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私议分家

2025-03-25 15:19:52

回到沈氏房间,屋里点着盏细细的油灯,曾瑞祥和子福他们都在。

沈氏的眼睛红红的,像是刚哭过,子福、子禄抿着嘴,很不高兴,只有小三瞪着眼睛一脸迷糊。

晴儿,来,上爹爹这,我的宝宝女受委屈了。

曾瑞祥一说这话,沈氏的眼泪又哗哗了。

太欺负人了,连孩子也不放过。

这过的是什么日子啊?呜呜,还是分家吧。

带着自己的孩子,是苦是甜我自己认了,坐月子不要说老母鸡,连鸡蛋都不舍得给,孩子们也是有一口没一口的。

分家了,我不在你身边,你一女人带着五个孩子,还是累啊,再说了,你当大哥家不愿分了?他们比咱们还想分,不就是爹不同意嘛。

要分家,我挣的十八两银子估计最多给咱们八两就不错了。

福儿要上学,过两年禄儿也大了。

难啊。

分也难,不分也难。

分了好歹还能剩几两,一年紧着花也差不了多少,不分咱一个铜子也落不着,光落埋怨了,不就嫌弃咱家孩子多吗?不分,就这两间屋子,孩子越来越大了,住哪?我还要攒钱买地盖房子呢。

呵呵,志向还不小。

福儿,你也读书明理了,你说说分好还是不分好?这老爹还挺民主的。

爹爹,孩儿也觉得还是分了好,孩儿会在家帮着照顾弟弟妹妹,孩儿放学就回家。

还能帮着做点地里的活。

子福说道。

还有我,我会烧火,会捡柴火,还会照看弟弟妹妹。

子禄也急忙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生怕老爹不问他。

子晴当然不能示弱,爹爹,晴儿会打猪草,会帮娘喂猪喂鸡,还要喂鸭子,喂大白鹅。

哈哈哈,晴儿会的还不少,你为什么想喂鸡喂鸭啊?你想吃鸡蛋吗?曾瑞祥的脸总算有了一丝笑意。

给娘吃,弟弟吃,大家都吃。

子晴继续装嫩卖萌。

连子福、子禄也被逗乐了,气氛一下子就轻松了。

好,还是晴儿知道体贴娘。

你们都是娘的好孩子,娘有你们几个,这辈子,苦也知足了。

沈氏搂过子晴说道。

不苦,咱家会越来越好的。

娘,你放心吧。

我一定会好好念书,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

子福说道。

可是,娘,我干什么呀,小三什么也不会做?小三一脸纠结的表情太有喜感了。

呵呵,小三,你可以等弟弟长大了带弟弟玩啊。

子晴逗他。

哦,那我要快快长大。

子寿皱着眉说道。

一屋子的人都被小三逗乐了,这才是温馨的一家人。

曾子晴这一刻下定决心,一定要守护好这份家的温馨。

贫贱家庭百事哀,首要的是脱贫致富。

好,分家的事你们先不要出去说,爹会处理的,记住了吗?福儿,来,爹爹看看你这几天都学什么了。

禄儿你送妹妹先去睡吧。

娘,这还有三个烧饼,姑婆给的,留给你饿了吃。

子晴想起手里的三个烧饼。

娘不饿,你们分了吃吧。

那就留着什么时候饿了再吃。

子晴递了过去。

好孩子,那就给娘留一个,你们分两个吃了吧。

好吧,我们分一个,娘和爹爹分一个,再给娘留一个明天吃。

就这么定了。

子晴说道。

好,就听晴晴管家婆的。

沈氏笑道。

娘,你又笑话晴儿。

好好,不笑话你。

于是,在昏黄的油灯下,一家人静静地享受着两个烧饼带来的幸福感。

还别说,这烧饼外面有芝麻粒,里面还有一层薄薄的甜馅,子晴觉得比上辈子的月饼还好吃。

子禄带着子晴出来,正好看到十二三岁的少女端着盏灯站在厅里和姑婆曾老太太说话。

像是要送老太太进屋。

子晴,你出来啦。

病好了?秀英姑姑看看。

今天小脸洗得挺干净的,不错,你萍姐还没上来,要不今天你跟我睡吧。

反正我也是一个人。

原来我是和堂姐一个房间睡觉的。

子晴心里默念,不知道的是,在另一个屋子里,她堂姐子萍和周氏的对话:娘,反正我就是不跟她睡,脏死了,她都跟猪睡了,又脏又臭的,我不要和她睡。

子萍扭着身子求周氏。

娘看她洗过了,还挺干净的,而且,郎中不是说她病好了吗?娘看没事吧。

周氏说道。

那哪知道啊,反正爹没在家,今天我就和你住了。

好好,真是磨人。

那你去告诉她一声吧。

让她和她哥哥们去挤一挤吧,别把咱家床弄脏了。

周氏想了想说道。

于是,曾子晴和子禄最终还是回到自家的房间了,子禄点亮了屋里的灯,屋里居然还有一个书架,看来是曾瑞祥用过的,还有一个木桌,然后就剩一个床了,床是用木板搭的,用两凳子支着,角落里还有个木桶。

子晴脱了外面的棉袄棉裤,里面还有粗棉布的长衣长裤,等钻进了被窝,子晴感觉躺上去悉悉索索的,原来下面铺的是厚厚的稻草,薄薄的褥子,看来稻草的作用还是挺大的。

在子晴有意识的套话中,明白了姑婆一家的情况:老姑公家在距此十多里地的一个小村里,离外婆家很近。

老姑公姓萧是猎人,娶了姑婆就在这住下了,这镇叫梧桐镇,虽小可是离州府很近。

姑婆生了很多小孩可是就活了四个女儿,最小的儿女都有小孩了,大女儿嫁给了子晴的小舅舅,小舅舅在临县的县城做什么工作,把一大家人都带去了。

小舅娘在那开了个烧饼店。

因为姑婆没有儿子,老姑公又娶了一个小老婆彭氏,这小老婆生了三男三女,大闺女出嫁了,大儿子二儿子都到了说亲的年纪了,老姑公是病死的,有段日子了,这次他们是回乡立碑去了,因为冬至快到了。

当地的风俗,人死下葬后不能立刻立碑,要在当年的冬至来临之际立碑,要是冬至之后呢没的呢,就要在来年的冬至立碑了。

够头疼的,好大一家人。

子晴临睡前还迷迷糊糊的发愁可怎么住啊,一定要分家搬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