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愣了愣,眼珠子一转,笑道:皇上这是探我的口风来了?难不成是石统领回了京城,你怎么看怎么顺眼,觉得母后的想法再好不过了,所以就改了主意?皇帝白了她一眼:跟你说正事呢,你少嘻皮笑脸的!他板起一张小脸,满脸的不高兴:亏朕还为你的婚事担心,生怕你犯了牛脾气,就是不肯应允,母后却又钻了牛角尖,母女俩闹得不愉快……你居然还拿朕当小孩子似的玩笑!青云见他神情,就知道他是真的关心自己,心下一软:对不起啦,是姐姐不好,你已经是大人了,我应该正正经经答复你的话。
皇帝的脸色稍稍缓和了些,但脸还是板着,下巴也抬得高高的:那……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青云摇头道:我还是原来那句话,不想嫁给石明伦。
他虽然挺好的,看起来性格也不错,还曾经救过我的性命,但我对他没有男女之情,没法跟他做夫妻。
皇帝面无表情地点点头,但很快就露出几丝好奇来:为什么呢?你就这么喜欢曹玦明么?朕觉得曹玦明长相不如石明伦英俊,也不如石明伦英武有男子气慨,也就是胜在对你还算痴情罢了。
但石明伦才干出众,品貌双全,立有军功,又与皇家关系密切,只要他娶了你,这辈子都不敢让你受委屈,为何你就是看他不上?青云低头想了想: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他不是我那杯茶,我跟他不来电。
什么?皇帝有些疑惑,什么茶,什么电?青云笑了:意思就是,我跟他可以做好朋友。
却做不了夫妻,如果勉强结婚,大概也只能一辈子相敬如冰吧?不是宾客的‘宾’,是冰山的‘冰’。
如果我没有喜欢上什么人,跟石明伦相处久了,觉得他还过得去,也许会答应这门亲事,一辈子不谈情爱,眼睛一睁,一闭。
也就过去了,但我现在知道自己可以更幸福一些,又为什么要将就呢?皇帝犹豫了一下:皇姐。
你就这么相信曹玦明么?万一他将来让你伤心了怎么办?青云笑笑:我又不是死人,他要是真做了对不起我的事,难道我不会教训他吗?好男人都是调教出来的,只不过在接受妻子的调教前,男人本性比较好的话。
调教的起始点也会高一些,做妻子的就能少费些事。
青云觉得,自己从十岁开始认识曹玦明,事实上已经稍稍调教过他了,他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喜好,将来应该可以让自己省不少功夫。
皇帝似乎想到了什么。
也傲然道:说得也是,谅他也没那胆子!只是说完又泄了气:他当然没那胆子,即便考得了功名。
他也依然根基浅薄,哪里有底气让皇姐受委屈?只是朕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皇姐你虽然不大贤良淑德,但对母后和朕还是挺好的,朕只盼着你能嫁个惊才绝艳的如意郎君,结果如今只能将就个小人物……青云忍不住扑嗤笑出声来。
伸手轻轻掐了皇帝的小脸蛋一把:好弟弟,你虽然嘴里不说好话。
但事实上还是挺关心我的嘛!皇帝气得直瞪眼:你这象什么话?朕可是皇帝!还不快住手!青云笑嘻嘻地收回手来:知道了,我是你亲姐姐,给我掐一把有什么要紧?见皇帝双眼瞪得更大了,忙摆摆手:知道了知道了,我不掐就是。
玩笑过了,她又正色向皇帝解释:女子嫁人,也不是说一定要男方多么出色,再有才华,人品不好也是白搭,若是才华、品性都上佳,又要小心性情不能相投。
毕竟嫁人是一辈子的事,万一两人合不来,那日子不就难过了吗?曹玦明的为人我还是比较了解的,虽然我不能保证,说跟他在一起,就一定能幸福,但心里还算比较有底气。
也许你觉得他有种种不足之处,但若要我说心底话,无论曹玦明合不合适,石明伦是一定不合适的,你就不必纠结他了。
皇帝顿了顿:既如此,朕再想办法劝劝母后就是。
其实外人又不知皇姐身份,若要让陈家血脉再度与皇室联姻,也不是非得让皇姐嫁过去。
母后这是钻进了牛角尖,只要让她知道,皇姐不喜欢这桩婚事,她自然会想明白的。
他看了看青云:只是……暂时别让母后知道曹玦明的事比较好,免得她恼了曹玦明,日后要说服她就更难了。
曹玦明眼下在考府试,对不对?若他能顺利考得功名,秋天时再考中举人,后面的话就好说了。
青云笑眯眯地点了点头:放心,我不会跟母后多说什么的。
先前母后劝我的时候,我就跟她约好了,要拖上一两年,好好享受一下悠闲自在的生活,再考虑嫁人。
等成了亲,就未必有如今这么舒服自在了。
皇帝笑笑:皇姐自小受了许多委屈,直到这几年才稍稍过得好些,拿这话去求母后,再没有不准的。
他似乎松了口气:这样也好,无论曹玦明是否合适,我们还有时间去看别的青年才俊,或许有更好的呢?青云一时无语:我还以为皇上已经认可了曹玦明呢。
皇帝摆摆手:不是朕认可了他,只是觉得石明伦其实也不是太合适罢了。
