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明月清风(136)

2025-04-03 17:35:35

隔了两天, 四爷和桐桐一起见了大喇嘛。

一见面,大喇嘛看着桐桐就愣了一下,娘娘好重的功德气……林雨桐给大喇嘛见礼, 您请。

大喇嘛还是在林雨桐的脸上多瞧了几眼, 这才道:皇上和娘娘功德深厚,大明必能绵延万代。

四爷就笑, 汉时, 汉明帝夜梦金人,当时的太史傅毅言说那是西方之神。

于是,汉明帝就派遣了十八使者前往西域。

永平十年, 他们在大月氏遇到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人, 从这两人手里得了佛像和经卷,便用白马运到洛阳。

于是, 汉明帝便为这佛像和经卷,建造了白马寺,并且将经书破译为四十二章经。

从这事起,这片大地上, 便生了佛。

历朝历代,高僧远度求佛者, 不胜枚举。

朝代更迭,佛却扎了根。

佛在百姓中扎了根,那么历代帝王便没有拦着的道理。

上师啊,别的王朝如此, 大明亦是如此。

而今,上师意在传教, 朕已经着人去休憩寺庙了。

大喇嘛忙行礼,多些陛下。

回头已经请高僧前来讲经……这是说请满蒙的高僧前来。

大喇嘛又说要见大皇子, 林雨桐也叫人去抱了。

大喇嘛端详了启明的面相之后,缓缓颔首,朝后朝周围伺候的人看了一眼。

四爷摆手叫人下去了,大喇嘛这才道:大皇子会是天可汗的!天下共主已现,恭贺陛下娘娘。

两人把这个话当吉祥话听了,当然了,也可以当做是大喇嘛的承诺!教义不会成为大明扩张的障碍。

很知情识趣的人!休憩寺庙是要钱的!作为新上任的内阁首辅,张康年就不大乐意话这个钱,他很坦诚的问四爷说,万一做大,必为掣肘。

任何一个想影响帝王,以左右朝局的势力,都不该纵着。

四爷摆手,做不大!何以这般笃定?四爷叹气,叫人准备吧,钦天监有预测,京师将有地动,全员挪往帐篷里办公。

啊?四爷把手里的条子递过去,去通知!该通知的,八百里加急,不可耽搁。

是!当天,桐桐就带着孩子,搬到了帐篷里。

先是永平,山海关等地,轻微的地动。

才说这么晃一晃就过去了,谁之后没两日,大震便来了。

林雨桐抱着孩子,坐在地上没动地方。

她是眼看着不远处的宫殿在摇晃,上面的瓦片不时的震下来,这还不算,木结构的房子,这么一震动,各种的声响,听的人就怕一个震动,整个垮塌了!风水铜缸里的水,随着震荡不一时的就溢撒出来。

宫里尚且如此,那么百姓的房子,可能经的住。

四爷不住的下旨,不要着急,四月上旬看情况,再看是否能回屋舍居住。

还得持续吗?是的!还得持续。

有时候一天里得震动两三次,有时候三两天的震动一次,但也总有震动。

但宫里每天还照样出京报,京报每天都有关于天气的通报。

衙门甚至于敲锣打鼓的叫人嚷嚷呢,晚上添火堆,记得看好柴火,明儿降温,说是有六成的概率要下雨……第二天果然是落了一点点雨,不过影响不大。

转天,又吆喝,……要起风了,把窝棚该加固的加固……风大!然后赶紧的喊人,把窝棚又都加固了一下,有些还给外面摸了一层薄薄的泥,里面用羊毛毡覆盖一层,果然,风是刮不进来的。

这次地震主要集中在直隶,天气好预测,这叫人觉得,虽然住着窝棚,但是心里并不慌乱。

凡是鳏寡孤独,无壮年照管的。

衙门若是照管不到,那官算是当到头了。

所以,大灾之下,人心不乱。

大喇嘛站在一处村子的边上,来来去去的,大家对他都很客气。

有些妇人以为他在化缘,还把家里好的吃食拿来给他。

然后就忙去了!他的弟子站在边上,低声问:师父,无人来听佛法。

大喇嘛叹气,没有言语!他明白为什么大明的皇帝不担心一种宗教会在大明大行其道!因为这里压根就没有这样的土壤。

儒家说,民贵君轻。

这是一个很要命的话!君王若是以民为贵,那便是明君,明君就该为百姓求福祉。

君王若不以民为贵,那便是昏君。

是昏君,就自由人推翻它,寻求一个清明的世道。

《周易》乃是儒家六经之首,它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土生土长,比佛教这个外来的教义在这片土地上存续的时间要长,且长的多!更何况,自汉以来,儒家便占据统治地位!这位大明的皇帝,以为他要罢了儒家呢!其实没有,他在兼容并蓄,却不曾否认儒家。

