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夫妻

2025-03-25 15:42:37

更新时间2012-3-25 17:46:50 字数:5011越王眉梢一挑,面带嘲意地看着徐王:瞧,我说什么来着?还说林家没找你求情?徐王沉下脸,冷冷地说:这是我自己的意思,与林家何干?越王殿下愿意就愿意,不愿意就算了。

一个章家算什么?是死是活,我都没半点好处!不过是看在林家殷勤小心的份上,替他们解决一点难事罢了。

越王淡淡地道:林家既然已跟章家断了关系,章家人是死是活,也与他家不相干。

更何况,章家的案子父皇早有定论,已经是从宽发落了,他家还有什么可不满的?徐王嗤笑:你哄我呢?章家人倒是想奉旨,可惜冯家不肯放过他们。

昨儿大通街上禁卫当街拦车的事早就传开了,京城里哪家不知道?还说什么有了新的人证物证,刑部要发回重审——刑部会做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外头都在说冯家如今仗着有越王撑腰,连圣旨都不放在眼里了。

等日后做了国丈,还不成了太上皇?你可别说你不知道!越王脸色一沉:不过是流言蜚语,如何能信?你还拿到宫里来说嘴!徐王冷哼:我倒是不想信呢,可惜事实摆在眼前,我有什么法子?冯家跋扈,早就是人尽皆知了,你那位心爱的娇妻,当着你的面倒是摆出好贤惠的模样,背着人是如何的,你还不知道吧?母后病了几日,你在外头就算了,她每日进宫,就只有前天曾到坤宁宫来过一回,只待了一盏茶的功夫,其他时间都是过门而不入,更别说在母后床前侍疾了。

四哥与我看不过眼,想要多孝敬母后,冯家兄弟就命人左拦右拦的,若不是四哥态度强硬,我们怕是连宫门都出不了,更别提见母后了!越王神情不明:不要胡说,冯家人早就不在禁军了,父皇早已撤了他们的职,又如何能阻挡你们见母后?只是冯家兄弟去职而已,冯家人在禁军的同伙多着呢!徐王斜了他一眼,二皇兄,别怪弟弟不提醒你,如今你正经连储位都还没坐上呢,可别叫人拿捏住了,连亲母亲弟都要靠后。

等将来你成了天下至尊,万一闹出吕氏武周之祸来,那可真是叫人笑掉大牙了!他一甩袖子就进了殿门,也不去理睬越王,越王站在原地,面上神情莫测。

过了好一会儿,有内侍快步跑来,小声回报:越王妃娘娘在谨身殿门前等您呢。

越王睨了他一眼,一声不吭拔腿就走,内侍连忙跟上,抬手招呼一声,便有宫监抬了步辇疾行至越王面前。

越王斜了他们一眼,歪歪头,便掀起衣袍下摆坐了上去。

步辇行至谨身殿门前,越王远远地就看见王妃冯氏立在前方,正面带微笑看着自己,心不由变得柔软,叫停了步辇,起身走了过去。

冯氏巧笑倩兮,轻声道:妾身看着王爷坐步辇过来,真真是龙姿凤章!若是再换了黄色的袍子就好了。

越王笑了笑,执起她的手便往谨身殿内走。

这里本是皇帝上朝前更换朝服之所,向来是不住人的,殿内颇为冷清,但还算干净,一应坐具都齐全。

越王摒退众人,拉着冯氏的手坐下,沉声问她:如何?你在宫中几日了,可说通了那些人?冯氏笑道:妾身办事,王爷就放心吧。

如今诸宫妃之中,淑妃、惠妃、安嫔皆已归顺,其余才人选侍等更不在话下,只有贤妃不识抬举,但她膝下无子,娘家不显,成不了气候,不值一提,日后赏她一个殉葬的恩典就完了。

只要淑妃、惠妃与安嫔顺服,她们三人所出皇子年纪又小,自然碍不了王爷的大事。

越王嘴角的笑意深了些:这样就好,虽然我不在意这几个小皇弟,但总归是父皇的骨肉,折损太多,民间的闲话也不好听。

本来我还担心几个宫妃心大,会仗着父皇宠爱妄想不属于他们的东西,没想到他们还算知趣,我自然不会薄待了他们。

冯氏掩口笑道:他们怎敢妄想?外家俱非显赫世族,本身年纪又小,才德不足,在朝中也无人支持。

更何况悼仁太子原有削藩之议,还主张从尚未封藩的皇子开始,如果不是王爷,他们将来出宫后定是要过清苦日子的。

如今不但能安安稳稳得个王位,还可分封藩地安享富贵,傻子才不愿意归顺呢!听了这话,越王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真奇怪,当初我听了悼仁太子的主张,心里只觉得忿恨,怨他不念兄弟之情,薄待兄弟。

