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宫廷的风吹不到安西。
安西在这一场雪来临之前, 按说该沉寂了。
这么冷的天,积攒了足够过冬的食物和柴火之后,一般情况下, 若不是没有办法, 百姓是不乐意出远门了。
像是龟兹城,若不是遇到大的佛节, 也就只剩下当地的百姓。
热闹自是不能比往日的。
可今年有些不同, 各地的僧人来了,借住在城中大小的寺庙里。
然后排队,在大都护府这里领取度牒。
是的!度牒。
没有这玩意, 就是野僧人野尼姑。
度牒是官府管的, 没法子呀,寺庙若是大兴, 官府是收取不了赋税的!寺庙的田地不能收取赋税,周围的农户宁愿把田地托庇给寺庙做佃户,更有就是可以躲避服各种劳役和兵役。
时间长了,土地能兼并到叫人害怕的程度。
所以呀, 历史上出现过数次灭佛,不是非灭, 是宗教体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害而非利。
大唐吸取了隋朝的教训,在礼部设立了一个‘祠部’,专管出家登记这个事。
在长安,你想成为一个合法的出家人, 那就得办理度牒。
这度牒是要花钱的,花钱多少, 得看你或是你所在的寺庙的知名度,你的师傅和你们寺里的大师傅们的知名度。
但再是有面子的, 也得缴纳一两千钱的。
除了度牒,还得有戒牒,证明你是受了戒的。
而戒牒上呢,你必须得有三师七证。
就是三个师傅,七个人来证明你真的受戒了。
僧尼想出门,这两个人缺一不可。
每过一个城池,或者是官道上的驿站,人家问你一声:请问檀越可有度牒否?你得能拿出度牒来。
人家再问,敢问檀越可有戒牒否?你得再拿出戒牒来。
人家验证无误,给上面盖戳,证明你是合法进城的,拿着这个东西可以在城里的寺庙里挂单。
然后走的时候,出城出关卡了,人家再盖一个章,证明这个僧人在我们这个地界没作奸犯科,就是合法的途径了我们这里。
然后你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走了。
若是没有这些证明身份的东西,那对不住,官府就扣押你,或者你原路退回吧。
当然了,不走官道也行,荒郊野外,你随便窜。
可如今这情况,荒郊野外有狼呀!官道还总有人过,野物不是没法子,白天都不会靠近。
相对安全!荒郊野外试试去,被狼吃了都没人知道。
这样一个管理办法,基本就能掌握在大唐境内僧人的情况。
每个寺庙的规模和僧人人数,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每年,各个衙门都得把这个册子汇总了,然后得给礼部报上来。
相对来说,安西就管的松散了。
原因嘛,无外乎是度牒得花钱。
当地的僧人若是没出去的打算,办那个干嘛?而今呢,安西大都护府免费给办理,那谁不来呢?再加上,贵族希望僧人们出去替他们看管茶山,这可以避税呀!那这肯定是要出去的。
在不要费用的情况下,能办理的都来办理了。
便不是龟兹的僧人,好似要赶很远的路。
可人家出门又不需要带干粮。
就像是现在,这么多僧人聚集在这里,城里的百姓都把家里的吃的喝的拿出来,叫僧人只管吃。
林雨桐叫人给门口架上一口锅,别的没有,就是各种杂粮熬制的粥,这至少是热的呀。
然后僧人们就托着饭钵,心安理得的吃着任何人给的食物。
这么忙叨了一些日子,等雪落下来了,基本都办理了度牒。
安西一共有多少僧人呢?只安西四镇,就有一万四千多僧人。
可除了这四镇,还有二十三个都督府,涵盖了各个部落。
这二十三个都督府所辖地的僧人统计完,一共统计了八万九千七百二十一人。
整个安西,只僧人过十万。
占据安西人口的四分之一。
这就意味着,每三个人在养活了自己,养活了主家之外,还得再拿出一份来养活这些僧人。
可有些事就是这样的,咱看着百姓身上的担子重,可笃信佛法的人却不这么觉得。
他们觉得苦难是该受的,今生受了,来生就能过的好。
于是心甘情愿,把最好的拿出来奉养僧人们。
林雨桐看着那么一箱子的记录,然后把册子合上。
四爷就说,不要着急,这不是急出来的事!那两千个孩子,先教着,潜移默化影响,终归是会变的。
可我不想那种磨磨蹭蹭的方式。
于是第二天,跑到千佛寺门口,支起了一个大大的帐篷,然后又支起了几口大大的锅。
在门口熬药。
那药味飘的,大和尚想闻不见都难。
殿下,您这是?老和尚看着架势,不是很能懂这位公主。
