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大皇子才走,小五就来了。
见桌子上放着碗,就问说,留谁吃饭了?大皇兄。
怎么了?小五将碗递给青芽:给我也盛一碗汤来,我也没用早膳。
青芽笑着下去了,四爷吃了饭也要走。
小五急道:四皇兄留步,有事!四爷就笑:知道了!先遇到麻烦的是你的坤部。
很多诰命夫人宁肯不当差,也不愿意将家里的田地列为公田?对!四爷指了指桐桐:你们先商量,解决不了再说。
然后真走了。
小五抱着汤碗叹气:不得不说,而今这些妇人,有远见确实是少数。
她们不仅不是助理,反倒是成了最大的阻力。
说着,眼里就蒙上了一层阴云,她们中有人宁肯和离,只要丈夫将地契过到她名下,什么后果她们担着。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有妇人出头,有老人孩子出这样的头,朝廷的律法再严苛,难道还能朝老人孩子和妇人下手?真要如此,此该为不仁不义不慈……何来人心?所以,此变法,真的行吗?听的时候一切合情合理,可各人有各人的思量,各人有各人的打算。
人都是能占便宜不能吃亏的。
占便宜没人言语,但一旦觉得可能要吃亏,那又如何肯答应?小五吹着汤:今天一早,就都来告假了,只说病了。
奈何?我还能叫太医一家一家挨着去看诊吗?你是储妃,你说这个事该怎么办?桐桐一口一口的吃的喷香:不答应才是正常。
她就说小五,拿着权利,就该用权利。
有麻烦找我,没麻烦踹了我,你这人不厚道。
谁踹了你了?小五就说,这不是跟新政有关,我还不上东宫来呢。
桐桐就觉得小五还是没掌握权利的真谛,她问说:你除了她们,就无人可用了吗?什么?你除了她们,就无人可用了吗?何意?还问何意?桐桐将饭塞到嘴里:赶紧吃,吃了饭我跟你办差去。
小五给汤里泡了饼子,直接吃了。
吃完两人就出宫,先去坤部衙门。
一进正堂就看到一身素色衣袍的女子,是杜十一娘。
见过储妃!桐桐扶她起来,可还好?都好!杜十一娘请了桐桐入座,马上就捧了茶出来了。
紧跟着萧九娘便来了,手里拿着名册,见了礼之后将名册递给桐桐:这是请假不来的人。
桐桐说她:那笔来。
杜十娘捧了笔墨纸砚过来,桐桐当着所有的面,在名册上直接写了一个字——黜!小五蹭的一下站起来:林楚恒!你知道这名册里都有谁吗?桐桐看她:这是坤部,是朝廷的衙门。
衙门里有多少私情可徇?这不是徇私不徇私的问题,而是:差事谁来办?坤部立马就会停摆!怎么会停摆呢?桐桐就说:叫人备车,越普通越好。
干什么?听我的!桐桐放下笔,将名册交给萧九娘:入档,这些人永不录用。
是!萧九娘捧着下去了。
桐桐往出走,就说杜十一娘和萧九娘,走吧!把大氅穿上,跟我们去转转。
于是,几个人挤在一辆马车上。
她不言语,别人也不搭话。
桐桐将车帘子聊起,一直朝外看。
而后说马夫:不要在大干道上转了,去小巷子里瞧瞧去。
小巷子情况不一,有些地方的路好走,有些不好走。
那你就打听,哪里小巷子好过人。
是!马车调了个方向,进入了小巷子。
地面上看起来脏兮兮的,但其实是积雪被泼水后,冻成冰了。
有人将煤渣之类的东西铺在了路面上,虽看起来脏,但行人进进出出的,不怕摔呀!大冷天的,谁家有多少衣裳供给脏给能给换的。
桐桐便喊停车,而后率先从马车上下来了。
正走着呢,就听见身后一个少年喊道:让让!让让。
少年背着一大捆子柴火,将他压的都抬不起头来。
这木柴的重量是这少年的好几倍,真给背了个木柴山似得。
马车挡住了人家的道儿了,桐桐摆手,叫马车不停的往前走着,她步行跟在后面就行。
马车一直往前,少年一直跟在马车后面往前走着,得走出百十来布,拐进去还有一个布兜巷子。
少年没再跟着马车了,而是拐进了布兜巷子。
桐桐站在巷子口,看见巷子最里面,堆着可多的木柴。
少年把木柴堆放在木柴垛子上,而后规整好,这才对着最里面一户人家跪下磕了头,而后起身,又朝回走。
等见到桐桐了,赶紧低了头,顺着路的最边上出去。
等等。
桐桐叫住他。
少年噗通一声跪下了,小的知错。
是说催着叫让路的事。
你无错。
桐桐叫他:请起,我是跟你打听点事。
