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后。
胖丫咬人,是个大坏蛋!我去找我娘来打你!一个小男孩哭着用袖子抹鼻涕,他个头比胖丫矮那么一小截子。
胖丫双手叉腰,谁叫你骂人了?我叫方可昕,不叫胖丫!小男孩不服气道:大家都叫你胖丫,凭什么我不能叫?从现在起,谁都不能叫。
谁敢叫我胖丫,我就咬谁!我娘说了,我现在已经不胖了,是苗苗条条的小美女。
你若是叫我小美女,我就不咬你了。
小男孩瞧了瞧她,犹豫了一下,哼,我才不叫你小美女呢!他扭头跑了。
胖丫气呼呼地跑回自家院子,见两位哥哥都坐在院子里学写毛笔字,大哥、二哥,你们说我现在还胖么?娘说我已经不胖了,为什么他们还叫我胖丫?大宝和小宝同时抬头扫了一眼妹妹的脸和身材,皆偷笑不语。
你们不许笑,快说嘛!我到底还胖不胖?胖丫着急道。
大宝边写字边笑道:娘说你不胖就不胖了呗!小宝也跟着嘻嘻哈哈,就是,小小年纪不要那么臭美嘛。
反正没以前那么胖了,谁叫你爱吃肉?胖丫噘着嘴。
她又不傻,当然听得懂二哥的话,意思是她仍然很胖,只不过没以前那么胖而已。
这会子小茹从前面的铺子里回来了。
孩子们都大了,可以自己玩了。
她无需再日日带着孩子了。
她除了洗衣、做饭、收拾家,时常会去铺子里帮帮忙。
如今大道两旁全是自家的铺子,一共有二十多间呢,都是这七年来经营起来的。
首饰铺、布铺、鞋铺、嫁娶喜铺、炒货铺、糕点铺、茶叶铺、豆腐铺、包子铺、菜铺、家杂铺、碗盘盆铺、农具铺、砖料铺、石料铺、家具铺……,还有饭馆子、小客栈、茶楼。
再加上强子家的肉铺、香娘家的水果铺,一切都齐全了,来到这里,没有什么买不到的。
这周围二十几个村子的人几乎没什么人去石镇上买东西了,因为方记铺子里的东西品种繁多,还物美价廉。
而且附近其他几个镇子里的人,平时都不嫌路远,爱跑这儿来买东西。
就连田吏长办事的地方都从石镇搬到方家村来了,因为这里来往的人多,热闹程度远远超过石镇。
如今,方家村形似一个镇了,而石镇已经落败成一个小村子了。
有时候小茹还与泽生一起去扬州,偶尔还会去更远的地方,上个月她还跟着泽生去过一趟杭州呢。
她前世就去过杭州,这次一对比,发现差别真的挺大的。
不过,她还是喜欢这个古代的杭州,不喧嚣不聒噪,她喜欢古朴安宁之美。
她但凡要出远门,都是请婆婆来家住几日。
其实张氏很乐意来的,这三个孩子她都喜欢,都当心肝儿疼着。
而最疼的是胖丫,这个小孙女最能逗她乐了。
除此之外,小茹每次回来,都会给她带礼物的。
而且每次带回来的礼物,都是她十分喜欢的。
胖丫见小茹回来了,便往她怀里蹭,娘,又有人叫我胖丫了,我不让他们叫,他们非要叫!小茹弯下腰来,使了劲将她抱了起来,掂了掂,嗯,比年前轻了些。
随他们叫去,反正你是我们家的小美女,他们叫也不会把你叫丑了。
胖丫听娘说她是个小美女,她就开心地咯咯笑了起来。
小宝向小茹告状道:娘,胖丫刚才肯定又咬人了,我听见猫蛋在哭,还骂她是个小坏蛋。
小茹才抱一会儿胖丫,便抱不动了,把她放了下来,哎哟,你咋又咬人?多脏啊!猫蛋平时都不怎么洗澡的,你咬他岂不是把脏东西咬到自己嘴里了?小茹平时给胖丫讲道理,说咬人是不对的。
可胖丫就是记不住,她只好以脏来吓唬她。
胖丫听了赶紧呸呸呸几下。
大宝和小宝见了笑成一团。
以后还敢不敢咬人?小茹笑问。
胖丫直摇晃脑袋,不咬了,肯定有好多细菌跑进我嘴里了,呸呸呸……在小茹的熏陶下,她似乎也知道到处都有看不见的小虫子,这种小虫子有一大部分是有害细菌,是会让人生病的,所以她平时十分地爱干净。
小茹端过来一瓢水,来,漱漱口。
