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桐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 高桂英等人还在,别守着我了,没事!替我去贺家一趟……贺家嫂子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 还有后事要处理, 你们过去帮忙吧。
说着,喊崔映月, 取一千两银子来。
银子取来, 林雨桐叫高桂英拿了,这不是皇家的恩赏,这是我……私下给的。
不拘是用在葬礼上, 还是留着……都行!你就说, 孩子们没爹了,可我还在!孩子的教养, 有我。
嗳!高桂英接着,这才带着人离开。
人都走了,四爷带着启明才进来。
一看四爷那个表情,桐桐立马就皱眉, 委委屈屈的,疼!骗子!你自己做的止疼药什么效果, 我不知道呀!伤的是左手,你右手拈针直接下针止疼,效果比止疼药还好!疼?怕我说你吧。
她跟四爷撒娇呢,孩子不知道呀, 急着就喊太医,人呢?喊疼呢, 听不见呀!太医急匆匆的,四爷才道:端补血的粥来, 止疼的药这里有呢。
说着,去箱子里取了补养的药,假装是止疼的,像模像样的喂桐桐吃了,这个药一盏茶的工夫就止疼。
孩子这才舒了一口气。
林雨桐配合着吃了,赶紧转移话题,启泰呢?我刚看过了,睡过去了,又起风了,看着要落雨,别叫孩子过来了。
也好!林雨桐打发启明,叫人送你回去?不!今晚我住这儿,儿子得守着,万一您翻身碰到手怎么办?我睡了半日了,晚上就糊睡了,怎么会翻身?乖!就是不回你的院子,也回厢房去睡吧!明儿还得上课,还有别国的使臣怕是得递帖子求见,有的忙呢。
你爹在呢,这么些人伺候,太医还守着呢,能有什么事。
真就是皮外伤,看着吓人而已!都见了骨头了,可不是吓人那么简单。
真的,一点皮而已!也就是才生了孩子,稍微有些丰腴,长了些肉而已。
四爷揉了揉启明的头,去吧!我守着你娘呢,先去睡。
不睡觉,长不高。
对!长不高的太子殿下,没有威仪。
启明用额头轻轻的往娘怀你顶了顶,娘,你不是说,以伤己的法子惩人,是最愚蠢的吗?您今儿干了一件看起来很聪明,但其实蠢透了的事!林雨桐摸了摸孩子的脑袋,有些事哪怕是蠢也得去做!君臣相交,难!难就难在哪呢?有一副对子是这么说的,说是‘君恩深似海,臣忠重如山’,一个‘恩’字,是亲近,还是疏远呢?我不知道!我觉得,君臣之间该守的准则是,臣忠君义。
君恩深,臣忠重,这便是君君臣臣,君在上,而臣在下。
臣忠而君义,君臣似朋友,似知己,不管是朋友还是知己,要紧的在于两个字——平等。
儿子受教了。
他起身,端正的行礼,而后才回厢房去了。
儿子一走,林雨桐就用小手指勾四爷,我知道错了!刚才还叭叭叭的,都是你的道理,转脸就又认错,你多能耐呀!你上来吧,我觉得可冷呢,你给我捂捂。
冷?嗯!可冷了!失血过多可能导致发冷,四爷上去,小心的叫她靠着,你啊,永远都是这么一副脾气!这件事我要干,那我得马上干,哪怕是再难,我宁愿付出代价也要干了。
不是说不好,就是它不疼呀?林雨桐靠着他,就是心疼!不该死的人死了……军中一定还有很多这样的事,只是咱们不知道而已。
不把这事闹的大了,还不定如何呢!说着,她才道,袁崇焕呢?此人倔强而固执,坚持他所坚持的,典型的官僚心态,士大夫心态……当然了,没有这些才奇怪呢!可这种的明显不合时宜,偏要坚持,思想上的冲突,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冲突。
四爷把袁崇焕最后留的话说了,至于后宫不后宫的,四爷懒的对此发表什么看法,只说他嘴里的‘变法’,可见,他不是看不透,而是看透了却不想支持。
说到底,无非利益二字。
黄宗羲说,官为君的分身,这话没有谁弹劾过!为何呢?认为这话提升的是官的地位,平的君王的权利。
反之,要让官员,跟百姓平起平坐,去掉他们身上的光环,又有谁乐意呢?都说君重民轻,这话说了千年。
那把民放在高处,把君和官都放在低处,他们教导君王须得如此,可叫他们以君王的分身出现也放在低处,谁乐意呢?是啊!熙熙攘攘,所求不过利益二字!就像是儒家的学说,不好吗?挺好的!可学说是由人解释的!读书人嘛,聪明就聪明在,永远能从典籍里找到支持他们行为的理论根据来。
