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五日,皇帝奉祀太庙后,登殿点兵,命晋王配征夷元帅令,统领禁军及广东、湖南两地厢军共五十万远征交趾国。
因此,原定于六月的大婚只能延后。
清楚内幕的都道这是晋王求之不得的,不清楚内幕的都道晋王为大义舍小我,越发地敬佩他了。
大周建国百多年以来,不曾断过兵患,但一般都是来自西北。
南方蛮夷之地,教化不开,民弱国小,一般自动奉大周为上国,鲜有兵戈。
虽也有蠢蠢欲动之辈,但通常派几个使臣斥责一番,再派地方厢军陈兵边境,盔甲森冷,刀戟林立,对方就疲软了。
因此,这回南下征夷,是大周建国以来头一回,且不说没有前人经验可参详,而且许胜不许败。
胜了,周边的小国夷邦自然从此战战兢兢,诚惶诚恐。
败了,必定是狼烟四起,群小环伺,危及大周江山社稷。
这一点,晋王心知肚明,是以,接了帅令后,每日不是在禁军营里厉兵秣马,便是跟一干谋士将领沙盘演兵。
不敢因为交趾国弱小,而有丝毫忽视之心。
五月初一,筹备妥当的禁军南下,皇帝亲自到汴河码头践行。
是日清晨,风和日丽,河面上百舸连排,旌旗招展,鼓角齐鸣,汴河沿崖围观的百姓赞军队之威武,叹军容之盛况,纷纷跪倒在地,三呼万岁,而后高亢的号角声响起,传令官打出旗语,载着大周将士与战马的船人次第扯起风帆,顺流而下。
出汴河,入京杭大运河。
时值春夏之交,河面开阔,水波澹澹,两岸繁花夹树,风光秀美,自不在言下。
不过晋王等一干将领无心赏玩,依然聚在中军大帐所在的船舱里沙盘演兵。
……所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交趾百姓民智未开,民风不化,若是强攻蛮占,容易勾起他闪们逆反之心,顽抗到底,不如先施以攻心之计——将李云绍与高福映的罪状写成榜文,刻在木板上,顺流放下,若百姓知道王师南征,实为平定交趾国内乱,另立贤王,抚治一方,必定响而应之。
右将军说完,看着晋王问,元帅以为如何?好。
晋王颔首,转头吩咐参将,即刻撰写榜文,派人送到庆远知府里,令他找当地工匠刻在木板上。
参将应了一声。
左将军说:听说交趾人善驱大象阵,此阵威力不小,咱们该如何应对?大家互相看了一眼,大象阵都是在古兵书上听说过的,但都没有亲眼目睹过,也不知道究竟威力如何。
晋王说:大象,畜生也,大凡畜生,无不畏火。
火攻定然没错,只是不知道这大象阵有何奇巧之处,待见识过,再定不迟。
话音刚落,听外头侍卫报:元帅,船队已入泗水,前方再有一百二十里便是泗州。
晋王心里一动,偏头看着舱外,不知不觉日头已经偏西了。
右将军说:元帅所言正是。
史书记载,战国时,齐国将军田单曾驱火牛车大败燕军。
交趾山多林密,火牛阵虽不可行,却也有借鉴之意。
说完后,却见晋王一点反应也没有,还是看着舱外,不免有点奇怪,轻轻咳了一声。
晋王回过神来,神色自若地说:方才走了神,右将军说了什么?火牛阵。
哦。
晋王嘴角掠过一丝笑意,我年少时读到田单火牛阵大破燕军,心里甚是好奇,便央求父亲给我寻了二百头牛,尾上缚苇灌油,以火点燃,但见群牛被火所惊,横冲直撞,倒是互相撞死不少。
想来这牛也是畜生,是畜生如何不畏火?所以这火牛阵真伪有待商榷。
左将军捋着胡子说:元帅所言甚是,便是史书记载,也多的是以讹传讹。
晋王微微颔首,垂下眼眸,不吱一声。
将军参将们看他忽然沉默起来,都不解其意,面面相觑一会儿,坐在一旁的许茂豫倒是清楚,想了想,说:诸位将军,此去交趾国还有二月来余,作战之策且从容商量不迟,今日天色晴好,不如去甲板上领略风光一二。
他虽然没有官职在身,但大家都知道他是晋王最器重的军师,西北数年,一直在他帐里出谋划策,深谙晋王的心理。
他这么说,自然有用意,是以大家纷纷说好,跟着抱拳作揖退出船舱。
顷刻,走的只剩下晋王,许茂豫,罗有德和南丰。
