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5-03-25 15:42:54

【小说拍拍店铺:http://shop.paipai.com/8898856本店定制10位生日QQ号,出售789位精品QQ靓号,客服QQ:8898856选号平台:http://yuhanxsl.blog.163.com经典23万部txt小说合集活动价24元:http://url.cn/IXtWHc 】◤≡≡≡≡≡≡≡≡≡≡≡≡≡≡≡≡≡≡≡≡≡≡≡≡≡≡≡≡≡≡≡≡≡≡≡≡≡≡≡≡≡≡≡≡≡≡≡≡≡≡≡v≡◥◣≡≡≡≡≡≡≡≡≡≡≡≡≡≡≡≡≡≡≡≡≡≡≡≡≡≡≡≡≡≡≡≡≡≡≡≡≡≡≡≡≡≡≡≡≡≡≡≡≡≡≡v≡◢=============================================================================================================花魁称后作者:袖橘简介身为孤儿,莫迟除了拼命努力向上之外,从不相信任何幻想。

这样的她,偏偏穿越成了贞观盛世的一名青楼花魁。

面对绝境,看似只能逆来顺受的她却从未放弃。

从小小花魁到母仪天下,多少得意?多少失意?——想当皇后,就得先让我的男人成为皇帝!番外一 读穿越,长知识更新时间2013-5-15 11:39:35 字数:2843读穿越,长知识!大家好,我是本栏目的主持人,同时也是本文的女主角莫迟。

同学们没有迟到,按时来参加讲座的精神非常好,请大家认真听讲,不要错过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下面由我带领大家了解一下本故事所在时代——大唐时期——的风土人情。

首先,我醒来的时候,到了慧文苑。

慧文苑这地方么,咳咳,是做什么的大家都清楚了,我就不再提了。

还记得文里说慧文苑是个什么样子的么?对,由三部分组成,前厅,后楼,中间夹着个临河的水榭。

前厅有包厢、有大厅给客人和妓/女们喝酒取笑,后楼是供客人留宿和妓/女住宿的房间,中间的水榭是表演用的舞台。

这个场景是作者完全杜撰。

作者这个人和我不同,没事就喜欢看些无聊小说啦电视剧啦电影啦什么的,所以深受那些喜欢胡编乱造的导演、编剧和布景师的毒害,脑子里一提到妓院,想象的场景就是这种。

但是正常情况下,唐朝的房子都是设计成四方形的不会出现这种微妙的不规则形状!【作者:等下,临水而建的房子艺术一点也没什么不可……(被风纪委员气场逼退……)唐朝正常的房间设计是四合院式,四方院子,前院中间盖个孤零零的房子是正堂,然后后院就是内宅,是方块套方块的建筑。

像是文里提到的水榭这样敞开式的设计倒是有的,大宅里闺阁女眷们乘凉用的绣楼有这种设计,正堂也有这种设计,这样不仅可以招待客人,也方便设宴看表演。

另外,按照故事里描述,慧文苑的规模应该是相当大,女人很多。

但实际上当时的妓院通常是贵精不贵多,建筑也和寻常人家相仿,一个小院子里有五六个人就差不多了,而且鸨母和妓女通常母女相称,所以我叫杜慧文做阿姨也很奇怪。

【作者有气无力的抗议:再等下,这称呼是有原因的、有内涵的啊,我只是暂时不能剧透TAT……(再次被逼退)再有就是关于那个穆公子的称呼(主持人脸上现出可疑红晕),一般唐朝时的惯例称呼是某郎、某郎君之类的,基本上不会称对方是公子,更别提还主动让别人称呼自己为公子了……作者的确是相当缺乏常识,还好这次没有把货币单位写成白银,唐朝流通货币是铜钱和金子,也有用布帛做为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易的,就是完全没人会用白银。

作者继续不怕死的跳上:咳咳,那个主持人,你自己的常识也很成问题好吗?!穿越过去以后光看服装也能猜到是唐朝了啊!唐朝的服装最有特色了!!而且还把幂离当作蜜梨,真是笑死人了哦呵呵呵……哼,我早就说过了,我对梳妆打扮这类事情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只对学习有兴趣,不像你无聊的会去注意唐朝人穿什么戴什么,所以我想不到也很正常,OK?【(面对本次女主强大的气场,小白作者全线溃败……)之后,在醉仙楼,我遇到了不习惯的跪坐酒席,每人面前一个食案,跪坐着吃,非常不适应。

初唐时一人面前一个食案的分食制还是主流,但随着民族风俗融合,爱热闹的中国人已有了现在的合食制的习惯,设一个长案,四周摆放矮榻,然后大家共同在一张食案上吃饭。

关于我无法习惯的跪坐,文中还提到慧文苑讲究别出机杼,其实是因为慧文苑这个地方不讲究规矩礼数。

而慧文苑里出现的坐墩则并不算稀罕,绣墩历史非常悠久,据说源于战国,本来是为了熏香取暖用的坐具。

只是这样垂足而坐远不如跪坐正规,所以只有内室的妇女才用。

唐朝虽然处于从矮向高发展的时期,但家具也是逐步开始向高发展,初唐时期,大家用的坐具主要还是矮榻。

当时的坐具开始有了椅子、凳子的雏形,但是就名称而言,并不叫椅子、凳子。

文中多次重要剧情发生在……床上(主持人莫名脸红了一下),但其实那时候用的还是床榻,比后世的床要矮。

另外唐朝时如果说床,不一定是指床,也可能指胡床,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马扎。

唐诗里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以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里的床,都是指这个马扎,也就是胡床。

