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
方氏拉着方宁先去了陆家布庄,不过,方宁熟悉的陆九青不在。
方氏扯了几尺桃红色的细布,准备给三个闺女做家新袄。
方宁说道:娘,你和爹忙了一年,也扯几尺做衣裳吧。
方氏犹豫了一会儿,也给自己扯了几尺蓝布,然后给杜朝南扯了三尺藏青色的布。
出了布店,三人又直奔粮店。
卖了二十斤米和三十斤面,然后又要些零零碎碎的作料。
他爹,这猪肉咱们等村里杀猪了再割吧。
你看着办吧。
杜朝南只管拿东西,很少发表意见。
还得买些鞭炮和门对子,还有红糖和点心……方氏一一算计着,眼看着荷包越来越瘪,筐里的东西越来越多。
三人采买了一大堆东西,慢慢往回挤,方氏问杜朝南:咱还去汪家坐坐吗?杜朝南摇头:还是别去了,过几天我专门去一趟。
方氏一想也是,带着这么多东西怪不方便的。
他们走到来时下车的地方,宋老财一家人还没到。
方氏又道:他爹,咱来时已经占了人家的便宜了,不能真等他们吧?方宁看了一堆东西,再看看那些人满为患的牛马驴车。
不禁皱了皱眉头,这会儿,她意识到宋老财的方便和好处了,一会儿她得给他说些好听的,回去再让娘送点什么。
想到这儿,方宁忙接道:娘,还是等吧。
咱刚才说好了,要是咱真走了,他们要等咱们可咋办?方氏迟疑着点点头,放下竹筐,安心等着宋老财。
还好,他们并没有等很久,宋老财就驾着驴车吆喝着过来了。
小木头十分高兴,老远就咧着白牙对方宁笑着。
宋老财停下驴车,让三人把东西放上去,他看看筐里的东西,又问问价钱,十分惋惜的摇头道:你们都被坑了,这米面要我买,怎么也能讲下去七八文钱,还有那油你也买亏了,你咋地也得缠着卖家添上一勺……总之在他眼里,所有的东西都买亏了。
宋乔有些尴尬,连忙出语提醒:爹——宋老财横了大儿子一眼,咋地了?嫌我罗嗦是吧?方才我讲价时我就见你满脸不耐烦。
有啥害臊的?人家专门就爱宰你这种好面儿的人,小毛孩子没过过苦日子,不知道挣钱的难处……宋乔连连摇头:我没有,爹。
方宁决定说些暖心的好话,她一脸崇拜地接道:宋大叔,你好厉害,我爹要是有你一半精明就好了。
宋老财心里十分受用,很谦虚的摆摆手:不值一提。
方宁的好话还没送完,旋即又来了一句:宋叔,我们下回再赶上一起进城,一定请你把关讲价,讲下来的钱咱下馆子去。
俗话说,挨金似鑫,挨玉似玉,我爹娘跟着你见识多了,说不定也变精明了。
宋老财更高兴了,压根就忘了要是还一起来还得免费拉人家的事。
他笑吟吟地对方氏竖竖大拇指,盛赞方宁:你家丫头不但实诚还会说话,比我家柳柳好多了,那个熊孩子怎么气人怎么说。
哪个父母不喜欢听人夸自己儿女,方氏喜得满脸带笑,连忙反夸了一通宋柳和宋乔当然还有小木头。
宋柳眨巴着一双大眼睛,脆生生地对方宁说道:别让大人夸了,还是咱俩自己夸吧。
我比较明白自己的优点,你呢?扑哧。
众人忍不住一起笑了。
宋老财自个儿也笑了。
方宁一本正经地答道:我不太了解,我觉得宋大叔挺了解我的优点的,毕竟他见识多嘛。
众人:……宋乔坐在对面嘴角上扬,一双清亮有神的眸子时不时扫过方宁那被冷风吹得红扑扑的面颊,看着她那红润的小嘴一张一合,一会儿把自家老爹夸得找不着北,一会儿又跟柳柳你来我往把众人逗得忍俊不禁,他觉得听她说话其实挺有意思的。
