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中午,周煄才见到了新王妃。
一大早恭郡王带着新王妃到宫中谢恩,小徐氏贤惠的推辞了舒妃娘娘留膳,说是家里孩子还等着。
如此为人着想、贤惠大度,舒妃娘娘满意万分,对小徐氏赞了又赞,赏赐又有加厚。
回到恭郡王府,周煄打头领着王府子女拜见。
只见王妃一身大红衣衫,鲜艳夺目,脸上洋溢的是新婚喜气,落落大方,亲和力十足。
拜见王妃。
周煄、周炽、周熔、周烁、周彤、周丹依次排开,对着新王妃行礼。
快快免礼。
小徐氏笑着让六位继子继女起身,赐下表礼。
然后是李侧妃和王侧妃拜见,亦是有礼有节。
王府没有姬妾庶妃,够资格拜见的,就这几人。
都见过面了,诸人又再次恭贺了恭郡王和小徐氏新婚大喜。
王爷,今日午膳不若摆在隔壁,我们一家人也好吃个团圆宴。
小徐氏笑着建议道,一点儿没有进门就当娘的尴尬。
恭郡王点头同意,这点儿小事还愿意给王妃做脸。
小徐氏当即吩咐厨房准备饭菜,等吃饭的空隙,小徐氏就拉着几个子女和侧妃聊天,不时把话题抛给恭郡王,一家人倒也和睦融融。
折腾了半天下来,周煄回到院子就瘫了,心思再成熟,他现在也顶着小孩儿的壳子。
让人把小徐氏赐下的礼物翻出来一看,果然是名人字画、红翡玉佩、艳色锦缎和一些艳色皮毛。
前朝皇室姓水,我朝取而代之,自然尚火德,服饰也跟着变化,陛下的大礼服最尊贵者首推红色,因此民间也多爱艳丽颜色。
皇子龙孙的排行到了周煄这一代,就从了火字旁,女子若是嫡出就从灬,比如咸宜郡主闺名就是熹,而庶出女儿比如恭郡王府的大姑娘二姑娘,就以红色的代称或接近红色来命名,比如周彤、周丹。
因此皇室人的名字有时候写在纸上非常相近,周煄有疑惑,若是皇室子孙太多,火字旁的字不够用怎么办?小徐氏的赐礼也考虑到了这些方面,送的东西质量、颜色、寓意都是顶好的,让人挑不出错来。
三日回门,小徐氏回的是徐家三房嫡长子、太常寺主簿徐子晴所在之所。
徐家也是有趣,大房只有一个徐子旭,他虽皇恩隆重,却与家族格格不入,二房的男丁都在外地做官,导致周煄至今都未见过自己的亲舅舅,三房在徐家宗族中不显,却是整个徐家在京城的眼睛。
国之大事,唯祭与戎,太常寺这样的地方,平日里是清水衙门,关键时刻却能致命一击,与钦天监有异曲同工之妙。
周煄听了小徐氏回门的消息,讽刺一笑,当初周煄的亲舅舅也做京官,后来被恭郡王举贤不避亲,重用去了外地,宦游四海,也不知什么时候能见面。
徐氏生前每每说起这件事,都恨得咬牙切齿。
小徐氏回门之后,周煄就准备回西山寺去了。
话一出口,恭郡王就火了:王府缺你吃了还是缺你穿了,见天往寺庙去,你怎么不干脆出家得了!别的兄弟听了恭郡王发火该战战兢兢跪下请罪了,周煄却争辩道:儿子母孝在身,不敢打搅父王新婚大喜。
再者,当初去西山寺守孝,不是父王安排的吗?嘭!恭郡王想起当初被算计的事情,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摔,吓得众人抖了抖。
王爷~小徐氏娇嗔,您做什么,吓着孩子们。
小徐氏指了指脸色苍白的孩子们,年纪最小的周烁和两个女孩儿周彤、周丹已经是眼眶含泪了。
旁人吓成这样,正主倒是脸不变色心不跳。
恭郡王最讨厌的就是周煄这幅臭脾气,喊他回来参加婚礼,也是想消除影响的意思。
好家伙,人家当儿子的还在庙里清汤寡水的守孝,你这当丈夫的,又另娶新人了,脸上好看吗?小徐氏不发表意见,只请恭郡王息怒,让周煄有话缓和着说,看着恭郡王和周煄语速越说越快,已经是吵起来的范畴,赶紧让侧妃们带着孩子下去了。
滚!滚!滚!你要是今天踏出王府一步,以后就不要回来了。
恭郡王火冒三丈。
王府日后都是我的,我凭什么不会来,占便宜占到儿子头上来了,你也好意思。
周煄也火了,妈/的,即使在心里无数次告诉自己不要和直男癌、神经病讲道理,可还是忍不住胸中那口怒火。
你这是盼着老子死呢!这年头还不让人说实话了!滚!老子没你这样不孝的儿子。
恭郡王气得脸色通红。
