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好的我们》作者:八月长安 > 第五十三章八仙过海,各凭本事

第五十三章八仙过海,各凭本事

2025-03-26 03:50:48

—我和简单、徐延亮在机场到达口道别。

徐延亮去坐大巴,简单和我一起往停车场走。

你说,我们真的会在北京重逢吗? 简单问。

其实我不知道。

但我是这样一个人,在残酷的可能性面前,我努力去看光明的那一面,然后笑着告诉别人,不是可能,是一定会。

命运负责打击,我负责鼓励。

简单先看到了她爸爸妈妈,于是跟我道别了。

我继续往前走,看到我爸站在车外打电话。

他朝我招招手,说:上车。

车在机场髙速路上飞驰。

窗外的髙架下是单调的雪地、荒废的农田,偶尔有些枯黄的连片草地闪过视野,算是调剂。

简单在文科班,极少见到。

β也走了。

余淮每天紧张兮兮地备战,我独自一人面对一次又一次月考的打击,练就了厚脸皮,却没练就一颗死心。

每次还是很难过。

连绵不断的乌云,是北方冬天的标志。

并不常常下雪,但也总是不放睛。

看得人心里绝望。

爸,是不是再好的朋友,最终都会走散的啊?我这种偶尔文艺的小调调也就跟我爸聊聊。

我妈会回复我劈头盖脸的一通骂。

耿耿啊,他笑了,长大后没有固定的教室了,你可能都没有时间和机会慢慢去了解一个朋友了,遇见之后很快就分离,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大人们都这样。

