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楚郡王给王家长房送去了妹妹乌云的庚帖而跳脚的,不仅仅是楚王太妃,还有周王氏。
当王大太太杜氏把这件事告诉她时,她几乎不能相信这是事实。
就在不久之前,王老太太和杜氏还在拼命说服她答应周楠与王路达的婚事,她虽然喜欢娘家侄儿,但考虑到娘家如今的境况,而女儿周楠又出落得十分出色,更得了太后青眼,指不定能攀上更好的人家,因此她就一直犹豫着,却也没把话说死。
如果女儿嫁不到让她满意的对象,她情愿便宜了娘家侄儿!只是她万万想不到,娘家人竟然在背后插了她一刀,连声招呼都不打,就定下了王路达的婚事。
她可是在丈夫周康面前提过将王路达视作女婿候选人之一的,甚至向女儿透过口风,此事一出,她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丈夫女儿?!周王氏心不在焉地陪着客人,把那些酒足饭饱的太太姑娘们一一送走了,期间出过几次小差错,都因为有周楠在旁看着,及时补救,没有闹出笑话来,人家只当她是累着了。
见到女儿如此能干,周王氏心中更加酸涩,想着幸好这事儿从未在人前提起,即便王路达另娶他人,也不会影响女儿的闺誉。
周楠送走了客人,又与青云约定了明日到温郡王府后街小宅相见,两人便告别了。
她回头指挥仆妇们收拾残席,扭头看见母亲坐在位子上发呆,便走过去柔声道:母亲是累了么?不如早些回去吧,这里有女儿照看就行了。
周王氏怔怔地看着她,忽然站起身来:你外祖母和舅母已经走了么?外祖母和舅母还在前头花厅里。
周楠顿了一顿,她们今儿没有雇马车过来,是借的咱们家的马车。
这已经是委婉的说法了,事实上。
王家婆媳是蹭周王氏的马车过来的。
为了这次宴会上穿戴的行头,她们已经费了不少钱,不愿意再花钱去雇车了,反正周王氏不会落下她们。
周王氏一听,心中更加难受,转身就出了园子,前往花厅。
到了门口,她见屋里只有嫡母与嫂嫂二人在说话,连个丫头都没有,有些意外。
但走得近了,才发现原来她们正在商量明后日就把王路达的庚帖送去楚郡王府,只是听闻楚郡王夫妇眼下都不在城中。
不知几时才能正式下定礼,这日子当然是越早越好,但定礼不能太简薄了,毕竟是跟郡王府结亲……周王氏心中冰凉,忍不住闯进去质问嫡母:母亲既给路达定了这么一门好亲事。
为何要瞒着我?我昨儿才在老爷面前说起侄儿好,想将楠儿许配给他,母亲和嫂嫂耍这么一招,却叫我如何见老爷?!王老太太闻言脸先一沉:放肆!你这是在怪我么?!我为路达提亲,是多早晚的事了?你迟迟不给回音,难道还想让亲侄儿等一辈子不成?!周王氏一窒。
心就先虚了三分。
她确实有些瞧不上王路达,嫡母明言戳穿此事,她未免觉得对不住娘家。
杜氏见小姑吃鳖。
心中快意,语气中更添了几分嘲讽:可不是么?我们也知道,你家周楠如今是四品官的嫡长女,身份尊贵,不是我们路达高攀得上的。
我们路达。
也只能将就人家郡王爷的亲妹子了!周王氏顿时涨红了脸,王老太太瞥了媳妇一眼:少说两句吧。
这般轻狂,若叫不知内情的人听见了,还以为你瞧不上楚郡王府呢!杜氏讪讪地收敛了些,但对小姑子仍旧说话不客气:姑太太也别把责任往我们身上推,若你昨儿真个向姑老爷提过我们家路达娶你家周楠的事儿,今儿在席上,又怎会明里暗里地告诉那几位官太太,你闺女还未许人家?姑太太,若不是你一脸的不愿意,瞧不上你侄儿,迟迟不肯许婚,我们也不会为孩子另寻亲事呀?!周王氏低了头,忍下心头的屈辱,小声对王老太太道:女儿不是不肯许婚,只是楠儿的亲事,不但有太后金口玉言,老爷也看得紧,不是女儿随口说说,就能成事的,女儿已经想尽办法去劝说老爷了,只是暂时还未奏效……如今母亲既然决定了收回前议,女儿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说楠儿无福罢了。