他把‘仁’刻在了骨子里!这话也不对,这不是把‘仁’刻在了骨子里,而是‘仁’这个字,在汉人的是非观里,已经刻在了骨子里。

这些忙忙碌碌的百姓,他们逢年过节,会去庙里祈福,以期待万事顺遂。

但事有不顺,又有几人跪在佛前求来生呢!只有那些困住自己,走不出困苦的人,才想着从佛法里得到一些慰藉吧。

徒弟像是懂了师父的怅然,就问说,那……咱们还有留在大明的必要吗?自然!有些教义的大兴,是需要时机的!虽然这种概率不大,但是万一呢?何况,大明的人口基数大,便是一千个人里有一个信奉的,这个数量不敢算吗?是!师徒俩走走停停,看着这般大灾之下,四处都安安稳稳。

孩子们在太阳底下,坐在木墩子上,用树枝在地上划拉着写着字。

他不知道那写的是什么,晚上回去的时候就找负责翻译的主事,问孩子们读的是什么?主事就道:正在修教材!但是,皇上钦定了一篇,必须放在第一课学的。

是什么?礼运大同篇。

他给大喇嘛翻译了几句,……您只要知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即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大喇嘛一晚上都在佛前打坐,脑子琢磨的都是这句话。

而后,他为成吉思汗的后人担忧起来了!引入汉人,用汉人的理念和智慧……于他们而言,是幸亦或者不幸?如今,也就大喇嘛还有心思琢磨这个,其他人且忙着呢!这场以滦州为点,覆盖直隶一大片的地震,破坏性极大!很多地方底下涌出不少泥浆,整个将村庄覆盖了。

别说城外的土方子,就是城中好些砖瓦建筑,塌了的都不少。

还有城墙,那么大的裂缝,这都是要重建的。

所以,上上下下的都忙!这次的地震,余震断断续续的持续了四十余天,启明自打生下来,在帐篷里住的日子,比在屋子里住的日子还长。

宫殿检查了一遍,把瓦都补上了,而后确认真的没问题了,这才给住进去了。

四爷很忙,桐桐还没过百天了,还是好好歇着吧。

四爷的意思是,看看信王那婚事,你问问大喇嘛……当众说出了妨碍信王寿数的话,那就叫他点个不妨碍信王的姑娘来。

林雨桐低声道:上次选秀,有几个姑娘留在了最后!田家的太桀骜,直接给撵了。

那姑娘是不好,她原本该是崇祯的贵妃的。

而且,这田家的娘家比周家还混账。

压根就没考虑。

但是有一个人,林雨桐觉得挺好的,那姑娘姓袁。

她打算多找几个姑娘来,叫大喇嘛瞧瞧,再把信王请来,看看他的意思。

没挑中的姑娘,若是愿意,充作女官也是使得的!这些姑娘无一是寒门,出来就是奔前程的。

这一日,周家终于等来了宫里的女官,要接姑娘进宫去。

周姑娘的心砰砰砰的跳,先生已经离开周家了,那位李信李大人,已经好长时间不来周家住了。

她想打听消息,都无处打听去。

但好在,先生并不曾食言,宫里真的请了。

丁氏急忙道:那身大红的……才做的那身。

周姑娘把大红的都穿上了,而后摇头,里面那件。

里面那件是白底绣着鹅黄梅花的,是不是太过于素淡。

周姑娘把两身一身都放在身前,娘瞧瞧,我穿哪个好看?女儿生的白,穿着白的,越发衬她肤白如雪,可进宫……会不会不喜庆?娘放心,我自有说辞。

于是,林雨桐就见到了一身极为素淡的周姑娘,她现在才知道,这姑娘闺名玉凤。

周玉凤。

这身衣裳……选的真好!衬的发乌肤白,眉目分明。

张皇后不喜欢这般的打扮,长的端正其实穿什么都行,但是进宫来,这也忒的晦气了。

但她不能那么言语,还寻思,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丧事,而寒门却未必有那么多体面的衣裳。

她还跟伺候的道:去拿一件我没上身的素披风来,赏她。

张宫令低声道:打发接的人提点过……让打扮的喜庆一些,姑娘说,大灾之后,总也有伤亡,国遇这般大事……话没说完,张皇后嘴角的笑意就没了,只淡淡的说了一句,那就罢了。

她是自来素淡,陪着皇爷,除非有喜事。

再者,她也喜欢素净一些。

而皇后呢,是懒的在打扮上费工夫。

也是除了正日子,一般都穿的暗沉,这是因为要见外臣的缘故。

所以,这么看着,都挺素,还不奇怪。

但是等其他姑娘都被接来了,跟周玉凤站在一起,顿时就觉得她在那一堆人里,耀眼璀璨的像一颗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