少年起身,不敢靠近,只道:您问。
桐桐指了指那柴火垛:敢问,谁家许多这么多柴火?堆着这里就不怕失火吗?少年忙道:不会!有人看着的。
那是张大娘家的柴火垛……也不是张大娘家的……是这么回事……这张大娘有个儿子在衙门里当时七品的官,她也就有个敕命的封号。
于是,便领了巷子里的差事。
这天一冷,张大娘就发现,好些外处来京城办事的,住不起店,也无处落脚去。
一般都是投宿到庙里或是道观里去。
可庙里和道观里,也等闲不是谁都能赶上的。
于是,就在巷子里,挖了个地穴,能遮风挡雨不说了,里面还能生火。
时间长了,这一传十,十传百的,就都传开了。
好些人来城里办事或是买卖货物,耽搁了时间,或是因着什么变故走不了,就想省下那点银钱,就都去那里住宿,或是躲避风雪严寒。
然后大家都自发的,谁要是再来城里,都带着点柴火,给张大娘补上。
你也补,他也补,补来补去,柴火越补越多。
就成了如今这样了。
桐桐给了他一个银角子:谢谢你了,我知道了,你忙吧。
说完,她就去一边的马车上,直接上了车。
然后说小五:这位张大娘,是否可用?小五看看虽不干净,但不滑的路面。
看看那堆积如山,却也被人自觉的收拾的齐整的柴火堆,再想想在门口虔诚的叩首的少年,而后看了萧九娘一眼:记下吧。
马车继续悠哉的往前走。
在小巷子里穿行。
走了好几条巷子,突然就瞧见一串串妇人将手藏在袖子里揣着,一个挨着一个从一个门里出来,腋窝里还夹着什么东西。
小五这次跟着桐桐下来,往这一家而去。
这么多妇人集中在一块,干什么呢?才到门口,就有妇人迎出来了,这是谁家的小媳妇大娘子,长的这般俊俏?桐桐就笑道:听着热闹,过来瞧瞧。
没听说附近谁家来亲戚了呀?桐桐朝外指了指,是那边的张大娘家的……哦哦哦!那我知道了,来来来!进来说话。
两位娘子也不像是要找活做的,可是有什么难处?一进去桐桐就被炕上的东西吸引了,这是鞋?是!在做鞋呢,从鞋铺子里接的差事,咱自己做的,人家不见得用,各有各的习惯样子上也有差别。
那就放一块,会裁剪的裁剪,会绣花的单做鞋面,纳鞋底得劲的,只纳鞋底。
多大的鞋多少针,咱都说好!做出来的鞋您瞧瞧……是不是一个样儿的。
小五伸手拿了,还真就是如此,可做鞋……都卖给鞋铺子?这大户人家,下人穿戴,也讲究个齐整。
咱们这做出来的,一模一样的,有的是人喜欢要。
或是三五双,或是几十双。
这一冬还不到头,我们卖出了几千双鞋了。
妇人们在家,找个营生做。
一天挣几个银钱,谁家的日子都好过了。
要是舍不得用炭火的人家,就都过来在这边做,凑到一块,暖和的很,不冻手。
这是快到饭晌了,都回家做饭去了。
原来如此。
小五就问:大娘贵姓?姓樊!男人是户部的司库,好歹是个官身。
樊大娘?好的!记住你了。
这大娘热情的很:要想做活,只管来。
二外娘子纳鞋底不成,绣花……学学还是成的。
好!需要就来了。
小五跟着桐桐从里面出来,慢慢的朝外走。
桐桐这才说:利益冲突,无法调和。
那么调和的意义在哪?这不外乎是……她们不可用了。
既然她们不可用,那便找可用的来!她们有产业,要护着产业。
那就找无产业可护,急于出头,想帮扶丈夫的女人。
视线往下挪挪,多的是!她的手食指对在一起,摆在了一个‘山尖’的样子,处在顶端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则是下层的人。
越是往下层,这样的人越是多。
你要知道,而今在坤部那些夫人们,不是因为她们的能力出众才在坤部身居高位的,她们只是因为她们的丈夫。
那这不是一个机会吗?选能干之人填充位置便是了。
新选的人不是生来比别人笨,比别人见识浅,而是因为人各有命。
见识浅,这是缺点。
但听话,听指挥,执行力好,却又是优点。
见识浅,她们得努力提升。
而找原来高傲的人,想把她们摆弄的都听话听指挥,却得你下功夫花时间,且还不一定能成。
那你算一算,哪个是合算的?小五惊讶的看她:原来你是这么想的?要不然呢?等不如她们的人,凭本事站在高位,你看到底是你急,还是她们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