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问的,太子是您儿子,您老还健在,您说安葬到哪儿就是哪儿,问我们做什么?底下众皇子都老实起来。
康熙先问老大。
没了太子,老大浑身上下舒爽,毫毛孔里透着轻松,急忙笑着回答:儿子以为,礼部提议十分妥当。
康熙一个砚台扔下去,你亲弟弟死了,你还有脸笑。
滚到殿外,给朕跪着去。
老大从军多年,身手敏捷,躲开砚台,就听康熙如此诛心之话,登时吓的跪到在地,皇父何必如此伤心。
太子去了,您还有儿子们呐。
请皇父节哀!康熙不听,滚出去!如此不友兄弟、不敬储君之人,朕怎么今日才看出来。
滚!老大无奈,只得出去跪着。
一面跪一面琢磨:爷今儿个,没说错什么呀。
怎么老爷子这么生气?当真是年老糊涂了?嗯,八成!再问老三,老三先是掉了一回书袋子,最后说这是大清入关以来第一位储君,应当慎重再议。
康熙知道他素来不关心这些,放过不提。
再问四爷。
四四刚才就想过此事。
见康熙问,只管出列跪在地上默默哭泣。
康熙问他为何哭。
四四回答:想起昔日刚入上书房,太子哥哥教导读书写字,手把手握笔,一笔一划教导。
如今再想重温,只能深夜梦中,看到皇父面容,与太子哥哥有五分相似,念起兄长,心中悲痛,故而痛哭不已。
还请皇父恕罪,云云。
一面哭一面说,感动的康熙也陪着落泪。
摆手道:知道你们兄弟感情好,起来归列吧。
众人一致鄙夷:老四你真会躲猫猫。
康熙再问底下众皇子。
皇子们学乖了,都老老实实表示一番对太子兄弟友爱之情,实在是舍不得,云云。
康熙心知其话三分真七分假,只不过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也不好多说。
只得摆手,叫礼部拿个章程送上来。
朝会散后,康熙依旧领着儿子们到毓庆宫去哭太子。
一进宫门,就见宫内乱作一团。
太医们跟着小太监进进出出。
灵堂内,弘晋一人守着,太子其他儿女,一个不见。
门口守门小太监早不见踪影。
后殿吵吵闹闹,吵嚷声、惊叫声、哭泣声,乱作一团。
康熙勃然大怒,弘晋,怎么回事?你弘皙哥哥呢?弘晋一见康熙来了,顾不得行礼,一头扑进康熙怀里,抱住康熙大腿哭诉:皇爷爷,您快救救额娘,您快救救额娘。
孙儿们已经没阿玛了,不能再没了额娘!康熙一怔,太子妃?她怎么了?弘晋瞬间哭成一个泪人,额娘自阿玛去后,茶饭不思,镇日守在灵前。
不过三天,就已经目不能视。
今天早上,起身为阿玛上香之时,一头栽倒,再也没有醒来。
皇爷爷,您救救她,您救救额娘吧!康熙听完,颤巍巍扶起弘晋,好孩子别哭,弘皙呢?他在哪儿?正说着,弘皙红着眼睛,扶着小太监从后院赶来,对着康熙磕头。
康熙一听,这孩子嗓子都哑了。
顿时心疼万分,亲手扶起来,问:你额娘怎么样?太医怎么说?弘皙流泪说道:太医说,额娘身体没事,不过是太过虚弱。
怕就怕,额娘忧思过重,她——她太过思念阿玛,不想独活。
说着,弘皙、弘晋哥俩纷纷啜泣了起来。
康熙听了,陪着落泪。
众皇子无不低头陪哭。
就听康熙安慰,好了,朕知道了。
媳妇是个贤惠的。
只是想歪了。
纵然没了胤礽,不还有你们这几个孝顺孩子的吗?说着,叫来李德全,你到太子妃跟前说一声,叫她务必保重身体。
她是毓庆宫众阿哥、格格之母。
孩子们已经没爹了,不能再没娘。
有什么难处,尽管派人跟朕说,跟皇太后说。
不可憋在心里委屈了。
胤礽去了,朕心中比她难受。
她一向是个懂事孩子,别钻牛角尖。
替胤礽好好照顾孩子们,抚养他们长大,成家立业,才是正经。
万不可想不开。
否则,惹皇太后伤心,朕也不依她。
李德全一一记下,抽身去了。
不一会儿回来,身后跟着太子妃身边嬷嬷。
那嬷嬷磕头,流泪回答:万岁爷在上。
太子妃虚弱不能起身,叫奴才回万岁爷话。
太子妃说:都是媳妇不好,叫皇父、皇太后操心了。
等身子好了,去慈宁宫请安。
往后一定好好照顾太子遗孤,鞠躬尽瘁。
请皇父莫要再伤心,否则,太子于地下得知,愈发不能安眠了。
康熙听完,两行泪滚了下来,摆手叫嬷嬷退下。
扶着弘皙的手,一摸之下,大吃一惊,儿啊,你怎么瘦成这样了?弘皙摇头不说。
弘晋在旁哭道:额娘不肯进食,大哥见了,也有三天未曾进食了。
康熙叹气,你们这些孩子,可是叫朕心疼死了。
祖孙三人抱头痛哭。
众阿哥接着陪哭。
哭了一阵,还是老四起头劝住。
康熙坐在灵前,拍着太子棺材,儿啊,你安心去吧。
朕会好好照顾媳妇、孙子的。
你安心去吧!说的弘皙兄弟们愈发悲痛不已。
众皇子低头,看康熙哭完说完,这才依次上香哭灵。
一番轮流下来,早已日上正午。
康熙心里难受,不肯用饭。
