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明月清风(16)

2025-04-03 17:35:32

掌灯了, 到了宫门关闭的时间了。

宫里也陆陆续续的下钥,不能再瞎跑了。

秋风起,吹得灯笼飘摇, 大殿的窗户板, 早早的都得遮上。

外面的风打着呼哨,还能听见不时的传来哐当呼啦的声音, 不知道风又吹到什么东西了。

林雨桐叫四爷先睡, 她得细细的查一遍:都警醒着些,防着夜里失火。

这见鬼的天气,当真是能要人命。

站在院子里, 能听到隔壁院子里的欢笑声。

林雨桐问崔映月, 长孙院里热闹什么呢?唱戏呢。

崔映月低声道,不知道魏忠贤从哪找来一太监, 长的极好。

姓高,人称高小姐!花容月貌,顾盼生姿。

偏还生了一副好嗓子,颇得长孙喜欢。

这个时候还敢高歌的, 除了高小姐,也没别人了。

林雨桐嘴里能塞下鸭蛋, 高小姐是个太监?是啊!最近也总能听到一些嘀咕声,她还以为是朱由校看上了住在宫里的哪个秀女了呢。

她还想着,朱由校的皇后姓张,这怎么突然冒出来一个高小姐。

感情是自己没听清楚呀。

她皱眉, 这个‘高小姐’长的甚好?崔映月红了脸,王妃, 我虽没嫁人,可这宫里的公公宫娥, 也都以夫妻自居。

这些男男女女的事,我觉得我是知道一些的。

您想的没错,就是那个意思。

长孙跟高小姐同进同出,一榻睡一桌吃……说着,声音就低下来了,您别四处去问这个事,皇爷年轻的时候也这样……太子身边早年还有两人呢,如今只是不大露面了而已……林雨桐:……在院子里检查了一趟,回来跟梦游似得。

四爷还没睡着呢,一看她那样就知道又被什么刺激到了,睡吧!不早了。

桐桐在被窝里跟四爷咬耳朵,大明的皇帝……好男风!是啊!你不知道吗?也不光皇室这样,去外面瞧瞧就知道了,这种事在达官贵人中是雅事,在文人中很流行,有甚稀奇的!看你那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睡觉!睡觉!四爷真累了,眨眼间就睡着了。

可林雨桐睡不着了呀,她在这个宫里,闻到了腐朽的味道。

真的,住在这里,她特别的不舒服!早上一起来,她就问四爷:咱什么时候搬家?咱家这有什么好搬的!穷成这样。

四爷要去宏德殿的,走的时候应承了,肯定能要到王府,关键那么大的王府,你怎么填满。

桐桐真就去计算去了,按照规格,王府的周长是三里三百零九步五分,算一下面积,占地五百亩左右才算是大明合格的王府。

我的个天呀!雍王府占地才四十亩的样子,五百亩相当于多少个雍王府呢?就算是京城的王府没有封地的王府那么大,那估计规模也在雍王府之上。

还真对!那么大的王府,就这小院里三两间里的东西,能填满吗?到哪都是一穷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点光荣的传统丢不了是怎么着呀!四爷现在是走到哪,来来去去的,说的都是银子的事。

这不,到宏德殿的时间本就不早了,原想着,避开候见的朝臣,私下说点事。

结果一来,好家伙,夹道里等着的都是候见的大臣。

这次赈灾的事,总体还不错。

这些大臣别管心里怎么想,这会子还算是客气。

起来见礼之后就在这里等着了。

这一等就是小半个时辰,然后里面宣了,叫都进去。

四爷就不急着说话了,坐在他的位子上,听听朝上的事,也观察观察这些大人。

方从哲说的还是银子的是,辽东一直催着要银子,银子陆续押解了,可兵部连着催促,杨镐也不见用兵!这半个月,已经发了三道命令了,可迄今一道都没有答复。

四爷皱眉,这说的是什么话!朝中催着那边用兵,是因为怕屯兵在辽东,日日花用的都是银钱。

只想着赶紧打赢这一场仗,大家都安生。

只要那边不开战,把抚顺抢不回来,这边就得一直筹钱。

他们考虑他们筹钱的困难,可用兵不是这么一回事。

天时地利人和,天时的把握是极其要紧的。

哪里能因为怕饷银没法支付,催着边关用兵的道理!半月发了三道令催促,也是见了鬼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隔着那么远指挥打仗,找死呢!杨镐此人虽不怎么样,带兵的能力也有限,但要是看看中枢这些老爷们的做派,好似他败了也绝非他一人之过。

