后低声道:母后放心,父皇给了儿臣便宜行事之权。
调动地方兵勇,几个毛贼能耐我何?皇后的面色这才好看了点。
可林雨桐却心道:这便宜行事之权,是说各地的官员可以随他处置。
但调兵的权力,却并不在便宜行事的范围之内。
太子学会堵皇上的口了。
这该是一种进步呢?还是说他胆肥了?林雨桐吃了一个半红半白的草莓,咂了半天,也没吃个滋味来。
她吃的认真,可耳朵眼睛一点也没闲着。
她看见永康帝拿着勺子的手明显顿了一下,随后就见甘氏将皇上面前的汤碗拿开了,先吃菜,再喝汤。
才喝了药,一肚子汤汤水水的。
好似皇上刚才的停顿,只是因为一碗汤。
接着,她就笑吟吟的一边给永康帝布菜,一边对太子道:幸亏太子沉稳,知道调兵,要不然,皇上可不急坏了。
接到镇西将军的折子,还跟我夸了半天,说殿下有魄力。
永康帝点点头:这次回来,你也该叫镇西将军派兵直接护送你回来的。
以后再不可这么逞强。
金云顺点点头:是!儿臣遵旨。
最棘手的事,没想到就这么三言两语的给交代过去了,他还真有些没办法相信。
在路上不知道编了多少理由,可到了宸贵妃嘴上,就是这么轻描淡写。
看来,交好宸贵妃还真是有必要的。
他这么想着,就扭头跟林雨桐说话:皇妹这段时间,在京城都做些什么。
林雨桐抿嘴一笑,将那碟草莓放在两人中间,就道:我嘛,吃吃喝喝,哪热闹就上哪去。
没有什么正经事干。
无趣的很!金云顺马上就了然。
这位公主,算不上正经的宗室里的人。
一般宗室女眷有个聚会,也都不一定爱叫她一起。
毕竟,皇家的私生女,也是私生女。
这样的身份,一些长辈是不喜的。
而臣下女眷的聚会,她自己又不乐意去。
都是逢迎巴结的,可不无趣的很吗?他不知道想到什么,转脸对永康帝道:儿臣还真有些想法,正想说给父皇听。
说不得还得劳烦皇妹一二。
永康帝觉得金云顺这是一再的试探自己的底线,心里闪过几丝怒意,但脸上却越发的慈和起来:你是储君,有什么就说。
不用这么小心翼翼。
林雨桐却觉得这有点像是一二把手互怼。
金云顺眼神闪了闪,就放下筷子正色道:儿臣一进京城,就听见市井之中多了许多流言。
好似有什么人家腾出别院供进京的举子吃住等等。
儿子觉得,这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这么做都有些邀买人心之嫌。
方法并不可取。
呵呵,这位太子可是对着林芳华开炮了。
谁不知道李才人委托远方亲戚林家的老太太,资助寒门学子的善事。
如今,太子一开口,就说林芳华邀买人心,还真是有意思了。
当然了,两方的冲突,是永康帝乐意看到的。
林雨桐就见永康帝肩膀都放松了下来一般,随意的道:我儿说的有理,那依你看,该如何呢?林芳华一脸怒色的要开口,都被永康帝一个冷眼过去,给吓回去了。
金云顺站起身:儿臣以后,可以在京城建一座藏书楼。
收集天下的孤本珍本手抄本。
这些学子中,若是有那贫寒的,可在藏书楼抄书,换取一日三餐。
这些手抄书分门别类的放好,平日里,也对外借阅。
或是在藏书楼里阅读。
给那有向学之心却又买不起书的学子,大开方便之门……话没说完,永康帝就连声说好。
因为这确实是好事,他要是否定了这个提议,不仅得被冠以昏君,更是得把天下的读书人给得罪了。
这是不同意不行的提议,那就不如高高兴兴的,放开胸怀同意了。
而太子,仅凭着这一项提议,在读书人之中,可就树立起了威信。
林雨桐觉得,太子从这一刻,才算是真正的迈上了大周的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