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2025-03-26 10:26:49

孙悟空随羽林军入宫, 听国王说要以他的心肝作为药引, 装作受了惊吓的样子,抵死不从。

国王下令将唐僧捆住,想要强行剜心。

孙悟空怒道:昏君, 我是大唐皇帝的御弟。

你这么做, 可曾想到过后果?听到唐僧这么说,满朝文武包括在朝参政的太子在内全跪下了,劝国王收回成命。

大唐是上邦大国,他们怕大唐皇帝发怒, 派兵踏平比丘国。

国王沉迷美色掏空了身体,已经活不了多久。

他听信国丈所说,用唐僧的心肝作为药引, 再配合国丈的仙方服下,可延续万万年的寿命。

放过唐僧,他不日就会病死,怎么肯放?刽子手剖开唐僧的胸膛, 取出尚还在跳动的心脏, 交到国丈手中。

国丈是妖怪所变,本体是一只白鹿, 乃是寿星的坐骑,趁寿星和东华帝君下棋时偷跑下界,落户比丘国王城南边七十里外的柳林坡清华庄上,和一只白面狐狸住在一起。

他和白面狐狸狼狈为奸,假扮父女, 迷惑国王。

白面狐狸变成十六岁的少女,成为国王妃子,吸食了国王的元阳,使国王身体衰败,无药可医。

这样一来他们就好实施自己的计划。

说是做药引,其实是他们自己想吃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延千年之寿,在小儿都不见了之后又将注意打在唐僧身上。

国丈收了唐僧的心脏,见目的已经达成,当即翻脸。

国王这时才惊觉上当,只是为时已晚,身体已经是变差了。

便在这时,国丈手中的唐僧心脏变成了一根毫毛,就连倒在地上的唐僧尸体也是一根毫毛所变。

孙悟空现出真身,说道:国丈和你那爱妃都是妖怪所变,药引是假,为的就是败坏朝纲、祸国殃民、毁你江山社稷。

大臣们觉得孙悟空说的有理,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做药引会激起民愤,用唐僧的心肝做药引会引来战争。

从后果来看,可不就是毁江山社稷的事。

孙悟空这番话其实是林旭教的,为的就是误导朝臣,曲解妖怪的用意,将妖怪欲求长生的目的说成是欲毁国祚。

这性质和造成的影响就不一样了。

服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确实能够延寿千年,服用唐僧的心肝也确实能够长生不老,妖怪并没有说错。

经孙悟空这么一说,真话也就成了骗人的了。

否则的话,妖怪给了国王这个认知,但凡有一丝希望,在唐僧一行人走后,国王难保不会为了长生,再次要吃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

孩子都不见了没关系,众多的子民还在,可以重新再收集。

国丈见孙悟空开口道破他的身份,与孙悟空相斗,发现打不过,带着白面狐狸就化作一道寒光逃跑了。

孙悟空想要知道妖怪的老巢在哪,不远不近地跟在妖怪后面,一路追到了清华庄。

林旭早已在清华庄等候多时,见到妖怪送上门来,手指轻点,妖怪顿时毙命。

这还没完,他捡起妖怪落在地上的蟠龙拐,招出小朱雀来将国丈的尸体烧毁,以免被复活。

寿星远远赶来看到这一幕目眦欲裂,就要除去林旭为自己的白鹿报仇。

有孙悟空在,没人能伤的了林旭,除非先把孙悟空给杀了。

孙悟空替林旭抵挡了寿星的攻击,说道:寿星兄弟,你这是做什么?寿星停止了攻击,用手指着林旭,向孙悟空告状,大圣,他杀了我的坐骑白鹿,还拿了我的蟠龙拐。

林旭将寿星的蟠龙拐送还,说道:你这柺棒是白鹿偷去的,如今送还与你。

孙悟空告诉寿星缘由,你那孽畜在比丘国作乱,要吃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

我师父十分不忍,我为师父分忧,救下那些孩子。

你那孽畜吃小儿心肝不成,转念要吃我师父。

寿星说道:那也不能任由别人打杀,我今天非得报仇不可,还请大圣让开。

这事与你不相干,不要插手。

孙悟空握紧金箍棒护在林旭身前,说道:不让,他是我爷爷,怎么与我不相干?有我在,谁也不能伤害他。

寿星听到孙悟空这么说,吓得转身就走,报仇可没有性命要紧。

他活了这么长也是有点眼力的,能让齐天大圣孙悟空心甘情愿地叫爷爷,还如此以身相互,肯定不是什么好惹的人。

事情了结,林旭和孙悟空分别离开。

寿星已经走了,不会再赐予比丘国国王机缘,治好国王的病体,也算是达到了林旭的目的。

此等昏君还想延年益寿,做梦去吧。

自作孽,不可活。

孙悟空提着白面狐狸的尸体回到了比丘国王宫中,将尸体往大殿上一丢,说道:昏君,这就是你宠幸的爱妃。

国王惧怕孙悟空,不敢计较孙悟空言语上的不敬,问道:国……国丈呢?孙悟空说道:他是白鹿成精,因为罪孽深重已经遭到了报应,尸骨无存。

干净利落,管杀管埋,他对林旭的崇拜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国王谢孙悟空替比丘国除了妖,保住了国祚,安排丰盛的斋宴款待他们一行人。

待到唐僧一行人离开比丘国,继续西行时,此地的城隍、土地、道士,连同四值功曹、五方揭谛、六丁六甲与护教伽蓝等人如释重负,将上千名小儿全部送回他们的父母身边,告知实情。

比丘国的子民感念唐僧一行人的恩情,纷纷做了他们的长生牌位,天天顶礼焚香供养。

寿星没有跟随孙悟空来到比丘国王城面见国王,国王未曾得到寿星赐予他的机缘,病体不得康复,缠绵病榻半年之后病逝,同年太子登基。