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和阿蕙好不容易挤到了城门口。
守城士兵严谨,任何人过界便鸣枪警示,无法靠近。
兄妹两人又往回走。
大哥边走边嘀咕:这回真像那么回事………这闹大了!从前封城,也没有这样过!阿蕙含混点头。
茂城的守军大部分在茂城以西。
赵家虽然是在城郊,地理方位却是在茂城以东,要是动乱,除非茂城被攻下,否则危及不了赵家。
可大哥沉默着,不知道在想什么。
阿蕙对大哥说:安排大嫂带着老太太和孩子们去乡下躲躲。
万一真的打仗,宅子毁了就毁了,保住人要紧!前世的确是动乱过。
那时候动乱的反叛者是何礼,而赵家和何礼是姻亲,所以没事。
而现在,叛乱的到底是谁啊?假如还跟前世一样,肯定会打仗。
宅子和铺子毁了心疼,可首要是家人平安。
只要人在,总有翻本的时候!大哥却道:不至于。
咱们家在城外,等乱起来再走不迟。
那个女人还在乡下呢。
这寒天路滑的,都去乡下也不方便。
那个女人,是说姜锦华。
姜锦华还在乡下宅子里待产。
让她见到老太太,的确不太好。
可现在,哪里是顾忌这个的时候?大哥,等真的乱起来,就手足无措了!现在让各房把细软收拾收拾,去乡下住几日,也没有坏处。
不过是费点路资,只当是孩子们出游。
等真的乱起来,出行就太不便了!阿蕙劝大哥,要万无一失。
大哥,这世道已经这样,家人最重要。
大哥心头一怔,他沉默想了想。
没有明确回答阿蕙。
回到家,大哥和大嫂说起阿蕙的意思。
大嫂一听可能要打仗,顿时就慌了。
她一点主张也没有:那……那今晚就走吧!要是孩子们出了事,我也不活了!大哥就叹了口气。
他看到大嫂这样不济事,一点小事就害怕,才下定了决心先送家人去乡下。
这要是真的打仗。
看家里女人和孩子们先乱了阵脚,到时候想走也难,只怕自家会先乱成一窝粥。
到时候损失更大。
家里的女人,只有阿蕙这般镇定自若,其他人多少都不济。
一旦打仗。
她们全部跟无头苍蝇般。
城里人出不来,现在路道还宽敞且平安,要走就赶紧走。
明天下午走!大哥道。
结果。
大嫂无心睡眠,她被大哥的话吓住了,开始收拾东西。
又让佣人去喊明益、明珊、明思、明陆等,让大家都连夜整理东西。
孩子们不知何故,还以为去乡下祭祖,一个个兴高采烈。
大哥的两个姨太太吓住了。
她们没有接到通知。
大嫂只带孩子们去,不带姨太太们。
倘若打仗,就把她们留在城里?姨太太也是人。
她们又不能挡枪子。
两人哭哭啼啼。
半夜跑到了大爷的院子,求大爷和大太太,无论如何也要带着她们。
大爷就怒了。
谁告诉你们要打仗的!大爷咆哮。
两个姨太太又不傻。
哪里肯依,一个哭着拉大太太的袖子,一个哭着抱大爷的腿。
不依不饶的,非要跟着一块儿去乡下。
大房和二房隔着一个小小花坛。
这边动静颇大,很快二房的佣人就听到了。
二太太身边得力的佣人不少,偷偷过来打听。
一听是这么回事,急匆匆回去告诉了二太太。
二太太也懵了。
难道大爷今日和阿蕙进城打听出了什么?怎么不告诉她和明尔,不声不响收拾东西准备走人?二太太又怕佣人们传误了,误会了大爷,索性批了件鼠皮大氅,去了大爷的院子。
她要亲口问问。
大爷头都炸了,这边姨太太尚未安抚好,二太太又来了。
都是大太太,让她沉住气,明日再说,她非要连夜收拾!现在又不能吼大太太。
对于二太太而言,的确是误会。
可对于两个姨太太,不算误会。
乡下祖宅地方小,大太太、二太太、老太太、阿蕙和宁嫣然,五个女人,赵家六个孩子,廖家三个,满满当当十几人,还有已经在祖宅待产的姜锦华,肯定会拥挤,根本就安置不下。
大爷自己也留在城里,姨太太们怎么就不能留下?大太太看两个姨太太哭得可怜,大爷很烦躁,似乎不知如何是好,却舍不得骂她们,心里就窝火。