心有灵犀啊!你要是能不是我爹,我还真是谢谢你呢!这种欠垂的混球恭郡王这辈子都没遇到过,伸手就要打人。
王爷~站在一旁的小徐氏赶紧冲了上来,一把抱住恭郡王,哭道:王爷这是要逼死妾啊。
跟你有什么关系,一边儿去,裹什么乱!恭郡王挣脱小徐氏怒道。
妾刚进门,王爷和煄儿就闹得翻天覆地,这是让外人指着鼻子说我不贤,挑拨离间呢!求王爷为我想一想,就当是为我,暂压雷霆之怒,让我劝劝煄儿。
小孩子家家懂什么,就是一股气上来了,不是故意和王爷顶撞的。
小徐氏见抱不住,直接跪在地上哭求。
恭郡王噌噌上涨的火苗被小徐氏的眼泪浇熄了,是啊,能怎么办?又不能真打死他,遇到这种不要名声,不惜命的铜豌豆,能怎么办?恭郡王气得不行又没办反,只好甩袖而走。
恭郡王走了,周煄扶小徐氏在椅子上坐下,感谢道:多谢王妃,你请个太医来瞧瞧吧,女眷身子弱,别病了。
小徐氏眼泪都没有擦干,拉着周煄的手劝道:不要和你父王硬顶着,到底是亲父子啊!周煄从袖子里掏出手帕,给小徐氏擦眼泪,道:姨母,多谢您了。
各人有各人的追求,恭郡王府看着家大业大,我却没有放在心上。
天下之大,哪里不是一片天地,您早日生出嫡子,继承王府,也算是保全了徐家。
这是疑我了,你这样说不是挖我的心肝吗?嫁进来之前家里就交代了,让我一定照顾好你……姨母,你不明白。
他并非良人,母亲用性命证明过一回的事情,再不会错了。
我只盼着姨母心放宽,手放宽,不要管那些杂事,只当自己是个泥塑木胎,保全自身,不然只会走上我母亲的老路。
您谋一个儿子,日后守着儿子过活才是硬道理。
周煄说到母亲,眼中含泪,显然对恭郡王已经是失望绝望了。
我的儿啊……小徐氏看着周煄小小年纪心如死灰的模样,哪里忍得住,抱着他嚎啕大哭。
大悲大喜,又哭又求的,小徐氏当晚就请了太医过府,不能下床。
周煄送了补品药物,又亲来侍疾,第二天却仍旧回了西山寺。
小徐氏绑着一条抹额,脸色苍白的躺在床上,大丫鬟端了燕窝过来,小徐氏有一口没一口的吃着,大丫鬟自作聪明的劝了句:三公子一片孝心,小姐多用些吧。
不说还好,一说小徐氏更没胃口了。
多嘴多舌,下去吧。
陈嬷嬷看小徐氏脸色不愉,直接吧丫头赶下去了。
唉,以前瞧着天真活泼,又是伴着我长大的,不忍让她吃苦,如今看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啊。
小徐氏感叹道。
丫头不省心,是奴婢没管好。
小姐不要操心,养好身子才是。
陈嬷嬷关切道。
不操心怎么成,你瞧这千疮百孔的王府。
当初就不抱太大希望,没想到差成这样,真是……徐氏简直心累,皇室父子闹成这样,这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可惜她身份尴尬,很多事都不能做。
小徐氏问道:老三真回西山寺了?那还能有假,都没和王爷说一声,直接就走了。
唉,吩咐下去,把清泉院下人的月钱提三成,以后公中的份例也照顾着清泉院,多派人往西山寺送东西,宁愿委屈了我,也别委屈了老三。
小徐氏吩咐道。
三公子与王爷是真不和,您又何必做这个好人,王爷且不乐意呢。
老三说的那些话,一半儿都不能信,嬷嬷别听风就是雨的,且看他一会儿说王府都是他的,一会儿说不把王府放在心上就知道,老三不是个实在人。
那三公子为何不与王爷修复关系。
陈嬷嬷实在想不通,若是三公子真如想像中那般聪明,怎么不知道忍耐一二。
自古只有儿子向老子低头的,他这硬撑着做什么?管他呢!老三的话多半不能信,但有一句说的还是没错的,女人终究靠的还是儿子,趁着王爷和大堂哥闹翻了,我得抓紧时间才是。
小徐氏想的还是求个儿子做依靠,不想管恭郡王父子之间的烂事了。
府里的事嬷嬷要留心,老二那边又病了吧,人参燕窝的别缺了,多请太医过府,反正又不花咱们的银子;老五年纪小,让李侧妃多注意,缺什么找我要;两个姑娘也别亏待了,衣裳首饰都挑好的给,钱从公中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