青云一怔:怎么?他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明明皇帝之前一直很欣赏石明伦的,总不能因为她不喜欢他,不想嫁给他,皇帝就改了想法吧?皇帝便详细解释给她听。
原来皇帝早前召石明伦回京时,就对他将来的位置有了安排。
当时京师三大营,京西大营的统领是去年才上任的皇帝亲信,京北是水师,一向由世代忠于皇家的武将名门掌管,倒是京南大营,前前任统领是先帝亲信。
两年前因丧母丁忧了,还未回来,接任他的人,原是他的副将,也是皇帝颇为信任的将领,没想到去年年底时,却被人发现他曾暗中拜访定国侯府,又曾在私下与楚王太妃的心腹见面。
皇帝起了疑心,决定要将他调走,但他一走。
京南大营就必须有绝对信得过的将领接手。
皇帝就想到了石明伦头上。
石明伦是先帝看着长大的晚辈,也是皇亲国戚,就冲着陈皇后的缘故。
也不可能偏向其他的藩王,加上本身既有才干,又有军功,可谓是上上之选。
皇帝还有一点私心,太后既然有意让青云嫁给石明伦。
那石明伦婚后留在京城周边自然最好。
可谁想到,石明伦与龚乐林同路进京,龚乐林滞留在半道上时,他居然也跟着留下来了!京南大营的统领人选可耽误不得,皇帝无奈之下,便把原本的禁卫军统领调了过去。
至于禁卫军,就让老罗暂时管着。
老罗原是皇城西门的禁军统领,有另外三位统领与他平级。
他忽然被调了上去,旁人未免有些不服,幸好他资历老,又会做人,才勉强稳住了局面。
只是皇帝对石明伦迟迟未能回京感到十分不满。
若说是为了帮助龚乐林,那这两人之间的交情也未免太好了些。
朝廷里本就忌讳文臣武将相交。
石明伦还做得如此明显,加上他二人曾经在锦东共事,落到朝臣们眼中,就显得太刺眼了。
皇帝是有心要重用他们二人的,可要是朝野非议太大,也不好太过无视舆论,心里自然为他们的不懂事而生气。
皇帝抱怨道:其实朕也没有禁止他们来往,但好歹收敛着些。
石明伦滞留在路上迟迟不回京,朕命人催了他两回,他是动身了,结果龚乐林也跟着一起回来了,进京之后,不过是区区两三天的功夫,石明伦就往龚家跑了五、六回,这是生怕别人不弹劾他们结党呢!朕知道他二人共事多年,相交莫逆,但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吧?只怕石明伦心里也知道咱们要拉拢他,所以有恃无恐呢。
回头我得劝劝母后,暂时别提婚事,省得他越发得意忘形了!听完事情始末,青云心中微微一动,想起方才在龚家时,龚太太说他们家与石明伦的交情好,无须讲究虚礼,但说完后就露出了后悔的表情,大概是知道这话不该说,会让人非议吧?她笑了笑:这事儿我倒是知道一些,锦东那地方,跟别的府城不同,在那里做官的人,总共就那几户人家可以来往,几年相处下来,情份自然会深些。
加上前几年,锦东也算是经历了多事之秋,无论文官武将都要齐心协力,才能镇抚地方,这交情自然更不一般了。
比如说周康周大人,他与我干爹刘谢从清河县开始,就一路同甘共苦走来,牢一起坐过,绑架也一起经历过,交情早就不是好友两个字可以概括的了,就算旁人议论他们行事总是共同进退,有结党之嫌,他们也不会抛开多年的情谊不顾的。
皇帝皱皱眉头:话虽如此,石明伦也该敲打敲打。
即便皇姐不嫁过去,朕也要在近支宗室里挑一位姐妹嫁过去的,别让他生出得意之心来,日后不好生对待这位姐妹。
青云对此倒没有异议,姐弟俩说了一会儿闲话,她又把在姜家听来的话告诉了皇帝,提醒他多加提防。
皇帝对此不以为意:没事,父皇在时是怎么做的,朕照着做就是,差别只在于父皇防的是姜家二房,朕防的是姜家长房罢了。
那些五品以下的位置,朕也许管不过来,也没那闲心去管,但上到四品以上,就得要朕过目点头了。
姜家结交再多的人脉都是无用的,朕只要一句话,就能绝了他们通向高官厚爵的路,只不过是看在母后面上,给他们留些脸面罢了。
他还若有所思:徐阁老年纪也大了,朕明明已经可以亲政,却还要几位老大人操心政务,实在是不应该。
等朕明年举办了亲政大典,就请几位阁老陆陆续续荣养去吧,他们为朝廷操心一辈子,也该享享清福了。
青云见他心有成算,也放下担忧,与他说了一会儿家常闲话,便告退了。
回到慈宁宫,太后已经醒了过来,青云又陪她说笑了一会儿,提起姜五太太与融君已经进京,是否该召进宫来见一见。
太后想了想,叹息道:也罢,我们二房也没剩下几个清白人了,五弟妹却是个难得的,召她来说说话也好。
还有融君,那么小一个人儿,当年是哪里来的胆子,敢把天花传染给靖云!青云心中暗喜,如果太后能对融君另眼相看,姜大太太就不敢胡乱安排她的婚事了吧?青云惦记着要把消息传给融君,陪太后用了晚饭,便告辞离宫了。
出宫门时,石明朗不知为何,带着周仕元特地赶了过来,在马车外头请求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