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时看她对着灯芯儿琢磨,也不着急,只是在一旁慢慢把玩手中簪子。
过了一会儿,红丽想好了,抬起头来,弘时才住手,斜着眼瞅她。
红丽嘲笑道:你也别这个模样,如今我的前程还都靠着你呢,纵然我有什么坏心思,也得等没人对你有威胁的时候再说。
弘时嗤笑一声,感慨:真没想到,你也有今天。
红丽不理他这话茬儿,斟酌着说道:其实,即使你是庶出,对上弘旺,也未必没有胜算。
毕竟,如今你是皇子中年龄最长的。
更何况,弘旺跟四爷关系——总有皇后在中间夹着。
想来不会全无芥蒂。
咱们只需适当时候做忠臣贤臣就可。
对大臣,则要捕捉痕迹地拉拢。
不是说让你许他们什么好处。
而是要向他们展示你的气度与涵养。
只要他们认为你比弘旺好相处即可。
大臣们么,总是希望上位者好糊弄。
如此他们才好过日子。
都跟四爷这般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几年还好,若是几十年下来,还不把他们给吓死。
弘时听完,仔细琢磨一番,噗嗤笑了,指着红丽说道:原先谁觉得你好相处的,都是瞎子。
高斌一家给你杀的杀、斩的斩,最后险些断了根。
就连和珅都给逼死,你好相处?那些人全都瞎了眼。
高红丽不急不怒,慢慢说道:高斌一家贪污受贿,理应处置。
总不能因为高佳氏,就饶了他们。
妻就是妻,妾就是妾,为富察氏暗中保下富察家,算是维护妻族。
护着高家,岂不给自己添了个好色名声。
至于和珅——唉,终究是太能干了。
弘时冷笑一声,那是,你儿子无能,不能驾驭亲妹妹家翁,就只有拿自家亲戚开刀。
唉,只可惜,可怜了十五公主哦!红丽跟着叹气,劝道:福兮祸兮,皆不可捉摸。
你也好自为之吧。
好在四爷刚即位,储君一事不急。
你要好好表现,不可过于显摆,亦不可碌碌无为。
如何把握度,就看自己捉摸了。
说完,站起来推门走了。
那行动,干脆利落,全然没有一丝为人使女的恭谨小心。
弘时气的在后大骂:爷让你走了你就走?连个礼就不知道行?你白活这么多年了?赶明儿就罚你烧火去。
红丽只当没听见,该往哪儿走还往哪儿走。
倒是身后两个小丫鬟吓的浑身一哆嗦,暗道:高姑娘真厉害,第一天进门就敢给爷甩脸子。
再一想弘时大骂,说要罚红丽去烧火,小丫鬟也跟着害怕,赶紧凑过去小声劝:高姑娘,您给爷陪个不是吧。
总不能真叫您去烧火。
我们做粗使活儿惯了,可您是大家出身,哪里吃的了这个苦啊?高红丽头也不回,依旧漫步轻进,嘴上漫不经心回道:急什么?过一会子就好了。
两个小丫鬟看看劝也无用,只得随高红丽回屋歇着。
弘时在后头叫了半天,没见回应,气的抓起茶杯就要砸。
临到松手时又拿过来看看,嗯,难得的汝窑杯子,为她一个丫头片子啐了太划不来。
如此一耽误,心里的气倒是少了不少。
想想八姐这些年在四爷跟前做低伏小,比之如今高红丽,弘时难得高兴起来。
得,四丫头,咱哥俩走着!过了几个月,寒冬稍暖之时,就是新年。
因还在孝惠章皇后孝期,故而新年并未大办,不过是接康熙回宫,一家子父子兄弟叔侄乐呵乐呵。
八姐也陪着太上皇后年秋月、皇太后乌雅氏,以及太妃们说话。
有地位的诰命夫人们,得了太上皇后、皇太后懿旨,均按品大妆,带着家中媳妇、女儿来后宫朝拜。
不求别的,能叫宫里贵人看上眼,来年大选指户好人家,也是自家孩子的福分。
红丽深得齐妃喜*,陪着站在齐妃身后,听齐妃偶尔说起底下诰命夫人与闺女们,心里也在琢磨。
按年纪,马奇家侄女富察氏,怕是做不成弘时的福晋了。
说起来她也不合适。
性子固然贤德聪慧,奈何身子太弱,上辈子连生两位嫡子,都是到了三岁还不能下地走路,叫人怜惜也罢,可怜也罢,最后只剩下担忧。
太医后来还说富察氏太能操心了,以至于孕期影响胎儿,才导致孩子多病。
若是想给弘时挑个得力的福晋,还是捡家世清贵、性子豁达的好。
反正有自己在,弘时嫡福晋不用操什么心,只管好好生几个儿子,给弘时加砝码就成。
至于日后——呵呵,包衣奴才家出来的不能当元后,继后还不成吗?前几日红丽小心翼翼把这话挑挑拣拣说了,听的齐妃眉开眼笑。
一个劲儿说红丽是个好孩子,知道一心为三爷着想。
少不得赏了不少好东西,今日特意带了红丽来,存心让她帮着参谋参谋,看哪家姑娘好,提起有个章程。
高红丽跟齐妃婆媳两个嘀嘀咕咕,上头坐着的乌雅氏也拉着八姐说道:这两年弘旺眼瞅着也张开了,到了该娶媳妇的年纪。
弘时的嫡福晋也该定下了。
二丫头的事儿有了谱,三丫头也该定了。