马扎当然也是没有靠背的,汉朝就从游牧民族处传入,但一直到了唐明皇时期才有了靠背,改进成为交椅,样子和现在那种折叠躺椅差不多。

此时才刚有了椅子的概念。

所以在我穿越过去所处的时代里,还没有带靠背的椅子。

另外关于历史故事,首先,说一说吃醋。

虽然这个故事可能人尽皆知,而且故事里之后还会提到,但还是在此稍微给大家介绍一下。

李世民的丞相中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房玄龄,他的夫人卢氏是个伟大的一夫一妻制度支持者……【作者嘀咕:这位夫人该不会是穿越过去的吧?(被瞪)我们继续说,但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就是妒妇了。

因为卢氏拒不接受皇帝赏赐给房玄龄的美人,因此激怒了李世民。

李世民给她两个选择,要么服毒自尽,要么接受美人。

卢氏刚烈的喝下毒药,岂不知李世民也只是考验她,赐给她的不是毒药,而是醋。

因此就有了吃醋这个说法。

不过,现在就开始用到这个词调/情,还真是时髦啊……(用眼瞟作者)再有,故事里说到,当我知道穆公子的真正身份是李恪的时候,动摇的非常厉害,因为知道他会短命早亡,那么关于李恪,我究竟知道多少呢?那个人……真的很不幸……(主持人黯然中)【作者:等下,等下,莫迟啊,你现在把这些都说了,那岂不是全部都剧透了?这样这篇小说岂不是一点悬念都没有了?哼,作者同学,你稍稍动动脑子,大家就算不听我讲,随便用搜索引擎搜一搜也都能知道的很清楚吧?你自己还不就是从搜……【作者:对不起我错了请您继续吧,另外我也有看史料做参考啊……(气势再度被风纪委员压倒)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但实际上他和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是同一年出生。

李承乾的生母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长孙皇后,李世民的正妻,而李恪的母亲,则是隋炀帝的女儿,大隋朝的公主。

这位公主是如何跟随李世民的,历史上并无记载,不过……(瞥一眼蹲在墙角画圈的作者)就等着作者在文中给我们介绍吧。

【作者大喜,叉腰复活:这才对啊,我是亲妈啊,女儿你要好好的对我……李恪生平事迹历史记载其实相当有限,但有据可查的是李恪曾在太子李承乾因造反被废后,一度成为太子的候选人,还被李世民称赞很像自己。

但因长孙无忌反对,最终李世民选择了长孙皇后的小儿子李治作为继承人。

这位李治,就是以后娶了父亲的小妾武媚娘,然后造就女皇武则天出现的唐高宗。

李治即位后不久,发生了一起谋反案。

举报人就是前面提过的房玄龄的长子,房遗直。

而他举报的人呢,则是他的弟弟和弟媳——房遗爱和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

史载,房遗爱此人奇蠢无比,为求自保,长孙无忌说谁和谋反案有关,他就拖谁下水。

李恪不幸的因此被牵连,被绞杀在宫里,时年三十四岁。

作者写初稿时还曾一度愚蠢的记成了三十八岁,大家不要被她误导。

她虽然是犯了错,但是,我是没有记错的!对于历史年代表上每一件大事我都记得很清楚,绝对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咳,所以,如果以后万一文章里哪件历史事件写错事件,肯定是作者写错,请大家不要客气的提出来指责作者吧,完全不用顾忌我!【作者:初稿写错时间我都改了嘛……可是莫迟丫头你也太狠了泪奔……那么,这一次的讲座先进行到这里,我们下期讲座再见。

番外二 莫迟的前世今生更新时间2013-6-4 18:56:41 字数:21171、双亲因车祸一同去世的时候,我还不能记得他们的长相。

所以我第一次见到他们,是在院子的柳树下,外婆的膝头,一本相簿里。

年轻的男人和年轻的女人并肩站在我所身处的这棵柳树下,两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羞涩的笑,略有一些距离,但又仿佛下意识的把头向对方的方向偏着。

那时候的我很认真、很开心的在想,啊,这就是我的爸爸妈妈,和幼儿园小朋友们说的不一样,我也是有爸爸妈妈的,我的爸爸妈妈比他们的都要年轻,要好看。

他们之间甚至没有肢体接触,可就连小小的我也能看得出两个人之间的亲昵。

这张照片拍的很完美,以至于长大以后,我只要回忆起那张照片,就会忍不住微笑,觉得生活就算再辛苦我也能撑的下去。

因为那时候的我已经懂得他们之间那种温馨的感觉叫做相爱。

我的父母,在他们最相爱的时候一同死去。

而我,作为他们的女儿,要承载着他们的爱,继续活下去。

2、外婆去世的时候,我其实很难过,那时候的我还很小,就算早早失去了父母,还是不太明白什么是死亡。

我不明白为什么她一直躺在那儿,也不像平时那样来抱我哄我,也不再给我指点着爸妈的照片讲故事。

然后有很多我从没见过的人不耐烦的对我说,外婆死了,不会再起来了。

我听到很多人说我的命硬,克死至亲,现在已经没有亲人了。

我有爸爸妈妈,我也有外婆,为什么他们要说我没有亲人了?他们都是我的亲人,从前是,现在是,今后一直都是。

他们以为我听不懂、没听到,其实我听得很清楚,记得很清楚,并且一直记到我能理解这话中意思为止。

他们也不知道,外婆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对我说过,如果有一天她离开了我,那是因为她觉得她的宝贝外孙女,可以一个人很坚强的活下去,她会和爸爸妈妈一起躲起来一直看着我。

所以我没有哭,我一直守着外婆,悄悄的趁所有人都睡了之后到她耳边说,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活的好好的。