众皇子无奈,只得陪着饿肚子。
还是弘皙劝了两句。
康熙流泪道:你不吃,叫朕如何吃的下。
弘皙亲自端碗,跪请康熙进食。
康熙看着弘皙吃了两口,这才喝了碗粥。
看看天色,叫弘皙好生照顾太子妃、众弟妹们,带着皇子们离开。
刚出毓庆宫门,远远看见皇太后身边小太监。
康熙驻足,等他跑至近前,磕头回报:皇太后请万岁爷到慈宁宫用膳。
康熙点头,说马上就去。
小太监领命,赶紧转身回话去了。
康熙转身吩咐儿子们各自回去,众皇子领命告退。
目送康熙龙辇走远,这才散开回去。
康熙来到慈宁宫,皇太后已经站在暖阁门外等着。
康熙急忙上前搀扶,嘴里说道:儿子不孝,叫皇额娘担忧了。
又问太后可否用过午膳。
太后扶着康熙,母子俩在炕上坐下,慢慢说道:我吃过了。
听弘皙差人来报,说你不肯吃饭,这才派人叫你来。
先等一会儿,小厨房正在做你最喜欢的小菜。
炖了老鸭汤,多少喝点儿。
别累坏了。
康熙领命,不一会儿,宫人们端上饭菜。
太后亲自监督,康熙吃了六分饱,便放下不肯再吃。
太后知道他心里不好受,只得摆手,叫宫人们撤下。
母子俩对坐着说话。
太后本性木讷不善言辞,为了康熙着想,少不得搜肠刮肚劝慰。
康熙知道嫡母一心为自己好,也陪着说些宽心话。
太后看康熙好些了,想了想,笑着说道:本来有件喜事,要告诉你。
也是不巧。
我怕底下人不敢说,干脆,我说吧。
康熙急忙赔笑,额娘请讲,母子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说呢?太后忖度一番,点头说道:老四家的,给皇上添了一男一女一对龙凤胎。
今天德妃来,悄悄告诉我的。
末了,太后又说:本来这么大的喜事,早就该告诉你。
我瞧德妃那意思,是怕跟胤礽赶一块儿,你不高兴。
可瞒着也不个事儿,干脆我说吧。
若能因此,叫皇上心里好受些,我也就放心了。
康熙赔笑,添丁进口本就是好事。
皇额娘,儿子也要恭喜皇额娘,又添重孙了。
太后看康熙没生气,放心起来。
劝康熙回去歇歇。
康熙领命,躬身告退。
出了慈宁门,对着侍卫吩咐:把老四给朕弄来。
四四正在户部衙门,跟十三对坐着吃饭,瞧见一对御前侍卫涌进来,吓了一跳。
十三开口,怎么回事儿?侍卫头领回话:万岁爷有请四贝勒。
四四、十三对视一眼,出什么事了?不敢耽搁,四四拍拍衣服,跟着侍卫们进乾清宫。
十三无召不敢擅入,转了半天,只得去找老八。
虽然这两年四哥跟八哥没之前那么好了,但总归还有三分情面。
有个商量,总比一个人抓瞎强。
再说四四进了乾清宫,跪在龙案前磕头。
康熙头也不抬,闷声问道:朕要恭喜你了,喜添龙凤胎啊。
四四一听这话音儿,心里咯噔一声。
暗道不好,哪个跟爷有仇的,把这事儿给报上去了?老爷子刚死了嫡子,我就嫡子嫡女一下子添了俩,这不让人心里难受吗?再有居心叵测的,说什么我家儿子、闺女克死太子,别说俩孩子,就是我——都前程堪忧啊!心里想着,脸上立刻现出悲色,磕头说道:皇阿玛不问,儿臣也不敢说。
本来一下子添了嫡子嫡女是好事。
谁知道,儿臣命里,跟嫡子缘分薄。
那天太子哥哥薨,家里传来消息,问保大还是保小。
儿子当时在毓庆宫,没能接到消息。
直到第二天,才知道福晋为了孩子们,险些丧命。
格格还好,生下来就会哭。
阿哥可是救了三天,才勉强哼了一声。
直到现在,福晋还在床上躺着不能起身。
儿臣已经没了一位嫡子,也不知道这个能不能养活。
每每想到这里,儿臣心中苦涩,便不能自已。
愈发体会到皇父痛失爱子之心。
所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如今自己有了孩子,才知道年幼时候,父母为了孩子们,操碎了心。
孩儿真是不懂事。
若能早日体会,也能早一天为皇父分忧。
说着说着,鼻涕眼泪一把,哭了起来。
一番情真意切表达,康熙也不能不动容。
幽幽长叹,轻声埋怨道:媳妇、孙子病了,你怎么不说一声,叫太医去看看。
说着,叫来李德全,传太医去四贝勒府看病。
四四急忙说道:回皇父的话,如今大雪封城,福晋与小阿哥、小格格都住在圆明园里。
儿子户部事忙,脱不开身。
如皇父应允,还请太医们坐车,去圆明园一趟。
恕孩儿不能陪同。
康熙不高兴了,媳妇、孙子都病了,又在城外。
你不在身边,叫他们母子如何办?作者有话要说: 皇家剧院小剧场:良妃:德妃姐姐,您怎么这时候把孙子孙女捅出来了?德妃叹气:哎,早说晚说,不都得说?十四:早说您不是故意叫老四往枪口上撞?德妃:滚,我这不都是为了你?好吧,作者邪恶了☆、弘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