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甄嬛传 > 第六十八章 长门怨

第六十八章 长门怨

2025-03-26 00:06:42

一个月后翻阅彤史的记录。

整整一月内,玄凌召幸我一次,敬妃两次,眉庄两次,曹婕妤一次,慎嫔与欣贵嫔嫔各一次,与皇后的情分却是好了很多,除了定例的每月十五外,也有七、八日在皇后宫中留宿,再除去有数的几天独自歇息,其他的夜晚,几乎都是陵容的名字。

朝廷分寒门、豪门,后宫亦如是,需要门第来增加自己背后的力量。

陵容这样的出身自然算不得和宫女出身一般卑微,但也确实是不够体面。

玄凌这样宠爱她,后宫中几乎满是风言风语,酸雾醋云。

然而陵容这样和婉谦卑的性子,是最适合在这个时候安抚玄凌连连失子的悲痛的。

女人的温柔,是舔平男人伤口的药。

我静静与众妃坐在下首听皇后说着这些话。

也许,皇后是对的。

她是玄凌的皇后,亦在他身边多年,自然晓得要怎样的人去安慰服侍他。

皇后面朝南,端然坐。

只着一袭水红色刻丝泥金银如意云纹的缎裳,那绣花繁复精致的立领,衬得她的脸无比端庄,连水红这样娇媚的颜色也失了它的本意。

皇后眉目肃然,语气中隐有严厉:安小媛出身是不够荣耀,也难怪你们不服气。

但是如今皇上喜欢她,也就等于本宫喜欢她。

平时你们争风吃醋的伎俩,本宫都睁一眼闭一眼,只当不晓得算了。

可眼下她是皇上心尖儿上的人,你们要是敢和她过不去,便是和本宫与皇上过不去。

突然声音一重:晓得了么?众人再有怨气,也不敢在皇后面前泄露,少不得强咽下一口气,只得唯唯诺诺答应了。

皇后见众人如此,放缓了神色,推心置腹道:本宫也是没有办法。

若你们一个个都济事,人人都能讨皇上喜欢,本宫又何必费这个心思呢。

她慨叹:如今悫妃、淳嫔都没了,慕容妃失了皇上的欢心,莞贵嫔身子也没有好全。

妃嫔凋零,难道真要破例选秀么,既劳师动众,又一时添了许多新人,你们心里是更不肯了。

皇上本就喜欢安小媛,那时不过是她嗓子坏了才命去休养的。

她的性子又好,你们也知道。

有她在皇上身边,也不算太坏了。

皇后这样说着,陵容只是安分坐在自己的位子上,默默低头,浑然不理旁人的言语。

阔大的红木椅中,只见她华丽衣裳下清瘦纤弱得让人生怜的背影,和簪在乌黑青丝中密密闪烁的珠光浑圆。

皇后这样说,众人各怀着心思,自然是被堵得哑口无言。

人人都有自己的主意,也都明白,一个没有显赫家世的安氏,自然比新来的如花美眷好相与些。

更何况,谁知她哪天嗓子一倒,君恩又落到自己头上呢。

遂喜笑颜开,屡屡允诺绝不与陵容为难。

皇后松一口气,目光落在我身上,和言道:安小媛的事你也别往心里去,皇上总要有人陪伴的,难得安氏又和你亲厚。

本宫也只是瞧着她还能以歌为皇上解忧罢了。

本宫做一切事,都是为了皇上着想。

我惶恐起身,恭敬道:娘娘言重了。

只要是为了皇上,臣妾怎么会委屈呢。

皇后的神色柔和一些:你最得大体,皇上一直喜欢你,本宫也放心。

可是如今瞧着你这样思念那孩子,身子也不好——皇上身边是不能缺了服侍的人的。

你还是好好调养好了身子再服侍皇上也不迟。

