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儿啊, 你真是傻。
我们喜欢的是这个地方,去到别的地方吃的再好, 穿的再好, 住的再好,又有啥用?老旺叔牵着牛,摇摇脑袋, 慢慢的离开。
沈清和望着老旺叔佝偻的背影,诸多感慨。
原主的记忆中, 老人年轻的时候,可是一位身材高大, 笑声爽朗的汉子。
说话做事最是爽气, 又乐于助人,没想到几十年后, 那位义气的汉子也老成这样。
岁月真是不饶人。
上岗村的范围很大,周围连绵不断的山岗, 都是上岗村的范围。
不远处那些荒废的旧山头, 一直绵延很远,据说以前郁郁葱葱,是茂密的山林,可如今光光的, 像是点了戒疤的和尚, 偶尔看到几棵歪脖子树。
面积很大,目测应该有上百公里,越远的地方, 歪脖子树更少。
基本没有。
远望一会儿,才离开,继续走着,一路上看到不少旧窑洞,显然没有人住。
弯弯绕绕转完,沈清和走到村里的老主任乔大爷家。
乔大爷在不?推开院门,走了进去,大声喊道。
在,谁啊?屋内传出苍老嘶哑的声音。
沈清和。
进来吧!咳咳咳……老主任的回答伴随着咳嗽声。
乔大爷,是感冒了吧?沈清和进屋就看到乔大爷一人睡在炕上,脸色不好,黑黝黝的脸,还能感受到苍白。
嗯,你坐远点,别传染给你。
乔大爷推着沈清和,让他坐在炕的那头。
不要紧,我年轻抵抗力强。
我大娘呢,怎么不在家?去镇上买药去啦,等下就回来。
你来有事吧?没事,就是过来看看您和大娘。
我听说您也不打算搬下去?嗯,不搬,死也死在上岗村。
得,又是一个顽固派。
乔大爷,咱村有几户老人愿意留在村里?连你家有八户人家。
你是回来劝你老子的吧?这时候回来肯定是为这事。
嗯,户口咱村的户头有多少家?不多喽,三十户不到,还有一些只有老人的户口在,年轻的在城里买房都迁走喽。
不是说农村户口好,很多人都不愿意迁走吗?沈清和确实觉得奇怪。
一般来说,不是一线城市或者二线城市的户口,一般普通的农村人怎么会把户口迁走。
那是指条件好的村子,咱村有啥,山荒废的没有几棵树,地也不肥,虽然到处都是地,可收成不好,又没有水。
咱村的自然条件太差,留着农村户口有啥用,不当吃不当喝的。
年纪人打工贷款在城里买房,孩子们读书有城里户口更好上好学校,他们当然要迁走户口。
咦,我记得你的户口也还在村里吧?嗯,我的还在村里,就是我家小子的户口也在村里呢?你问这些是不是要迁走?不迁走,就是一路上看到好多废弃的窑洞,随口问问,看看咱村还有多少人。
不多喽,都是一些老家伙。
乔大爷很感慨,村里的年轻人的户口越来越少,都是老家伙和一些中年人。
聊了一会儿,沈清和离开乔大爷家,继续在村里转悠。
一直转悠到中午,手机响起,老三喊他回家吃饭,才慢慢的走回家。
下午,安静的待在家里。
他试着劝老爷子,只要老爷子点头愿意搬家,老太太肯定不会反对。
只是兄弟俩轮番上阵,嘴皮子都磨掉一层皮,老爷子依然固执己见,不愿意搬。
加上政府也不强迫他们搬,只是反复做动员工作,毕竟这里不是因为国家要建设啥,要占这块地方。
老人们搬不搬,都不会碍事。
只是因为这里环境恶劣,不适宜居住而已。
人家要固执不搬,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
一下午因为劝老爷子,沈清和喝了几瓶水,这比演讲还费口舌。
爸,您不搬,我和老三怎么放心您二老住在这里。
这句很无奈。
有啥不放心的,我和你妈也不是七老八十,六十多一点,还干得动活,也不要你们兄弟俩伺候。
你们放心吧。
老爷子的固执,让沈清和很抓狂。
放心啥,能放心嘛?沈老三小声嘀咕道。
既然老人不愿意搬,他就得想办法让老人过得舒服点。
找个水源点打井,是一定要的。
要不一些老头,真的下岗去担水,出事咋办?只是这事不是马上就能解决的,他还有事要回西京安排好事情才能回来。
翌日,沈清和开着车离开了上岗村,回到西京。
回到西京有些忙,沈清和忙忙叨叨,一时之间忘记了打井的事情。
每天晚上,他还忙着修炼。
正好马上就要端午节,他要回老家陪老人们过节。
顺便到处走走,看看能不能找到水源,顺便他在村里也找处地方,给自己盖房子,当然还是窑洞。
