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盛唐风华(90)

2025-04-03 17:35:44

这三年, 林雨桐表现的也很温和。

她好似还真的很听话,真的生孩子了。

被催生的第二年,她又怀了一胎!不意外, 本就打算在泽生四五岁的时候再生一个的。

这一胎怀的是双胎, 生了一对双生子,李敬业给取名:安生, 泰生。

英国公到这一代, 终于有三个子嗣了,李敬业别无所求,真就盼着日子如现在这般, 安安生生的, 太太平平的,能一直这么下去, 那就最好了。

是啊!谁不想安生太平的过日子呢?可这两年,桐桐似乎嗅到了大变的气息。

先是张文瓘死了,再是戴至德死了,这般的重臣宰相病故, 乃是朝堂的重大损失。

这些可都是维护李唐统治根基一般的人物,任何一个的陨落, 对李治来说,都是权利的压缩。

再提拔上来的,可不如从太宗朝一路走来的忠心了。

再下来是田仁会,此人是武德时期的老臣了, 走的时候八十有七!这代表着旧臣越来越少。

像是许圉师这般被李治特意赦免回来的旧人,也没了!看起来, 他们好似在历史上都不大出名,可李治能安心, 正是因为各地都有这样的臣子。

当然,此人林雨桐是知道的!他的一个孙女嫁给了李白,李白的结发妻子许氏是此人的孙女。

这些人的死叫李治沉迷道教,四处寻访得道仙人。

可死亡的脚步还是一步一步的近了,郝处俊,这个曾经指责李治不该想着传位给武后而不是子孙的人,也病逝了。

李治还没回过神来,更大的噩耗传来,裴行俭裴公,殁了!什么?刘仁眼泪唰的一下下来,裴公,殁了。

李治捂住胸口,大口大口的喘着气。

林雨桐收到消息的时候也愣住了,裴行俭没了?是!裴公没了。

林雨桐不无惋惜,她跟裴行俭之间,就安西的事务,双方曾有过不愉快!可裴行俭哪怕是有过私心,也确实弹劾过自家,但从裴行俭一生的功绩来看,他对大唐是有卓越的功勋的,对君王,也是忠心耿耿的。

这么一个忠臣,在去年还能出征突厥,且大胜而归,如今,却也没了。

四爷从外面急匆匆的回来,换素服,带着泽生一同去。

桐桐就叫人,请世子换了素服便来,得去裴府。

裴府?四爷愣了一下,裴家谁没了?感情四爷不知道裴行俭没了呀,那你说的是谁?四爷就说,李敬玄没了?李敬玄吗?跟了李治三十年了!兵败被罢官,而今人却没了。

得!走吧。

这边的葬礼还没办完呢,南山上的小童便红着眼眶下山了,师姐,上山吧,师傅要飞升了。

啊?孙思邈被称为老神仙,他也一直是老神仙,那么大的年龄了,整日里在山间奔走,不曾有老态,于是,也都忽略了,他老了,也是会死的。

林雨桐赶到的时候,孙思邈满脸的绝汗!突然之间,桐桐的眼前似乎闪过一个老太太,她的脸上也有这样的汗,那个画面一闪而过,她就来不及多想了,过去拉了老神仙的手,师傅,若不是你,便没有我们的今日。

可若没有你,为师也不能这么安然的在南山呆着。

就凭圣人访道之心,自己只怕早就遁入某处的山林,生死都不敢叫人知道吧。

正是这个徒弟,哪怕是圣人也没有为难。

最后这几年,能安然的在南山度过晚年,得了一善始善终,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他指了指脸上,又把胳膊递过去,殿下号脉,再看看我这面相,记住了!这样的脉象不好找,这样的面相更难寻……这便是无病无灾,人自然老去,自然死亡之相!医者不可逆。

林雨桐不住的点头,徒儿记住了!记住了。

记住了就好!记住了就好!笑着两句话没说完,无一句多余的叮嘱,便这么没了。

老仙长究竟多大岁数,无人得知!再是传奇,可终究是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四爷和桐桐出面办了老仙长的丧事!一个出家之人,丧事能怎么办呢?都是按照道门的规矩,给办完了事。