我如何不懂皇后话中的深意,陵容的风光得自于她的安排,她自然是要多怜惜些的,怎好叫人夺了陵容如今的风头呢。

遂恭身领命,道:皇后的安排一定是不错的。

临走,皇后道:慕容氏的事叫你委屈了。

太后已经知道你小月的事了,还惋惜了很久。

听说今日太后精神好些,你去问安吧。

我本一心听着皇后说陵容的事,骤然听她提及我失子一事,心头猛地一酸,勾起伤心事。

然而面上却流露不得,只用力低头掩饰自己哀戚之色,低声应了是。

方走至凤仪宫外庭园中,只觉得凉意拂面瑟瑟而来。

这才惊觉已经是初秋的时节了,凤仪宫庭院中满目名贵繁花已落。

那森绿的树叶都已然悄然染上了一层薄薄的金色雾霭,连带着把那落花清泉都被染上一层浅金的萧索。

不过数月前,满园牡丹芍药姹紫嫣红,我便在这颇含凌厉惊险的园中得知我获得了生命中第一个孩子。

短短数月间,那时一同赏花斗艳的人如同落花不知已经凋零几何了。

忽闻得身后有人唤:贵嫔娘娘留步。

回头却见是秦芳仪,迈着细碎的貌似优雅的步子行到我面前。

听闻她近日为博得玄凌欢心,特意学这种据说是先秦淑女最中意的步伐来行走,据说行走时如弱柳扶风,十分娇娜。

只可惜玄凌心思欢娱皆在凌容身上,看过后不过一笑了之。

本来也是,秦芳仪骨骼微粗,并不适合这样柔美的步子,反有些像东施效颦。

我暗自转念,或许凌容来走这样的步子,更适合也更美罢。

我其实与秦芳仪并不熟络,碰见了也不过点头示意而已。

她今日这样亲热呼唤,倒叫我有些意外。

遂驻步待她上前,她只行了半个礼,道:贵嫔妹妹好啊。

我懒得与她计较礼数,只问:秦姐姐有什么事么?她却只是笑,片刻道:妹妹的气色好多了呀。

可见安小媛与妹妹姐妹情深,她那边一得宠,你的气色也好看了。

可不是么,姐妹可是要互相提携提携的呀。

我心头厌烦,不愿和她多费口舌,遂别过头道:本宫还要去向太后问安,先走一步了。

她却不依不饶:贵嫔妹妹真是贵人事忙,没见着皇上,见一见太后也是好的。

可真是孝顺呢,姐姐我可就比不上了啊!她这样出言讥讽,我已是十分恼怒。

她从前与我井水不犯河水,如今这样明目张胆,不顾我位份在她之上,不过是瞧着玄凌对我不过而而,又兼着失子,与失宠再无分别了。

我从前的日子那样风光,她哪有不嫉妒的,自然是瞅着这个机会来排揎我罢了。

我强忍怒气,只管往前走。

她的话,刻薄而娇媚。

声线细高且尖锐,似一根锋利地针,一直刺进我心里去,轻轻地,却又狠又快。

她上前扯住我的衣袖道:贵嫔妹妹与安小媛交好人人都知道,这回这么费尽心思请皇后出面安排她亲近皇上,妹妹可真是足智多谋。

她用绢子掩了口笑:不过也是,妹妹这么帮安小媛。

她将来若有了孩子,自然也是你的孩子啊。

妹妹又何必愁保不住眼前这一个呢!我再不能忍耐。

她说旁的我都能忍,只是孩子,那是我心头的大痛,怎容她随意拿来诋毁。

我重重拨开她的手,冷冷道:秦芳仪见了本宫怎么也该称一声‘娘娘’,自称‘嫔妾’吧。

芳仪在宫中久了,这些规矩还要本宫一一来教么?还是老糊涂了!她闻得我说她一个老字,几乎是瞬间勃然变色。

我哪里能容得她说话,一把摁住她手臂,微微一笑道:芳仪何苦来着学那些先秦淑女的步子,年代久远,怎能学得像呢?不如回宫好好想着,怎么皇上现下对你是毫不眷顾了呢,一月多来连一次召幸也没有。

