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0章 大宋反派(21)

2025-04-03 17:36:09

再是无奈, 进入腊月之后,桐桐的心情还是骤然好起来了。

因为宋人过年,这是真热闹呀。

从进入腊月开始就筹备年货了, 京都的大街上,人挤人, 好不热闹。

这确实是叫人欣喜的地方。

桐桐拉着四爷, 在街市里自由的走动。

若是晚上,哪怕是在宫里,也能看见烟花绽放于京都的夜空,何等的繁华。

从腊月一十三起, 就开始放假,一直到正月初七。

而且, 一旦开始放假, 都城里的夜市是通宵达旦。

还有女子相扑,桐桐几次想去看,都没能成行。

只能等到元宵节了!元宵节的时候, 赵祯要出门赏灯, 太后也放行了。

正好,桐桐正好跟四爷出去赏灯。

要么说辛弃疾的词做的好呢, 关键是人家的元宵是真的热闹。

什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原来真有这般的盛景呀。

桐桐站在酒肆的楼上, 依着栏杆, 拉着四爷叫他看,瞧,看那种烟花……烟花做的这么漂亮,却偏无护国之力。

四爷指了楼下一个元宵灯笼, 打发紫毫下去,给郡主买那盏灯来。

那是个被咬了一口,流着芝麻馅儿的元宵。

桐桐拎着灯哈哈的笑,真的好生有趣。

郭皇后看了赵祯一眼,指了远处一盏美人灯,相公,我要那盏灯。

赵祯看了身边的宫人一眼,去买来吧。

郭皇后拉着赵祯只笑,我想跟相公一块去买。

说着,就指着大街上,您看看……人家夫妻是不是一起……街上有许多携手而行的夫妻,三三两两的买着这些小物件。

郭皇后又指了指,你看,连县公和郡主也出去玩了。

站在高处向下看,正看见郡主一手拎着灯笼,一手拿着炸的元宵吃呢。

咬了一口还往从真嘴边递。

歪缠不过,夫妻俩从楼上下来。

那挂着彩灯的,自有许多人去猜灯谜。

桐桐拉着四爷往桥头去,那里有许多人在放灯,我想看看,‘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到底是什么感觉……拉着四爷站在桥上不叫动,她打算回头去看的。

结果这一看,就见四爷只看着一个方向,干嘛不看我?四爷指给桐桐看,瞧那里。

什么呀?桐桐看过去,就见桥下水边,当真站着一位佳人。

这姑娘站在灯火处,夺目的很。

好些人都对着这个姑娘看,可有意思的是这个姑娘身边没看见仆从。

她往人群中一扫,正好看见赵祯站在一艘船的桥头上,正好能看见那姑娘。

桐桐:……点点点这是谁安排的?要说没人安排,她可不信。

哪里就那么巧呢,一出门就遇上一绝色美人。

这又是谁安排的赵祯坐船呢?少不得还得是他身边的宫人。

四爷拉了桐桐,走吧!这种事管不了……饵料只要放的好,明知是饵也会咬的。

这种送美人的事,未必是算计,也未必一定是宫人。

他们有掺和,却未必全是他们的主意。

明白!毕竟给宫里送人这事,大宋皇室向来是不忌讳的。

刘太后就是当年进献上去的,这就是成功的例子。

都知道赵祯与郭后不睦,尤其是张青梅去世之后,赵祯未曾再与郭后同房。

故人没了,这么着也没什么。

郭皇后也没闹腾呀,就这么相安无事了这么长时间了。

结果,有的是人为官家操心,这不,就安排上了吗?果然,元宵才过去,杨太妃先提了,主动跟太后说,……官家心里到底是记挂,我想着,择一一与张家那孩子肖似的女子进宫,以解官家的心结……刘太后皱眉,这事他与皇后商量便是,劳烦你做甚?皇后……那脾气,如何肯依?杨太妃赶紧道,这大婚都将两年,皇后也不见有任何喜信……子嗣传承到底要紧……刘太后倒是不怎么在意,想纳就纳吧,位份不能高了……到底要尊着皇后一些。

是!等桐桐知道的时候,宫里已经多了两位美人。

一个姓尚,一个姓杨。

这两人倒也不像,尚美人正是桥头见过的那个女子,容色淑丽,看起来温柔似水。

而另一位杨美人,此女看起来明艳爽朗。

两人完全两种性格!而长相么,桐桐只见过已经过世的张青梅,实在是看不出这两人与张青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但是赵祯说,尚美人似故人,那大概确实有像张青梅的地方吧。