当年的童儿又如同仙长在时一般,守在这个小小的道观里,身边也带着一个捡来的小小童子。

他看着站在师傅面前久久不愿离去的殿下,劝慰道:您回吧!我哪里也不去,就在这里守着,您要是想师傅了,再回来看看……是啊!人生一聚,终要分离的。

林雨桐看了看这山林,问童儿,山上也旱了吧,山泉都断流了。

是!林雨桐就说,回头收拾收拾,先下山吧!瞧着这样,今年怕是个灾年!这一旱,山上就不好呆了。

如今还成,等实在了没法子,我再去。

也好!从山上下来,她就下农田去看,土地干裂,苗木已经出现黄叶了,大旱已经露了端倪。

这就不能不进宫了,得从东都调运赈灾粮食了。

桐桐的牌子递进宫里的时候,李治正不自在呢。

大唐接连陨落文臣武将,这叫李治隐隐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这种预感特别强烈。

偏却无处可排解!结果桐儿进宫了。

如今不是早几年了,早几年桐儿隔三差五总来,不一定都是有事的!她是有事没事都来瞧瞧,自从贤儿的事之后,桐儿就冷了心了。

但凡进宫,不是她觉得有大事需要进宫,就是朝中有大事需要她进宫。

前者,是她主动进宫;后者,得宣她进宫。

而今,她主动来了,这必是有大事了。

快请!林雨桐就进来了,李治能看见模模糊糊的影子,可一看影子也知道是她。

能接近自己的女人如今只有三个。

一个是皇后,她来的时候前呼后拥的,排场极大。

一个是太平,她一来就能听到环佩之声,丁零当啷的,异常的热闹。

还有一个便是桐儿,她没有排场,也没有一身富贵的打扮,但她一进来,里里外外都开始屏息凝神,这大殿里只剩下她那沉稳的脚步声。

见过父皇。

桐儿,来!到阿耶跟前来。

林雨桐起身坐了过去,直言道,还得请母后来一趟,儿臣有要事。

李治就说刘仁,打发人请天后。

人打发走了,李治才说,孙道长去了?是!节哀吧!李治叹气,朕以为得道真能成仙呢,可显然道是道,仙是仙,这不是一码事。

朝中许多肱骨之臣先后离世,朕心里甚是难过。

突然就有一种天不助我之感。

林雨桐能怎么说呢?她只能道:凡是气候出现异常,多数年迈或是体弱之人就难熬过去。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李治愣了一下,气候有异常?什么异常?林雨桐还没开口呢,武后来了,听了一个尾巴,就开口问了一句。

母后大安。

林雨桐起身见礼,武后顺势拉了她坐过去,这么热的天怎么进宫了?赶在天凉快了进宫多好,顺便把孩子们都带来,我跟你父皇可有些日子没见了。

林雨桐跟着落座,这才道,因着有事,心急如焚,便不曾带他们。

到底什么事呀,这么郑重其事?半日都等不得?气候有异,可是旱灾之故?林雨桐点头,是!正是出现旱灾了。

武后就说,这几年,英国公所提议的水车,而今也铺设了不少了,你觉得不足以应对这旱灾?林雨桐点头,这次京畿道的旱灾,比之当年皇兄监国时的旱灾还要厉害上一些。

因此,儿臣进宫就是要奏明此事!趁着河水还不曾断流,速速从东都调拨赈灾粮食,以应对这次大灾。

这话一落,武后的手就紧紧的抓住了扇柄,一直想离开长安,去东都洛阳,提了三次,圣人都不允!但是这次,是天助,这真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因此,她立马道:镇国所言甚是,此时调拨粮食,有备无患。

即可传旨,调拨粮食,一备赈灾之用。

这消息得传出去,得叫百姓们心安,知道朝廷有应对之策。

李治点头,允!立马拟折子用印,传下去叫人去办就行。

事成了,林雨桐就起身,那儿臣就不多留了。

武后抬手压了压,镇国莫急,本宫也正有一事要上奏圣人。

林雨桐便不好走了,重新坐回去,就听武后说,圣人,这次无论如何要听臣妾的,移驾东都吧。

林雨桐一愣,诧异的看武后。

她是真会抓机会!洛阳是武后的大本营,那地方李治一直不愿意去。

但是无奈,这不是赶上长安天灾了吗?天灾厉害,这意味着什么?以为着粮价闹不好得成十倍的上涨。

长安有大唐的整套机构,低层官员占大多数。

还有戍守皇家的各种军队,人数极大!若是闹起粮荒,缺不了皇家的粮食,缺不了世家的粮食,但是这些八成的朝堂低层官员怎么办?军队这般数量的人要吃饭,又怎么办?黄河和渭河因为大旱,水位会越来越低,这就意味着水路运输负担不了这么多人!与其运来的粮食叫政府班子吃了,叫军队充当粮饷了,那就不如咱都走!那么这粮食压力就会骤减,这于赈灾而言是有利的。

尤其是军队,皇家在的地方,这才需要大量的戍守。

皇家若是不在,有一部分人保证长安不乱,这就足够了。

以有限的运力,运送有限的粮食,咱走了,减轻的是长安的负担。

林雨桐心里叹气,真是天时地利人和,占全了!武后这个提议存了私心,但是从赈灾的角度看,武后这个安排又是妥当的。

从天时说,灾情到这里了,这么安排合适。

从地利上看,洛阳四通八达,又是陪都,圣驾降临不会劳民伤财。

从人和上来说,对武后是绝对有利的。

李治不是不明白武后的打算,但是考虑灾情,哪怕对方存了私心,这个决定也得下。

武后又说,况且,圣人封了泰山,咱们此去洛阳,封嵩山……以彰显陛下之德!李治笑了下,还是没言语。

不过紧跟着,李治就叹气,去东都吗?朕之前还想着,今年册封太孙!是的!李显去年娶了一位太子妃崔氏,娶进门之后不久就有喜了,今年正月,生下一子,为李显嫡长子,取名重照。