到村口时,宋老材一高兴就特意绕了个弯,一直把他们一家三口送到家门口。
路上有村民看见了,不由得一脸惊诧,私下偷偷议论道:杜老三啥时候和宋老财那么好了?有的接道:宋家有钱,杜老三巴结他呗。
有的摇头:不是吧,杜老三那么老实会巴结人?……方氏夫妻连声感谢宋老财,宋老财照旧摆摆手:客气啥,不值一提。
说完,挥鞭赶着车离开了。
回到家里,方氏问了夏宁和秋宁,得知家里一切无事,才彻底放了心。
第二天,方牛子来了。
他一见了方宁,就笑眯眯地问道:方宁,快过年了,说说想要啥,小舅给你买。
方宁也不客气,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她让方牛子帮他做了一个圆形的箭靶,再做几个飞镖,她没事就在家练习,等天气好了,也可以挂在树上一边放鸭子一边练习,贼来了扎贼,贼不来就当锻炼身体。
方牛子当下就拍着胸脯答应了。
接着他又郁闷地叹道:闲得发慌,这些日子就帮人做了一些小凳子修了桌子腿,大件的没人找我做。
方宁眼珠一转,问道:小舅,我有一个主意,不用花本钱,就是挣得少,有些累,不知你愿不愿意干?方氏刚好路过,顺口接道:牛子,你也让娘发豆芽卖呗。
方牛子摇头拒绝,有他姐夫卖就行了,他还想再干些别的。
方宁拿出一张宣纸,再拿了一块烧黑的柴火头当炭笔,在纸上画了个大概图形,边画边讲解:这个可以用苞谷、麦子和大米做爆米花。
一刻大概能做三锅,一天做个上百锅都有可能。
她才不承认其实是她自己想吃了。
古代的精神生活太贫乏,天一黑就得上床睡觉,于是她就躺在床上瞎想,除了想怎么对付极品就是想吃的。
这两天不知怎地就想起了这个东西。
方牛子不禁双眼一亮,捏着下巴,点头道:这些东西,除了铁锅其他我都能自个做,木炭家里也有,还真得试试。
那就试试呗,咱炸一锅只收一文钱,他们自带苞谷麦子。
行。
我一会儿就去镇上找胡铁匠去。
还有小舅,这个铁锅封口得封紧。
方宁又补画了个螺旋形状,指着图纸告诉方牛子。
方牛子认真琢磨了会儿,点头说没问题。
方牛子在方宁吃过午饭就匆匆去镇上了。
方牛子走后,方氏也带着夏宁秋宁开始忙碌起来,炼油、蒸馒头、炸丸子、炸豆腐等等样样都要做。
方宁在屋里转来转去,看看这些东西就问道:娘,就这些啊?方氏笑问:这还不好,你还想吃啥?方宁用手比划了一下:我想吃馓子、排叉、小麻花还有……方氏眼睛睁得溜圆,扬声嚷道:你的小嘴还真会吃,净是些精细东西。
方宁一想,这东西要用白面还很费油,连忙摆手说道:要是嫌费油就算了,明年再做吧。
方氏想着自家的孩子都没享过什么福,反正他们的房子也盖好了,手头又有些小钱,就破费一回算了。
她内心挣扎了一会儿我,最后一咬牙一跺脚:咱今年就做!咱家累了一年不就为了一张嘴吗?方氏小时候也过过几年好日子,这些活她都曾见人做过,琢磨琢磨就会了。
隔日清晨,方氏老早就开始起来忙活。
做馓子是个麻烦活,要先用盐活好面,醒好,在案板上抹上油,把面搓成细条一层层盘在盆里,盘一层洒上一些油,直到细条浸透了油,再将细条的一头缠在手上绕圈圈,缠个十圈以后就可以用筷子撑着放油盆里浸着,专等下油锅。
方氏夏宁秋宁三人通力合作,方宁继续干她的老本行,烧火。
四个人从清晨一直忙到天擦黑,才算基本做完。
方氏怕馓子泛潮,又特意腾出一个大缸,里面垫上干净的草甸上,将馓子一层层摞好。