待会儿你仔细看看,哪家好了,咱们先记下来,将来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八姐随即笑道:还是皇太后疼孙子孙女们,媳妇都不如呢。
这两日看的人多了,总觉得这个好,那个也不错的,瞧的眼花缭乱的。
不知道皇太后心里可有合适的?乌雅氏点头想了想,哀家也是眼花缭乱的,不如咱们先慢慢看着。
等皇上来了,再问问他的意见吧。
八姐笑着点头应下。
一旁年秋月冷眼瞧着二人说话,心道:乌雅氏果然是个聪明的,孙子的妾室她能说话,嫡妻就不敢多说。
怕只怕,也存着讨好皇帝的心思。
也是,能从宫女爬到这一步,有几个是善茬呢?捏捏袖子里指头,年秋月暗暗琢磨:年家姑娘断不能送到宫里惹人眼疼。
只是后宫小辈里没有一个自家人也说不过去。
不知道亲戚里头,有没有合适的了。
正琢磨着,前头一位蒙古族诰命领着一名十二三岁的女孩子进来磕头。
乌雅氏仔细瞅瞅,笑着问身旁宣太妃博尔济吉特氏,妹妹前几年去过蒙古,可见过这个女孩子?宣太妃仔细看了看,笑着答道:回太后的话,说来也巧,底下那位海夫人乃是臣妾娘家亲戚,算起来,还叫我一声表姑呢。
海夫人早年嫁到了京城弘吉拉氏。
女婿名叫叫弘安,祖上是蒙古人,后来因军功,太祖给抬到满洲正黄旗。
那个女孩子就是他们的长女,小名儿好像叫做惠儿来着。
乌雅氏点头,原来是军功世家,怪不得呢。
八姐听乌雅氏这么说,也留了心思,仔细看那女孩子,眉眼居然与乌雅氏有两分相似,心中便迟疑了:该不会,也是乌雅氏娘家亲戚吧?这个可要小心留意些。
忙了一天,晚上回到永和宫,刚坐下,就听前头通传:皇上驾到!八姐急忙带着人去迎接。
夫妻俩进了屋,看看对方都是一身朝服,相互嘲笑一声,各自换了宽松衣服回来,坐在炕上,屏退众人,慢慢说些闲话,疏散疏散。
提起今日在朝堂上见到的几位青年才俊,四爷不由感慨:若不是非要有位公主嫁到蒙古,朕还真舍不得那几个孩子,个个都不错,做咱家女婿该多好。
八姐抿嘴儿笑了,您也别心疼了。
江山代有人才出。
咱家不还有弘晶吗?过几年弘晶长大了,您再仔细挑挑,不就成了。
四爷想想弘晶连话还说不全,顿时闷声无语,慨然说道:罢了,反正咱兄弟家闺女多,大不了,把老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家几个闺女弄回来。
加上老八家的弘曙,足够了。
八姐听的瞠目结舌,顿了顿才慢慢说道:我爷,别家也就算了。
十八连个嫡福晋都没呢,您让他从哪儿给您弄个侄女儿做公主呀!四爷听了,沉默半晌,说道:既然如此,就把马奇家闺女指给十八,叫他早点儿生个闺女,给咱送回来。
再早也得等到孝惠章皇后孝期过了。
不过,提前指婚倒还是行。
如此一来,马奇家算是显赫无双,接连出了两位皇弟妃。
十六与十八反而成了连襟儿。
正月里,红丽听弘时提起此事,心里再次琢磨:是不是把傅恒他姐弄进弘时屋里。
毕竟,马奇家如今风头更盛了。
只是,四爷那里——究竟是个什么主意呢?四爷正发愁呢。
两个儿子都好,原本四爷属意富察氏做儿媳妇。
按年龄跟弘旺正好同岁。
只是最近弘时做事也很靠谱,若是给弘旺选了富察氏,那么弘时这边就不能太过委屈。
纵然有心挑嫡子继位,对其他孩子也不能打压太厉害了。
当年康熙就是因为太过偏心,才导致日后悲剧。
左思右想,手头没有合适三儿媳人选。
来到永和宫,跟八姐商量。
八姐一听四爷给弘旺选的正是历史上孝贤皇后富察氏,心中百般不是滋味儿。
富察氏做皇后合格,但就是心思太重,太喜欢操心。
结果,把儿子们都操进去了,自己还青春早逝。
不过,选了她也不错,至少是一大助力。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
便放此事在一边,陪着四爷琢磨起弘时嫡福晋人选。
为表重视,还特意叫宫女抱了一堆三品以上官员家贵女画像,与四爷一同翻开。
四爷翻着翻着,指着一幅画像问道:弘惠?怎么能起这个名字,就不知道避开皇子名讳吗?八姐仔细一瞅,笑了,主子爷,人家姓弘吉拉氏,汉姓为弘。
名字叫惠。
说起来,这孩子祖上是军功抬旗,十年前她祖父做的是辽东布政使。
现在她阿玛是邯郸知县,家里算得上文武并重呢。
四爷听了这话,点头说道:改天叫进宫来看看。
若是合适,先留意着吧。
顿了顿,又说道,朕怎么瞧着,这孩子好像一个人呢?作者有话要说:皇家剧院小剧场:红丽:你是谁?弘惠:你猜?☆、82后宫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