我突然意识到这问题不适合问他。

他的爱情都离散了,我居然还问他友情。

爸,你和我妈会不会觉得我特别让你们失望啊,我看着窗外,我的成绩怎么都提不上来了,要是髙考还这样,是上不了什么好学校的。

你这么听话,爸妈怎么可能觉得失望。

我爸不大擅长说漂亮话,他安慰人总是干巴巴的,但一句是一句都很可信。

但我还是考不好。

我苦笑。

我爸半天没说话。

刚才你上车之前,我就在跟你妈妈打电话。

爸爸妈妈会想办法的,你安心学习吧。

我点点头。

让我最后-次享受做小孩的福利吧,大人说什么,我只要听着就好,假装他们还是我小时候认为的那两个超级英雄,无所不能,什么都不必怀疑。

物理联赛考试来临了他去考试前的那天晚自习,我又在他左臂上打了一针舒缓安眠药,, 并在针眼上又画了个大对号。

这是第三个对号,它已经成了我们之间的惯例,一个幸运的秘密。

老规矩,我笑着说,今天晚上别洗澡哈。

他臭屁地—扬头:给你个面子而已。

小爷哪儿用得着这种封建迷信。

髙三令人压抑又悲伤。

我拍拍他说:余淮,加油。

我的成绩越来越下滑,在大家都开始加倍努力的一轮复习期间,这种下滑愈加明显。

那些高一学过的科目,于我却像是陌生人。

我像一只在田野中掰玉米的熊瞎子,掰一棒子,扔一棒子。

我是最近才开始认真思考我的出路的。

我坐在他身边三年,现在眼睁睁地看着离别近在眼前,却无能为力。

当简单、β都在的时候,快乐的每一天里我没有好好看过一眼自己的生活。

学海无涯,他们八仙过海各凭本事,我却只能站在岸边,看着每个人的小帆船越行越远,消失了踪影。

我和余淮一人一只耳机,一起静静地听着Beyond乐队的《活着便精彩》。

余淮闭着眼睛趴在桌上,留给我一个孩子气的侧脸。

余淮是会飞的。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

可我只能站在地上。

余淮考试的那天又是一个周六。

我照例定好了闹钟,被吵醒后发短信给他加油。

但我没像往常一样发完短信之后继续睡过去,而是爬起来,在熹微的晨光中穿好衣服,洗漱,背上书包,去上艺考生培训班。

十二月开始,各大高校的艺术生考试就要开始了。

我不会唱歌,不会弹钢琴,也不会画素描,写文章也不在行,所以只能往编导或者摄像摄影这方面努力。

这是我爸妈给我安排的出路。

我爸说,反正为了加分,先考着试试,之后在看高考成绩,我们也不一定非要学这些,你不喜欢就不学。

可我还是去上培训班。

拿着下发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历年考试题和参考答案,囫囵吞枣,努力地背下去。

我的动力倒也简单。

那些学校,很多都在北京。

余淮星期一的时候没有上学。

我给他发了好几条短信,他也不回复,急得我赶紧打过去。

他的声音像是鼻塞了。

你在睡觉?嗯。

你生病了?怎么没上学?病了。

我沉默了一会儿:余淮,是不是出什么事情了?余淮那边好长时间都没任何动静。

过了一会儿,我才听到他很轻很慢地说:耿耿,看我这三年,算是白费了。

连朱瑶都很识趣地没有问余淮竞赛的事情。

林杨来找过余淮几次,两个人不知道在外面聊什么,常常大半堂课也不回来。

高三上学期,学校里的所有人都在为各自的前程想着办法,小语种保送、高校自主招生、竞赛保送、艺考、少数民族加分……张平就这种浮躁的气氛讲过几次话,但没人听他的。

余淮的翘课在兵荒马乱中显得那么不重要。

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安慰他。

安慰此时变得如此轻飘飘,我没办法说出哪怕一句没关系。

我只能悲伤地坐在他身旁。

我没办法安慰他,也是因为他从不提及自己的难过——不开心这三个字被他狠狠地压在了心底,从来没有浮上水面的机会。

他依旧和徐延亮每天中午去打球,依然和大家正常地开着玩笑,只是说话的时候从不看我的眼睛,像是怕被我一眼看穿他的不开心。

我不知道他在别扭什么。

大不了还能继续高考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行了不提糟心事儿打球去打球去……这些话,他在跟其他同学说话的时候,都自己说干净了,没有给我留下一点儿表现的余地。

多么乐观的余淮。

在所以竞赛生都紧张地投入保送志愿填报和保送资格考试中的时候。

广播里常常传来让某班的某某将某某大学的保送申请表交到教务处的通知声。

每每这时,我都能感觉到身边的这个男孩全身忽然僵硬一下。

可在别人眼中,他在这段时间里变得更加乐观、更加阳光,像一只有阳面没阴面的人。

大家都说,余淮真爷们儿,一点儿都没受影响。

放学的时候,他哼着歌收拾书包,我沉默地看了他两眼。

余淮忽然毫无预兆地沉下脸,说:耿耿,你是不是特希望看到我哭得像孙子似的?我是不是让你失望了?他没有给我反应的时候,拎起书包转身就走了。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坐着十点钟的末班公交车回家,头靠在起了窗花的窗子上,靠得太久,帽子冻在冰霜上,差点儿扯不下来。

不开灯的公交车里,霓虹灯和车灯都被窗花扭曲了,光怪陆离地折射在车顶上,像是它不打算带我回家,而是要带我逃跑。

我不再是递给司机五十块钱让他可劲儿往远了开的高一小姑娘了。

第二天上午,我在家里整理行李,准备乘傍晚的飞机和我爸妈一起去北京。

我已经不记得我们一家三口有多久没有待在一起了。

我在北京有四所学校的考试,所以向张平请了两个星期的假,看样子,我的生日也要在北京度过了。

上飞机前,我收到了余淮的短信,只有三个字:对不起。

该说对不起的人是我啊,我太急于想要让你开心,更急于想要成为能走进你内心的人,急不可耐地要撕破你辛苦伪装的坚强面皮,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私。

我花了半个小时,自斟句酌,却没凑出一条完整的短信息,最后还是只回复了三个字:没关系。

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拜托、没关系,客套词救了我们多少人的命呢。

我妈开车到我爸家楼下,然后把车停在了我们小区里,我们三口人一起打车去机场。

不知道是不是商量好了要给我最宽松的备考氛围,他俩见面之后一直和和气气,没有拌嘴。

好像我们还是一家人一样,特别好。

这时我们一家人第三次一起去北京。

前两次都很开心,我不知道这一次会怎样。

到北京的时候是晚上七点,我们排了二十分钟的队才打上车。

酒店在鼓楼附近,我和我妈住一间,我爸住一间。

我们放下东西之后去吃了烤鸭,九点前就回到了酒店,因为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分别赶去两所学校的报名会。

我洗漱完就窝在床上发呆。

我爸没让我带任何数理化的复习资料来北京,他说孩子太累了,放松两个星期,死不了的。

我妈擦着头发走过来,也钻进被窝搂着我。

我闭着眼睛装死,脑袋里横冲直撞的是各种情绪,我怕一睁开眼睛,它们都会冲出眼眶。

咱们回家之前,去卧佛寺拜一拜怎么样?我妈忽热说。

不去。

你小时候,有一次你外婆带你去拜佛,有个大师还给你算过命呢,我觉得挺准的,不如去拜一拜吧。

这是什么意思?觉得女儿指望不上了,开始指望佛祖了?我被我妈气笑了。

算命的说啥了?我问。

我妈想了想:他说你以后是个穿制服的,可能是老师或者公务员,而且你是帅才不是将才。

我皱眉:帅才和将才分别是什么意思?我妈其实也不是很了解这些,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她还是努力瞎掰了一番:将在帅之下吧,将军是帮皇上打天下的嘛,所以你是有统帅之才的,不仅仅是帮忙跑腿的命。