而今,李治说要册封李显的嫡长子为皇太孙,什么意思呢?偏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这是要跟武后做交换吗?武后只迟疑了一下,就笑道:名分定下来,册封之礼,等到了东都再办是一样的!灾情如火,却耽搁不得。

她答应下来了,册立这个孙子为太孙。

这话一说,李治就叹气,那就叫人收拾吧,哪些人留下赈灾,哪些人带去东都……武后看桐桐,这一路上你父皇的身体还得仰仗你,这又是大热天的,又是长途奔波的,需得你看着。

林雨桐皱眉,这个事得想办法推脱了,但不急于一时!与其在这里跟她争论,不如等要走的时候装一场病留下更合理。

不是非赖着想干什么,而是有不得不留的理由。

她的不言语,武后以为她默认了,就又道:回头你还得去温泉宫和慈恩寺去……明白,不能把李弘和李贤这两个做过太子的人留在长安。

林雨桐明确的应承了这件事,李治马上插话道,叫桐儿留长安吧!赈灾之事,无人看着,不能放心。

武后迟疑了一下,这才道:臣妾担心您的身体。

无碍!武后便不再言语了,起身告辞。

林雨桐跟着起来,李治就说,叫你母后忙吧,你难得回来一趟,给朕摁摁肩膀,肩膀又酸又硬。

是!武后去忙去了,李治抬手把大殿里的人都打发了。

林雨桐坐过去,知道这是有话要说。

李治看了看大殿,等朕跟你母后走后,你要看好长安。

不知道怎么了,哪怕知道你母后的话很有道理,可是就是舍不得离开!这大殿以前呆的烦,可如今竟是舍不得了。

林雨桐沉默了。

事实上,李治活着走,却没能活着回来!他的生命也进入倒计时了。

武后说带着自己,李治认为不用……那就赈灾吧!赈灾的事情更要紧,这也是自己不愿意跟他们一起离开长安的原因。

史料上记载,这次大旱,关中之地严重到了人吃人,易子而食的地步。

可见,武后带着李治走后,长安的赈灾安排的并不到位。

鉴于这一点,不管他们怎么想的,她都会想办法留下。

如今李治答应叫自己留了,那倒是省事了。

李治叹气,看桐桐,桐儿,咱们父女俩今儿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林雨桐就看刘仁,刘仁一抬手,大殿里走了个干干净净,整个大殿顿时就空了起来。

她这才道,您说吧,儿臣听着呢。

李治苦笑,最近,朕常梦见小时候,那时候阿娘还在!国事有阿耶,家事有阿娘,我活的自由自在,别提多舒心了。

后来,阴差阳错,做了太子,做了皇帝,可好些年,朕已然不知道何为开心颜了。

孩子,你别怨,生在帝王家,谁都是如此过来的!他伸手攥着桐桐的手,这才又道,为父知道,你心思正!为父也知道,你母后舍不得手里的权利。

而我儿你,到底是心软,恪守孝道,不是非不得已,从不正面顶撞你母后。

我儿这般性情,为父心甚慰。

为父这身子,近来感觉颇为不宁……再算算如今这寿数,孩子,阿耶总觉得自己快要去见你皇祖母了。

这身后事,为父得考量了!真要是有那么一天,怎么办?你母后身子康健,必是个长寿之人。

等为父走了,你母必是要摄政的!显儿那般,不是你母后的对手。

他若听话,万事有你母后裁夺还好。

他若不听话,你母后怕是难容他!有个太孙也好,立个幼帝,你母后摄政。

她若比朕多活十五年,那时候重照也成人了,少年帝王,有人辅佐,也能立事了。

她若比朕多活二十年,时候重照都已然是青年了,一个暮年之人,如何是青年的对手,熬也熬死了!最多,她能比朕多活三十年,可三十年,她已是九十岁的老者,能吗?不能的!有人其实跟朕建议过,说是学学汉武帝。

汉武帝立幼便杀其母,防的是乱政。

可你母后是摄政,不是乱政!这得说句公道话,那便是你母后在政事上颇有见解。

她有主张,敢主张,且看事能明察善断……从大唐的朝局考量,朕放心你母后,而不放心太子!朕愿意你母后摄政,这是朕的意思。

林雨桐明白,他说这些,是希望自己不要因为这个跟武后起冲突。

不得不说,李治心里想的,都是对的!李显不成,那就册立个太孙!有太孙在,武后便是舍不得权利,那你就摄政!你在政事上有见解,朝事处理的也清明,那就你来嘛!等你老了,孙子也大了,把朝事交托到孙子手里,这不好吗?你摄政得一善终,江山传承到孙子手里,也不是给了外人。

这么一想,竟是处处妥当。

便是没有自己这个镇国公主,李治也是这么想,这么安排的。

李重照历史上确实被册封了太孙,后来因为‘照’与‘曌’同音,避讳改为李重润!这孩子很倒霉,在历史上是被构陷,说是他说张易之兄弟恣意进出内宫云云,惹的武皇大怒,拉出去给打了板子,因杖刑被活活打死了!当然了,此重照不是彼重照。

那个重照的生母是韦氏,这个重照的生母是崔氏。

但不管是哪个重照,李治的安排都没大毛病!只是他压根没想到:武后不想为后,她想要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