这边四爷心里思量他的,方从哲就又道:若是这么拖下去,银钱依旧是个问题。

需得想个长久的法子才成。

万历帝坐在上首,你们商量出什么办法来了?方从哲就忙道:嘉靖爷时期,就有饷银外派的法子。

当时在南直隶,在浙江,在闽南,都加派过。

根据所需银钱的去处,加派别名。

当时剿灭海寇,所需庞大的军饷,便是加派来的。

因此,臣等商议,是不是能加派饷银!因着是平定辽东之战,不如就叫辽饷。

如果按照每亩加派九厘银算的话,朝廷一年可增加赋税五百二十万两左右。

辽饷一年需三百多万,这个一加,银子就出来了。

四爷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若姓爱新觉罗,他真得笑!感觉这天下就是这伙子他娘的硬塞过去的。

可要是姓朱,他差点都要放弃抵抗,干脆洗干净脖子等着亡国后被砍头就算了。

加派饷银,哪怕看史书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真的遇到的时候,冲击还是挺大的!怎么能想出这么一个臭主意来呢!遇到天灾,皇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赈灾,免赋税。

他早起过来,也是给山陕两省要旨意的,赋税免了吧!活不下去了都,拿什么交税呀!结果这还没开口呢,首辅大人竟然说:加饷银吧!还特别说了,这是辽饷。

他那个五百二十万两的赋税是按照全国的耕地算的!一亩地按照九厘算,折合成米的话,大概就是三斤米的样子。

一亩中等地,收米二百来斤。

这有地的还罢了,可大部分是佃户,这个饷银地主不可能自己出,还得佃户出。

佃户佃来的土地,五成租子的地主,都算是良心地主。

也就是说,一半得拿去先给地主。

剩下的,才是纳税的部分!纳税这个事,如今朝廷本来就征很重的赋税。

种地要税,下种要税,你背着你的大米去换成杂粮,带着货上路,也一样要纳税。

这又把三成当成赋税给朝廷了。

剩下的肯定养活不了一家子,结果你还得再抽一层税。

四爷了解了一下,有个师爷,读书人,家里五口人,二十亩地,依旧半饱的肚子饿不死。

小老百姓一亩地多收相当于三斤大米的银钱,那二十亩地,就多收人家六十斤大米。

六十斤大米换成杂粮,能有二三百斤吧!小户人家,多出二三百斤粮食,弄个野菜之类的,糊弄着肚子,到了天灾欠收的时候,这是可以暂时饿不死的。

可你这么一弄,百姓是一点腾挪的余地都没有了。

这道理需要说吗?这笔账谁都会算。

四爷也知道,他提出异议,八成没啥作用!但是话还得说的,百姓不堪重负,其结果比外患更加凶险。

方阁老可出城看看,看看多少百姓奔着京城而来。

来京城干什么的?找一口饭的,不想饿死的。

民生多艰至此,方阁老依旧认为加派辽饷是合适的?话音才落,坐着的大臣们七嘴八舌,说事实讲道理,对着四爷就来了。

放的什么屁四爷没听,反正他们的理由很充足就对了。

朝臣一哄而上,谁都没说话的份。

四爷觉得桐桐弄的哑药真是好东西,他恨不能一人给塞一包,堵上这些人的嘴。

绝望了,不想跟这些蠢货继续玩了。

他闭上嘴,咱走咱的路,你们继续往死路上奔,爷得想法子找活路了。

于是,被群起而攻之的四爷淡定的被人喷了一脸唾沫,直到万历帝把这会子给打发走了。

人一走,四爷擦了一把脸。

万历帝哈哈大笑,知道厉害了吧?知道这些人的厉害之处了吧?四爷冷笑一声,还是太仁慈了!皇帝嘛,得会杀人的才是皇帝。

这话说的——也没错!好皇帝杀人依旧是好皇帝,但我这个皇帝已经是坏口碑的坏皇帝了,所以,就杀不了人了!真要是杀的狠了,天下就乱了!这么想着,万历帝就又笑,笑着笑着就咳嗽起来了,然后招手叫四爷到跟前来,……没少为难吧。

事办了。

四爷这么说。

嗯!事办了就行,别管怎么办的,你这赈灾之法,颇得救火之法的精髓。

什么都敢应承,只就火速灭,是这个道理吧。

四爷笑了一下,但此法可一不可再,终得想其他法子的。

万历皇帝点了点四爷,你呀,太嫩了!年纪太小了……今儿过来,是为的什么?说!一是交差!二是讨恩旨,不过现在看来也用不上了。

三嘛,是想出宫。

四爷看着万历,低声道:此次在山陕,见了藩王之富,心里实在是痒痒的很。

万历皇帝又笑,人家兵强马壮呀!四爷也跟着笑,再怎么兵强马壮,也怕饿民呀!万历皇帝先是一愣,继而捶着矮塌笑的几乎抽过去,指着四爷不住嘴的道:……坏坏坏!还是你小子坏!天生就是个坏种子!这小子怕是来之前都没想好怎么办,可刚才那些大臣把他一喷,他嘴上没言语,可这心里,那坏主意蹭蹭蹭的就给冒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