老人不愿意搬离,他只能经常回去陪陪老人,也是原主的心愿,人年龄大了,更加的恋家,恋那个有父母的家。
他能感受到原主对亲人的留念,以及对前妻的怨怼。
上街买粽子,商场还有超市都摆放着一盒盒包装精美的粽子。
想到那些不愿意搬走的老人,沈清和一户买上一盒,自家肯定要多买几盒。
沈清和?一声熟悉的喊叫。
让他回头望去,是前妻喊他。
有事吗?声音不冷不热,他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太冷显得绝情,太热情又会给对方希望。
有事,帮我提提袋子,沉死了。
不好意思,我还有事,没空。
想也不想就拒绝了,提袋子,真以为别人都跟她似的那么闲。
你能有什么事,一个当老板的,有啥事这么忙?如果不是我忙,您之前的二十年能过的那么舒适吗?现在能到处逛街不用赚钱吗?对于前妻,沈清和不想多来往。
既然已经离婚,两人还是隔着些距离的好。
前妻从结婚以后就没有工作过,一直在家带孩子。
她越来越不知道赚钱的辛苦,反而花钱没有什么节制。
说完,他转身上车,启动车,一溜烟的就离开了商场的地下车库。
蔡美芬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一脚踢死刚才气她的狗男人。
原地狠狠的跺了几下脚,然后气的把东西放进车里,转身又进了商场,看来是还要继续买。
离开的沈清和又进了不远处的一家大商场,买了不少水装上车,进到负一楼的药房买了一些常规的感冒药,跌打损伤药,还有一些消毒的,以及一些不用处方就能买的药,细心的分成几份。
一家一份吧,是他的一点心意。
倒不是老人家的儿女们不舍的,只是没有想的那么细致。
后面的座位上放着行李,还有十几盒粽子。
下午三点到家。
家里坐了不少老人,他数数人头,不愿意搬走的老人们都在沈家。
爸,你们干啥呢?开会啊?沈清和提着行李还有自家的六盒粽子。
嗯,都搬走了。
如今只留下咱们八户人家。
咱几个老头子商量以后轮流担水的问题。
重感冒已经好了的乔大爷,精神饱满,正坐在沈家的客厅沙发上,安排担水大事。
哦,那大爷叔叔们商量吧!我还得搬东西。
去吧,去吧,忙你的。
赶蚊子一样赶走了拎着东西的沈清和,拎着东西回到自己的房间,放下行李与几盒粽子。
然后回到车边,一盒粽子搭配一个小药箱,里面装的都是老人们常用的药,治感冒的,治拉肚子的,治跌打损伤的,还有几种老人病的用药,用黑色的笔都在盒子上写好,治什么病,一天服几次,一次几粒。
他全部写的清清楚楚,就是创口贴也一家准备了两小盒。
一般情况下够用了。
一共七套,刚好几位老爷子都在自家开会,沈清和两套两套的拎进去,大爷叔叔们,后天就过节了,我给每家都准备了一份礼物。
一盒粽子还有一个医药箱,都是家庭常用药,每个药盒上都有写是治什么病,一日服几次,一次服几粒。
看不明白就别吃。
或者问眼神好使的,看清楚了才能吃,知道不?知道了,和娃有心人啊。
乔大爷几人接过一盒粽子一个医药箱,感谢道。
是啊!几位老爷子附和道,他们的儿女也买的起这些,可就是没有想到这些。
送完东西,沈清和去到菜园,老太太真的在菜园子拔草。
妈,我回来啦!老太太弯着腰蹲在地上,抬起头来,用手照在眼睛上面,老二?嗯,是我。
沈清和走过来蹲下来,然后帮忙拔草。
咋回来啦?老太太没有想到老二才隔一个多月又回来了。
以往很少这样,这是咋的啦。
老太太有些担心,不会是老二出了什么事吧。
拔草也拔的心不在焉,还不小心把一株苗给拔了。
妈,咱回去吧。
我饿了。
看着老太太那心不在焉的样子,沈清和很无奈,不知道老太太一个人脑补什么。
村里愿意搬走的全部搬走喽,真的只剩下一些老爷子老太太住在山岗上。
行嘞,回家,给你做臊子面吃,打小你就好这口。
蹲久了,老太太站不起来,扶着儿子的手才缓缓站起来。
妈,我想在咱家隔壁再弄一个大院,弄几间窑洞,以后也好常回来看看您和我爸。
沈清和先和老太太说说,隔壁有很大一块地方,适合他再弄一个大院。
做啥再弄窑洞,咱家的窑洞多的是,小翔成家生子以后再回来都有地方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