要知道,我们做藩王的,若是除了一座京城王府,以及几万两银子的安家银和几十个奴婢,便再得不到其他,那日子恐怕过得还不如乡下的土财主。

他还要明令禁止皇子宗室涉足军政,那我们岂不是连体面都没了?恐怕连应天府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吏,都比我们得势呢!冯氏道:这都是他私心作祟!如今是朱家人坐江山,怎能除了一个皇帝,便都是外姓人掌权,正经朱家人反倒插不上手了?王爷兄弟数人都是从小读书习武的,难不成这一身的本事就从此投置闲散了不成?自从大明开国,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

早年朝廷也有过削藩之议,皇上已经否了,悼仁太子身为长兄,不说遵从父命,多爱护照拂兄弟,反而还要违抗圣旨,排挤兄弟,这是怎么道理?真真是要将人逼上绝路了!越王摇了摇头,叹气道:以前我也是这么想的,但现在却有些明白了。

他伸出手,若有所思地看着掌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明明是我的江山,我的百姓,却要舍去那么多土地给藩王们,藩地里的百姓不向我纳税朝贡,官员不由我赏罚任免,若是哪个藩王做了与朝廷有害之事,还能依靠藩地的人力财力向我耀武扬威,逼我饶了他,甚至还要向我讨要更多的好处,我心里着实不是滋味,真恨不得把那些藩地都收回来,再把藩王们放到眼皮子底下,时不时敲打一番,让他们老老实实地待着!冯氏吃了一惊,面上露出迟疑之色:王爷的意思是……妾身才向那几个妃嫔许诺,若是这时候毁约……越王放下手掌,神情重归淡然:不过就是这么一说罢了,你放心,大局为重,我自然不会在这时候节外生枝。

冯氏放下心来,笑道:王爷放心吧,这大明江山终究是您的,您若不想舍去太多藩地,就赏弟弟们几块小地方,他们也没什么好挑剔的。

越王看了她一眼,摇摇头:我不是这个意思……父皇的兄弟本来就多,早就占去不少富庶之地了,我若要收,也是先紧着他们收,至于那几个小崽子,根本无碍大局,等我登基为帝,即便是不封他们,也无人能奈何得了我。

冯氏哑然,顿了顿才笑道:王爷圣明。

越王叹了口气:身份不同,想法也会有所不同。

我现在大约可以明白悼仁太子的想法了,但我不后悔。

他想削藩,这无可厚非,但他不该率先对亲兄弟下手。

他既无情,也就怪不得我狠心了。

冯氏轻声道:王爷放心吧,他人都死了,亲眷臣属也不成气候,再也妨碍不了您了。

越王瞥了她一眼:你哥哥们还没找到人吗?冯氏一僵,垂首道:已经在加紧追查了,王爷放心,不日定有结果,绝不会耽误您的大事!越王淡淡地道:当真?你哥哥们已经查了将近一个月,别说抓人了,连文至的下落都查不出来,还是老实说了吧,我另派人去寻,省得误事。

冯氏咬了咬唇,她心中也埋怨兄长们办事不力,直至今日还未能找到太孙下落,只是在越王面前,她必须替他们兜着,不能让越王怪罪到他们头上。

于是她轻声道:王爷,您别怪妾身多嘴,妾身总觉得……这般大张旗鼓地找人,似乎有些不妥?越王挑挑眉:哦?怎么说?冯氏小心地道:当初东宫大火,对应的尸首是齐全的,若不是宫里发现了端倪,又在外大肆搜寻,也不会传出太孙未死的风声。

如今冯家四处搜寻不得,京中人尽皆知太孙还未死,落到悼仁太子余党眼中,便觉得他们还有希望,又怎会乖乖归顺王爷?只怕连皇上也是这么想的,因为知道还有个太孙,所以迟迟不肯下诏立储……越王眉头一皱:你既然这么想,为何不叫你娘家人收敛些?当初走漏风声的是他们,在我面前打包票说一定会把人找到的是他们,如今到处惹事生非的也是他们。

这些日子以来,为着他们在京中行事肆无忌惮,我叫人说了多少闲话?我当初就叫他们悄悄儿地寻人,可没想到会闹得这么大!冯家这是生怕别人不知道我在找太孙呢!冯氏红了眼圈,跪下道:都是妾身的错,当初不曾提醒哥哥们,如今也没脸替他们辩解。

前儿二哥来王府回话,提到已经找到了新线索,想必很快就会有结果了。

等此事一了,妾身必然让哥哥们一齐向王爷赔罪。

越王神色放缓了些:罢了,我也知道你们只是心急。

想了想,他摆了摆手:叫他们别再大张旗鼓地找人了,只悄悄儿地留意京中消息就好。

前些天父皇把他病重的消息传得天下皆知,也没见文至冒头,多半已经不在京城了。

既如此,我们也不必再四处搜寻。

正如你所说,我们一天还在找人,就表明他还安然无恙,反叫那些不愿顺服的人心生妄念,以为还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其实冷静下来想想,便是他出现了,又能做什么?父皇已经无力执掌大局,用不了几天我就要登基为帝了,他一个半大孩子即便回来了,也做不了什么,若他不回来,我或许还能省心些,免得要费心安排他的去处,岂不麻烦?这话真叫冯氏喜出望外,只是不放心,便多问一句:王爷就不怕他出逃在外,会跟什么人勾结起来,跟朝廷做对?若真有那一天,倒是妾身哥哥们的罪过了。

