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寸心寸思

2025-03-25 14:12:12

贞观十二年春的这一场狩猎,惨淡收场——太子承乾被熊瞎子咬伤了腿,伤到脚筋,从此有了腿疾。

当今圣上,右臂骨震裂,休养到下一年才好转。

只有同受袭击的武媚嫔,毫发无伤。

李世民坐在我身后,看我端着奏折给他看,我们坐的却是同一张椅子,只是一前一后,他头枕在我肩上,一副惬意自在的样子。

我气恼,他明明还有左手是好的,就算不能批阅,拿着看总可以吧。

可他偏不,非要我用手拿着奏折给他看,还理直气壮——谁叫他确实是因为救我而受伤的呢?结果这些日子,他看奏折的数量和时间都比往常还要更多更久,害我也每日曹劳。

我把折子,放在桌面上,拈了毛笔,按他说的一字一句地落笔。

他的嘴就在我耳旁,说话时呼出的气吹得我耳廓发痒,我半边身子都有些发麻。

害我很困扰,他更笑出来,一副开心得不得了的样子,只盯着我看,离我的脸只有两寸远。

我忍不住搁了笔,无奈问道:子衿,你为什么笑得跟朵花儿似的?他脸颊蹭蹭我的脸颊,没坏的一只手围着我的腰,说:我能不开心么?你挡在我身前,把我的命看得比自己的还重……而且这些日子,你天天陪着我,照料我的起居,帮我处理政事,和我说笑给我解闷……我觉得我这一生,战场上杀伐过,坐拥过天下,又有这样一个人一段时光,如果再……他语带暧昧,即便是马上死了,也已经够了。

我忽略了他说‘如果再’时的暧昧语气,心一慌,想到在狩猎场时的危险,忙道:不许你再胡说了!别人不都说你万万岁吗?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是我心里知道,李世民没有能够十分长寿,虽然我不记得确切是哪一年,但是历史上他并不是高寿的皇帝。

他无所谓地笑笑:你这丫头,自己根本不信还拿来说事。

皇帝也是人,怎么可能真的万岁?难道要我也学了秦始皇一般寻求仙丹妙药,最后不过是落了个玉碎宫倾,皇朝覆灭的下场,他还不是早早地归西了……我心叹,圣君明主果然都是头脑清楚的现实主义,犀利而实在。

我笑笑,不愿对皇帝寿命这个话题纠缠下去。

继续给不专心的某人读折子:"......五皇子齐王祐、六皇子蜀王愔,于街市厮混,斗殴生事,有损皇家体面。

更有甚者,为行玩物之事,行猎无度,不必稼禾,百姓深为之苦。

臣数谏而未采。

蜀王纵马踩踏良田,伤农家六旬老翁,不顾而去,民怨积深,臣冒死参奏,愿吾皇严执法度,惩二王,平民怨......我念到后来逐渐声低,李世民手臂紧得我发疼,可见怒气之盛。

我连忙推开他起身,他怒道:"真是两个孝顺孩子!皇家行猎未见他二人摘得头筹,滋事扰民,行猎于田间,倒是一等一的高手!"说着扯过折子自己看了一遍,啪地掼到地上。

李世民日理万机,是个英明帝王,可如此一来花在子女身上的时间太有限了,十几个儿子里,出色的真是不多,不成器的倒是不少----宫妃的见识有限,有几个能教好的?我柔声道:"先别气恼,查过了属实才能办。

而且也并不全是皇子们的错。

他们二人皆是年少气盛,长史大人负责教导监督皇子,劝谏无效不说,不及早参奏,非要等闹出了事才来说什么冒死以奏,确实没有做好防微杜渐。

"李世民赞同地看着我,却眼神复杂道:"下面的人敢这样参奏,肯定属实,且说不定更严重。

可你......你为祐儿和愔儿说情,虽是让我不要气恼难过,但......你也不在意。

你不在意他们是别的女人为我生的儿子。

"话语间竟然有些委屈。

我不觉好笑,道:"堂堂天子怎么说些不着调的话?我不过就事论事。

"还有句没说出来,不是不在乎,可如果你个个嫔妃儿子我都生一遍气,我的日子也不用过了。

我叹了口气,轻声道:"并非不在乎,可是她们已经存在,在我之前就存在,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所以索性不去想。

