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卖葫芦的小女孩

2025-03-25 17:11:15

方青松用的手法正是火画葫芦,他用的工具是很常见的铁针和烙铁。

他先将大小不一的帖针插入灶灰中烫热了,再拿起来在浅色的葫芦上飞快的画起来,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流畅快速。

杜方宁认真的盯着外公的动作,看了一会儿,她不禁手痒痒,也拿起一根铁针烙画起来。

等到自己动手后,她才明白看花容易绣花难的道理。

眼看着几个葫芦被她糟蹋得不成样子,杜方宁一阵心疼,这都是钱哪。

吴氏拿了针线篓在旁边做活,时不时看一眼他们祖孙两,一看外孙女小脸皱得像战苦瓜一样,连忙笑着安慰道:不就是几个葫芦吗?你就练吧,家里多的是。

用完了,我到别人家给你要去。

杜方宁拿着葫芦翻来覆去的看,练习烙画是慢功夫,她不必急于一时,以后可以慢慢练。

眼下的急务是创收。

杜方宁这么做一是迫切想改善家中的状况二是想提高自己在家中的地位。

她是家中最小的,又是个女孩子,可谓是人微言轻。

赚钱是快速提高自己家庭地位的首选方法。

只有她的地位提升了,她的意见被人重视了,她才能在以后的日子带领全家脱贫致富凝聚全家之力斗极品,否则,一切都免谈。

她记得穿越前有一个邻居姐姐,她父母特别没主见,总是被亲戚朋友的意见所左右。

而她,从小就聪明果断有见地,可是没人尊重她的意见。

后来,她读大学时就开始创业,先是靠回收二手资料书贩卖给新生发了一笔小财,等到她大学毕业时,名下已有了三家店面。

从这以后,她在家中的地位直线上升。

有一次,她跟杜方宁聊天时,她感叹万端地说道:其实,家庭跟社会是一样的,实力决定一切。

所谓的尊严和面子都是自己挣来的。

连着两天,方青松一直在雕葫芦,杜方宁也没闲着,她披着蓑衣领着大宝二宝两人跑到外面采集各种颜色的野花,捣碎了用汁液当颜料用。

她还特意二十多个形状大人相似的小葫芦,每个葫芦上让方青松烙上一个穿肚兜的胖娃娃,分成红、紫、黄、粉、蓝、绿、青七种颜色。

方青松的手艺好,一经烙成,立即吸引了大宝二宝的目光。

两人立即抛弃了原来的旧葫芦,奔向新的葫芦娃。

哎哎,这个是我要拿出去卖的,卖了钱给你们买糖吃,你们是吃糖呢还是要葫芦?杜方宁双手护着葫芦,笑眯眯的问道,这可是她的第一桶金,一定得保护好。

二宝是个小吃货,一听有糖吃,两眼开始放光。

大宝犹豫了一会儿,最终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我们光看不摸,看完再拿出去卖。

好好。

方青松一边用烙画一边不确定的问道:真有人买吗?我们试试就知道了。

三天后,雨停了。

雨后的空气十分清新,院中的菜畦和篱笆上的野花经过雨水的冲洗,显得异常干净喜人。

碧空之上,白云随意舒卷。

被困了几天的鸡们也欢快的扑棱着翅膀,咯咯乱叫。

姥,我今天去镇上卖葫芦。

吴氏一边用勺子搅着锅底,一边说道:路上泥泞着呢,你着啥急。

杜方宁仍然坚持要去:好姥姥,你就答应了吧,我不怕粘脚。

吴氏无奈,只得随她去了。

过了一会儿,家里的人都陆续起床了。

大舅妈李氏不好意思的冲婆婆笑笑:娘,我又睡过头了。

您咋不叫我呢?吴氏微微挑挑眼皮,语气平淡:谁做不是做。

反正这天一放晴地里的活也多了,想懒也懒不成。

李氏连连点头:那倒是。

杜方宁帮着外婆舅妈将饭菜端上桌,方青松和方满子也洗完脸进来了。

杜方宁殷勤的将碗筷摆好,方青松冲她慈祥的笑笑。

吴氏拿起一个大个的咸鸭蛋往桌上轻轻一磕,剥掉壳往到了杜方宁的碗里,又将鸡蛋炒韭菜推到她跟前:多吃些,这还有好几里的路要走呢?杜方宁看了看,她发现桌上只有一碟鸡蛋炒韭菜一碟咸菜和一盘窝头,鸭蛋也只有两个,她一个,大宝二宝共吃一个。