两人絮絮叨叨的说话,桐桐哪里能熬一晚上,失血过多这个,真不是吃一丸药就补起来的。
夜里伴着雨声,不知道啥时候给睡着了。
接着的几天,她都在养伤。
贺一龙的葬礼,叫启明亲自去上了一炷香。
随后,宫里恩赏贺一龙庄子一个,宅子一座,赐骠骑将军封号一个,世袭三代。
又恩赏了老娘诰命,给予了死后哀荣。
下葬那天,送葬的除了新军,还有许许多多的百姓。
他活着的时候名声不显,但在死后,爷算是叫大家知道了,戍边的将领中有这么一位。
他于朝廷和天下而言,都是有功的。
而后,是袁崇焕的丧事。
四爷着人送去祭文,在灵前表彰他的功勋,他的葬礼,依旧也有许多人参加。
这一点,四爷和桐桐都不怪罪。
他便是犯了罪,可他依旧有袍泽,有同僚,人之常情。
有情,他们不怕!怕的是,四爷紧跟着就受到一份折子,折子是从辽东军中来的,是时认参将的吴襄上的!他在折子说,历数袁崇焕的过失,从刚愎自用,到用人偏颇,等等等等,不能细数,细数下来给袁崇焕订十条罪都不过分。
吴襄是谁呢?吴三桂的爹!祖大寿的亲妹夫。
历史上这家伙领军的记载,只有两次。
一次是在大凌河之战,这家伙赴援的时候直接带兵跑了,直接导致了在前面作战的大明军队全军覆没。
当然了,爷因此下狱了!随后不知道怎么操作的,人家又出来了,还被委任提督京营,结构京城被李自成破城,吴襄被李自成活捉了。
后来,这不是他家那个好儿子吴三桂引清军入过,李自成大怒,直接把吴襄给砍了。
就是这么个人物!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他是祖大寿的妹夫,你在军中不受袁崇焕的庇护吗?如今袁崇焕死了,你觉得袁崇焕坏事了,完了你上折子再来踩袁崇焕一脚,他娘的,什么玩意!依照四爷的脾气,他该批复了这个折子,从上到下的传下去,叫大家看看,有些人的嘴脸有多难看。
可事却真不能这么做。
为什么呢?因为祖大寿这个人呀,儿女情长!历史上的祖大寿叛了又归,归了又叛,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此人丢不下的多。
不是那种我顾我,家里人如何与我无关那种人。
能耐是真有,但性格上……儿女情长这个,说不上是好还是不好!用人嘛,哪有刚合适的?只能取他的长处,而后尽量不去触动他的短处。
因此,想揭了吴襄的脸皮,可行吗?前脚揭了吴襄的脸皮,后叫吴襄就敢去大清。
吴三桂今年都多大了?二十多了!跟孝庄老太后年纪相仿的人,以此人这品行,这小子知道在大明没前途,会不跑?还是会拦着他爹不叫跑?吴家若是投靠了,可就毁了祖大寿了!祖大寿擅长自保,他怕这事牵连他,迟早得获罪,他就得摇摆。
这就属于打老鼠怕伤了玉瓶。
不能这么直接,那么,得想其他办法。
剔除军中盘根错节的关系,不如就从祖大寿那里开始!小范围的动一动,暂时先把吴家给调回来再说。
军事学堂,给祖大寿一个名额,让他的外甥吴三桂回京入学堂,从辽东军中调开。
再把吴襄送去哪呢?哪里看起来清贵,但其实没啥大妨碍的。
陵园吧!调回来给将士修陵园去吧,这地方是最清贵,最不会出事的地方了。
于是,四爷给祖大寿写信,写的也是感人至深。
他说功是功,过是过,袁经略要葬回老家,但朝廷允许在陵园里为他留一衣冠冢。
知道你对袁经略的感情,朕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你。
想来想去,不如先叫你的妹夫回来,替你尽心的给袁经略修个陵寝吧,顺便也该为战死的袍泽安排身后事了。
除了生死无大事嘛,这是恩典呀!信写好了,叫人给送去。
至于吴襄的折子,先压着,给下面写了条子,证明这个折子留中了,就完了。
处理完这个,别的事情也得暂时放一放了,因为册封太子的典礼,马上就到了。
这么要紧的日子,偏皇后的手还受伤着呢。
没事了!林雨桐都能自己换药了,新肉都长出来了,没那么疼了。
再说,礼服的袖子那么长,能遮住的。
这是难看不难看的事吗?一折腾就是几天,手老那么垂着,能舒服呀?这都是小事。
这点伤真没什么的!林雨桐这几天,心老悬着,最近是被出事出怕了,但愿册封典礼顺顺利利的!这几天不看折子,好似天下太平了一样。
可越是不叫看,这心里越是没谱。
这大明啊,就没消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