我只能贪恋于现实的温暖。

"他怔在那儿半晌,想明白我说的意思,神情顿时亮起来,他眼神清亮看着我:"不是因为不在乎,而是因为理解,我坐在这个位子上,看着尊贵,却也有许多的无可奈何和身不由己。

"他默了半晌,我只能听到沙漏"嘶嘶"的声音,宁静之中他忽然开口:"可是明空,从来就只有你,她们都没有在这里存在过。

"他指着自己的胸口说。

我震动不已,怔怔地看着他,却脱口问出:"那长孙皇后呢?"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为什么这么不自量力呢?为什么要问你也许不想听到答案的问题?连长孙皇后诞下的几个孩子李世民都是爱重非常,我不该问的,不该问的。

于是忙说:"你不用回答,当作我没问。

"他脸色未变,只是更加温和,食指一边轻轻扣着桌子,一边地对我道:"无垢是我的结发妻子,第一个孩儿的母亲,在我还不是这天下的尊贵之人起就跟着我,我敬重感激她,她在的时候我就觉得心境平和,很多事情都不再担心。

可连她也没有让我挂心得睡不好觉,担心得失了分寸,连身份和责任也可以丢在一边......你这个丫头却可以。

"他的眼神大多时候总是深邃不可捉摸,这一刻却澄澈无比,我只看见他瞳仁里两个小小的我,那么固执倔强地占据了那双眼......曾几何时我也对过另一双清澈的眼睛?那个人告诉会对我保持真实坦白......我看得心慌起来,忙垂下了眼。

李世民叹了口气,天底下最尊贵的那个人叹气听着让人心酸,他却没再追究,转了话题问我:"你说就事论事,那依你看这参奏上来的事情该怎么了?"我打起精神想了想,沉声道:"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哦?接着说。

""生逢治世,当严立法令,以防富裕太平中所生出的腐败,律法须清楚细致,规范到方方面面,上行下效。

权力机构要互相独立互相制约,立法、执法和监督的职能须要分开设置,如此以来才能做到立法合理,有法必依,依必有据,无枉无纵。

"我看看李世民,他神色若有思量,考虑着我的话。

"那执法之人所用刑典呢?如何量刑?如果律法太过细致,会不会判罪过多?"李世民问的问题总是关键。

我想了想道:"我在想,执法虽要严明,量刑却谊轻。

贞观乃是太平治世,不重的刑法也足够影响一般人的生活,所以足够警惕人要谨慎。

刚一开始因为法严,触犯的人必会增多,但周而复始,老百姓一旦习惯,触犯法律的人就会更少,社会必会一片升平。

但关键是:有法必依,上行下效。

"李世民思考的目光更深沉了,他沉默良久,忽然问道:"明空,这些想法你从何得来?"我一愣,只顾想着怎么做是对的,却忘了这些想法对我来说只是综合了以往所听所学,可放于这个时代却是先进的立论。

我面上不动声色道:"这其实是先秦时代已有雏形的思想,最成系统最出名的是法家的韩非子的观点,强调"法制"。

我还从一些不同的不主流的古书读到一些,自己以前在家时也会琢磨,还和.....大哥提起辩述,所以刚刚就着这事汇总了起来。

"李世民面色并没放松,我心里也七上八下的,但面色很平常。

李世民最后感慨说:"这个想法很是惊艳啊。

"我笑笑道:"我自己也觉得甚好。

"他终于恢复了常色,神情里却有一丝郑重道:"明空,这个案子涉及皇子,刑部的人未必敢办,你来督办拿主意如何?"作者有话要说:辛勤更文,左更不上,右更不上。

大人们留言鼓励鼓励某某扬吧,不然要被系统逼疯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