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治伤

2025-03-25 15:23:34

瑶儿一手捧着那本施家的破案秘籍,一手给七石轻抚肚皮。

苏妈妈进来了:小姐,药熬好了。

瑶儿放下书一摸,还烫,道:放在桌子上吧。

苏妈妈说:小姐,顾氏求见。

瑶儿问道:什么事?苏妈妈说:好像是为了施寿?瑶儿道:请进来吧。

苏妈妈应了。

顾氏一见瑶儿就跪下了:大少奶奶。

瑶儿不习惯被人跪:起来说话。

顾氏站起来道:大少奶奶,求您救救寿管家吧?他快死了。

瑶儿糊涂了:别急,说慢点,什么事?顾氏把昨天,施寿挨打的事说了,哭道:大管家,记恨施寿的娘子连累他挨打,不肯向候爷求情请医。

瑶儿问道:那你又为什么要替他求情呢?顾氏道:当年董家接不开锅,是寿管家帮忙让他们兄弟当了看门的小厮。

还请大少奶奶帮忙求求夫人或候爷。

瑶儿看着眼泪鼻涕一大把的顾氏,算了,为了董金和董银也伸伸手吧。

瑶儿道:你出去洗把脸,等一下带我去他家看看。

苏妈妈拿过绢子给顾氏,顾氏退了出去。

药凉了,瑶儿喂七石把药喝下,药里加了安神的药剂,瑶儿把想睡的七石放在了藤椅上。

瑶儿拿过自己看诊的一个藤箱,叫过黏黏,放到它的背篓里。

和苏妈妈、顾氏一起向施寿家走去。

不远,出了后门顺着街走,快到街尾,顾氏说:到了。

说着,敲了门,‘吱嘎’门开了,开门的是一个十二三的男孩子:顾姨,这位是?顾氏道:大少奶奶来看你爹,还不快点带我们进去。

那孩子连忙请了大家进去,黏黏也跟着进去了园子。

那屋子黑漆漆的,不开窗不通风,还有那么一股子的霉味和腥味。

瑶儿道:把窗开开,这味道把好人都能给薰坏了。

顾氏和那孩子听话的打开窗子,阳光投射进来,屋子里敞亮多了。

苏妈妈,把黏黏背着的藤箱拿进来瑶儿吩咐道。

苏妈妈把箱子拿进来了,放在一张板凳上,孩子端过来一张椅子放在窗前,让瑶儿坐下。

他们都以为,瑶儿要和施寿说说话。

瑶儿打开箱子,拿出一个垫子放在施寿的手腕下,开始把脉。

顾氏大惊:使不得,大少奶奶,这可使不得。

施寿有点低热,情况不严重,他昨晚疼了一晚上没睡着,才进入梦乡没多久,因此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否则打死他也不敢让大少奶奶诊脉。

瑶儿不理会道:有什么使不得的,连王爷我都诊过脉,怎么怕我把他给治没了?苏妈妈在熊耳县的时候就知道瑶儿会看病,不过施寿是个下人,这总有点不合规矩顾虑道:小姐,他是下人,您这样。

