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2章 岁月流年(79)

2025-04-03 17:36:04

其实要证明这院子是自家的,应该也不算是难。

首先,金中明当年读的是大学。

他难道没有交好的同学?这些同学都没去过家里?一点都不知道家里的情况?只要去找,总能找到证人的。

哪怕是从侧面证明,也好歹了更了咱一个方向。

而这些人想找总能找见的,大学是有档案的,况且,还有黎教授这样的老师活着呢,想要查真就是一个电话的事。

其次,老家真就没有人知道金家在城里有房子的事吗?金家当年有一个长工,可一个长工是干不了那么些活的。

农忙的时节,必须得有短工。

还有,老家距离省城不远,金中明在省城上学,他吃的粮食不会现买,必是家里给送的。

那么是谁给按时送的?只一个长工也不够用!必是还有其他人来过这边的家。

只是这些年比较敏感,谁都不好提就是了。

再次,这栋房子的周围住户,向来对金中明不是没有印象的。

拿着照片问一问,也一定能找到证人。

有这三拨证人,再去有关部门找一找这个房产为什么会归街道办,应该也不难。

只要有了这个材料,就能证明房子是自家的。

四爷就说,关键在于政策。

政策应该会下来,但具体的什么时间下来,却也不好说。

所以,咱还得两手准备。

一手呢,想办法证明这是房子是家里的;另一手呢,也得着手找一个能安家的地方。

桐桐站在这个院子的门口,没进去。

现在很多人的思想还没转变过来,所以,对这个原房子的主人,怕是难有好态度。

况且,这考试到底还没考呢,还是谨慎点吧。

两人在门口打了一个转之后,就继续在这一片转悠。

四爷就说,虽然没有主管部门,但是要是民间私下里购买房产的话,后续可能会存在一些争端,但短期内却也能解决咱们一时的困难。

不过就是搭点钱进去而已。

是说买那种小平房,老房子。

城里也总有一些老住户是有不大的小院子的,可能真就是一两间屋子一个小院呢,真要是能碰上,花点钱也行的。

这么盲目的找不是办法。

桐桐就说,要不,我去找一下贺北。

不用!找贺北不成,她能从某个单位上借到房子,但是想在民间买,找她没用。

那找谁呢?没想到四爷带着桐桐直接去了酒厂,林家那个大院的门房里住着个叫彭大力的,四爷之前跟这个人混熟了。

这家伙在单位能弄到地道的粮食酒,而四爷也能给他找到销路。

这么一来二去的,利益相关的,这不就关系铁了起来了。

一说找彭大力,厂门口的门卫就给接待了,然后又叫人去喊人。

结果十来分钟,彭大力从厂里直接跑出来了,一看见他们就笑,什么风把你们吹来了?四爷从兜里摸了好烟,顺手扔了一包过去。

彭大力抬手一接,有事就说,咱就别客气了。

四爷就说了,不能是公房,得是自家的房子,房子破一些问题不大,小一些也行。

争端小那就最好了!彭大力挠头,买房子,这听着都新鲜。

边上看门房的大爷听了一耳朵,就说彭大力,那谁……那谁他大伯家的房子,这得有五六年了……空院子,你忘了。

彭大力猛地一恍然,然后又犹豫了一瞬,这才道:这房子……是我一哥们他大伯家的。

他大伯家的儿子,那些年跟着闹腾,结果头上被谁扔的石块给砸脑袋上了,当时就死了。

他大伯是检修铁路的,出了意外了,没了得有五六年了。

剩下个大伯娘,改嫁了。

改嫁之后了,四十来岁,又给那男人生了个孩子。

还想带着那男人和孩子住回家里来。

但这房子是当年祖上的房子,属于两房人的。

当年分家了,他大伯要是活着,要是他堂哥在,这就没有争议。

可要是房子给她大伯娘的孩子,他们这边哥几个呢,也不能认呀!但要说这房子没她大伯娘的份,他们也说不出这个话来。

反正是谁去住,对方都去闹。

这就住不成了,谁都住不成。

桐桐就问,房子在什么地方?远吗?不远,就在火车站附近。

彭大力就说,要不,你们先回。

我帮你们问一下,然后给你们回个电话。

也行。

结果没等两天,彭大力就回电话了,说是那边开口要六百。

桐桐看看自家这存款,六百一花,可就把积蓄的一半花掉了。

但现在这个房子成了不得不买的一个选择。

先去看看吧。

说是再火车站附近,也确实是不远。

桐桐还刻意听能不能听见火车鸣笛的声音,确实能听见一些,但是并没有那么大,就是夜里听,也不会比邻居家的狗叫更吵人。

这就是可以接受的。