你放心的和爸爸妈妈看着我吧,外婆。

3、从孤儿院被接出来的时候,我第一次觉得不可理解。

我知道这些人都不喜欢我,就算那些笑着的,也还是讨厌我的。

我不讨厌孤儿院,里面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和幼儿园差不多。

可惜我没住多久,就被接出来了。

大人们为了争夺我的抚养权很是吵了一阵。

在他们毫不避讳的争吵中,我渐渐听明白了,他们是在争谁能和我一起住在外婆留下的这个院子里。

那段日子里,他们争着讨好我。

最后,当他们问我想和谁一起过时,我很单纯的说,大家轮流陪我住在这不好吗?我那时候还是个彻头彻尾的小孩,我很傻的以为这样的话大人们就不会争了,我就可以一直住在和外婆一起生活过的小院里,守着跟爸妈合过影的大柳树了。

可是最后,我的提议他们只采纳了一半,他们卖掉了小院,分了钱,然后我就开始过上了被这些远房亲戚们踢皮球的生活。

4、作为孤儿,除了家事锻炼得超出年龄的全能以外,我其实并没有活的太苦。

坏亲戚刻薄虐待孤儿的毕竟还是少数故事,大多数人还是像他们对我那样:也会支使我帮忙做点家务,有好事首先绝不会想到我,除此以外便当我不存在就好了。

我后来才知道当初我的提议被采纳了一半的一大原因是他们怕真的收养了我会被我克死,所以我的话正中所有人的下怀。

那时候他们说起这些事已经开始避开我了,但是奇怪的是这些避开我的话,我总会在适当的情况下听到。

而且比起大人,孩子的世界更残忍。

在一群孩子中总会有被欺负的,我不过是其中的一个。

所以我完全不介意被这些名义上的兄弟姊妹欺负,亲戚们在我面前上演的训子戏码真的多此一举。

因为被欺负也没什么不好,我早早的学会了怎么保护自己。

我很坚强,我要证明外婆说的话没错。

5、和我的居无定所寄人篱下比起来,学校的生活对我来说本来很快乐。

认真读书,认真交作业,考出一个好成绩,之后只要再表现的稍微乖巧好学一点,成为一个被老师喜欢的好学生很简单。

但这个好学生要同时被同学喜欢,似乎就不那么简单了。

我一度想不明白为什么早上还很要好的同学等到考试发榜之后就翻脸不理我。

后来我才知道,老师喜欢而同学讨厌的好学生也很常见,我依然不过是其中一个。

我从没有奢望人人都喜欢我,我只希望不是人人都讨厌我就够了。

所以再后来,我已经可以很好的面对所有人,知道面对什么人的时候该掌握什么样的尺度,我做的很完美,很出色。

我渐渐习惯了完美出色的我,我忘记了自己的心已经很久没有对谁敞开过。

6、也许以一个高中生来说,我真的做的太完美了,所以老天爷也希望给我增加难度。

结果就是我死了,穿越到了唐朝一名妓/女的身上。

从小到大的努力、计划,至此全部泡汤。

我所学所知,现在帮不了我也救不了我。

我无计可施,几近绝望,甚至两世为人加起来,第一次有了放弃的念头。

然而躺在床上,面对着未知的世界,我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想法:也许,在毫无计划可言的这个世界里,我能回忆起,我的本性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不知道那时候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感,然后那晚,我遇到了一个奇怪的男人。

我忘了已经被我打造得十分完美的我,我进退失踞,甚至对他实话实说。

我那时候还没有注意到,我精心制作多年的壳居然这么轻易的在这个人面前裂开,然后我就此和他一起卷入了命运未知的漩涡。

7、和他共度的第一个夜晚,我竟意外睡的很香甜。

所以后来我忘记了我那晚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一男一女,他们并肩站在一棵柳树下,头微微向对方偏着。

站在树下那对男女,不是我的爸妈,而是他和我。

番外三 读穿越,长知识更新时间2013-6-25 22:37:58 字数:2829读穿越,长知识,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主持人莫迟。

又到了我们为本文纠错的时间,请大家以本节目的说明为准,不要被正文中的错误误导,请对作者的浅薄无知多多包涵。

【作者蹲墙角画圈:丫头,虽然我说了要你为本文、为作者我说一点好话,可你这样说我一点也不会觉得开心啊!这次的节目中,我们首先要讲解的是关于您这个称呼。

在本文中,按惯例使用了您作为敬语,但实际上,在唐朝时只有你,甚至还没有您这个字。

这个字的起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在金元时期,汉语和阿尔泰语发生融合,你字的读音产生了变化,后来于金元时期的曲和杂剧中出现了您这个新字。

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宋朝开始后,出现了你们这一说法,当时读作你弭,连读便形成了您这个新的读音。

金人韩道昭编撰的《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里曾提到了您字,注解为您字,你也,俗。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您字还是作为俗语存在的,后被引用至戏文俚曲中,直到近代才升级为你的尊称,并进入书面语。

其次,大人、老爷这称呼的用法也是错误的。

在唐朝时,大人作为一个口语词,通常只用来称呼父母,至于爷就更是父亲的口语,《木兰辞》中说爷娘闻女来这个爷就是父亲,亦写作耶,耶耶,就是唐朝人口语里的爸爸。

所以如果在唐朝,这两个称呼都不是随便可以拿来用的。

像文章里那样用作对别人的称呼,更是大错特错。

那么,这些称呼在唐朝应该用什么替代才是正确的呢?第一种,可以是姓氏+官爵,比如令狐平、唐观、崔执等人,就可以用令狐长史、唐主簿这样的方式称呼,不必用官职全称,简称即可。