不过现放着安小媛呢,若你诚心诚意向她求教,想来小媛一定不吝赐教。

芳仪你可就收益匪浅了。

这样连珠般字字诘问下来,她连还口之力也无,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的难看。

或许也是碍着我位分终究在她之上,悻悻难言。

良久脸色一变,有恼羞成怒之状,正要向我发作,身后却是一个极清丽的声音,款款道:秦姐姐可是疯魔了吗?连贵嫔娘娘也要顶撞了,可知皇后娘娘知道了定是要怪罪的呢。

秦芳仪颇忌惮她,更忌惮皇后,只得悻悻走了。

陵容握住我的手道:姐姐为我受委屈,陵容来迟了。

我不易察觉地轻轻推开她的手,道:没什么委屈,我本不该和她一般见识。

我淡淡一笑:从前都是我为你解围的,如今也换过来了。

陵容眼圈微微一红,楚楚道:姐姐这是怪我、要和我生分了么?我道:并没有,你别多心。

陵容垂泪道:姐姐是怪我事前没有告诉你么。

这事本仓促,皇后娘娘又嘱咐了要让皇上惊喜,绝不能走漏了风声。

陵容卑微,怎么敢违抗呢。

何况我私心想着,若我得皇上喜欢,也能帮上姐姐一把了,姐姐就不用那样辛苦。

我叹息道:陵容啊,你的嗓子好了该告诉我一声。

这样叫我担心,也这样叫我意外。

陵容凄楚一笑,似风雨中不能蔽体的小鸟:姐姐不是不明白身不由己的事。

何况陵容身似蒲柳,所有这一切,不过是成也歌喉,败也歌喉而已。

我无法再言语和质疑,她这般自伤,我也是十分不忍。

她是成也歌喉,败也歌喉。

那么我呢?成败只是为了子嗣和我的伤心么?我能明白,亦不忍再责怪。

后宫中,人人有自己的不得已。

于是强颜欢笑安慰道:秦芳仪惹我生气,我反倒招的你伤心了。

这样两个人哭哭啼啼成什么样子呢,叫别人笑话去了。

陵容这才止住了哭泣。

到了太后宫中请安,太后倒心疼我,叫人看了座让我坐在她床前说话。

提及我的小产,太后也是难过,只嘱咐了我要养好身子。

太后抚着胸口,慨道:世兰那孩子哀家本瞧着还不错,很利落的一个孩子,样貌又好,不过是脾气骄纵了点,那也难免,世家出来的孩子么。

如今看来倒是十分狠毒了!太后又道:哀家是老了,精力不济。

所有的事一窝蜂地全叫皇后去管着,历练些也好。

若年轻时,必不能容下这样的人在宫里头!也是皇后无用,才生出这许多事端来。

我听太后罪及皇后,少不得陪笑道:宫中的事千头万绪,娘娘也顾不过来的。

还请太后不要怪及皇后娘娘。

太后的精神也不大好,半是花白的头发长长披散在枕上,脸色也苍白,被雪白的寝衣一衬,更显得蜡黄了,脖子上更是显出了青筋数条。

红颜凋落得这样快,太后当年虽不及舒贵妃风华绝代,却也如玉容颜。

女人啊,真是禁不得老。

一老,再好的容颜也全没了样子。

可是在宫里,能这样平安富贵活到老才是最难得的福气啊。

多少红颜,还没有老,便早早香消玉殒了。

太后见我有些发愣,哪里晓得我在转这样的心思,以为我的累了,便叫我回去。

我见太后也是疲惫的神态,便告辞了。

方走到垂花仪门外,一摸系在金手钏上的绢子不知落在了哪里。

一方绢子本也不甚要紧,只是那绢子是生辰时流朱绣了给我的,倒不比平常的。

细细想想,进太后寝殿前还拿来用过,必定是落在太后寝殿门口了。

于是不要浣碧陪着,想取了便走。

太后病中好静,寝殿中惟有孙姑姑一人陪着。

殿外也无人守侯,皆是守在宫门口的。

我也不欲打扰人,便沿着殿角悄悄进去。

此时正是初秋,凉风影动,姗姗可爱。

太后寝殿的长窗下皆种满了一人多高的桂花树,枝叶广茂,香风细细,倒是把我的身影掩抑其间。

才要走近,冷不防听见里面孙姑姑苍老温和的声音道:奴婢扶太后起来吃药吧。

说着便是碗盏轻触的声响。

待太后服完药,孙姑姑迟疑道:太后昨晚睡得不安稳呢,奴婢听见您叫摄政老王爷的名字了。

我的心悚然一惊,飞快捂住自己的嘴。

不知是我的心惊得安息了片刻,还是里头真是静默了片刻,只听太后肃然道:乱臣贼子,死有余辜!我已经不记得了。

你也不许再提。

孙姑姑应了,太后倒是叹了一声,极缠绵悱恻的一叹。

孙姑姑道:太后?太后道:没什么。

我不过是为了甄氏那孩子的事有些难过。

孙姑姑道:莞娘娘的确是命苦。

这样骤然没了肚里孩子,皇上也不怎么待见她,奴婢见了也心疼。

又道:太后若喜欢莞娘娘,不如让她多来陪陪您吧。

我本欲走,然而听得言语间涉及我,不自觉地便听住了。

太后感喟道:我也不忍得老叫她在我眼前……太后的声音愈来愈轻,阿柔那孩子……我最近老梦见她了……虽不是十分像,但性子却是有几分相似的,我反而难过。

渐渐声音更低,似乎两人在喁喁低语,终于也无声了。

我不敢再多逗留,也不要那绢子了,见四周无人,忙匆匆出去了。

回到宫中,便倚在长窗下独自立着沉思。

快到中秋,月亮晶莹一轮如白玉盘一般。

