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见诡之末世遗书 > 第十五章 黄兴义子

第十五章 黄兴义子

2025-03-25 23:33:25

来的人是南清衣。

原来各位都在这儿。

南清衣对大家微微一笑,那就省得我一个个去找了。

南清衣,你有什么事?沈沅警惕地看着南清衣。

南清衣却没有理会沈沅,而是转向罗三:小三子,那群驱狗的人没有再伤着你了吧。

你怎么知道我被狗群追杀这事的?那天晚上,是我派出的群鸟。

是你?当然,驱使鸟儿可是我们骆越族的拿手好戏。

骆越族是什么?骆越族是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居住于广西、贵州一带,后向南迁移至东南亚各国,开创了整个东南亚的文明。

吴教授又老毛病发作了,问题是你们骆越人,跑到成都来干什么?南清衣向吴教授欠了欠身子:这段时间成都怪事连连,特别是巨龟现世之事预兆着成都将有大灾难发生。

如果不想办法制止的话,华夏必亡,世界末日也必将来临。

我知道,1999世界末日嘛,老早就知道了。

吴教授您说笑了,您知道我说的世界末日是成都面临的灾难。

吴教授静静地听着南清衣的话,依然没有作声。

南清衣见此情况,从衣服兜里取出了一张布,双手递到吴教授的面前:吴教授,九州之源危在旦夕,如果你不信的话,请看这《古越渎经》。

《古越渎经》?吴教授惊呼着,伸出颤抖的双手接过了那块布。

那块布上面是各种奇怪的符号,显然是从什么东西上拓印下来的。

这真的是《古越渎经》?罗三看着布上如天书一般的符号问。

当然。

你为什么要把它拿出来给我们?因为九州之源危在旦夕。

什么是九州之源?九州之源就是中国的中心,一旦受损,则整个国家都将消失。

小子,这个东西你是从哪里找来的?吴教授打断了二人的对话,目光烱烱地盯着南清衣。

从同盟会手中得到的。

同盟会?是的。

如果你们还不相信的话,请移步到一个地方,我好好给你解释。

罗三等四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后,点头同意了。

这是我父亲给我购置的房子,以备不时之用,只不过我以前从来没有住过。

南清衣将罗三等三人带到S大西门附近一小区内的一套房屋后,对他们说道。

这是一间布置得古色古香的房子,客厅内摆放着榻榻米及一应的红木家具。

客厅墙壁的正中央悬挂着一幅奇特的旗帜,旗帜如九宫格一般,有九格蓝色,中间及四周则是白色。

旗帜的两侧分别是两幅男子的画像。

左侧男子一身西装,面容英武,留着高高翘起的胡子,画像两侧则一副对联: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右侧男子也是一身西装,上唇蓄短须,面容儒雅。

而在其旁边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倘许我作愤激语,谓神州将与先生毅魄俱沉,号哭范巨卿,白马素车无地赴;便降格就利害观,何国人忍把万里长城自坏,从容来君叔,抽刀移笔向谁言。

见三人均盯墙上的旗帜及画像看,南清衣说:那面旗帜是井字旗,民国成立之初,各方对以什么旗为国旗争论不休,井字旗即为黄兴与廖仲恺提出,象征社会主义。

那这两个人是谁?罗三指着井字旗旁的画像问道。

左边的是黄兴、黄克强先生。

吴教授回答道,同盟会元老,中华民国开国功臣。

画像旁的对联是章太炎写的挽联。

右边画像中的人是宋教仁、宋遁初先生。

先生于上海遇刺后,民主党领袖汤化龙写下了上面的挽联。

宋先生实为中华民族千年难得一遇之英才,倘袁世凯能明察当代潮流、对帝制不抱期待,放手让宋教仁组阁,则中国华盛顿或民国‘国父’之名,无疑非袁莫属。

而整个中华民国史,或就此改写。

宋先生是高祖平生最敬之人。

记得曾祖父曾经说过,他小的时候,每年的3月22日,高祖总要设祭,每次老人家都是长跪不起,号啕痛哭。

那黄兴也是你高祖敬佩的人。

罗三道。

当然,但不完全是这个原因。

南清衣点了点头,又摇头道,高祖是黄公的义子。

沈沅三人惊诧的目光中,南清衣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1905年的冬天,撰写了《猛回头》、《警世钟》等革命文字的同盟会会员陈天华在日本投海而死。

在他的遗物之中,除了一封《绝命书》外,还有一个给黄兴的匣子,这个匣子中是一块用麻布包着的金铂与一封信。

那是一块一尺见方大小的金铂,在金铂的表面还密密麻麻地雕刻有文字。

陈天华说这块金铂是长毛逆首洪秀全所有,至于洪秀全从何处得此金铂则无人知晓。

洪秀全虽得到这一金铂,却根本不识得金铂上所刻的文字。

只是因为这块金铂制作精良,纵使洪秀全也知其必非凡物。

然而洪秀全所能做的不过是手持金铂,当作众人的面跳跳大神,假托天父的话来愚弄众人而已。

天京城破前,洪秀全病死,这块金铂落入了洪秀全的侄子——太平天国左天将、瑛王、三千岁洪全福的手中。

这个洪全福在天京城破后,隐姓埋名地出逃,在洋船上当了几十年的厨子。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兴中会会员谢缵泰、李纪堂等人在广东、香港密谋举事反清。