第二种,可以是姓氏+公,比如两人之间互相问候,张公你好?王公,我挺好的。

之类的。

第三种,可以是姓氏+籍贯,比如萧瑀一族祖籍兰陵,就可以称对方萧兰陵什么的。

第四种,是姓氏+官名的别称,比如名气很大的狄仁杰,大家都称呼他狄阁老,阁老就是中书舍人、门下省的高官们的官职别称。

第五种,就是最常见的称呼对方的字。

古代长辈唤小辈直接叫对方的名,同辈之间除特别亲近者外都互称彼此的字以示礼貌,身份或辈分较低的人称呼尊长只能叫对方的字。

对于口语中的尊称,可以用君、卿、公、足下之类的,如果关系亲近,可以称呼对方的排行。

在唐诗里有很多这种例子,比如《送元二使安西》,这里就是称呼朋友为元二;《别董大》,是把朋友称作董大等等。

我们的祖先有这么多种敬语称呼的方式可以用,但作者还是偷懒的只用了后世古装剧里不分朝代用到烂的大人和老爷这种错误的称呼方式,对于这种不严谨的偷懒行为,我表示非常的不赞同,希望今天参加讲座的同学们,不要学她。

【墙角偷听的作者默默无语泪双流……另外,在自称方面,作者也没有逃过犯错的定律。

比如李恪在见到李世民时,曾自称儿臣,不过在唐朝时,并没有这样的称呼,也就是说这个用法也是错误的。

自谦的话,称为儿或者称呼自己的名字即可。

比如李恪跟皇帝回话时可以这样说:恪愚钝。

或儿愚钝。

都可以。

这种称呼自己名字的方式显得相当自谦,据《隋唐嘉话》里说,现在的皇帝李世民没做皇帝之前,跟自己手下的那些能人们说话都是这样自称世民如何如何的,于是天下人心归焉,取得了皇位。

自称为儿,这种说法是不分男女都可以用的,不过女性用时,不仅限于对着长辈,对着平辈,比如我对着李恪时,也可以自称儿。

除了儿之外,还有奴,用法也是一样的,并不是只有女性才自称为奴,男性也可以自称为阿奴,这个称呼成为女性特有自称是宋朝以后的事情了。

另外,作者偶尔也有一些没用错的。

【作者闻言顿觉眼前一亮!比如各家的奴婢,是不会自称为奴婢的,《花魁逆》里的下人们都是自称的名字,也不算错,另外还有贱奴,婢子之类的自称。

至于其他的没有用错的,我就不特别点明了。

【作者挠墙:别这样啊!你要说出来啊亲!求好评啊亲!说完了称呼,再说一说节日。

到目前为止,本文里已经经历了两个节日,并且马上要迎来第三个。

原本的墨池,曾经在七夕时被选做花魁,那时候我还没去,我们可以等故事进展到明年七夕时再说这个节日。

除夕因为作者的拖沓,到现在还没到,所以我们也可以等下次再讲。

今天主要讲的,就是在本文中,有个很重要的剧情转折点——重阳节的那场菊宴。

重阳节正是从唐朝开始正式定为民间节日的,在这个日子,宫廷民间都会庆祝重阳节,所以李恪以此缘由设宴,是非常正常的。

不过,重阳这个节日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最早是为了庆祝丰收,并以此祭祖。

后来古人以六为阴,九为阳,九月九日,就成了重阳,又称重九。

因谐音为久久,又有了祈祷老人长寿之寓意。

到重阳节时,人们喝菊花酒、佩戴茱萸,登高赏菊、饮酒作诗、祭祖、亲人相聚等。

因有相聚的意味在内,所以诗中才特别为遍插茱萸少一人而感慨。

嗯,接下来我再检查一下看看作者还有没有犯别的错误……【作者终于长身而立忍不住奔上讲台扯住主持人附耳一通嘀咕……我保证结局是HAPPYEND还不行么,莫迟同学你饶了我吧QVQ……好了。

(达成某种共识的主持人继续讲座)虽然说,作者用了很无聊很没有价值的条件收买我,不过我觉得她真的是多此一举。

我刚刚想说的是,如果作者没有犯别的错误,下一步我打算说说她注意到的特意避开犯错的地方的。

比如说奉茶。

唐朝初期贞观年间,茶可没像后世那样普及到一进门就有婢女奉上的程度,特别是在长安一带,接受的主要是北朝的饮食习惯传统,乳制品普及度比茶高多了。

至于南方,江南士族里此时倒是也有茶,不过那茶的味道和样子,可和现在大不相同。

主要是把新鲜茶叶做成茶饼,然后压碎烤干,喝的时候用这种茶叶,加上什么盐巴、葱姜、花椒、大枣、桂皮、橘皮、薄荷、奶制品、动物油脂……等等东西,按照口味任选调配一起煮,煮出来这一锅东西再倒进杯子里喝。

这种配方一直到后来陆羽横空出世才有所改变,不过我们这故事发展的时候,陆羽人还没出生,茶道还不盛行,自然而然的,本文中也就没有奉茶的段落了。

不过话说回来,写来写去哪天作者头昏顺手写出个奉茶来也未可知,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再有就是关于李恪践踏稻田的事情。

李恪出去狩猎,是在九月九重阳之后,那个时候虽然已经是秋天,但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在湖北安陆,这个时节正是江南晚稻,也就是第二季水稻抽穗的时间,闯进出现了踩踏稻穗这种事是合理的。