娘就要做午饭了,你们都想吃啥?大宝连忙欢喜道:我想吃鸡蛋!这个可以有。
小茹应着。
小宝想了想,羞道:我想吃水煮鱼!我最爱吃鱼了。
这个嘛……也可以有。
胖丫漱了口,十分嘴馋道:我想吃酱爆肉!这个……不行!你不是不想听到人家叫你胖丫么?你昨日已经吃了那么多五花肉,得停个几日才能吃。
胖丫吞了吞口水,好吧,为了当小美女,我就忍忍。
小宝和大宝又都捂着肚子笑了起来,妹妹臭美死了,动不动就要当小美女,哈哈……胖丫羞得扑在两位哥哥身上,扭成一团。
院子里一片欢声笑语。
小茹去厨房做饭去了。
再过了一会儿,泽生回来了。
孩子们一看见泽生进院门,都不闹了,全都跑了过去,往他身上扑,要抱抱。
泽生便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一人抱一下,你们羞不羞啊,都多大了,还要抱。
他嗅了嗅鼻,你们的娘又在做好吃的了,有鱼有鸡蛋。
爹鼻子真灵,你教我和哥哥写字吧。
小宝拉着泽生坐在他身边。
胖丫又来拉泽生,不行,爹得先给我讲故事,讲……‘灰太狼与喜羊羊的故事。
大宝和小宝齐声道:这个爹不会讲,只有娘才会讲,你找娘去。
小茹一边炒菜,一边朝门外瞅着,见他们玩得开心,她也跟着笑了起来。
心里不禁忖道,这三个孩子,都是小白眼狼啊。
她死里逃生地生了他们,也是她在家里憋屈了几年拉扯他们。
平时她陪孩子们的时间比泽生多得多,讲故事大多也是由她来讲。
结果,孩子们全都更喜欢他们的爹,她只能排第二。
这不符合逻辑呀!不就是因为泽生从来不打骂他们,由着他们疯闹,而她经常会管教一下嘛,这三个小家伙,这就学会趋利避害了!没过多久,饭菜做好了。
一家五口人围着饭桌吃起饭来,个个都吃得香喷喷,胃口十分地好。
他们正在吃着呢,院子里来人了。
孩子们听到动静,齐声叫道:郑叔叔好!泽生与小茹一回头,果然是良子来了。
良子,你不会是从县里赶过来的吧?泽生连忙让良子坐下,再给他盛碗饭。
两年前,良子被举孝廉当了县丞,而原任的县丞已经是知府了。
良子也不客气,坐下就吃,我昨日就从县里回来了,昨夜在我爹娘那儿住的,因为想着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所以今日就来你们这儿一趟。
小茹瞧着良子意气风发的模样,笑问:啥好消息?上回我不是让人带信给你们,说方家村要改为方家镇的事么,我以为还要等很久呢,没想到前日知府下发了公文,已经同意了。
将这附近二十五个村划为方家镇,石镇改为石村了。
方家镇仍由以前的田吏长坐镇,不过上面还写道‘方泽生为名义镇长’呢。
泽生,知府说他早闻你的大名了呢!听说方家村真的改成了方家镇,小茹与泽生皆兴奋不已,不知该说什么了。
孩子们大声欢呼,哦……哦……哦,方家镇!方家镇!……泽生连忙做个手势止住他们:嘘,郑叔叔在这里,你们可不许吵闹。
三个孩子赶紧禁声,偷笑着端着碗,都到院子里吃饭去了。
小茹见孩子们都出去了,向良子问道:瞧你如此精神焕发,肯定不只是因为我们方家村改成方家镇的事,莫非你又要升官了?瞧嫂子说的,我还能往哪儿升去?才做两年的县丞,县里许多棘手的事都未待解决,毫无功绩可言。
每月领着朝廷俸禄,让我心存愧疚得很。
泽生安慰道:你可别这么说,你每日辛苦操劳,县里的那么多琐事杂事,你都事无巨细地要亲自过目。
前些日子是不是还断了一桩疑案?听说林镇有位寡妇死了,她的儿子告到县里去,说是他爷爷毒死的,结果他的众亲皆骂这个儿子不孝,说他爷爷干嘛要害死自己的儿媳妇,结果还是你亲自到场破了案,确实是他爷爷下的老鼠药。
这件事传得沸沸扬扬的,全县几乎无人不知,都夸你两袖清风,断案如神呢。
