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明月清风(35)

2025-04-03 17:35:33

杨涟心里说不清楚什么滋味, 在回去的路上沉默的很。

左光斗就道:杨兄,这事——简王说对的。

何以见得?左光斗就问说,杨兄糊涂, 怎忘了英宗、代宗之事了?英宗是朱祁镇, 代宗是朱祁钰。

朱祁镇打仗被俘,朝臣们拥立了弟弟朱祁钰。

结果朱祁镇回来之后, 一脚叫弟弟踹下去, 自己又上位了。

所以,英宗、代宗两任帝王,却有三个年号。

英宗第一次上位的那十四年, 年号正统。

后来换了弟弟代宗, 做了八年皇帝,年号景泰。

等到了代宗被踹下去, 英宗又上位了,这个时候的年号改为天顺了。

往前扒拉一百来年,祖上就出过这种哥俩你上我下,我下你又上的事, 谁不忌讳!真弄个太上皇,别说即位之君心里犯膈应, 就是朝臣未必就没有两边下注的。

祖上有例子呢,难保没有人想着扶持当哥哥的再把做弟弟的给撵下去。

所以,左光斗就说,杨兄, 只一个不杀,就已是简王之仁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 事情起的突然,简王绝对没有准备。

可就那么一会子工夫, 咱们没想到的,他想到了!且想出个能说服人的安置办法,这般急智,杨兄见过几人?杨涟便不说话了。

左光斗拱手,告辞了!他心里另有所悟。

那就是朋党之举,不是长久不策。

简王此刻已经点出来了,他说,不给你们分党分派,这意思还不明显吗?他是在说,你们最好也不要有党有派。

只要实心任事,他就看在眼里。

毕竟,当官为的是做事,而不是为了斗而为官的。

做事啊,谁一脚踏入官场不是想着有所建树呢?这位瞧着已然是有明君之相的君王,但愿还能挽救大厦将倾的大明。

他回去立马就睡了,叮嘱好家里人,四更!四更一定得叫我起。

这般郑重,他妻子哪里敢大意。

一晚上都不曾睡,点着油灯做针线,不时的看一眼沙漏。

不到四更就悄悄起来煮两个鸡子拿来,垫吧点好当差去。

这么一点动静,把左光斗给惊醒了,他蹭的一下坐起来,几时了?马上四更了!那我起了!起来洗漱穿衣,塞了俩鸡蛋,漱口又抿了几口水,整理好官服匆忙出门了。

他是第一个赶在宫门开启之后进宫的大臣,其他等着的都是要进宫当差的宦官。

混在其中进宫,冻的直哆嗦,天是真冷了。

这个点,见人了吗?不是说见吗?试着过去看看!才到门口,那个叫王成的就出来了,您里面请……真起了!嗯!真起了。

还能听到后面一声声的清啸声,是王妃在习武吧!进去之后,少年人一身短葛,笑道:先坐吧!我擦把汗就来。

完了又说周宝,给上一碗豆浆,大冷天的,喝点热乎的。

一会子洗了一把脸的少年又来了,他带着浅淡的笑意,王妃习武,我跟着练一练,不如王妃天赋好,不过是这两年跟着早起却习惯了。

学文习武,好恒心!左光斗正想着早起来要说点什么呢,却不想少年根本没给他先说话的机会,坐过来就直接道:左公你擅农事,在水利上尤其擅长。

之前看到过你的奏疏,言称北方农业弊端盖因水利不健全之故,也提过北方水稻种植之事……北方水稻种植,可行!但而今暂时顾不上。

今天叫了钦天监的人来,问问天事!最近几年,天气反常,跟宋朝末年气象有几分相像之处,因而,怎么度过这个天气异象期,能多活些人命,才是重中之重。

你今儿便是不早来,也得叫人请你过来说对你的安排。

左光斗忙起身拱手,农事乃国之根本,能将农事郑重托付,这便是重用。

兴修水利,乃是利在当下,功在千秋之事。

一生若能做成这一事,当千古留名。

四爷叫他坐了,这才道:京城之前赈灾,便采用过以工代赈。

而今也一样,赈济灾民,顺带的兴修水利,此事便交托给你了。

另外,你回去可以考虑举荐官员,要知晓农事之人,朝廷需推广新农作物官员……说着就喊周宝,看饭食好了没,多拿一份来……是!早饭是一个鸡蛋、一杯豆浆,一节玉米,半个红薯一个土豆,一碟泡菜一碟酱菜。