照得庭院天井中如清水一般,很是通明。

我的思绪依然在日间。

陵容的确是楚楚可怜。

而帮我那一句话,终究是虚空的。

我自然不愿这个时候太接近玄凌,但是眉庄呢,也从未听闻她有一字一句的助益。

或许她也有她的道理,毕竟是新宠,自己的立足之地尚未站稳呢。

而太后,我是惊闻了如何一个秘密。

多年前摄政王掌权,国中有流言说太后与摄政王颇有暧昧。

直到太后手刃摄政王,雷厉风行夺回政权,又一鼓作气诛尽摄政王所有党羽。

流言便不攻自破,人人赞太后为女中豪杰,巾帼之姿远远弃世间须眉于足下。

而今日看来,只怕太后和摄政王之间终究是有些牵连瓜葛的。

而阿柔,那又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能让太后这样怜惜,念念不忘呢?阿柔,名字来看,倒是有些像已故纯元皇后的的名字的。

不知太后是否私下这样唤她——阿柔。

亲厚而疼爱。

太后现在病中,难免也是要感怀逝者的吧。

娘娘,月亮出来了。

您瞧多好看呢。

佩儿抛开玉色冰纹帘子,试探地唤着独立窗前的我。

这丫头,八成是以为我又为我的孩子伤心了,怕我伤心太过,极力找这些话来引我高兴。

也难为了她们这片心思。

月光已透过了雕刻镂花的朱漆绮窗铺到案几上,明瑟居的丝竹声已随着柔缓的风的穿过高大厚重的宫墙。

现在的明瑟居里,有国中最好的乐师和歌者,齐聚一堂。

转眸见门边流朱已经迅速掩上了门。

我暗道,在这世上,哪有那么多是可以阻挡的。

一己之力又怎可以阻挡这样无形的歌乐。

何况陵容的歌声,又岂是一扇门可以掩住的。

明瑟居的丝竹歌声是一条细又亮的蚕丝,光滑而绵密的静悄悄地延伸着;伸长了,又伸长了——就这样柔滑婉郁,过了永巷,过了上林苑,过了太液池诸岛,过了每一座妃嫔居住的亭台楼阁,无孔不入,更是钻入人心。

我遥望窗外,这样美妙的歌声里,会有多少人的诅咒,多少人的眼泪,多少认得哀怨,多少人的夜不成眠。

摊开了澄心堂纸,蘸饱了一笔浓墨。

只想静静写一会儿字。

我的心并不静罢,所以那么渴望自己能平静,平静如一潭死水。

太后说,写字可以静心。

皇后亦是日日挥毫,只为宁静神气。

我想好好写一写字,好好静一静心思。

挥笔写就的,是徐惠(1)的《长门怨》:旧爱柏梁台,新宠昭阳殿。

守分辞芳辇,含情泣团扇。

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

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荐。

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荐于我到底是矫情了一些。

而触动了心肠的,是那一句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

曾几何时,我与玄凌在这西窗下,披衣共剪一支烨烨明烛,谈诗论史;曾几何时,他在这殿中为我抄录梅花诗,而我,则静静为他亲手裁剪一件贴身的衣裳;曾几何时,我为他读《郑伯克段于鄢》,明白他潜藏的心事。

曾几何时呢?都是往日之时了。

歌舞娱情,自然不比诗书的乏味。

再好的书,读熟了也会撂开一边。

新宠旧爱,我并没有那样的本事,可以如班婕妤得到太后的庇护居住长信宫;也不及徐惠,可以长得君恩眷顾。

而她,自然也不是飞燕的步步相逼。

写下这首《长门怨》,哀的是班婕妤的团扇之情。

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如今不正是该收起团扇的凉秋了吗?陵容的嗓音好得这样快、这样适时,我并不是不疑心的。

然而又能如何呢?她的盛年,难道也要如我一般默默凋零么?寂寞宫花红,有我和眉庄,已经足够了。

纵然我了然陵容所说的无奈,也体谅皇后口中玄凌的寂寞和苦衷。

然而当他和她的笑声欢愉这样硬生生迫进我的耳朵时,不得不提醒着我刚刚失去一个视如生命的孩子;还有,夫君适时的安慰和怜惜。

没有责怪,也不恨。

可当着我如此寂寥的心境,于寂寥中惊起我的思子之恸,不是不怨的。

我自嘲,原来我,不过也是这深宫中的一个寂寞怨妇呵。

笔尖一颤,一滴浓黑的乌墨直直落在雪白纸上,似一朵极大的泪。

柔软薄脆的宣纸被浓墨一层层濡湿,一点点化开,心也是潮湿的。

注释:(1)、徐惠:湖州长城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

四岁通论语及诗。

八岁已善属文。

一才著称,为太宗所闻,乃纳为才人,又进充容。

太宗死后绝食殉情,追赠贤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