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李氏将准备送节的东西都准备好了,顾守仁还买了各式扇子秀菱奇怪地问道:爹,你买这么些不同的扇子做什么?顾守仁拿起一把鹅毛扇挥了两下说:这是送给你外公的;放下鹅毛扇又拿起木香扇说:这是给你外婆的 ̄金伟抢着说:我知道我知道,鹅毛扇的含义是足智多谋,木香扇寓意长春不老;一边说一边拿过芭蕉扇:这是给大舅舅的,意思是家中主事;折扇是给小舅舅的,希望他学业有成;这绢丝扇必定是给小姨的。
爹,我说的对不对?李氏听了笑弯了眼睛:哟,金伟越来越聪明了!秀萍在一旁插嘴说:年年都是这些花样,不知道那还不傻了呀!秀菱总算是听明白了,原来送扇子给岳丈一家,也是节礼的一部分。
眼看着顾守仁挑了箩筐要出发了,李氏却一些儿动静也没有,不禁开口问:娘,你不去呀?她很希望李氏能借这个机会出去散散心,省得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手。
李氏摇摇头:不去哩。
咱家还守着孝,哪能拜亲访友的?就是你爹,在你外公家放下东西就该回来了。
等咱家满了孝,把你们都带上去外婆家,外婆烧的菜可好吃了!金伟饶有兴致地问:娘,外婆烧的菜比你做的还好吃吗?李氏笑着说:是啊,娘烧菜的手艺,还是向外婆学来的呀!金伟就一付等不及的模样:那还得等好久啊!他暗暗地叹了口气不过想到端午节有那么多好吃的食物,心情又高兴了起来。
再一天,李氏的娘就带着大儿媳周氏和小女儿玉竹来顾守仁家探望。
李氏接着自己的娘进屋坐下说:娘,大老远的您怎么跑来了?连忙让几个孩子喊人。
几个孩子都和外婆亲,秀菱虽然不熟,可一看老太太祥和的脸就大有好感。
就是舅母周氏和小姨玉竹,也看着就让人愿意接近。
李赵氏慈眉善目地笑着说:我来看看你们一家子呀,晓得你们有孝在身不方便出门。
可有些日子没见着了。
李氏一眼已经看见自己的大嫂周氏和妹妹玉竹提着大包小包的,嗔道:来看看就看看呗,带那么多东西干啥?玉竹伶牙利齿地回道:给我外甥女,小外甥带的不行啊?娘早听说你们分家了就想来的,正赶上春耕抽不出身呢!这会子见你端午节也不回去,只有自己亲自来了!然后把带来的东西一样样拿出来:这是给你们用的凉席,竹枕;这是远芳斋买的糕点;这是给金伟的虎头鞋,长命缕,五毒服;女孩子们一人一个绣花香囊,知道你们带着孝,今年花布也没法子挑喜庆颜色的。
喏,这个看着还不错吧?秀菱看着小姨扬起手中白底蓝花的布料,倒很有几分青花瓷的韵味呢,眼光挺好。
秀莲细声细气地道了谢,接过玉竹递过来的香囊说:这个肯定是小姨做的吧?什么时候我能赶上你绣花的本领一半儿,我就高兴了。
还别说,那香囊不仅绣功精致,外形也漂亮,是一条生动活泼的金鱼。
鼓鼓的大眼睛象盯着人看似的。
秀萍得到的香囊是个金瓜形的,秀菱则是个菱形的香囊,上头绣着一朵石榴花儿,她不觉赞道:真漂亮!闻上一闻,还有一股芬芳的香气。
李氏过意不去说:又让娘花钱,让你们费功夫。
她嫂子周氏瞟了她一眼说:自家人,说这些话做什么?若能多得些团聚日子,咱娘还更高兴呢!这个小姑子没出嫁时,就和她很合得来,所以周氏也乐意见着李氏。
晓得李氏今年刚分的家,孩子又多,光景不是很好,也就想帮一把的。
于是掏出个袋子,里头装了两百个钱递给李氏:早听说你搬了家,也没来送个礼。
今日才算得了空儿,还望不要嫌弃。
李氏连忙推辞:嫂子你这是做什么,分家还不就是分了呗,送啥礼啊?一定不肯收。
姑嫂两个推让了半天,最后李赵氏打圆场道:玉兰你听我说,你嫂子她既是送出了手,断没有拿回来的理儿。
你不可驳她的面子,如今还好好收下,日后你要还礼也好,还是要表你的情也好,我都不拦着!李氏哪里不知道自己嫂子的心思,听了她娘的话,也就只好收下了。
几个人又聊了些琐事,话题不知怎么就转到了秀菱的亲娘李美云身上,李赵氏压低声音说:这孩子也是可怜,虽说长得好,嫁了个有钱人做小,过的日子还不如咱们呢!跟关在笼子里似的,就是个金笼子啊,总不如自由自在地好!歇了一口气又说:今年我正好有事跟着你哥进县城,想着去探望探望她,你猜怎么着,人家把着不让见,说是病了不方便见人!也不知是真啊是假?玉竹鄙夷地说:皇帝家还有三门草头亲呢,他们眼里就这么没人!没听说过这句话呀?富不过三代!李氏瞅了瞅秀菱,就把老太太带来的糕点分了些给几个孩子,又说:秀莲,带着弟弟妹妹去玩会儿!秀莲应了一声,听话地领着几个小的出去了。
秀菱知道李氏不想让自己听见,她们说的关于自己亲生母亲的话。
其实她还真没这个好奇心,毕竟她是穿越而来,不可能对所谓的亲生母亲有什么感情。
在她的心里,李氏就是她此时真正的娘亲了!李氏后来要留着娘家人吃饭了再去,她们怎么么也不肯,只推等除了孝再说。
李氏晓得这是她们体谅自己,不愿给自己添麻烦的缘故。
也只得殷勤送出门来,直送到渡口,等三个人都上了渡船,还一付依依不舍的模样。
秀莲她们也跟着送客,你一言我一语地,好不容易才分的手,看李氏眼圈儿倒红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