林雨桐特别客气,周围那么多百姓围观,没法进寺庙拜佛,也好奇这是干什么呢。
天冷了嘛,除了拜佛也没别的事做,每天这里的香火都特别旺。
然后桐桐就煞有介事就说:我昨晚做个一个梦,梦见观音大士。
哦?大和尚的眼皮跳了跳,只得收回之前的话,那看来,殿下还是与佛有缘的。
林雨桐却又摇头,在梦里,观音大士法相庄严,却一语不发。
半夜醒来,我就想着,大士是何意呢?是有何指点吗?想了半晚上,我想明白了。
大士救苦救难,其弟子只能祈求大士救苦救难吗?错了。
大士的弟子救的是别人的苦别人的难。
若每个弟子,都能自救而后救人,此方为虔诚者。
因而,我便来了。
我知道天气骤冷,百姓中许多人伤寒了。
这里有汤药,不知道灵不灵。
若是我对观音的指点解对了,这汤药该是灵的,一碗汤药明儿必见好。
若是我解的不对,想来也不耽搁什么。
说着,就看向人群,诸位可有伤寒者,家里是否有伤寒者,能否过来试药呢?观音指点,灵不灵,一试便知!话音一落,大师的嘴角都抽了。
正要说话,结果就见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小步的挪过来。
林雨桐就笑,姑娘不是伤寒,是家中有伤寒之人吧。
这姑娘只能听懂,但是不会说汉话。
林雨桐取了一只陶碗来,从最边上的一个锅里舀了一碗药,然后递给这姑娘,示意她这个是给她喝的。
这是治疗妇科的,小姑娘来例假必疼。
家里应该是没什么人了,要不然不会叫这么一个来了例假的姑娘出门的。
这姑娘因着来了例假,也不敢进寺庙,因为不洁,她只能跪在佛寺门口祈求菩萨赐福。
这会子有药了,汤药肯定是烫的,但零下二十多度的温度,稍微一犹豫,都能入口了。
这姑娘喝的很慢,哪怕药很苦,但还是这么忍着喝完了。
喝完了,林雨桐用这一只碗又舀了一碗治伤寒的药,带回去热一下给病人喝,回头把碗送过来就可以了。
这姑娘端着碗就走了,走了两步手摸在肚子上,眼睛都亮了,嘴里念叨着什么,碗放在边上,跪在地上对着林雨桐磕头。
林雨桐扶她,不用这样,先救己,有余力便救人,要谢便谢菩萨的指点吧。
是!谢菩萨的指点。
送走了这个,终于有人上前了。
林雨桐只用两只眼睛瞧病,这个有风湿,先给你一碗止疼的。
叫她常去公主府门口领药。
那个咳嗽,给你一碗镇咳的,也一样,若是觉得咳了,请过去。
这个上火了,给你一碗祛火的,睡一觉起来嗓子肯定不疼了,牙龈也不肿了。
就这么借着大和尚的地方免费送了一天的药。
第二天天还不亮,门口已经拥堵住了。
因为这个药管用了!这是菩萨显灵了吧!四爷都不用去看也知道大和尚是什么表情,叫桐桐这么折腾一冬,就能把寺庙的供奉给断了。
除了贵族给他们供奉,普通的百姓……会觉得我信佛,我遵从菩萨的旨意,我有一碗汤,我施舍给乞儿,那是佛门弟子该做的。
而且,桐桐是给予,佛寺是索取。
这种情况下,谁的佛理更容易叫人接受呢。
她特别光棍,这么来了一下。
可她身为公主,又以菩萨的名义行事,老和尚拿这种人怎么办?是!这法子见效快,是解气了!可这么下去,百姓就得拜你了,说你是菩萨转世,来救苦救难的!那时候陶大有和其他的人该给朝廷上折子了。
折子上必是会夸你的!可拿着这折子的大臣从中看到的是什么?是你在收揽人心!若是如此,你在安西的时间可就长不了了。
这真是打了四爷个措手不及,叫四爷不得不加快进度。
首先,得去拜访了大和尚。
这次桐桐跟着去了。
大和尚问桐桐,这便是殿下心中之佛?桐桐点头,我觉得佛是好的,佛在劝人向善。
向善了,心有畏惧了,才能遵守朝廷法度。
这在我看来,佛是有教化之功的。
佛教化百姓,朝廷尊佛。
但若是以佛之名,盘剥百姓,朝廷是不许的。
朝廷从来不灭佛,灭的只是人,只是假借佛的名义压在百姓头顶的人。
大师,兴佛,朝廷不禁。
百姓信佛,朝廷更不禁。
但谁若是妄想以佛的名义,欺压天下子民,朝廷就得禁。
安西不足四十万人口,便有十万余僧尼。
大师,僧尼不是佛,是佛的弟子。
百姓信佛,信众亦是弟子。
不能让这个弟子去养那个弟子,若是如此,那便大谬了。
朝廷可以给寺庙土地,寺庙的僧众众多,念经是修行,难道耕地不是修行?大师,佛有千面,人亦有千面。
这一刻,我愿以慈悲之面对你。
下一刻,我若举起屠刀,那您也得信,这只是我的另一面而已。
菩萨亦有金刚,仅此而已。
四爷:………………我想好好的跟人家谈,你动不动威胁人家干什么。
你这么着,还叫我们怎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