这命肯定好。

我知道他掰扯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不要因为这期间的考试而感到紧张。

当我对自己没信心的时候,她想告诉我,你的命运是老天爷决定好了的,别怕,照着它一一验证就好了。

婚姻呢,有点儿难办,我妈接着说,姻缘来得比较晚,但最后结果是好的。

能生儿子。

我刚坐起身来喝水,听到最后四个字,差点儿喷我妈一脸。

电影学院门口人山人海,一多半是盛装打扮来考表演系的。

我没心思多看,我爸妈倒是站在一起开始品评起路过的学生。

一年才招了几个人啊,这录取比例得多小呀。

我爸感慨。

明星梦呗,我妈摇头,这社会就是个金字塔,谁不是削尖了脑袋想往上层流动。

可不是嘛,咱们那会儿,好多行业还没规范,乱世出英雄。

到了他们这一代的时候,其实日子没有咱们好过,压力又大,规矩又多,怪可怜的,我爸感慨。

我赶紧往旁边走了两步,假装自己不认识这两个党报时事评论员,却不小心踩了前面姑娘的脚。

圆脸小姑娘接受我的道歉,笑着说没关系。

我们攀谈起来,得知她是从山东来的,叫程巧珍,来考戏剧文学系,明天去另外一所学校报名。

我们聊得特别投脾气,几分钟内就把各自的家底都交待清楚了。

我要考编导系,可到现在连分镜头怎么画都不知道,我耸耸肩,临时抱佛脚的结果就是被佛瞪了。

小姑娘被我逗笑了,圆圆的眼睛眯成两道月牙,特别可爱。

对了,你是不是还要考中戏?小姑娘歪头看我,我有中戏这几年的考题,你可以学学看,佛祖慈悲,不会次次都踹你的,说不定这次就抱上了呢!那太好啦,我笑,你方便借我看看吗?我一会儿可以复印一下吗?她很热情地一笑,点点头。

报名结束后,她带着我和我爸妈去坐公交车,我妈得知要去的地方在南四环,坐公交要倒三次车后差点儿晕倒,扬手就招了辆出租。

程巧珍因此特别不好意思,再三道谢,说她住的地方特别远,搭车都要花不少钱。

我爸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回头对她说没关系的,谢谢你愿意跟我们家耿耿分享复习资料。

我冷出一身鸡皮疙瘩。

我爸一摆出亲切的政府公务员架势,我就觉得特别适应不良。

程巧珍和我靠在一起,我们一起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她忽然说,你觉得北京是不是特奇怪?程巧珍讲话有一点点山东方言的口音,让我想起我奶奶。

哪里奇怪?我问。

我前段时间和我妈妈一起去前门玩,那里好多马路都很宽很漂亮,干干净净的,让人觉得自己特渺小。

但是随便拐几个弯,就能拐进一条巷子,里面又脏又乱,就跟我现在住的地方一样,像农村。

真是奇怪。

是这个世界本来就奇怪吧。

我想起我爸妈站在报名会场闲聊时说起的金字塔。

我和程巧珍,我们所有在报名现场黑压压挤着的人,和远在家乡的教室里埋头苦读的人,有多少是真的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感兴趣的呢?有些是想往自己的上一层突破,有些是不想掉落到下一层,固若金汤的金字塔里涌动的暗潮,是不是就叫做欲望。

程巧珍说得没错,北京是个很奇怪的地方,南四环外就是一片鸡鸭遍地走的乡下。

我们偶尔会经过一片菜地,骡子和驴都在路边安静地歇着。

我妈的表情越来越奇怪,可能是害怕上当受骗。

程巧珍浑然不觉,每到一个路口就让司机指路。

到了目的地之后,我爸等在车上,让司机接着打表。

他怕司机自己走了——那我们一家三口可就折在这儿了。

我们下了车,跟着程巧珍往院子里走。

程巧珍住在一个农民院里,石棉瓦的屋顶上面压着不少砖,不知道是不是沙尘暴的时候被刮跑了什么东西。

好像一共有四个房间,我们进去的时候才九点半,好几个住客刚起床,都披着羽绒服,站在院子里的水管前面刷牙洗脸。

程巧珍的屋子里唯一的家具是用砖头架着几块长条木板拼的床。

我妈看得直皱眉,问她:你自己住?这大晚上的多不安全啊!旁边住的都是谁,你认识他们吗?程巧珍正蹲在地上从自己的大书包里往外翻资料,听到我妈妈关心的询问,一抬头,笑得特别甜。

