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4章 大宋反派(15)

2025-04-03 17:36:09

从皇后宫里出去的时候, 竟是零零星星的落起了雪。

全有低声道,已然打发出银钱给厨下,今晚县公请蔡公子吃锅子, 菌菇做底, 有又汤饼……桐桐‘嗯’了一声, 回去你也早点歇着吧。

下雪天怪冷的,最近少跟着跑吧。

是!回去的时候杨太妃正等着一块用膳呢,她搓了搓手把身上在熏炉边烤热了才过去,等的时间久了吧?想着你该回来了,不想皇后留你这么久。

杨太妃就问说, 怕是留你又发牢骚了?桐桐只笑, 挨着杨太妃一块坐了。

杨太妃看着这郡主越来越白皙的面庞, 问说, 将来……可想找个什么样的人家?我六亲全无,人家看在身份上,许是不敢言语,但心里怕是忌讳呢。

桐桐将肉夹到碗里, 就笑道, 想找个不忌讳我命硬的……家中无姑婆要侍奉的……杨太妃一愣,心里便有数了。

那个县公,怕是这孩子自己选的人吧。

也是!只她一个人了,若不为自己操持, 谁又为她操持呢?朝中的相公肯举荐,而今又在官家身边, 本事有,前程怕也是差不了的。

她便笑了,桐儿, 你是少有的心有灵性的人。

桐桐只笑,将煮的软烂的炊饼给杨太妃放碗里,夜里了,这个好克化。

好!等桐桐回院子里,杨太妃才跟身边伺候的道:真真是好性子,要是早哪怕一年……莫说是我了,便是大娘娘也必是不会选……伺候的人哪里敢接这个话:您享清净便是了。

如今,官家虽忙,但有郡主陪您说说笑笑的,也好打发时间。

我是心疼官家。

杨太妃靠在软枕上,打发人去看看,这样的天……圣人易上火,熬些梨汤看着饮了,我好放心。

这就叫人去。

桐桐看着外面的天,难得的要了针线,有些贴身的小衣服还是自己做的最合身吧。

挑着灯,手里不停的动着。

听着外面的风,难得的心静起来了。

他也在这宫里,距离又不远,能暖和的安然入睡,这就很好了。

没什么花哨的,就是阵脚细密而已。

熬了半宿,给刘太后做了一副暖袖,给杨太妃做了耳帽,剩下的都是给四爷做的。

早起就给杨太妃送去了,您试试,您不常出屋子。

这么着才最容易冻耳朵……哟!这孩子……熬夜了吧?睡饱了。

桐桐又拿了给太后的,批折子也冻手呢,这个袖着好歹有个用。

她是发现自从天冷之后,好些宫娥就换了发型了。

他们把发髻梳的刚好遮住耳朵。

这肯定能御寒,但是这么着不难受么?穿的衣裳袖子特别宽大,袖着手都不暖和,又做了这个。

看折子的时候手暖着,写的时候手抽出去,很方便。

杨太妃细细的看了,好!好用,正当用。

桐桐又把给四爷做的拿出来给杨太妃瞧,这是棉袜,脚暖和了,浑身都暖和。

杨太妃拍了拍桐桐的手,没事,叫人送去吧,我准了的。

嗳!桐桐直接递给太妃身边的人,您替我跑一趟,回头我请您吃米糕。

哎哟!折煞老奴了。

杨太妃笑着把桐桐打发去大娘娘那里了,等皇后来请安的时候,她特意拿了耳帽出来,……这孩子,还给涪陵县公做了暖袜……郭皇后才反应过来,感情是看上那个赵从真了呀。

她捂嘴咯咯咯的笑,我说呢,好好的求我照看。

又是怕饮食照顾不周,又是怕下面人慢待的……杨太妃:……点点点不是这个!是说,你对官家上心,很不必处处盯着他,去哪,干了什么你都得知道。

你只跟郡主似得,天寒了,给官家送件棉衣去,叮嘱一句话呢,也叫官家知道你是惦记他。

若不然,他必不高兴的。

自来大娘娘就盯他盯的紧,处处都看着。

夜里哪怕少看了一页书大娘娘也知道。

而今你又盯!这么着,他能喜你么?杨太妃就道:官家自小便喜食莲子糕,夜里有些小点备着,省的的他饿了忍着。

他自来怕麻烦人,你多问他一句,拿给他放在手边……可记住了?郭皇后应了,我记得呢!回去就备着。

杨太妃打发她:那就去吧。

多照顾着些,年轻夫妻哪有不好的?四爷再是想不到早起才到学舍,竟是被杨太妃跟前的宫人送了一双棉袜来,是郡主昨夜亲手做的,太妃许了的,叫老奴亲自送来。

四爷:……点点点不至于真冷着,她倒是一点委屈都不肯叫自己受。

赵祯还接过去看了一眼,郡主亲手做的?小娘娘叫送来的?正是!赵祯便懂了,他哈哈大笑,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他拍着四爷的肩膀,从真只管拿着便是!郡主虽不是什么美人,但人家一片心意,不能辜负。