只是……那楚郡王之妹,却未必是路达的良配。
她父母都曾有谋逆之嫌,若是结了这门亲,把咱们家又牵连进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里头,就怕……你不必多说了!王老太太打断了她的话,无论楚王府的老王爷与老王妃曾经做过什么,先帝与当今皇上都没有追究,你又有什么可怕的?再说,与我们结亲的是楚郡王,他一向本分,圣眷也隆,我们让路达娶他妹子,是冲他这个大舅子去的,谁还理会不管事的老王爷和老王妃?有楚郡王提携照看,你还担心路达将来没有前程?退一万步说,楚郡王府真的又搅和进那种祸事里头了,我们难道是傻子?还能参与进去?只怕有那个心也没那个力了!只要咱们家的人没昏头,楚郡王府即便出了事,嫁了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会牵连到咱们头上的。
周王氏还想再劝,杜氏又开口了:姑太太不必多说了,母亲早已将事情利弊翻来覆去地想了无数遍,拖了两日,才决定明后日送庚帖去郡王府,绝不会有什么纰漏!等我们家路达将媳妇娶进了门,咱们也是正经皇亲国戚了,路达做了仪宾,不管去谁家作客,都再没人敢瞧不起他!楚郡王府的姻亲故旧众多,只要有谁拉路达一把,我们家要重振门楣就有望了!你从前总是说,路达读书不好,只怕考不中功名,将来撑不起门户。
如今他做了仪宾,还稀罕什么功名呀?只怕将来还能提携一下姑老爷呢!她轻飘飘地瞥了周王氏一眼:毕竟周姑老爷原说要封侯的,结果只是升到了四品官儿,离封侯差太远了。
姑太太的诰命怕是也升不了多高……周王氏气得手都在发抖了:嫂子,你这话是什么意思?!王家如今住周家的宅子,吃周家的饭,连出入都要坐周家的马车,杜氏怎么敢这样小瞧周家、小瞧她?!杜氏撇了撇嘴,扭开头去,仿佛不与她计较,周王氏生气地转向嫡母,指望她能替自己撑一撑腰,结果王老太太只是皱了皱眉头。
轻描淡写地数落杜氏一句:我们家眼下还住在周家的宅子里,别说得太过分了。
杜氏笑嘻嘻地屈膝应了一声:是,媳妇知道。
周王氏心都凉了。
红着眼圈道:母亲,女儿自知没用,帮不上娘家多少忙,但女儿……她还未说完,王老太太就打断了她的话:你既然知道自己没用。
还冲我们发什么火?!周王氏一愣,只听得王老太太继续冷声道:这门婚事我已经拿定了主意,路达也娶定乌云宗女了,你还是早些给周楠另寻人家吧,先前提亲的话不要再提起了,省得外人说三道四。
连累了路达的名声。
至于其他的事,你就别管了。
我原也没指望过你能帮上王家什么忙,当年你就没能说服周康为王家忍一时之气。
以至于王家丢了爵位;这些年更没能劝动他拉你二哥一把,结果你二哥前程无望,就卷了家里的钱财带着妻儿离开了。
过去总总,历历在目,我能还有什么可说的?幸好路达争气。
得了贵女青睐,王家重振有望了。
若你还当自己是王家女。
或你还有心要补偿当初犯下的过错,就为你侄儿的亲事出一份力吧!要跟郡王府结果,给的聘礼太过寒酸了可不行,宅子也要另行置办,婚礼的花费更是还未有着落呢!周王氏目瞪口呆地看着嫡母,再看看满面嘲讽的嫂子,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
周楠第二天上温郡王府时,把王路达要娶楚郡王之妹乌云之事告诉了青云。
她本人对此也十分震惊,更震惊的,是王家外祖母和舅母杜氏似乎因为攀上了这门贵亲,连她母亲周王氏都不放在眼里了。