世子会不会说什么?瑶儿道:苏妈妈,连乞丐我都诊过脉,这个没什么好避讳的。

安静让我诊脉。

顾氏和苏妈妈,都不再说话,那个男孩已经说不出话了,只用惊恐的眼睛看着瑶儿。

瑶儿暗想,昨天就说要做点涂棒疮膏之类的,今天就真的要开这类的药,逃都逃不掉。

瑶儿想了一想,开了退热败火汤药,根据这家的条件开了,麻油四两,鸡子黄三个,血余五钱,白蜡五钱,冰片三分,最为简易的棒疮膏。

瑶儿看着苏妈妈和顾氏想念着叶子惍她们,身边去抓药的人都没有。

只得让顾氏再跑一趟药铺,顾氏拿着药方一开门,结结巴巴道:大少……奶……奶奶,世……世子……来了。

瑶儿从开着的窗子望出去,笑道:来就来了,你不用那么慌张。

施荫回到家没见瑶儿,问了下人和董银一块过来了。

董银奇道:大嫂,你怎么了?没等顾氏回答,瑶儿冲着窗户喊道:顾妈妈你先别走,你们两个进来搭把手。

溜达过来的路上,董银把施寿的事说了。

施荫一听就明白,瑶儿碍于男女之别,没有查看伤处。

施荫快步走向瑶儿,瑶儿笑道:你们把他的裤子扒了,我还要看伤口。

董银颤抖了,苏妈妈有些站不稳了:小姐……施荫心肝也颤了,安抚道:你先出去,我处理不了你再进来。

瑶儿笑骂道:小气鬼。

也没违逆他,和苏妈妈一起出来。

顾氏见世子没有怪罪她,心安了。

瑶儿走到窗子底下,问道:脱好了没有,好慢。

施荫哭笑不得道:裤子和肉粘连了,脱不下来。

瑶儿道:先停不要脱了。

瑶儿从顾氏手上拿过药方,走到屋里,提笔去掉了白蜡,改写了五斤白芨,研磨成浆,一卷白棉纱布,交给董银:你骑上黏黏,去药店拿着几味药,快去快回。

施寿被折腾醒了,抬眼看见的施荫,挣扎着起来。

瑶儿喝道:躺下,别折腾你的伤口了。

那男孩这才找到自己的声音:爹,是大少奶奶给您看得病。

把事情向施寿说了。

施寿老泪纵横,瑶儿忧闷了,今天这是第三波泪水了。

施寿趴在床上道:世子,大少奶奶,没想到小的家里的做出那样的事后,您们还这样对小的。

小的对不起您,对不起您。

施寿边哭,边用头撞着床桅杆。

瑶儿没听懂,她忘了钱梅是施寿的老婆了。

施荫知道,赶忙按住他:别动了,一码归一码,你又没做错事,救你是应份的。

施寿觉得,疼了不再动了,泪却有些止不住。

瑶儿和施荫来到园子里,那个男孩有眼色给,两人端来了椅子。

瑶儿坐下,见他机灵便问: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那男孩回道:我叫施偲,今年十三岁。

世子,大少奶奶,我爹怎样了?瑶儿道:你爹没事,待会涂上药,再休息个月余就会好的。

施偲感激道:多谢大少奶奶。

顾氏见施荫对瑶儿的所作所为没有半分的责问,也大着胆子问道:大少奶奶,还会给人看病?苏妈妈笑回:小姐是慈医院的女大夫。

慈医院本就声名显赫,近年来免费义诊的大量普及,慈医院更是人人称颂。

顾氏的崇拜之情跃然脸上。

施荫和瑶儿不加理会,那种眼神看多了,麻痹了。

功夫不大,董银就回来了,后面还跟着一个伙计。

施荫问道:怎么了?董银不好意思摸摸脑袋:小的,身上没钱。

大伙相视一下都笑了,苏妈妈笑道:怨我。

忘了给钱了。

说着掏出一锭银子,那个伙计为难看着,瑶儿笑道:别看了,多的,就当给你的跑腿费吧。

那个伙计刚想拿下,门被敲响,施偲过去开门。

施荫奇道:潘管家,怎么来了。

潘管家骑着马,满头大汗道:店里的小伙计不懂事,小的出来追他的?瑶儿笑道:买药付钱,天经地义有啥不懂事的。

潘管家笑道:小的还有事求两位,他这一收钱,小的就没办法开口了。

施荫笑道:潘管家客气了,有事请说。

潘管家知道慈医院的人喜欢直来直往,也就直说:那个棒疮膏的方子这段时间还请不要外传。

噢,最近挨打的人多,那方子太过廉价,会断了药铺的生意。

施荫和瑶儿都明白,这种事一向是瑶儿做主,这次当然也不会例外,瑶儿笑道:好,不过这些可不够啊。

董银这时插嘴道:大少奶奶,方子上的药没齐,还差血余和鸡子黄。

瑶儿笑道:没事鸡蛋和头发而已。

董银愕然了,这方子开的。

潘管家苦笑道:金小姐……施荫的喉咙开始痒了‘咳、咳、咳’潘管家哪有不明白的,立马改口:金夫人,您还要点什么吗?瑶儿睨了施荫一眼,那个厚脸皮的没感觉。

瑶儿笑道:放心,不过的保密几天罢了,多加五斤白芨就好。

潘管家松了一口气应了,带着伙计走了,董银把东西卸下,又跟着去拿白芨。

从此宁园里的下人都知道,大少奶奶是个医术高明心又慈的好人。

顾氏从施寿家里,翻出三个鸡蛋,施荫帮着去白,苏妈妈帮忙把炉子烧旺。

瑶儿问施偲,愿不愿意把自己的头发入药,施偲满口答应。

还是不够,在施寿头上再剪下了一把才够。

瑶儿先做血余,让施荫去屋顶拿瓦片,将剪短的头发放在瓦片上烧煅,不停的翻动。

约一个时辰后,瓦片里的东西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

色乌黑而光亮,表面有多数小孔,如海绵状。

质轻而脆,易碎,断面呈蜂窝状,互碰有清脆之声。

成了,瑶儿高兴的看着这个,施荫那边已经用麻油煎滚,入鸡子黄,熬枯,捞去,将刚做好血余洗净放入,又熬枯,捞去,下白芨、冰片,和匀。

瑶儿嘱咐要等冷透才能用。

事情告了一个段落,苏妈妈才发觉:现在什么时辰了,中饭呢?太过投入,都忘了。

瑶儿笑道:没事,让董银回去拿一趟,记得把施偲和施寿的份也捎上。

董银应声去了,瑶儿吩咐顾氏熬药。

药还没好饭来了,大家马马虎虎吃了,除了施寿外。

等汤药好了,棒疮膏已经冷透了。

施荫和董银、施偲一起快速的用力拉下裤子,施寿疼得满头的汗,直叫唤。

瑶儿问道:伤口如何?施荫道:衣服除去时,伤口又裂开了。

有些流黄色的淡脓。

瑶儿指挥道:要挤尽所有的黄水,才能上药,你教会施偲,以后的每一次上药都要这样。

施荫应了。

挤完黄水,抹上药,缠上纱布,叮嘱不要穿裤子了,直接盖上薄被。

告诉施偲,先让施寿吃药,过半个时辰后再吃饭。

瑶儿见他家就只有施偲,便把他家的饭算到了宁园,让董银或顾氏来送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