晋王默然出了一会儿神,也站起来,走出船舱,走到甲板上,扶着栏杆看着,日头虽已偏西,阳光却依然明丽,照着水面,波光鳞鳞,天地一片澄清,远山近水,村舍稻田,构成一副水墨画卷,船只就好象行在画里。
许茂豫走到晋王身侧站定,摇摇手里的扇子说:匪阳不必多虑,我猜她定然会来。
晋王抿抿嘴角,并不言语,确定出师日期后,他派人送信到濠州,约她在泗州相见,心里有多期望见到她,便有多担心她不肯前来。
许茂豫见他眉间一丝忐忑挥之不去,不由暗暗摇头。
谁会相信十四岁便有众多女子投怀送抱的晋王,会为一个女子是否赴约而忐忑不安?这世间,果然是一物降一物。
便是再睥睨天下,便是再纵横捭阂,碰到那个对头,也只能小心翼翼起来。
大军到泗州,已是黄昏。
泗州城里的大小官吏早在码头列队相迎,河边也围着一群看热闹的百姓,看到船头招展的旌旗,泥胎木塑一样站着的侍卫,都压低了声音说着话,船停稳,知州率领官员上船,给晋王请安,又小心翼翼地说在知州府里摆了宴,请晋王与各位将军务必赏脸。
说完这句话,知州躬身垂首,等着晋王一句不必了。
谁都知道晋王律己甚严,平时非公事过境,从不叫官吏接送,更不愿意赴宴饮酒,昨日到滁州,就是只见了官吏,没有下船赴宴。
却听一声:好,备马。
知州惊愕万分,以为自己耳朵听错了,抬头一看,晋王已经站了起来,大步往船舱外走,顾不得惊愕,忙走到他面前,低头哈腰地说:下官给王爷引路。
下了船,晋王迅速地扫了一眼四周,见人群里一身便服的余庆微微颔首,心顿时就如一颗泡在水里的豆子胀得满满的,跟着抽了芽,长出叶子,又开出了花,有德牵马过来,他翻身上马,泗州城里的石块路凹凸不平,却让他有种走在云端的感觉。
知州此时回过神来了,想到别人都请不到晋王,要入自己府里做客,顿时脸有荣光,腰板挺得直直的,开始幻想美好的前景——入了晋王的法眼,得了他的提携,从此青云直上,说不定还能位列上公……因此舍了马车,也骑着马,紧随着晋王,一边走一边叽叽咕咕地说泗州如何民风淳朴,如何路不拾遗,暗示自己这一州之长政绩斐然。
说了半天,说得口干唇燥,只听晋王嗯呀嗯呀地应着,始终没有一句完整的话,再看他神色,眉间带着一丝笑意,只是这笑意太温柔了,太不合时宜,叫他不寒而栗,却又联想翩翩——莫非晋王真的对自己另眼相看。
到府里,酒过一巡,晋王便说有点不胜酒力,要回船上休息了,诸位将军慢慢喝,明早卯正上船即可。
知州殷勤地站起来,说府里早备下软榻美姬,请王爷享用。
却见他一个凌厉的眼刀过来,差点连尿都吓出来了。
知道拍在马腿上了,再不敢造次,结结巴巴地说:下官……这就……送王爷回船。
话还没有说完,却见晋王一甩袖子,带着侍卫们走了。
知州呆立席上,不知所措,双腿打颤。
右将军跟随晋王做战过,知道他的性情,笑着说:知州大人,不必担心,王爷性情直率,不喜欢应酬,也不喜欢迎来送往的繁文缛节,并非对你有什么意见,今日能同你喝一杯,已很看得起你,你且坐下,陪我们一起喝酒就是。
王爷不喜欢美姬,咱们喜欢,快把她们都叫出来……知州这才转忧为喜。
晋王带着一干侍卫出了府,余庆已经牵了马在街边候着,也不说话,直接在前面领路,往一条小巷子里走去。
今日无月无星,乌漆墨墨的一片,风却正好,不燥不热,晋王喝了点酒,越发地觉得浑身轻飘飘,仿佛不是走在坑洼不平的巷子里,不是走在漆黑的夜色里,而是走在兴平城外的草原上,漫天星斗,伸手可撷。
到一幢小院前,余庆勒住马,上前敲门,门无声无息地开了。
侍卫们都识趣地站在院子外,只有晋王走进去。
院子不大,一目了然,没有点灯,只是在正房檐下挂着一盏灯笼,而她就站在正房檐下正看着他,一身素白绫裙显得特别洁白干净。
自去年京城郊外分开,足足半年了。
距离上次夜探杏花巷,也有两个月了。
心里有千言万语要说,但没有一句能表达自己的心情。
他缓步走过去,低头看着她。
她也扬起脸看着他,微弱的灯光落在她脸上,眉眼如同蒙着一层薄雾,独嘴唇却是嫣然如花瓣,他看着看着,终于忍不住,捧住她的脸,轻轻地吻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