大爷对自己的女人都不错。
可大太太看不惯姨太太们。
大爷的好,落在姨太太身上,就让大太太心里不满。
她板起脸说:谁说要打仗?我们不过是去祖宅散心。
你们想去祖宅?那好,等我们回来,你们再去。
以后也别回来了,安心住在乡下吧!她终于强硬了一回。
两个姨太太面面相觑,不由看向大爷。
大爷见有效,合声道:既然想去,过了年你们再去。
去了就别想再回来。
大爷和大太太异口同声,让两个姨太太信以为真。
回去吧!大爷也在城里,都去乡下了,谁照顾大爷?大太太声音和软了几分。
终于戳中了两个姨太太的心。
大爷还留在城里呢……可是,大太太都要走了,可见真的会打仗。
大爷是家里的主心骨,他怎么会留下来?二姨太太还想哭,她不太相信大太太说的。
大姨太太却喜滋滋的走了。
大太太不在家,大爷就会在她们房里。
大姨太太走了,二姨太太一个人掀不起浪,也跟着走了。
她们其实心里都怕,要是死活不同意留下来,将来大太太真把她们留下乡下,那就得不偿失了。
二太太见没事,趁机也要走。
大爷见她都来了,就把下午和阿蕙的话。
说给了二太太听:……万一打仗,家里东西丢了就丢了,你们和孩子要紧。
要是不打仗,就当去乡下玩玩,孩子们也没在乡下玩过。
我本想明早通知你们,你大嫂就等不及了……大太太尴尬笑了笑。
她真的忽略了。
家里人都怕死。
若是真的打仗。
谁都想走。
她一紧张,就把大家都惊动了。
你也回去歇息,明早再收拾,明天下午才走。
大爷对二太太说道,一会儿三弟妹和老太太也惊动。
就不太好。
二太太道了谢,转身回了自己的院子。
二爷的两位姨太太就住在二太太院子的耳房里,平素跟二太太作伴。
大爷那边闹腾。
她们也知道。
此刻,两人正在堂厅等二太太回来,想知道何事。
二太太就照直说了一遍。
乡下地方小,大家都去,你们可能走不了。
大太太对两位姨太太说,大爷也不走。
要是真有事,他会另外安排。
夏姨太问:那我先去帮五小姐收拾东西,免得明日来不及?不忙。
下午才走。
二太太制止了她,老太太和三房那边还不知道,要是动静大。
那边还以为咱们私下里走,不管他们。
一家人,有这些误会不好。
夏姨太点头。
程姨太太双手紧紧搅在一起。
她很不安。
要是打仗,赵家人都跑了,她们怎么办啊?战乱一起,赵家能顾上太太和少爷小姐们,哪里顾得了这些姨娘?况且二爷还不在家,她们不如大爷的姨太太。
大爷走,他的姨太太可能会带走。
可他怎么会管二房的姨太太?二太太见程姨太局促,便知道她的心思。
她让两位姨太太都坐,然后进房,开了箱笼,拿出两个精致的荷包。
这里面都是十块银元,倘若真的有事,大爷又不顾上你们的话,就自己跑。
能回来自然最好,不能回来也要找个好地方安身。
二太太说道。
十块银元,够生活一个多月呢。
程姨太太眼眶就湿了。
她很是感动,二太太对她们很悲悯,比二爷对他们强多了。
夏姨太太则把银元推回来,道:我会躲在地窖里,等太太和二少爷、五小姐回来。
我不会离开赵家的!五小姐明芜是夏姨太太的亲生女儿,她对赵家的感情比程姨太太深。
她的女儿刚刚六岁,她死也要看着孩子长大。
程姨太太曾经滑胎,后来一直不育,二爷对她又不好,她对赵家没有牵挂,她可以走。
夏姨太太却不会。
二太太笑着把银元推给夏姨太:地窖里哪里能藏人?听我的话!咱们也要往好处想,万一没事呢?现在都是猜测。
夏姨太争不过二太太,只得把荷包收了。
赵家佣人多,大房晚上的动静,很快就传遍了。
阿蕙早起的时候听小桃说起,叹了口气。
这还没有动乱呢,家里就乱了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