左光斗愣了一下,您……就吃这个?周宝道:王爷王妃日常简朴惯了,家常也是四个菜。

四爷先拿了红薯问左光斗,这个在南边有少许种植?对!吃过一两次,没太在意。

耐旱,不挑土壤,荒地就能种植,产量很好,能果腹。

吃了一口,口感其实还不错。

长期吃肯定不行。

四爷不知道为什么,自来对这个东西深恶痛绝,好似跟它有过深刻的爱恨情仇一样,不过,救命粮有它足以。

便是干旱,减产,但种植面积大的话,一人有个十亩地,只收十分之一,也饿不死人。

左光斗低声道:开垦荒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知道!关键还在于土地集中在更多的人手里,对吧?对!四爷就道:所以,有件事,我在心里放着,但是因着各种原因,我并没有深入的提。

今儿左公既然谈到了这个事情,我就说两句心里模糊的想法。

土地的事,我想先从改税制开始!改税制?左光斗有点明白了,之前各种施恩,却唯独关于税,他只字未提。

税,是朝廷运行的根本,可税全压在最下面,是要地动山摇的。

四爷就道,因此,改税制,是必须要走的路!之前我为什么总以五十亩为基准呢?因为这是给税制打下一个基础。

以五十亩为基准,五十亩之内,不纳粮。

超过五十亩的,超过的部分再论。

超过二十亩,这是一个征收标准。

超过三十亩到五十亩,这又是一个标准。

左光斗有点明白了,假如有一百亩地,其中五十亩不需要纳粮,剩下的五十亩,其中的二十亩纳粮比例小,剩下的三十亩就又是一个标准……对!明白了,这么一改,小户人家没有负担,几乎是不纳粮,或者是极少的纳粮。

便是小有资产的地主,也能占便宜。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大户人家,不分家!兄弟几个,几世同堂,都在一个家里。

可要是五十亩之内不纳粮,一百亩之内纳粮之数都不大。

那么小地主必然是会分家的!五百亩地的地主,有上三五个儿子,这么一分,一个儿子也没多少地。

如此一算,能少纳不少税。

而真正受损害的,是大地主。

他们得将地佃出去。

如果开荒不收租,还能成为私产。

这必然导致很多无地的佃户开荒,那佃别人的地就变少了。

大地主就得减租以达到有人耕地的目的。

这一片地的收入,给佃户分走了一大半,剩下的有四成就不错了。

这四层里,若是再给征收大量的税收,他们所得的利益就所剩无几了。

那么,他们占据那么大片土地无利可图的话,持有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四爷就道:朝廷得重开海运,欢迎民间资金参与……懂了!叫那些手里有地,却从土地上再不能压榨利益的人,卖掉土地,参与到海运上来。

这些人追逐的依旧是暴利。

可若是如此,朝廷可有资金购入这么多土地?百姓是买不起的,小地主便是零散的能消耗掉一部分,但依旧是会有土地难处理。

怎么会难处理呢?四爷就道,他们可以用他们的土地,抵消海运所要缴纳给朝廷的一半海关税。

那您收回来的土地呢?或是军垦,或是民垦,或是作为监狱的配套部门,这些地方每年所产出的,除自身的开销之外,剩下的就是军粮。

便是如此,也消耗不了那么多的土地,那这些就就近分给想要的百姓。

这地给他们种,十年内,拿三成的粮食上交朝廷,七成自留。

十年后,田地归他们。

这就跟分期买了一块能交易的资产一样,这是非常诱人的条件。

等于是转了这么一圈之后,把田地问题给解决了。

若是人人都有地种,有几个人舍得抛家舍业的生乱子。

这相当于免了天下八成人的赋税,纳税者只两成人。

可谁在这里面真的利益受损了呢?没有!谁的路也没被堵死。

咦咦咦?这是怎么操作的?说到这里,他觉得再下来他搭不上话了。

因此,他只能道:臣得回去好好琢磨琢磨,才能回您的话。

嗯!有什么想法就直言,这事还不成熟,千头万绪之下,暂时没跟人提过。

左光斗忙道:您放心,臣不跟人言。

那就吃饭,吃完忙去吧,北方水利该如何修,从哪修,写个折子,回头递上来,咱们再谈。

也不知道是吃的舒服呢,还是谈的欢畅,从里面出来的时候,看着在外面等着召见的人,胸口都是烫的。

林雨桐游廊里瞧见四爷那边热闹的很,她拍拍手,该咱干活了!据说,这大明皇宫里,光是内库储蓄就有三千七百万两金锭,这个说法嘛……有点扯!要是崇祯真有这么些钱,砸也砸死四爷家的老祖宗了,还能把江山丢了?所以,林雨桐对库里的东西没太大的期待!她心里盘算的是,这些太监这些年各种办法搜罗的也罢,贪污的也罢,把库里的东西弄出去然后以次充好也罢。

你说这些人,得藏了多少?估计把这些人给收缴了,所得一定比皇家内库多。

走吧!干活吧!搜出来的多了,好叫四爷拿钱去砸他老祖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