四爷只笑,其实大宋的风气也不全是那般保守。

就像是诗词中写的: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

什么意思呢?就是两口子手牵手出门看花灯。

在大街上,小夫妻牵手而行,这不算是有伤风化的事。

要是用放大镜看清明上河图,图上有那么一个场景,就是一家店铺的前面,一对小夫妻正在买花。

而妻子斜依着,胳膊搭在丈夫的肩膀上。

这般的亲昵,又怎么会是说句话都需要避嫌的地步呢?而且,在宋人的笔记上,还有更大胆的记载。

就是某一男子瞧中一女子,非常大胆的追求,写情书、写情诗追求。

那女子却已经嫁为人妇,拒绝了他。

但这男子依旧传信,愿意终身不娶,只为等她,全了一段情。

后来女子的丈夫病死了,临终前还留了话,交代妻子在他死后可嫁于那痴情之人。

看笔记的时候,那时觉得荒诞。

但而今在去想,人家记载的该是真的。

就像是太后刘娥嫁人之后再伺候别人,其前夫照样与刘娥正常往来,谁对此有过非议么?最开始桐桐还很谨慎,可能是出去的多了,见过大街上很自然相处的男女。

她才这般大胆的这么给送来了。

这件事转脸就成了宫中的笑谈,都知道柴家郡主看中涪陵县公了。

刘太后不时的回头看桐桐一眼,然后忍俊不禁,怎的瞧上他了?他哪里好了?瞧着哪里都好。

桐桐放下笔,要是再养些肉来,怕是也俊俏的很。

刘太后朗然而笑,这般的自然淳朴之气,当真是叫人喜欢。

她就道,原本就该是这样,心悦于一人,便是这一人,这有何需要避讳和羞恼的?正说笑呢,下面有折子送来,这进贡的折子。

甘州、龟兹、于阗等部族,今年的贡品单子到了。

桐桐的手一顿,尽量不叫自己去听这些信息。

龟兹、于阗、甘州……这些地方在西域。

看怎么去比了,若是比国土面积:唐朝的国土面积是一千两百三千多平方公里,而宋朝的国土面积,北宋是两百八,南宋只剩下两百了。

而这个阶段,周围也是强国环绕。

就像是辽国,遇雄主,非典型性游牧民族国家,人家开始收赋税了,这算是游牧吗?辽国的国土面积几乎是北宋的两倍。

连西夏也几乎是北宋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吐蕃的面积跟北宋相当,大理国的面积也相当于北宋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辽国彪悍,西夏占据了河套农业地区,吐蕃有高原农业,大理国几乎四季如春,物产丰富。

桐桐站在外面,看着外面的大雪。

所以说,看事得沉下心来。

打仗吗?跟谁打?怎么打?跟北辽起冲突,就得调集更大的兵力去防备西夏,防备吐蕃,防备大理。

这有时候都不是军事上的人,而是得有人有更大的战略眼光处理事情。

这种状况就是你不强起来,那等别人强了,你就遭了。

谁都想来吞一口!她跟往常一样,快步在皇宫里走着,终有一天,她是要去演武场的。

四爷在课间就耍太极,慢悠悠的,强身健体嘛。

他请赵祯一起,赵祯只摆摆手,颇为不雅,免了吧。

那边蔡伯俙正拉着先生问问题,他问说,读唐史,方知唐史有许多和亲的公主。

自我大宋一朝,倒是不曾见过和亲?这先生看了官家一眼,这才道,倒也不是没提过和亲,只是提了几次,都被辽国给拒绝了。

赵祯回头看先生,辽国拒绝了?是!雍熙三年,朝廷曾判断,辽国可能出兵扰边,当时太宗就召集了大臣商议,就提出了和亲之请。

若是能和亲避免战争,不失为一个办法。

自此两国交好,叫百姓免于战火总是好的。

辽国以后宫女子皆需萧姓为由,拒绝了。

萧家为贵,换言之,人家觉得你大宋的公主没萧家的女子尊贵。

又十年,两国再度兴兵,又提出和亲之请……先生摇摇头,辽国还是拒绝了。

再加上朝中,许多大人认为和亲乃是长了别人的志气,灭了自己的威风……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只使团去了辽国,两国之间又和平了数年。

四爷的动作没停,事实上,仁宗一朝,也主动跟辽国提过和亲,对方第三次拒绝了。

这便是态度了!本是北宋跟西夏的战争,辽国强势插手,逼的北宋不得不提出和亲叫辽国改变偏向西夏的态度,结果又被辽国拒绝了。

当然了,这是一种想和解的态度,并不意味着真要和亲。

可逼的北宋不得不用此计策来表达想跟对方求和的态度,这本身就是个大问题呀。

如此这般,北宋依旧没能足够的重视军事,怎么弄呀?他看向赵祯:试试嘛,先在此人身上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