因此他犯的错误才显得尤为严重,遭到御史弹劾也就不稀奇了。

好了,作者的主要错误提了,特意小心避开犯错的地方也说了,今天我们的课程也要告一段落了,虽然作为主持人,我很希望和同学们再次见面,但是如果我频繁的出现,就说明作者这家伙又犯了不少错吧?所以,我想我的舞台还是回到故事中吧,至于下期节目……谁知道呢?大概小心眼的作者看到我指出了她这么多错误,会不安排第三期讲座呢?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希望能和大家下次见。

【……等下,我只是不想犯错,不是不想让莫迟同学你登场啊,你是女主角不登场故事要怎么继续啊……作者满脸是泪的被许风孙达杨乘等人拖走……注:本篇资料部分参考自《唐朝穿越指南》一书,作者森林鹿。

番外四 没有莫迟的世界更新时间2013-7-16 23:52:22 字数:2747那天早上并没有什么奇特的现象发生,开始得和这世界上每一个平淡的早上一样。

他准时睁开眼睛,按部就班的洗漱、更衣,吃早餐,然后去上学。

站在拥挤的公车上,他暗暗计算着时间。

大概三十分钟后,他会抵达学校,那时候萧莫迟应该已经坐在座位上,打开了课本,认真的温习着今天的功课了。

她总是最早也最准时到学校,开始上课前的这段时间里,或许会有同学找她借作业来抄,她就会以一种像是看到小孩子淘气一样的、无可奈何的淡笑着答应对方的请求,拿出自己写得工工整整堪称完美的作业本来。

他大概就会在那个时间抵达学校,然后就可以等着看她在课前作为风纪委员,尽职尽责的检查班里每一个同学的着装仪容时的模样。

这是他每天最期待的一段时光,因为只有这时候,她的视线才会有一瞬间专注的聚焦在他的身上。

然而这一天,一贯最早、最准时出现在教室里的萧莫迟竟然没有出现,这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同学当中的话题。

莫迟终于也迟到了吗?有人笑着说。

啊啊,这样的话,莫迟给人的感觉就人性化多了,不然的话,我总会觉得她不像是人类,反而像一台按时运行的机器人呢!这种感觉我懂!也许今天生病不能来了?啊,可是这样一来今天没办法抄她的作业了,你的借我吧?他听着这些议论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心绪不宁。

周围女生的叽叽喳喳,甚至让他觉得有些恼火。

她们……她们并不是真的关心她,也一点都不了解她!他和莫迟从小学起就是同学了,虽然彼此几乎没怎么交谈过,可他一直觉得自己非常了解她,因为他一直注视着她。

萧莫迟绝不会无缘无故的迟到,更不会因为生病就请假。

记得初三那一年,发烧烧得脸颊通红也依然坚持出现在学校里的莫迟,至今仍让他记忆犹新。

那个瘦弱的身影,永远那样的倔强和坚强,绝不可能被轻易击垮。

她不会无缘无故迟到的!终于有一个声音这样说着,然而那个人却不是他。

萧莫迟会迟到,一定是出了什么事!说话的男生个性大胆,曾毫不掩饰的在同学中宣布自己喜欢莫迟。

但莫迟却从没对他做出过任何回应,对他也和对其他人一般无二。

他感到有些惭愧,自己竟然连为她说句话都做不到。

但是他无法开口,他既没有那种为她辩护的立场,更没有直接面对自己内心中不祥预感的勇气。

也许是那个男生的话说服了其他人,议论的声音消失了,教室里渐渐开始弥漫着一种不安的气氛,所有人都盯着门口,期待着下一秒钟,那个从不迟到的身影会和大家一样,狼狈的在开始上课的前一秒冲进教室的大门。

然而这种期待终于没有发生。

当迟到的班主任老师一脸悲伤的站上讲台,他才知道,他那不祥的预感成真了。

同学们,今天我迟到了。

因为我们之中从不迟到的萧莫迟同学,再也不能来上课了。

昨天夜里,在家中猝死。

宣布噩耗的女老师才说了两句,就泪如雨下。

之后班里骤然响起的哭声,仿佛是另一个世界发生的事情,他只觉得脑袋里无法接受这些讯息。

莫迟猝死在家里?不,那不能称之为她的家,她是没有家的,她只是借宿在亲戚家。

那个老师眼中的宠儿是个孤儿,即使到现在,也没有什么人知道。

他还记得还是小学生的她,以怎样轻描淡写的语气向老师提起这件事,怎样面带笑容的说亲戚们都把她照顾的很好,只是都没有时间来参加家长会,希望老师可以理解。

老师当然接受了她的说法,事实上,萧莫迟也不需要有什么家长来参加所谓的家长会。

她不像那时候的他,用老爸的话说,那时候的他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他之所以知道这件事,就是因为当时他正因为逃课,而被老师捉到办公室挨训。

而后,他就看到自己曾经羡慕嫉妒过的那个好孩子萧莫迟,以一种像是在哭一样的微笑,对老师说了这些话。

他也记得老师的表情是怎样充满了怜悯、心疼,以及无意碰到对方伤口的那种不自在。

然后萧莫迟冲老师笑了,有礼貌的鞠躬,离开了办公室。

趁着老师顾不上自己的时候,他追着莫迟跑了出去。

那时候他很奇怪,自己那时候为什么会这么做。

直到很多年以后,他才知道,其实那时候,小小的他,很想把自己并不强壮的肩膀,借给小小的她。

我、我不会和别人说的。

他追到莫迟身后,扯住她的衣角,却在她回过头看向自己的时候,憋了半天,才挤出这句话。

就是,你家的事……她像是才意识到刚刚那些话被他听到一样,愣了一会儿,才道:我无所谓的。

嗯?他一时没回过神来。

我无所谓。

你喜欢对别人说的话就去说好了。

留下这句话,莫迟就头也不回的消失在了他的视线中。

她无视了他的热情与善意,可他却从此对她迷恋得不可自拔。

从那时候开始,他总是下意识的注意那个瘦瘦小小的女孩子,觉得那样的她,特别让人心疼,特别可怜。

你喜欢萧莫迟吧!终于有一天,一个他已经忘记名字的男同学凑过来,神秘兮兮的问。

那是个和他关系不错的家伙,所以他犹豫了很久,还是点了点头。

谁知道那个男同学立刻大叫起来:他喜欢萧莫迟!他承认了!羞羞脸!羞羞脸!一时间,班里起哄声一浪接一浪,他和莫迟,都成了同学之中的焦点。

惹出这么大的乱子,他的心里惊慌失措,局促不安,他控制不住自己再次看向那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莫迟的眼眶里有眼泪在打转。