房子在一条巷子口,从外观看,老旧的青砖砌的墙上已经长了青苔了。

彭大力的朋友就说,这是我爷爷年轻的时候盖的,都是老青砖。

这地方当时就是隔壁的马棚,后来隔壁的儿子败家,日子过不下去了,就把马棚这一块地皮卖给我爷爷了。

所以,这院子小了一些,人家的宅基地至少三分地,咱家这个只有一分半。

三分地大约是二百平。

一分半就是一百平。

整个院子带房子一共一百平,可见有多小,多拥挤。

而且,这是个窄条形院子,打开大门进去,一眼就能看清楚。

房舍是个\'横折\'的结构,留出来的院子有多大呢?就是个宽不足两米的过道而已。

但因为是巷子口,围墙的那边没有遮挡物,采光还行。

因为过道太窄,导致了大门也不是两扇,只有一扇门而已。

门朝一边推,因为另一边就是房子了。

卧室只有两间,厅堂一间,厨房一间。

还有一间小小的杂物房。

从厅堂穿过去,后头有个天井大小的地方,靠着墙角有一间厕所。

地方小到哪哪都局促。

但地方小,当时盖房子就下了本钱,院子里铺着青壮,厕所用的是青石板,墙外可以砌一个化粪池,这比较好改造。

这里距离高校永福路那边稍微有些远,骑自行车得四十分钟。

但公交很方便,出门就有公交车,横穿永福路一带,站牌名都是以高校名来命名的。

六百块钱,便是将来起争议呢,只要能解决眼下的问题,这都值得花这个钱。

四爷看桐桐:你觉得呢?桐桐点头:可以买。

彭大力其实还给了一个方案,那就是回林家那个院子住。

这不是地震之后,好些人都搭建了地震棚嘛。

趁着这个乱劲,院子里也搭建了一些。

像是东西两厢外面有个一米五的廊庑,趁着这股风,这个廊庑外面用碎转头墙,这不就搭建起来了。

留个窗,留个门,这就是一间房呀。

一米五够住两个人了。

就是老人带着孩子这么住着,也没有问题。

再要是人多,弄个上下铺,绝对够住。

林家自己就搭建了一个,住回去怎么了呢?桐桐就笑,她不可能这么住回去了,不合适。

而且,不管是自己还是四爷,亦或是孩子,都住不惯的。

真要是找不到合适的,两人宁肯找人借房子住,也不会住过去的。

民间买卖,写合同,找证人,把相关的人都叫到一块,都在上面签字,这才算是成交了。

一套房子六百,这家的大伯娘拿了三百,这边的三个侄儿,一人分了一百,从此之后,再无瓜葛。

买完之后都静悄悄的,跟谁都没有言语。

四爷来来回回的,忙活的都是怎么整修房屋的事。

这个活自家花了二百,交给几个偷摸回城没户口没粮油关系的知青。

隔三差五的,四爷过去看一眼。

反正就是要弄干净,粉刷一遍,炕重新盘一次,把后面厕所一改。

就这点活。

韩翠娥不时的怔愣一下,问桐桐说,这么说……能去省城?能呢!应该快了,很快很快的!可不是很快很快嘛,这一天是重阳节,桐桐还说:今儿是重阳节,得吃羊肉面的,今年的情况特殊,羊肉面就不吃了……四爷\'嗯\'了一声,抱着孩子起身,走!爸给你做个风筝,咱放风筝去。

桐桐抬手才要关录音机,就听里面传来播报声:……《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恢复中断了十余年的高校招生考试……她愣住了,回头看四爷。

四爷回身,把收音机的声音放大,放到最大,……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回乡知识青年……干部……应届高中毕业生……桐桐笑了,接过孩子,将脸埋在还在的小肩膀上,过去了!真的过去了!金镞抬手一下一下的摸妈妈的头,跟妈妈平时摸他一样,嘴里还发出\'哦哦哦\'的声音,像是在安慰。

四爷去房间,走吧!考试得报名,得给单位打申请报告。

两人属于公社的干部,所以不用告知大队。

四爷叮嘱韩翠娥:跟谁都别提。

不提!公社的办公室里,高健将报告放在抽屉里,你们请假吧,这事也暂时不要提。

等尘埃落定了,再说。

说着就看两人,小心没大错!态度还是要谨慎,便是要转头,也需得慢一些。

明白,这不仅是说对这事的态度,更是说考试的态度。

答题的时候,宁肯保守,也不能激进,这个态度的拿捏至关重要。

也因为如此,那么多人吵吵嚷嚷的准备高考呢,却没有人知道两人在准备考试。

韩翠娥晚上偷偷的去后沟给金中明烧纸:他爸,你会保佑孩子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