她感叹地说:母亲回家后大哭一场,今日也一直恹恹的,似乎大受打击。
我听她身边嬷嬷的口风,似乎外祖母还想让她出钱给大表哥准备聘礼呢。
母亲这些年的私房都花在王家人身上了,身边就没剩几个钱,如今中馈又是我掌着,上头还有祖母盯梢,外祖母这话分明是把母亲放在火上烤呢。
母亲似乎醒悟过来了,对从前做过的事有了悔意。
青云的关注点在别的地方:乌云能看得上王路达?她图王路达什么?!我才不相信呢!你以前也说过,你外祖家还是虞山侯府时,就指望让王路达娶乌云,结果那时楚王府还看不上他们,乌云更是把王路达当成是跟班一样。
如今王路达一文不名,乌云居然愿意嫁给他?!周楠道:我也觉得十分古怪。
不过大表哥从小儿就对乌云有情意,他对这门亲事应该是十分乐意的。
我让底下的人到王家住的小院子里跟他家婆子打听了一下,似乎大表哥还见过乌云宗女,是宗女亲口答应愿意嫁给他的,只不知道这话是真是假。
青云更不相信了:这话骗谁呢?乌云自从年后就一直待在城外庄子里,再没进过城,王路达是去哪里见的她?好象他曾经出过一次城。
周楠歪了歪头,说来奇怪,竟然是虞山侯府的人送他去的!听说原本楚王太妃有意将乌云许配给虞山侯嫡次子,但虞山侯却属意大表哥娶乌云,我有些不明白他的意思……乌云即使是降位为宗女,也依然是宗室贵女,不管嫡出庶出,她也有个做郡王的亲哥哥。
虞山侯现在是混得不错,但还没到可以挑剔宗室贵女的地步,更何况要娶亲的只是他的嫡次子,而非嫡长子。
他竟然没有答应亲事不说,还改用族中没有功名、没有财富的侄儿应下这门婚事,简直是摆明了嫌弃乌云,这完全不合理,他就不怕得罪了楚郡王吗?!周楠压低了声音:我听说,虞山侯换了结亲的人选后,还未问过楚王太妃的意思,楚郡王就先出面答应下来了,还马上送来了庚帖。
听说楚王府老王爷也是同意的,可没说楚王太妃同不同意……青云挑挑眉,这算什么?难不成楚郡王跟太妃母子俩不是一条心?这倒是不奇怪,在谋逆之事上,楚郡王就是个三观正直忠于皇家的好孩子,跟他老妈完全是两类人!如果是楚郡王答应了王路达与乌云的婚事,倒也说得通,他向来对这个庶妹没啥好感。
王路达勉强算是虞山侯的侄子,对于一只仅仅是宗女的宗室女而言,并不是让人无法接受的婚姻对象。
反正乌云这辈子都不可能再重得太后的宠爱了,在自家也没什么地位,早早寻个对她有情意的人嫁了,未尝不是件好事。
青云更有兴趣的是,楚王太妃开始时为什么会想把乌云嫁给虞山侯的嫡次子?如果只是单纯的联姻,虞山侯为什么一副怕惹祸上身的模样?他对丢了爵位的长房一向是能踩多狠就踩多狠的,如果这真是桩好婚事,他绝不会便宜王路达,可见里头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青云认定楚王太妃是奸人,做的每一步都有深意。
虞山侯府一定有什么地方吸引了楚王太妃。
她暗中遣了人去打听,才知道,虞山侯近日并没有换差事,任的也不是有实权的官职,但他的正室夫人柳氏的亲兄长,在年初刚刚升了京卫指挥使司的从五品镇抚司镇抚。
这原本也没什么,但柳镇抚的嫡长子,却在这个月初刚刚迎娶了他的上司京卫指挥使司指挥佥事的独生女儿。
这位指挥佥事在京卫指挥使司里很有势力,姻亲故旧遍布军中,之所以会看中势单力薄的柳家的儿子,据说是因为两家达成了协议:小两口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是要冠外祖家的姓,将来继承外祖家香火的!柳家这门亲事做成,两亲家就等于控制住了京卫指挥使司一半的兵权。
青云想,她可能已经猜到楚王太妃的意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