但是,仅仅是打转而已,面对同学们纵无恶意却令人万分难堪的嘲笑,她终于还是没有哭出来。

在这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后,这件事的热度终于退却。

成绩优秀的萧莫迟,再次名列年级第一,不爱读书又淘气的他,成绩也照旧垫底。

没有交集的他和她,终于不再惹人议论取笑。

没有人注意到,从那时开始,萧莫迟再也不肯和男生过多接触,也没有人注意到,从那个学期开始,不爱念书的他,开始努力学习。

曾经,他同情她的遭遇,想对她伸出援手,可却因为幼稚,带给她更大伤害。

痛定思痛,他唯有默默凝视着她的身影,追随她的脚步,进入初中、高中,看着她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任那份原本懵懂的心意,在心里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即使他们之间这些年来依然不曾有过任何交集。

他觉得自己已经快要等到了,只要他可以和她考入同一所大学,他就去告白,到时候就不会有任何人会取笑他们之间的关系。

他可以堂堂正正的对她说,从今以后,你的家就在我的怀抱里。

即使这段感情不被她接受,他觉得也没有关系。

然而……他已经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没有谁会想到那位严谨古板的风纪委员会这样突然的、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班里为莫迟召开了追悼会,在追悼会上,那个声称喜欢莫迟的男生不顾老师在场,嚎啕大哭,不知感动了班里多少同学。

他的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着转,却没有流泪。

那时候的她没有哭,所以现在的他也不会哭。

他会代替她,把她喜欢的事情继续做下去。

他会做一个历史学家,他还记得她最喜欢历史,不是吗?历史是被时间制作出来的珍宝。

眼前的一切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历史,他这样对自己说。

未来中又一天,他会忘记自己现在这种心痛,会在研究史料时惊讶于在唐朝时那个李恪的妻子也叫做萧莫迟,然后露出怀念过去的笑容……没有了莫迟的世界,仅此而已。

FIN伪唐书 真宗皇后本纪三更新时间2013-11-23 14:01:09 字数:1475【注:这是花魁一文的开端,也是本文的大纲(所以文中标注了很多具体时间的东西,其实一般的史书是不会这样写的)因为写了这个,所以才一时兴起写了整篇小说。

因为本就是写着玩的,加上作者水平有限,伪史书也只写出这种似是而非的效果,放出来大家看一看笑一笑就罢了。

】真宗武慧勇圣皇后萧氏,字莫迟。

父萧朗,追贞国公,宋国公萧瑀族侄。

后幼失怙持,生敏悟,喜读书,由是知史,见尤不凡。

初居安州,时真宗受封吴王,拜安州都督,说其才,遂慕之。

贞观十三年,后迁寓宋国公萧瑀邸,才名初显于长安。

太宗因闻其貌肖平阳公主,遂召见。

时太宗问及史事,后皆应对如流,且无畏色,太宗赞曰:惜汝非男子,不当天下。

后答曰:陛下有妹平阳,堪能率兵征战,安断女子不当天下乎?太宗笑曰:汝亦有吾妹之能耶?后曰:公主非常妇人之所匹,妾才不及,不敢并论,然为民之心无异。

遂陈政见数条,皆为民所请。

太宗大说,封赏甚厚。

赵国公长孙无忌闻之止曰: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况乎圣朝,焉取妇人之见以为计!太宗掷后手书于几,无忌取而阅,方怫然退去。