二宝伸手想去夹韭菜鸡蛋,被李氏硬拽了回来。

李氏嘴上没说什么,脸色却有些不虞。

杜方宁十分清楚大舅妈的为人,她倒也不坏,大面上也过得去,就是人有些自私爱占小便宜。

对自己婆婆时不时接济大姑子颇有些不满,但她不敢明说,只在背地里犯嘀咕。

杜方宁脸上带上笑说道:姥,我哪能吃这么多,大伙把菜分了吧,不然鸡蛋凉了就有腥气了。

说着,她特意拿了一双干净筷子,站起身将菜均匀的分到每个人的碗里。

然后将自己碗里的鸭蛋黄一分两半夹到大宝二宝碗里。

李氏脸上不由得多云转晴,同时心里又有些过意不去,嘴上夸道:方宁这孩子就是懂事,舅妈将来能有一个你这样的闺女就好了。

吴氏没说话,脸上带着一丝自豪。

杜方宁笑道:舅妈你下一胎肯定是女孩。

李氏和方满子一听不禁一起笑了。

李氏连生两个男孩一直盼着能锦上添花生个女儿,无奈天不遂人愿。

眼看着二宝六岁了,她的肚子仍不见动静。

此时听方宁这么说,不由得心花怒放。

吴氏看着乖巧懂事的外孙女,心里不禁一阵感触,这孩子这么有眼色让人既喜欢又心疼,还不是那个家给逼出来的!同时,她的心底又涌上一丝无力感。

大闺女一家过得不好,她是早就知道的。

可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她纵然有心,也不能常去和杜家闹。

更何况方宁她娘连生五个女儿,这让她底气也有些不足。

杜方宁看着吴氏的筷子不由得慢了下来,脸色也渐渐变得沉重,她立即笑着安慰道:姥,您别担心我们一家。

经过这一连串的事我也算是明白了。

我们家没男丁,我就把自己当男孩撑起我家的门户,以后给我爹娘养老。

我要好好挣钱,好孝敬你们二老。

吴氏嗤的一声笑了出来:好好,我就等着享我外孙女的清福。

众人吃过早饭,杜方宁赶紧进屋收拾东西,她将方青松这几日雕好的几十只葫芦用细绳拴好放在竹筐里便跟着方青松一起踏着泥路去镇上。

到了青阳镇,方青松去铁匠铺修理农具,杜方宁则把筐里的葫芦全部拿出来,挂得全身都是。

她酝酿了一会儿,又特意清清嗓子大声吆喝:走过路过的都来看葫芦了。

买葫芦有福禄!葫芦虽小藏天地,放在家里人舒心——路边的其他商贩都好奇的看着这个口齿伶俐的小女孩子,眼里带着浓浓的笑意。

也有几个行人停下来看热闹。

但是看归看,却没人掏钱买。

杜方宁丝毫不气馁,继续脆声吆喝。

这时,有一个身着细布夏衣的小男孩子停在了他面前,兴趣盎然的盯着那画着胖娃娃的葫芦看。

杜方宁笑眯眯的对小客人介绍道:小弟弟,我这七个是葫芦娃,他们可厉害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葫芦山,山里关着关着蝎子精和蛇精.一只穿山甲不小心打穿了山洞……小男孩听得津津有味,很痛快的掏出了两文钱:我用两文钱能买这七个葫芦娃吗?杜方宁一脸为难的说道:小弟弟,我只能给你两个哦。

小男孩不高兴的撅着嘴,挨个抚摩着七个葫芦。

你看这样行不行?你可以找你的小伙伴一起来买——她的话还没说完,小家伙撒开两条小短腿噔噔的跑开了。

不大一会儿,他便呼朋引伴的过来了。

我要这个红的。

我要绿的。

……
  杜方宁心里一高兴,还唱起了那首经典儿歌: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她唱得起劲,孩子们听得高兴,不多一会儿,她的摊前便围了一堆孩子。

杜方宁正唱着,就听见一个讨厌的公鸭嗓说道:咱也去买个吧,难为她了,唱得这么难听也敢唱出来。

杜方宁一抬头正好看到宋乔和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往这边走来,那个讨厌的声音正是他身边的少年发出的。

她这时学起了大堂舅方强子的做派——装作不认识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