自从这个尚美人进宫,赵祯几乎再没去皇后的寝宫。

而且,每日里都有赏赐赐下!这一日,刘太后打发桐桐给赵祯送折子,是关于设置西界和市场的事。

赵祯人在资善堂,他也就直奔资善堂而去。

到的时候四爷正跟张知白在下棋,张知白是副宰相,为官还不错。

远远的,就听见四爷的声音,……过年在街市转了转,在商户中听到一些消息,也不知道真不真。

听说,去年多地受灾,今年京东西、河北、淮南多地,物价飞涨……如此这般,到了青黄不接的一三月,只怕日子更难熬。

这平抑物价,迫在眉睫了……张知白落了一个棋子,本官前来,也是跟官家奏明此事的。

听说司天监又报,太白星白天出现……太后对此颇为上心。

正说着呢,桐桐过来了。

张知白和四爷一起起身见礼:郡主。

桐桐还礼,张相也在。

说着,就四处看看,官家呢?太后娘娘叫送札子来。

张知白对上这位郡主,面色还算是缓和。

至少她敢说真话,也真能说真话,且有机敏的会把握时机。

虽屡屡制造麻烦,但到底是心不歪!他才要说话,闫文应急匆匆的出来了,见了桐桐还笑了笑,郡主来了?是!官家呢?你这又是要去哪?闫文应没敢说,只指了官家所在的地方。

桐桐只能送进去,赵祯正在书案前作画,桐桐一扫,这画的可不正是尚美人。

她:……点点点许是正处于热恋期吧,好似也能理解。

她放下手札,还是忍不住的说了一句,官家,我最喜张相的两句话……赵祯就笑,喜哪两句呀?浓处味短,淡处趣长。

桐桐看着那副画,这话若是放在男女之情上,未尝不对。

说完,福了福身,转身走了。

赵祯一愣,继而失笑:休息之时,做一副美人画而已,实不用如此。

桐桐出来的时候看见张知白和四爷正站在外面,想来刚才的话定是听见了。

那话就是眼前的张知白说的!四爷对着桐桐只笑:整日里你侬我侬的,这是不能长久的!反倒是淡处,细水流长的,才能更得趣味。

平淡里寻真味,方得真情。

张知白对着桐桐点点头,朝里面看了一眼,面有忧色。

等桐桐走了,四爷跟着张知白进了里面,赵祯叫两人看画像,这画工可有进益?画中美人多有媚色,四爷只扫了一眼就收回了视线,官家,臣以为当查查,是何人进献美人的。

赵祯点了点,当着张知白的面只应承着。

可等张知白走了,他才直言不讳的跟四爷说:不用查,朕知是谁。

谁?张耆。

四爷:……点点点张耆就是那个当年给赵恒进献刘娥的人,后来又替赵恒把刘娥藏在家里的人。

而今,他又故技重施,给赵祯进献美人了。

要知道,晏殊中间有一次贬谪,就是因为张耆。

太后要将张耆升为枢密使,晏殊上折子弹劾,言辞激烈,这事激怒了刘太后,结果是张耆成了枢密使,而作为帝师的晏殊,在做了不到两年的枢密副使之后,被贬谪了。

看这段历史的时候,他还心说,作为帝师,这么贬谪未免太过了些。

可要是张耆进献了美人,也有投靠赵祯的意思,那赵祯又何必保晏殊呢?一个副使,换了一个正使,还不用为此跟刘太后争执,两厢便宜呀!便是保不住晏殊,这是赵祯的错吗?不是!一切不都是太后的意思吗?这么一想,果然就都对上了。

合情合理!谁错了呢?桐桐还不知道人家背后还有什么,只知道赵祯对这个尚美人真就宠爱到无以复加了。

这样的天儿,打发闫文应去宫外,采买韭黄去了。

原来是尚美人想吃了,那就去找来给吃呀。

太后对这样的事不以为意,新鲜一些日子就过去了。

杨太妃的心思是,好歹有些地方叫官家松散松散。

皇后不得官家的喜欢,每次看见她,就想起张青梅,心里别扭,那就缓缓,缓过这股劲儿再说。

只皇后,竟然亲自去了尚美人的寝宫,脾气上来了,将寝宫里的摆件砸的一件不剩。

然后紧跟着,赵祯加倍的上次给尚美人。

这般一来一去,别说前朝知道了,就是整个京都,就问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郭皇后能怎么办,只能站在刘太后面前哭诉:他何曾将我当成妻子?整日里陪着那两人,只要不在学里,都在陪她们……桐桐:……点点点这说的是什么呀!你说社稷为重,说江山为重,说龙体为重,说哪个不比你在这里哭诉他不陪你强。

刘太后烦了,说郭淮,你去传口谕给官家,叫他隔三日陪伴皇后一日,不得违逆。

桐桐朝郭淮摆摆手:可不敢真去呀!这么一个口谕,非得把赵祯逼逆反了。

可郭淮不敢违逆,郭后又一个劲的催,然后郭淮转身真走了。

刘太后朝郭后摆摆手:你去吧!别在这里哭了。

可等皇后一走,刘太后就跟桐桐道:我活着一日,她自在一日。

假使有一天我走了,她……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