上面再用草帘子干好,最上面用高粱杆孔编好的大拍子压着。
接着再做麻花和排叉,这两样相对简单多了。
晚饭时,方牛子拎着个铁桶似的东西回来了,一进院门就大声喊道:姐,你做什么好吃的了?这么香。
方宁端出来一小簸箕碎渣给他吃。
方牛子咂咂嘴赞道:好吃,真香。
次日吃过早饭,方氏先去给里正家送年礼,这县官不如现管,跟里正走近了,办什么事也方便。
里正娘子客套了几句就笑呵呵地接下了。
方宁去的是宋家,方氏总觉着欠他们家的,借这个机会还个人情。
今日宋老财正好也在家,他一见方宁挎着竹筐进来,脸上笑得像开了朵花似的,热情的招呼道:方宁来了。
快进来。
方宁把竹筐放到桌上,笑道:我娘炸了点东西,你们尝尝。
宋柳也在家,闻声就走了出来,不过方宁今日实在太忙,也没跟她多说,将东西放下就离开了。
方宁一走,宋老财给宋柳拿了一根麻花,自己也拈了半根尝尝,他一边赞好吃一边摇头:这家人才发点财就开始大吃大喝,这得费多少白面和菜油,真不会过日子。
宋柳问道:爹,你不喜欢?宋老财又捏了一根,咬得嘎嘣脆:咋不喜欢?我最喜欢跟大方的人来往了。
像这种好东西哪能随便送人,反正他是不会干。
方宁从宋家回来后,又去给狗蛋家和胡奶奶家也送了点。
李三顺一个男人带着孩子,年货也是凑合一办。
方氏稍稍一闲下来就去帮着两家邻居干活。
家里忙得热火朝天暂且不提,方牛子的爆米花开始进入实验结段。
一个小炭盆,一个像桶的手摇式铁锅,一个大麻袋,就是他的全部家什。
因为没有气压表,又把握不好时间,一切全靠个人摸索,所以前面几锅不可避免的失败了。
有的糊了,有的焦了,还有没爆开。
饶是如此,那些实验品也被周围一帮小孩子给分着吃光了。
放炮了,放炮了,都捂着耳朵1方牛子笑道,一点也不气馁,继续炸下一锅。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第六锅爆米花出来了,这次终于试验成功!方牛子先给自家炸出来几锅,熟练掌握好热度和时间后,就开始招揽生意了。
自带材料,一文钱一锅,一次能炸一斤多苞谷,当然大米和麦子也能炸,要加糖的话还得另外加一文。
这些小孩子刚才都尝过了,纷纷回家找自家大人要钱去了。
这东西既新鲜也不贵,再者赶上过年时,大人一般会比平常大方些,没多久就有几家人来炸了。
那剧烈的声音把一些闲人也给吸引过来了。
纷纷围着这个稀罕玩意看。
方宁本来也在旁边看热闹,却被秋宁给喊回去了,她要去完成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任务——跟父亲一起给老宅送年礼。
她十分不愿意去面对那一家子极品,但是该有的礼节她还是得遵循,因此,她只能硬着头皮上。
方氏正往筐里装东西,几包红糖,三包点心,三斤肉还有一些米面以及昨天炸的东西。
方宁看方氏用的是一个中不溜的筐,就伸手挪过来,换上了杜朝南挑豆芽的一个大筐。
方氏道:这孩子,拿这么大筐干啥,又装不满。
方宁飞快的去院里掰了几根树枝支在筐里,狡猾地笑道:这不就满了吗?方氏忍不住笑了,轻骂了一声:这个小滑头。
于是,这个晌午,全村的人都知道了杜朝南和方宁抬了一超大竹筐东西给何氏和老杜头,很多人都在夸杜家三房孝顺又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