太宗又全真宗请,使后嫔于真宗,年十六,封吴王妃。

后长文才,精数算,极颖悟,太宗固允入宫问对,又令为皇子师,兼授国子监,众皆信服,且性慈和,愈得敬爱,世誉之女师。

无忌深妒之。

真宗长史权万纪迁齐州,齐王性阴狭,亲奸佞,后为万纪虑,阴许密卫。

贞观十七年,齐王佑反,后早有感,令驰援齐州,终救万纪。

时魏王泰宠冠诸王,潜有夺嫡意。

废太子承乾惧之,寻与汉王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谋反。

太宗废承乾为庶人流黔州,储位虚悬。

上欲立真宗,长孙无忌固争,上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

无忌曰:臣非为吾,实为晋王守文良主,性又仁厚,立之则诸王皆可无恙也。

上遂思立晋王,然不时犹谓左右曰:无忌劝我立雉奴,然其仁懦,得无为宗社忧,奈何?左右皆不敢言,后竟对曰:若不可为,则弗立之。

焉肯知错而固为之?左右惊,以为后失言,然太宗有所感,竟不罪。

无忌闻之益恨,屡进谗,太宗不纳。

后虽知,仍待无忌甚隆,礼遇有加。

无忌有子尚公主,后常探视,以嫂友之,使公主亲于后,亦善无忌妻女。

贞观十九年,真宗征高句丽,母妃疾笃,后虽病体,亦亲孝侍,衣不解带,寝不安枕,为天下誉也。

贞观二十二年,太宗疾发,遂从后谏,密遗英国公李绩、梁国公房玄龄并赵国公长孙无忌传位诏书,令曰:且待吾亡,当共示诸子。

无忌未辨真伪,窃读密诏,自以得计,常留晋王治过府,以示亲密。

时朝堂多以晋王将嗣位也。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危惙,后恰孝侍于侧。

及太宗崩,使人先遣真宗知,复令宫人守密不泄。

诸王进宫听诏,特传位真宗而独欺无忌以断其谋。

后其时自往长孙府会无忌,佯郁郁曰:陛下年衰疲敝,今虽病转愈,竟不喜妾奏对矣!无忌闻之窃喜,则太宗崩而无忌弗知。

真宗领遗诏即位,遂围长孙府往迎后。

无忌欲以后为质求自保。

后无惧色,哂曰:妾妇人,汝权臣,且固轻妾鄙,焉肯以妾为屏?况帝位关乎天下事,夫安肯因一女子挟弃之!无忌愧咋,自缚往见真宗,喟失于妇人之策。

后以其智而自保,因其勇而退敌,兵不血刃,全身而退,帝及诸臣皆叹服,天下遂定。

真宗恪即位,改元明德。

明德元年,册为皇后,圣眷甚隆。

后初立,真宗欲为之筑琼台示宠,后诫之靡奢,竟不用,帝遂改葺书楼,天下典籍归焉,号琼楼。

后仁而知礼,纂订宫规,使**诸事俱得法典,宫人赏罚有据,帝爱之愈重。

明德二十年,后薨于宫中立政殿。

后生偲宗仁、陈王琨、薛王玮、向王璟,及长安公主、永安公主、平安公主,别有传。

有话说 李恪历史胡乱猜更新时间2013-11-24 2:00:35 字数:1806说明:本文所有内容,都是作者写文时根据史料以及部分史评文章的脑补猜测,考据派若想拍砖求轻拍,嗯,作者不会针对这个个人脑补内容和大家辩论的……这里面的猜测,是我构筑花魁一文时的一些源头,如果大家能和文章里的情节相互印证,觉得有趣,就算我这胡猜给大家在读文之余增添一些趣味吧!一、关于李恪是否参与争储历史上没具体提过,不过我认为应该是参与了,不然的话长孙无忌和李治没道理急匆匆的寻机除掉李恪。

李世民称赞李恪英果类己,得到这样的评语,李恪肯定不会没有想法。

不过说到李治成为唐高宗之后李恪有心谋反,应该是冤枉的。

因为长孙无忌没有拿出实际证据。

否则史书也不会故意拿出这件事抹黑这种绝对算是外戚中一大贤臣的人物。

长孙无忌要有真凭实据也早就拿出来了,古代文人都重视自己的名声,爱惜羽毛,若真有实证,何必等着后人在史书上记这么一笔。

二、李恪未能当上太子的原因我搜索资料时看到过一些猜测。

开始有一种比较主流的所谓血统论,也就是因为李恪身上有隋炀帝血统而无法获得群臣支持继承大统。

不过这个现在很多人都无法认同,我也觉得这个说法不靠谱。

没道理姓李的李恪会因为身上有隋炀帝的血统就把大唐再改成大隋,他这么做图什么许的……相反,因为初唐时对世家势力是很重视的,世家也很有实力,因此有出身高贵的母亲,还有兰陵萧家这门亲戚的李恪应该还是有一争之力的。

(故事的女主角萧莫迟虽然是我捏造的,但是李恪确实有两任王妃,第一任姓杨,第二任姓萧)不过关于李恪生母杨妃,历史记述非常模糊,既没有写到她的封号(本文中的杨淑妃是后人推论,被作者拿来用了)也没有提到她两个儿子奉养她的事。

所以部分史学家推测杨妃或许在李世民登基之前就已经去世是比较可能的。

如果杨妃在李世民称帝以前就去世了,那李恪和李愔童年时期不太受到李世民宠爱这种情况也就比较合理。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感情是被历史资料证明的好(所以我虽然喜欢胡猜,但也不支持那种隋炀帝公主才是李世民最爱的说法啦……从史料真没有一点偏爱杨氏公主的迹象。

)爱屋及乌的情况应该很合理,而且李治还是从小在李世民身边长大,偏爱他一些应该不奇怪。

李恪虽然后来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干,不过我觉得失败的主要理由还是在李世民。

历史记载,李恪也有少年的叛逆期,然后被好老师权万纪给管教好了,渐渐在自己封地树立起了贤良英明的好名声。

结果随即李世民就把权万纪派去教导另一个不像话的儿子李佑。

看起来把好老师派去教导坏学生好像是合情合理,但实际上要是李世民有意分薄李恪的力量也未可知。

如果没有把权万纪调离,说不定历史记载争储的就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恪三个人了,毕竟他们的年纪相当,才干也相差不多,李恪又胜在从小就在封地锻炼,好过李承乾和李泰都没有离开过长安独当一面。

假如李恪争夺储位的野心被李世民看出来了,但李世民根本不想把皇位交给李恪,那他就必须为自己宠爱的儿子李治扫平障碍。

所以他故意把这点对长孙无忌提出来,大赞李恪像自己,有意立他为储君,自然会引起长孙无忌的提防之心,也就为后来李恪被诬横死埋下了伏笔。

如果李世民真的有心立李恪,根本不该和国舅长孙无忌商量,历史记载的这一笔,实在不能称为李世民有意让李恪即位然后被长孙无忌妨碍的证据,反而应该说是李世民暗示长孙无忌李恪对李治有威胁的证据才对。