没事儿,他们都是美术生,也是来艺考的,过几天美院就开始报名了。

我秋天就来了,来上课,都在这儿跟他们住了快两个月了,大家都认识了。

除了房东老太太特别抠门老断电以外,没什么事。

我妈走过去按了按床板:这铺得这么薄,晚上睡觉多硌得慌。

硌得慌倒没有,就是有时候没睡在正中间,板子突然就翻起来了,大半夜的把我吓一大跳。

她像是说起什么特好玩的事一样,边说边笑。

我妈和颜悦色地跟她聊天,我站在一边像个二愣子一样,打量着墙上糊的报纸,手足无措。

程巧珍把一厚沓资料都交给我。

这附近哪儿能复印吗?我问了一个自己都觉得傻缺的问题。

程巧表倒没笑话我:你直接拿走吧,这个我就是辅助看看,没啥用处了,扔了怪可惜的,也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随口一说还害得你们大老远送我回来……她一个人也能热热闹闹地说很久。

我妈神情特复杂,眼睛里满是疼惜和纠结。

程巧珍送我们出来的时候,我妈忽然问她:你考完试就回家了吧?那也就还有两个多星期吧?是。

你要是信得过叔叔阿姨,不如搬东西到我们住的附近吧,我们给你找家好一点儿的招待所或者快捷酒店吧,阿姨出钱。

这荒郊野岭的太不安全了,你出趟门还得坐那么远的车。

我立刻高兴起来,笑着看她:是啊,住得离学校近点儿,也方便嘛。

程巧珍很感动,可到底还是拒绝了。

我妈劝了劝,也没再勉强。

我们互留了手机号,她就笑嘻嘻地招手目送我们上车。

上车后,我和我妈好长时间都没说话。

车掉了个头,土路很窄,司机开得很小心。

窗外常常有驴车经过,驴子埋着头,一边啪啪地撒了一路驴粪蛋,一边拉着一车蜂窝煤,疲倦地、慢慢地与我们的车擦身而过。

两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

几场笑试有好有坏,我努力没让任何题留白,写得都快呕出来了,不由得开始佩服起文科生简单同学来。

脑海中时常会浮现出程巧珍住的那个农村小院,凹凸不平的墙面,泛黄的报纸,素色大花的床褥,院子里套着一段脏兮兮的橡胶管的水龙头,以及接着橡胶管流出的水刷牙的一脸疲惫的美术生和他们的家长……程巧珍有时会发来短信祝我考试顺利,我也经常询问她考试的情况。

在离开北京之前,我给她发短信,说一定有一天会在电影院的大幕布上看见她的名字。

她回答说,那是一定的。

她说,祝你早日找到自己的方向。

奇怪,她怎么知道我迷茫?记得从程巧珍租住的小院回酒店的一路上,我妈坐在出租车后排揽着我的肩膀,一直在叹息。

我以为自己早就过了因为看励志故事而热血沸腾的幼稚年纪,却在见到程巧珍的那一刻,明白了自己的成熟是多么的脆弱和矫情。

在北京的最后一个晚上,正好是我的生日。

我爸妈带我去了老莫吃饭。

在家餐厅我在王朔的小说里面看到过。

后来在家里和齐阿姨一起看一部叫《血色浪漫》的电视剧,里面的年轻人也常常聚集到这里,这里是那个时代的身份和洋气。

咱们这是进人民大会堂了吗?我仰头看着高高的穹顶,我爸被逗笑了。

他们允许我也喝了一点儿红酒,却不知道一年半以前自己的女儿就酩酊大醉过了。

就像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女儿滥用了他们的信任,非要学理科,把自己逼到这个死角,到了一趟北京,害他们请这么久的假,劳民伤财,却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样想来,我也有很多他们不了解的事情了。

我自嘲地笑笑。

以前总觉得自己最可怜,然而这趟来北京,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说不出来,但在心里酝酿着,一些念头就像是要破土而出,只是不知道会开出什么样的花。

我爸笑着说:考不上也没事,人生长着呢,能学到东西就好。

我妈这个实用主义者破天荒地没有反驳他。

也许面对孩子,她也没办法现实起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