此次举事未曾知会兴中会,全与洪门联系,所发动的同志,也都是洪门中人。

谢缵泰、李纪堂考虑到洪全福既是洪秀全的侄子,又曾在太平天国内任较高的职务,在洪门中有号召力,因此相邀洪全福出山,任大明天顺国的南粤兴汉大将军。

大明天顺国主张民主政体,商定事成之后,举容闳博士为政府临时大总统。

但是由于答应售卖枪支的洋人故意泄密,洪全福再次流落南洋,临行前将这块金铂交给了谢缵泰,后来谢缵泰托人将金铂交给了陈天华。

陈天华虽苦心研究,却未能得知金铂的秘密,直到1904年与黄兴回到湖南筹备长沙之役时,他才发现这金铂上的文字与山村妇女所用文字相似,于是在筹备起义的闲暇时间,他四处搜集这种诡异的文字,加以钻研,终于凭借着对其中只言片语的了解,推测出了金铂是一块关于华夏山川、河流的记载。

其中一句话是:国之西南,白民……,其西……土生渎源。

此九州之源。

盟!永守此物……这段文字记载让陈天华感觉到金铂中可能隐藏了一个巨大的秘密。

然而就在他打算继续深入研究此事的时候,长沙之役因事机不密而泄露,陈天华与黄兴逃往上海,随即又逃往日本。

在日本研究资料少之又少,陈天华的研究进展很小。

此事他没有告知任何人,直到1905年年底陈天华不惜以死尸谏。

这时他才留下遗书,将金铂及其来源与所了解的情况告知了黄兴。

黄兴当时身为同盟会庶务,孙中山在外之际,一应会务均由他总理。

接到这一金铂后黄兴自是相当重视,但一方面金铂的记载是否属实未定;另一方面同盟会此时成立不到半年的时间,会中精英正分赴各地,或宣传革命、游说会党、发展同志;或筹措资金,谋求义举。

在此情况下,黄兴无力他顾。

所以他最终决定将金铂交给孙中山,请他定夺。

因为黄兴无法抽身离开日本,因此将金铂交给同盟会会员东方汉卿,并附上了一封给孙中山的信,在信中他详细地述说了这块金铂的来历与所隐藏的秘密。

没想到东方汉卿离开日本之后,就渺无音讯,整个人就这样完全消失了。

孙中山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发了一通大火,本来打算四处搜索,但考虑到金铂事关重大,最终议定,金铂一事严格保密,只限同盟会中最小范围的人知道,黄兴负责将金铂找回或者寻找到金铂的秘密。

然而1906年之后,黄兴因革命之事,不得片刻轻闲,为确保寻访金铂的事情,他将此事交与义子南龙章。

南龙章虽非同盟会会员,但追随黄兴多年,义不容辞地应承了下来。

1907年,南龙章秘密宣誓入盟,成为同盟会中,唯一一名只有孙中山与黄兴知道身份的秘密会员,随即他带着金铂的拓片,踏上了寻找金铂之路。

此时东方汉卿还是渺无音讯,金铂也毫无消息。

想要顺着金铂上的线索找到九州之源,却又发现资料不足,根本无法查找。

南龙章想破了头脑也不明白金铂文中所指的地方是哪里。

于是他在奔波了数年之后,来到湖南定居了下来。

在这里他开始静下心来,研究女书的文字。

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那个对女书毫无研究成果的年代。

为此,南龙章走遍了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道县下蒋乡等女书流行的地区,甚至在这一带娶妻生子,只求能够从当地妇女口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女书的信息。

几年之后,他终于将金铂上的这段话连接了起来:国之西南,白民居之,……,其西数万里,邛都之东,白人之北,黑水之南,十风之西,山载天宇,土生渎源。

此九州之源。

盟!永守此物。

然而这段话带给南龙章的却是更大的困惑,从字面来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国都的西南方,居住着一个叫白民的民族,……而在这白民居住地西边数万里,一个位于邛人东面、白人的北面、黑水河的南面,十风的西面的地方,那里山高耸入云,承载着天宇,土产生了江河的源头。

这是九州之源。

盟誓,永远守护此物。

南龙章研究这段话就是想顺着金铂上的线索找到九州之源,但是现在发现这段话虽然标出了九州之源的位置,却因为参照物及相关信息不足,还是无法弄清九州之源的所在。

首先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国之西南这句话中所指的国在哪里?是什么年代的国?是哪个民族的国?这几个问题不解决的话,下一步的工作根本无法开展。

其次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白民、黑水均在《山海经》中有记载,但具体位置无人知晓,并且这里的白民、黑水是否就是《山海经》的中白民、黑水也不得而知;而十风则更难究其究竟,一方面是因为十风未见诸古籍,而且从字面上来看,还无法确定其到底是一个地方的名称,还是国名又或者是族名。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山载天宇、土生渎源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说一座山高耸入云,那还可以理解,但是山载天宇这句话的意思却是高山承接着天幕;土生渎源也让人难以理解,渎是水泡子的意思,也指大江大河,渎源自然是与水有关的了,但是文字的意思,却是土产生了渎源,完全不合五行之理,在南龙章看来,这根本不可能。

就因为这几行字,南龙章花去了20多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他不时听到义父黄兴的消息,一会儿说他在广州举事失败,出逃了,一会儿说他在赶回国内到武汉负责指挥革命军对抗袁世凯的新军,一会儿说他因二次革命失败再次去了日本了,一会儿说他因中华革命党的事情与孙中山决裂了……外界的事情不断地变化着,南龙章只能默默地关注,平时只有专心于金铂的研究,但却始终毫无所获,就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华阳国志》上的一句话突然开启了他的思路。

那句话是:成都,古称卑湿之地,泉源深厚,为四渎之首。

就这样,我高祖从这句话中,找到了渎源二字,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成都。

在成都一年多的时间中,南龙章四处搜集传说、野史,但却不得其门而入。

直到1933年的一天,他在城西的石笋街上,看到了一个男子。

南龙章看了男子一眼,强制压制住内心的激动,悄悄地跟了上去。

那名男子正是他20多年来无一日不想见到的人——东方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