越王不屑地笑了笑:他能跟谁勾结?如今各地藩王正进京呢,来一个,扣一个,来两个,扣一双!只说是让他们留京为父皇守孝,我倒要看他跟谁勾结去!往日是你们把他看得太重了,其实一个半大孩子,不过顶了个太孙的虚名,从未涉足过政事,根本就不足为患!王爷说得是。

冯氏恭顺地道,别说他只有太孙的虚名,又无援手在外,便是真的勾结了哪路藩王跟王爷做对,也迟早是覆灭的下场。

王爷才是当之无愧的真龙天子,任谁都无法动摇您的皇位!越王翘了翘嘴角,伸手抚冯氏起身:我明白你的心,不必为你哥哥们担忧。

他们再不好,也是你的亲哥哥,文圭的亲舅舅,就算不看在你的面上,也要看在文圭的面上,对你哥哥们多加优容,你说是不是?冯氏轻轻挨在他身上,柔声应道:妾身一切都听王爷的。

心中大定,看来这回兄长们是不会受斥责了。

越王却有些漫不经心:既如此,有些事就该去办了。

东宫火后虽有几具尸首,但风声已经传了出去,若就此以文至名义下葬,反倒无法取信世人。

叫你哥哥们寻个差不多的替身,安排一场戏,叫别人以为他走投无路自尽了,然后就附葬悼仁太子之墓吧。

往后即使是文至本人冒出头来,也只管说他是假冒的。

至于那几家与太子有勾结的,该杀的就杀,该流的就流,尽快将事情平息下去,不要再生事端了。

我可不希望来日得登大宝之时,还要忍受他人的闲话!冯氏愕然:王爷的意思是……要放过章李沈三家吗?可若不是他们碍事,王爷也不至于找不到太孙啊!若是不杀鸡儆猴,只怕还会有人不服,那……她看到越王的眼神,连忙住了口,柔声道:妾身说错了,王爷是众望所归,又怎会有人胆敢不服?越王微微一笑:王妃,你我本是夫妻,说话何必如此见外?至于那章沈李三家,若真的知道文至下落,还会瞒到今日么?沈家都快死绝了,李家就是墙头草,至于章家,从东宫起火开始,他家就被你哥哥带兵围了,太孙有没有去向他们求助,你们冯家应该最清楚不是?冯氏心中一惊,强自道:王爷莫非是在疑心妾身的哥哥拿章家做借口?事实上,不但越王疑心,她也在疑心,章家是全京城勋贵官宦人家中唯一一家从一开始就被冯家控制起来的府第,如果说是他家的人将太孙藏了起来,那又是什么时候下的手?况且先前圣旨下令刑部流放章家男丁、释放妇孺时,冯家也不曾说什么,如今却又将人抓了起来,十有八九是拿他们当作找不到太孙的挡箭牌吧?但她却不能在丈夫面前承认这一点,只能再次为兄长们辩解:章常氏入宫时的折子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是他家与沈李两家合力救下太孙并隐藏起来的,可见章家绝不无辜。

越王笑了笑:那折子我是没看见,原折也烧了,只有看过那折子的内侍可以作证不是么?听说是你大哥安排在乾清宫里的人?其实,不管章家是否无辜,如今也都没意义了。

父皇已经下令处置了他们,没必要再节外生枝。

章家姻亲遍布朝野,杀他们几个人不打紧,可临国公会怎么想?林家会怎么想?宫家又会怎么想?还有常家,如今章常氏死在宫里,开国公还在西北练兵,常森又去了北平燕王那儿,真的赶尽杀绝,也是后患无穷的。

身份不同,想法也就不同了,我不愿意接手一个风雨飘扬的朝廷,王妃能理解吗?如果觉得你们冯家受了委屈,我日后再补偿你兄弟们就是。

冯氏微微变色,立刻躬身下拜:妾身不敢,妾身一切都听王爷的,冯家也唯王爷马首是瞻。

越王笑着牵着她的手扶她起来,柔声宽慰:王妃,你我是夫妻,我的荣耀就是你的荣耀,你实在不必担心太多,只要冯家忠心为我办事,我是绝不会亏待他们的。

冯氏柔顺地低下头去:是……顿了顿,又补充一句:陛下。

越王笑容更深了,伸手揽过冯氏,声音更加温柔:好梓童。

顺势揽着她出了殿门。

冯氏顺从地随他出门上辇,眼角瞥向巍巍宫宇,在越王看不到的方向露出了一个志得意满的笑容。

(因为金手指的缘故,明鸾要下一章才能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