如此推测下去,历史上的萧瑀也很有可能是被李世民害死的。

在贞观年间的重臣里,最有可能支持李恪的人应该也就只有萧瑀。

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李恪的生母是萧瑀姐姐萧皇后的亲女儿,但至少萧皇后也是嫡母,总不可能和杨妃没有过接触。

萧瑀生病之后,被已经重病在身时日无多的李世民叫到宫中去养病,随即就死了,这事情实在也很蹊跷。

贞观历史上记载重臣病重李世民如何爱护大臣的情节很多,但是我还没看到一个是被叫进皇宫养病的(也许有疏漏欢迎大家来告诉我)。

而且,病人不宜随便搬来挪去的折腾就算是唐朝我想也是常识,可是萧瑀不但被折腾进宫,还死在了李世民之前,虽然以他的年龄来说没有什么不对,但是若是以阴谋论猜测,倒也不能排除李世民有意剪除李恪羽翼的这种可能。

另外关于房玄龄的立场,我比较倾向于他是坚决跟着李世民的意思走的,但是若以倾向性看,房家与李恪稍有接近似乎也有可能,不然的话,李恪也不会因为房家兄弟的事情受到牵连而送命了。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一句话,李恪没能当上太子,我认为完全就是因为李世民的想法,和什么血统论完全没关系,更没必要像有些文章里把这个理由鼓吹渲染的有多悲情罢了。

感言篇 不是新人人更新更新时间2013-11-24 21:00:47 字数:1507——从炎炎夏日持续到凛凛寒冬,完结时的无聊感言。

首先说在开头的,是作为一个重症话唠患者,我大概真的已经憋了很久了。

所以如果大家发现这篇完结感言的字数居然超过起点大部分作者的什么签约感言上架感言,请不要觉得太奇怪。

因为这些内容,是根据我没有力气写下去时积攒下的心情罗织起来的,它们支持着我,让我决心无论这本书惨到什么程度,都会把它按照预定的大纲写完。

我并不是第一次写文,但经验尚浅。

在起点,袖橘是个纯粹的新人,《花魁称后》是本新书。

最初的时候这本书也并不叫这个名字,这是签约时接受编辑的建议,才从《穿越初唐之花魁逆》变成了现在的《花魁称后》的。

这一来,我和我的书一起,同时披上了全新的名字,正式开始了起点之路。

顺便提一句,改书名时我搜了一下起点,发现书名里有花魁俩字的书真是大把大把,但是写完的,是0。

这种概率事件,让我都怀疑花魁这两个字是不是太不吉利了……可是不管新名字还是旧名字,花魁这倆字都包含在内,就像我不可能现在才开始改创意改设定一样,反正花魁二字也是摆脱不开的了,迷信的事儿咱就少想点吧!接到签约通知大概是发文一个星期之后,四万多字时,作者短信箱里突然有一条意想不到的短信,我很意外的,被通知签约了。

如果说一点也没觉得开心,那我自己都会觉得自己虚伪。

作为一个才在起点发文的新人,大约这会是个最好的鼓励,至少这说明你的作品已经在某种意义上被认可了一次。

我那时候甚至也在考虑过要不要发个感言纪念一下这个可喜可贺的日子,不过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的自知之明,就是我绝对不可能遇到一签约就意味着能够一朝成神这种比天上掉馅饼的概率小不了多少的神奇事件。

所以寄完合同我就淡定了,把这事儿放在脑后,接着写稿。

存稿这种东西永远会比你想像中的用得更快,更不可能因为签个约就能万事大吉,然后灵感源源不断,写得流畅至极,再然后所有人都对这篇文趋之若鹜……不可能。

每个数据变化我都记得很清楚,印象最深的是某天收藏从12忽然一下子跳到了15,然后又在15卡了好多天,收藏推荐留言统统都没涨。

后来不但没有涨,反而倒跌了一个,以至于我差点没有勇气继续写下去了。

我当时在想的,就是有没有勇气继续下去。

然后我突然发现,这个问题一点也不用想。

因为我就没考虑过弃文不写的打算,这和签约与否没有一点关系。

从来到起点时,我就决定了在这篇文里尽可能紧闭嘴巴,在每一章的后面什么也不写,作为作者也尽量什么也不说,不提醒大家我也和其他的作者一样,一样渴望着收藏、渴望着推荐,最好再来个好心人发个长评再打赏我一下……我尽量小心的收起这些贪心的想法。

当把自己尽量淡化在作品之外的时候,存在感薄弱到让大家想不起来的时候,我知道这样才更能确定我即使是心血来潮,也能把自己想写的故事给写下去。

因我的能力所限,这本书的成绩并不好,也没有上架,从实际利益上说,我把它写完真好像是费力不讨好。

若是理智一点,我似乎应该丢下这篇文,另起炉灶。

但是不为了切实的利益,而是单纯的一种想要把心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的冲动。

我想要找回,我最初开始编写故事时的那种感受。

只要还有人在看,我就不能不负责任的把文章半途而废,正是这种心情,支持着做任何事都喜欢半途而废的我一个又一个故事的写下去。

这一篇也不例外。

虽然我删减了部分情节,但这篇文章仍然大幅度超过既定长度。

签约时,本文计划的是45万字。

现在么,长度大家都有目共睹了……当然,这篇文远不是能够让我满意到为之自得的作品,但是最值得庆幸的是,我想要的,我做到了。

而且——起点书名里带着花魁俩字的作品,终于不再是没有完结的了,笑。

真的非常感谢在本文更新期间大家给予我的任何方式的支持,希望大家可以期待下一个故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