虽然这不算是什么大功绩,至少你为老百姓做了事,领朝廷的那点俸禄,有啥好愧疚的?良子谦虚道:只不过一件小案而已,没想到都传到你们耳朵里了。
泽生又道:不都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么?你不但不取民脂民膏一文一毫,还经常拿出自己那份微薄俸禄去资助一些贫苦人家,说起来,这也算是功绩了。
良子笑着回应,在你们眼里,这点俸禄确实算少。
可是在我的眼里,已经算很多的,足够我和雪娘花销了。
这次回来我要办两件事,一是想接我爹娘去县府里住,他们年纪大了,近日来经常头痛脑热的,没人在他们身边照顾可不行。
而我两位哥哥都很忙,每日都是夜里才着家。
嫂嫂们生的孩子又多,根本抽不出空来照顾他们。
雪娘说她现在每日闲得很,而且府里还有两位当值打扫的老婆子。
我就想着,接我爹娘到府里住,也就有人照顾了。
小茹有些为他担忧,你做这个决定,雪娘她……没有不高兴吧?良子却很放心,她没有不高兴。
她也说自己闲得慌,若是能照顾我爹娘,孝敬老人,也算是功德一件了,百事孝为先嘛。
小茹没想到雪娘竟然会想得这么开通,孝顺自然是没错,她就不怕二老住过去了,嫌弃她不能生孩子?若是又要张罗给良子娶二房,她岂不是又有哭的时候?良子接着兴致勃勃道:二是我想从卞镇的孤儿院接一个男娃和一个女娃回家,当自己的儿女抚养,这个也是雪娘同意的。
小茹暗道,原来如此,这样他的爹娘或许就不会再纠结雪娘断郑家香火的事了。
领养的子女,只要养亲了,和亲生的并无大样。
也不知他的爹娘能不能如此想得开?泽生并没有往这深处想,只觉得良子这个主意不错,点头道:如此甚好,只要你们把孩子们当亲生的养,他们自然就当你们是亲爹娘。
最好挑选年纪小的,不要超过五岁,大了他们就记事情了,怕是养不亲的。
良子与雪娘也是如此商定的,说得没错,我等会儿就去孤儿院,打算挑三岁左右的孩子。
正好还可以去瞧瞧季公子和芸娘,这几年孤儿院都是你们两家在操心着,我一点儿力都没出,真是愧对自己当初的雄心壮志,还说要好好抚养他们,亲眼见着他们长大成人呢,没想到现在却一年也难得回来几次看望他们。
你现在可是县丞,要忙的事多着呢,哪能事事照顾得到。
何况相隔那么远,即便有那个心,也使不上那个力。
有我们两家照应着就足够了,一共也就五十个孩子,也不算费事。
这还都是你当年宣传得力,近几年来,几乎已经没有人丢弃女婴了。
泽生说话时,给良子不停地夹着菜,多吃些,吃完我和你一起去。
吃过饭后,泽生与良子一起来到了卞镇。
他们先是到了季公子的家。
季公子早已盖了大宅院,这么多年过去了,芸娘也已经生了两个孩子,都是女儿,此时这对小姐妹正在院子里玩着欢呢。
芸娘挺着大肚子在旁边看着她们,怕她们摔着,她都快要生第三胎了。
季公子还是经营着书铺,进项还不错,完全够养活着一家子。
这三个男人凑在一起,自然是聊得甚欢。
他们一起去孤儿院挑选了一个男娃一个女娃,之后又到良子的爹娘家来看望二老,顺便帮着一起收拾行李,最后再由泽生赶着牛车送良子一家到县里去。
直到次日,泽生才回家。
一到家,他便开始雕刻字牌。
小茹过来一瞧,见上面刻着方家镇三个字,笑道:你不会是要把这个牌子竖到村口去吧,让来往之人瞧新鲜?泽生得意道:现在可不能再说是村口了,应该说是‘镇口’。
好好好,是镇口,不是村口。
方家村已经是方家镇了!瞧你得意的。
对了,办私塾之事,你琢磨得怎么样了?泽生一边细心刻着字,一边道:琢磨得差不多了,我觉得还是按照你说的那种‘学校’模式去办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